学术投稿

对手术室排班问题的探讨

余尚玲

关键词:手术室管理, 排班, 护士长, 总体目标, 无菌操作, 双重特点, 管理混乱, 工作内容, 高效有序, 处理, 随机性, 计划性, 多因素, 班计划, 制约, 室内, 干扰
摘要:手术排班是我室护士长每天必须处理的工作内容,也是手术室管理的重要环节,手术室排班的总体目标是有利于手术室的无菌操作,确保各科手术的正常、高效有序地进行.但在实际工作中,手术室排班计划常常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干扰,这些都会增加手术排班的难度,使手术室排班呈现出计划性和随机性的双重特点,如果护士长对手术问题掉以轻心、处理不当,或者对于人情手术过于宽容,就必然有损于手术室内部团结,导致管理混乱.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传染儿科病房管理探讨

    管理就是让别人和自己一起去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既定的目标的实践活动过程.护理管理就是根据护理组织的内在活动机制,综合运用护理组织中的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以控制及提高护理质量为主要目标的过程[1].

    作者:康冰瑶;彭丽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近红外线乳腺扫描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讨论近红外线乳腺扫描检查(CDI)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1036例经我院乳腺专科CDI病人资料.结果: CDI诊断乳腺小叶增生656例,乳腺良性肿块136例,乳癌39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乳癌43例,乳腺良性肿块132例,CDI39例乳癌中有4例假阳性,乳腺良性肿块中有8例假阴性.结论:作为乳腺专科医生及CDI者必须用动态的眼光分析,充分结合临床,再进行CDI能减少假阳性误诊和假阴性漏诊.

    作者:徐久东;冯国斌;朱军;蒋林祝;刘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HBsAg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定量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58份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标本采用TRFIA法定量检测HBsAg的含量.结果:急性乙肝组血清HBsAg的含量为20.8±18.5μg/ml,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肝癌组HBsAg含量分别为5.3±8.7μg/ml,4.5±7.2μg/ml,4.1±6.3μg/ml,与急性乙肝组相比较差别显著(P<0.01).HBeAg(+)组HBsAg含量为26.8±18.2μg/ml,抗HBe(+)组HBsAg含量为3.6±4.1μg/ml,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采用TRFIA法定量检测HBsAg能较直观地反映乙肝病毒感染者体内乙肝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结合乙肝其它血清学指标检查,对乙肝的病程监测及药物疗效判断具有一定帮助.

    作者:徐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I型糖尿病自身抗体对胰岛移植的反应

    在自身免疫I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胰岛同种异体移植是对自身抗原的再暴露.这里,对36名患者(33名通过环孢霉素和基于类固醇的免疫抑制接受胰岛及肾脏移植,3名通过霉菌酚盐而非环孢霉素免疫抑制仅接受胰岛移植)进行胰岛移植前后GAD抗体及IA-2抗原测定,表明5名患者(3名肾移植后接受胰岛移植,2名仅接受胰岛移植)在胰岛移植后7天内GAD抗体明显升高且在30天内第3名患者仅接受胰岛移植.

    作者:李双燕;罗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63例新生儿窒息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原因,为预防其发生提供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002年的163例新生儿窒息病例,比较产科各因素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结果:新生儿窒息为3.42%,其中:胎儿宫内窘迫占34.36%,脐带异常占22.7%,早产占15.95%.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监护技术,及时处理胎儿宫内窘迫,普及新法复苏技术对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桂清;陈炼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红霉素在小儿恙虫病中的应用附206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药物毒副作用的高度重视,恙虫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氯霉素、强力霉素,因其毒副作用大,给小儿恙虫病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探讨红霉素在治疗小儿恙虫病的有效性,现将1998年12月~2003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206例恙虫病分析如下.

    作者:高小平;代惠英;张瀚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连结于蛋白质转换功能区的蛋白质有效地转导胰岛

    埃德蒙顿实验--一种获得巨大成功的新型免疫抑制疗法证实:胰岛细胞移植术使糖尿病的治疗成为现实.

    作者:李双燕;罗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某高校教职工高血脂高血糖检出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高校教职工高血脂、高血糖的患病情况,为高校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6年和2004年某高校40岁及以上的教职工体检中的高血脂和高血糖检出率作分析比较.结果: 高血脂、高血糖的检出率2004年高于1996年.高血脂和高血糖的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结论: 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教职工的健康水平.

    作者:施亚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肺脓肿26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合并多种感染,如皮肤感染、肺结核、泌尿系统感染等,但合并肺脓肿却相对少见,临床上易漏诊、误诊.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脓肿共26例报告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唐晓初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目的:总结近年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验.方法:对近年来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的科研、论文和教学的统计分析.结果:随着培训的深入,住院医师已开始有能力开展科学研究和撰写高质量符合国际标准的论文,教学方面已经显现不可替代的作用.结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作者:林萍;彭远慧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两种自身抗体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价值的探讨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突出特点是病人血清中出现多种不同的自身抗体,其中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抗体是已被国际上公认的SLE特异性抗体,而抗核小体抗体(ANuA)和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ARPA)是近年来国际上比较流行的SLE特异性抗体,国内报道较少.在临床检测中,部分抗ds-DNA和抗Sm抗体阴性的SLE病人,ANuA和ARPA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SLE患者血清中几种特异抗体检测,探讨ANuA和ARPA的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邢晋苓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对手术室排班问题的探讨

    手术排班是我室护士长每天必须处理的工作内容,也是手术室管理的重要环节,手术室排班的总体目标是有利于手术室的无菌操作,确保各科手术的正常、高效有序地进行.但在实际工作中,手术室排班计划常常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干扰,这些都会增加手术排班的难度,使手术室排班呈现出计划性和随机性的双重特点,如果护士长对手术问题掉以轻心、处理不当,或者对于人情手术过于宽容,就必然有损于手术室内部团结,导致管理混乱.

    作者:余尚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阿昔洛韦对KBV200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癌症归属,证明癌症病因.方法:通过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对耐药肿瘤细胞(KBV200)的抑制实验,并对照化疗药物顺铂、5-Fu的抑制效果,证明肿瘤细胞中含有病毒核苷酸.结果:阿昔洛韦抑制KBV200细胞明显优于顺铂、5-Fu,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30<0.01,P40<0.01,P50<0.01).而5-Fu与顺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恶性肿瘤是由病毒所致,恶性肿瘤细胞是由正常机体细胞与病毒整合而成的一种新的细胞.

    作者:郝瑞安;陈扬东;胡志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过期流产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过期流产中运用的效果.方法:将过期流产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药流药物进行治疗,一组给予炔雌醇后加清宫术或钳刮术,比较其结果.结果:药流组完全流产9例占30%,不全流产者19例占63%,无效2例占7%,有效率为93%;对照组仅2例完全流产占7%,不全流产3例占10%,无效25例占83% .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且药流组用药后宫颈松弛扩张,子宫敏感性增高,使清宫易行,且出血少,使患者痛苦减轻,并可减少宫颈口损伤、子宫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过期流产优于传统方法,效果显著,成功率高,副作用和痛苦小,治疗安全.

    作者:刘惠根;张德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372例阴道炎分泌物的病原体分析

    目的:探讨妇科阴道炎病原体感染模式,分析感染趋势,对妇科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1372例妇科炎症分泌物病原体进行快速染色法镜检,将有关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感染病原体以真菌为主,占受检人数的18.66%,其次为G-肾形双球菌占8.97%,同时发现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模式.对四种混合感染分析,结果以滴虫、G-肾形双球菌混合感染率高达2.66%,其次为滴虫、真菌混合感染占0.77%.结论:女性阴道炎常见病原体为真菌、G-肾形双球菌、滴虫,其次为混合感染.

    作者:陈宇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流行性出血热72例临床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本地区较常见的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传染病,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误诊,故早期明确诊断,及早治疗,了解预后是降低死亡率有效的方法.该病早期即可从血尿常规中体现出来,为此将宜兴市官林医院近九年来72例流行性出血热的血尿常规作一分析.

    作者:蒋银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HBV前S1蛋白与HBV-DNA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HBV感染者血清中PreS1与HBV-DNA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乙型肝炎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320例HBsAg阳性血清进行PreS1、HBVM检测,并与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比较分析.结果:HBeAg阳性组中,PreS1、HBV-DNA阳性率分别为74.6%和83.7%;HBeAg阴性组中PreS1、HBV-DNA阳性率分别为27.7%和24.7%,PreS1、HBV-DNA阳性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相关回归分析,r=0.9911,y=-11.9522+1.2661x.结论:PreS1、HBV-DNA阳性检出率呈正相关,PreS1可作为HBV感染转归的重要指标.

    作者:曾文青;徐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分析

    目的:了解急性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疗效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用APAAP桥联酶标法检测102例急性甲、乙、丙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并检测了29例急性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102例急性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而各型肝炎的CD8均显著增高(P<0.01);29例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7例治疗效果差者,其CD4、CD4/CD8处于低水平而CD8始终处于高水平(P>0.05),另22例治疗效果较好者,各亚群指标均接近或恢复正常水平(P<0.05).结论:急性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是以CD4、CD4/CD8的降低,特别是CD8的显著增高为其特征,各亚群在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疾病的疗效及预后.治疗时,应注意调节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蒋维国;廖常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毛细支气管炎136例临床分析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住院的常见病因.呼吸道合胞病毒(RVS)是常见的病原体.毛细支气管炎好发于冬季,发病高峰年龄在2月~8月,RVS通过呼吸道传播.现将我院2001年11月~2004年2月收治的13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析如下.

    作者:刘晓燕;陈健;田泽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妊娠子宫破裂重度休克行子宫全切麻醉处理体会

    患者,女,32岁,5月孕引产至子宫破裂失血性休克转入我院.查面色苍白,烦燥不安.血压测不到,心音不清,无尿,入室立即双通道快速输液输血,面罩吸O2,纠酸以及激素等治疗.

    作者:刘应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