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饮食运动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研究

李玲玲;严婷;刘俊;贺青

关键词:糖尿病, 妊娠, 饮食指导, 运动疗法
摘要:目的 研究联合饮食与运动的行为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糖的影响,为GDM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2月诊断的116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研究组72例和对照组44例.研究组进行饮食与运动的行为干预,包括饮食指导、发放小册子、制定运动方案等;对照组仅给予一般的口头指导和宣教资料;用统一的调查问卷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每3天随访1次,2周后复查,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及血糖异常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GDM患者OGTT空腹、1h、2h血糖降低(P<0.05),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GDM患者OGTT空腹、1h、2h血糖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5).结论 联合饮食与运动的行为干预可控制GDM患者血糖水平,是GDM治疗的重要方法.
华西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Evans-Jensen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11年6月对骨转子间骨折Evans-Jensen分型为Ⅲ型的32例患者,分别选用髓内固定系统的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重建交锁钉(Gamma钉),以及髓外固定系统的髋动力加压钢板(DHS)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CP)进行固定治疗,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髓内固定系统的手术方法中的Gamma钉组和PFNA组明显比髓外固定系统的DHS组和LCP组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引流量减少(P< 0.05).两种固定系统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mma钉组和PFNA组之间,DHS组和LCP组之间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上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Evans-Jensen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髓内固定系统明显优于髓外固定系统.

    作者:肖柳斌;付朝霞;汪清华;赖俊成;胡广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深静脉造影检查在下肢静脉曲张病因分析中的价值

    目的 根据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深静脉造影检查的结果,分析下肢静脉曲张的常见病因,评价深静脉造影检查对静脉疾病诊治的价值.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对39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689条下肢行深静脉顺行性造影检查,其中87例患者同时行左股静脉套管针穿刺造影检查,46例患者同时行股静脉穿刺下腔静脉造影检查,并对造影资料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的原因,依发病率的高低分别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84例,349条肢体,占50.7%;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95例,148条肢体,占21.5%;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69例,121条肢体,占17.6%;布加综合征34例,54条肢体,占7.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11例,16条肢体,占2.3%;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患者1例,1条肢体,占0.1%.结论 下肢静脉曲张是由多种疾病引起,若不明确病因,易误诊,而深静脉造影是明确下肢静脉曲张病因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对血管外科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吴华东;高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儿童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的抗原及抗体检测分析

    目的 统计南宁市邕宁区儿童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的抗原及抗体检测结果,了解该区免疫防控效果.方法 抽取2012年1月-12月间南宁市邕宁区5个社区行政村或社区适龄儿童150名进行调查,每个社区行政村或社区分别从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随机抽取30名(1~6岁常住儿童各5名),收集血清样本进行脊髓灰质炎抗体、麻疹抗体、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白喉抗体检测.结果 共调查适龄儿童150名,乙型肝炎(乙肝)抗原、抗体免疫合格率均较高,其中HBsAg免疫合格率为99.3%,HBsAb免疫合格率为88.0%,男女乙肝抗原、抗体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灰质炎Ⅰ、Ⅱ、Ⅲ抗体阳性率均达100.0%;各年龄组麻疹抗体检测结果均较满意,其中以2、3岁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高,为100.0%,1、4、5、6岁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依次为96.0%、84.0%、88.0%、96.0%;白喉抗体检测阳性率均为100.0%.结论 该区儿童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抗体均达到理想水平,其中对脊髓灰质炎与白喉预防效果佳,但对乙肝与麻疹的预防水平还欠佳,故追踪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提高全民对免疫规划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儿童免疫接种,是进一步提高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预防的关键.

    作者:何维凤;李秋莲;罗月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风湿性心脏病伴糖尿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血糖控制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风湿心脏瓣膜病伴糖尿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血糖的监测方法,预防术后因血糖异常导致的术后并发症,减轻痛苦,促进康复.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瓣膜置换伴发糖尿病的患者资料,随机抽取术后采用微量泵静脉泵入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和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对照组)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遵医嘱术后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则予微量泵静脉泵入胰岛素治疗,根据血糖水平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血糖水平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使血糖达标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4例患者死亡,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0,P=0.670).结论 对心脏瓣膜置换伴发糖尿病的患者术后严密监测血糖,应用微量泵静脉泵入胰岛素,做好胰岛素运用、相关并发症、心理及饮食的护理,利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李碧兰;石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老年人股骨骨折后压疮预防的护理

    目的 讨论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压疮预防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013年1月-6月收治的33例股骨骨折老年患者,入院后即行压疮预测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采取使用软床垫、及时变换受压部位、保护骨隆突处等预防措施,同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及加强护士交接班预防措施,积极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结果 院外带入的1例Ⅲ期压疮患者通过治疗和护理转为Ⅰ期,4例Ⅰ期、2例Ⅱ期压疮患者均治愈,住院期间无新发压疮患者.结论 积极的护理措施可预防股骨骨折老年患者压疮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张红英;王婷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腮腺结核病的CT表现

    目的 分析腮腺结核病的CT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09年8月-2012年12月期间经手术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腮腺结核病患者9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9例患者均单侧发病,其中左侧7例,右侧2例.腮腺淋巴结结核病8例,均位于浅叶,3例单发,5例多发,共30枚病灶,直径约0.5~4.5 cm;平扫呈均匀稍低密度,增强后呈中等密度均匀实性强化25枚,环状强化4枚,花边状强化1枚,其中6例临近颈阔肌、皮下脂肪及皮肤不同程度增厚,6例伴颈部淋巴结增大.腮腺实质结核病1例,为弥漫性实质受累,累及深浅叶,平扫呈不均匀稍低密度,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及结节状钙化灶,增强后整个腮腺实质弥漫性强化,局部见不规则液化、坏死,临近颈阔肌及脂肪层稍肿胀,不伴颈部淋巴结增大.结论 腮腺结核病的CT征象与其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对于单侧腮腺浅叶占位病变,呈均匀实性强化、环状强化或花边状强化,临近颈阔肌、皮肤及皮下脂肪层增厚,伴颈部淋巴结增大,应考虑到腮腺淋巴结结核病的诊断.

    作者:张洪静;魏懿;邓开鸿;肖家和;杨喜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穿刺术后相关并发症的护理

    目的 讨论早期准确识别并处理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穿刺相关并发症的意义.方法 纳入2012年6月-12月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操作的698例患者,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术后相关并发症护理.结果 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发生穿刺点疼痛238例(34.0%),张力性水疱67例(9.6%);出血48例(6.9%).经相关护理,大多并发症患者并发症得到控制,仅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骨筋膜室综合征,经外科手术治愈后出院.结论 经桡动脉入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仍需密切的临床观察和及时的护理.

    作者:王瑶;杨丽超;文碧;贺泽霞;任玉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狼疮性肾炎合并肺部多重真菌感染一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4岁.因“畏光并乏力8年,关节疼痛4个月余,发热伴咽痛半个月余”于2013年1月7日入院.患者8年前因畏光、全身乏力,伴有脱发、颜面及双下肢皮疹,外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激素治疗后好转.4个月前患者双手指关节疼痛,外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口服泼尼松(10 mg/d),症状无好转.2个月前我院门诊查血红蛋白97 g/L,白细胞、血小板正常,尿蛋白(++),血抗核抗体(ANA)、抗ds-DNA阳性,肺部CT提示右上肺结节,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作者:万力;夏敬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培美曲塞或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与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入院的Ⅲ~Ⅳ期肺腺癌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组(PP组)63例和紫杉醇联合顺铂组(TP组)61例,每组完成2个周期化学治疗(化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PP组和TP组有效率分别为58.7%、37.7%,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4.6%、52.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1、4.5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组的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低于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64,P<0.001;x2=9.469,P=0.002);血小板减少、贫血、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098,P=0.755;x2=0.267,P=0.606;x2=0.006,P=0.973).结论 对于肺腺癌,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较紫杉醇联合顺铂有更好的近期疗效,且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陈琳;吴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量化管理在医院运输工人绩效管理中的探索和实践

    目的 调动运输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疗运输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方法 自2013年7月以来,通过制定量化管理方案,将运输工作的相关要素进行量化并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对运输工人的工作量、劳动纪律、服务质量进行统一考评计分,作为绩效奖励金发放的依据.结果 量化管理有效地调动了运输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稳定了运输队伍,提高了医疗运输服务质量.结论 量化管理可提高中央运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医院运输工人绩效管理更趋于科学化.

    作者:陈晓华;陈群;魏毅;王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概况及控制对策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概况及控制对策.方法 对重症监护病房2012年1月-12月的23例呼吸道感染MRSA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并提出防控措施.结果 高龄、免疫低下、侵袭性操作频繁、住院时间长、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抑酸剂使用量大且时间长是患者发生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采取合理必要的防控措施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并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促进其康复,以控制MRSA在医院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卢蓉;杨忻;张素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肩锁关节脱位并肩胛颈骨折行钢板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对广义浮肩损伤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7例包含锁骨及肩胛骨的右侧上肢防腐尸体标本,解剖出肩胛上悬吊复合体(SSSC),制造浮肩损伤模型.7例标本进行内固定前后的自身对照,分为损伤前、单纯肩锁关节固定、肩锁关节固定加肩胛颈单钢板固定、肩锁关节固定加肩胛颈双钢板固定4个阶段.利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测定不同状态下肩胛颈的运动范围(ROM)及中性区(NZ),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失稳SSSC的稳定作用.结果 生物力学测试表明,肩锁关节固定加肩胛颈双钢板固定的NZ值分别是:屈伸(3.88±1.71)°、侧屈(1.89±0.21)°、旋转(3.13±1.37)°,其ROM值分别为:屈伸(12.91±4.82)°、侧屈(18.44±4.43)°、旋转(11.27±4.41)°,与其他固定阶段相比均明显减小(P<0.05),肩锁关节固定加肩胛颈双钢板固定的活动范围小,稳定性好.结论 治疗广义浮肩损伤的佳内固定方式为同时固定肩锁关节脱位及肩胛颈骨折,且肩胛颈骨折采取双钢板坚强内固定,这样可以在大程度上恢复肩关节的稳定性.

    作者:段连鸿;张鹏;黄继锋;赵卫东;程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思乐扣预防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思乐扣预防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并观察腹腔引流及导管固定装置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方法 于2012年1月-2013年3月,纳入60例安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随机分为透明敷贴固定组和思乐扣固定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情况,并通过填写自行设计的问卷,由患者自行评价腹腔引流及引流管固定装置对生活的影响.结果 透明敷贴固定组发生8例次非计划性拔管,思乐扣固定组无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思乐扣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透明敷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67,P=0.008).两组患者大多认为腹腔引流及引流管固定装置对自己生活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轻、中度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66,P=0.444).结论 思乐扣用于固定腹腔引流管,可减少非计划性拔管,且一定程度改善患者引流期间的主观体验.

    作者:刘琼芳;贾怡;张晓霞;何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人工气道拔除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指标

    人工气道拔除(拔管)是有创通气和人工气道的终点.影响拔管的因素很多,包括病因和各种病理生理因素.在拔除人工气道前,各种影响拔管的因素应得到解决或改善.临床上有许多指标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判断影响拔管的各种因素是否得到改善,达到预测拔管成功率的目的.这些指标中一部分已经得到广泛肯定,一部分的意义尚有待证实.当然,医务人员可以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在指标选择上,常用、简单、有效的预测指标则是佳选择.

    作者:刘婷婷;康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浅谈重症监护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效果

    目的 总结重症监护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经验及效果.方法 于2012年12月20日开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改革护理排班模式,加强基础护理、安全护理和专科护理,提高护士的专科技能操作,建立健全护理工作制度.结果 通过优质护理的开展,2013年的病床周转率、床护比、患者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均高于2012年,不良事件发生率较2012年明显降低.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减少或杜绝护理纠纷.

    作者:高丽琼;郭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 探讨制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将80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COPD组、糖尿病组、COPD+糖尿病组和正常组,每组20只.采用单纯熏香烟法制备COPD大鼠动物模型,利用链脲佐菌素诱导SD大鼠产生糖尿病,两种方法协同产生COPD+糖尿病的大鼠模型,正常组常规饲养.3个月后作常规病理检查,血糖测定.结果 COPD+糖尿病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支气管黏膜上皮脱落严重,肺间质及气道管壁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破坏,部分融合成肺大疱.造模成功后COPD+糖尿病组的血糖水平为(27.1±1.1)mmol/L,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被动吸烟方式能够建立COPD大鼠模型,利用链脲佐菌素诱导SD大鼠产生糖尿病,两种方法协同产生COPD合并糖尿病的大鼠模型,为进一步医学研究提供动物模型.

    作者:高凌云;任辉;杨恂;刘晓俊;陶绍华;潘林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饮食运动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研究

    目的 研究联合饮食与运动的行为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糖的影响,为GDM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2月诊断的116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研究组72例和对照组44例.研究组进行饮食与运动的行为干预,包括饮食指导、发放小册子、制定运动方案等;对照组仅给予一般的口头指导和宣教资料;用统一的调查问卷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每3天随访1次,2周后复查,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及血糖异常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GDM患者OGTT空腹、1h、2h血糖降低(P<0.05),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GDM患者OGTT空腹、1h、2h血糖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5).结论 联合饮食与运动的行为干预可控制GDM患者血糖水平,是GDM治疗的重要方法.

    作者:李玲玲;严婷;刘俊;贺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讨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发生经颈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1年11月-2012年9月入住的22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颈内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CRBSI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9例患儿(16.07%)发生CRBSI,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体外循环时间> 60min(OR=14.400,P<0.001)、经导管操作次数>6次/d(OR=2.692,P=0.006)、导管留置时间>10d(OR=5.439,P<0.001)、未采取抗生素治疗(OR=3.992,P<0.001)是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患儿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时间>60 min(OR=14.109,P<0.001)、导管留置时间>10d(OR=4.878,P=0.001)、未采取抗生素治疗(OR=3.828,P=0.005)是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伴有体外循环时间长,导管留置时间> 10 d,应该采取针对性干预及护理措施,以预防导管感染.

    作者:张金梅;唐梦琳;王春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ANIH)在脊柱手术的应用.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7月将8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Ⅱ级、行择期脊柱手术的患者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为对照组(术中补液包括术前体液丧失量、生理需要量、术中体液丢失量和出血量),B组为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组,C组为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组,D组为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组.观察各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动脉血气等.结果 B组、D组平均动脉压较A组、C组稳定;B组、D组在扩容治疗后中心静脉压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比容显著下降(P< 0.05);A组、B组术中输异体血,C组、D组术中未输异体血.结论 ANIH在脊柱手术中应用安全,可大大减少出血量,循环更稳定.

    作者:李卫;刘文值;朱月皓;李泉霖;邓义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胸科手术与肺损伤的防治

    急性肺损伤是胸科手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围手术期多种因素参与了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机械通气、高潮气量、不同的通气模式及吸入氧浓度、术中输液等均可能对胸科手术后肺损伤产生影响.现就胸科手术与肺损伤的防治作一综述.

    作者:王茂华;牧杰;王文建;王儒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华西医学杂志

华西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