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康焰
目的 统计南宁市邕宁区儿童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的抗原及抗体检测结果,了解该区免疫防控效果.方法 抽取2012年1月-12月间南宁市邕宁区5个社区行政村或社区适龄儿童150名进行调查,每个社区行政村或社区分别从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随机抽取30名(1~6岁常住儿童各5名),收集血清样本进行脊髓灰质炎抗体、麻疹抗体、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白喉抗体检测.结果 共调查适龄儿童150名,乙型肝炎(乙肝)抗原、抗体免疫合格率均较高,其中HBsAg免疫合格率为99.3%,HBsAb免疫合格率为88.0%,男女乙肝抗原、抗体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灰质炎Ⅰ、Ⅱ、Ⅲ抗体阳性率均达100.0%;各年龄组麻疹抗体检测结果均较满意,其中以2、3岁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高,为100.0%,1、4、5、6岁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依次为96.0%、84.0%、88.0%、96.0%;白喉抗体检测阳性率均为100.0%.结论 该区儿童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抗体均达到理想水平,其中对脊髓灰质炎与白喉预防效果佳,但对乙肝与麻疹的预防水平还欠佳,故追踪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提高全民对免疫规划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儿童免疫接种,是进一步提高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预防的关键.
作者:何维凤;李秋莲;罗月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对输尿管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7月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52例输尿管肿瘤患者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增强检查,其中13例患者行CT尿路造影检查.结果 输尿管肿瘤多发生于输尿管下段(20例),输尿管上段5例,中上段8例,中段11例,中下段8例,病变主要表现为肿块或管壁增厚;间接征象包括肾盂、输尿管积水,膀胱输尿管夹角改变.结论 CT对输尿管肿瘤有很大的诊断价值,CT尿路造影能很直观、多方位显示管壁及腔外情况,对指导临床手术有很大意义.
作者:肖正伟;樊世富;涂长苹;刘学贵;袁明;陈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风湿心脏瓣膜病伴糖尿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血糖的监测方法,预防术后因血糖异常导致的术后并发症,减轻痛苦,促进康复.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瓣膜置换伴发糖尿病的患者资料,随机抽取术后采用微量泵静脉泵入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和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对照组)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遵医嘱术后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则予微量泵静脉泵入胰岛素治疗,根据血糖水平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血糖水平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使血糖达标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4例患者死亡,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0,P=0.670).结论 对心脏瓣膜置换伴发糖尿病的患者术后严密监测血糖,应用微量泵静脉泵入胰岛素,做好胰岛素运用、相关并发症、心理及饮食的护理,利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李碧兰;石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腮腺结核病的CT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09年8月-2012年12月期间经手术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腮腺结核病患者9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9例患者均单侧发病,其中左侧7例,右侧2例.腮腺淋巴结结核病8例,均位于浅叶,3例单发,5例多发,共30枚病灶,直径约0.5~4.5 cm;平扫呈均匀稍低密度,增强后呈中等密度均匀实性强化25枚,环状强化4枚,花边状强化1枚,其中6例临近颈阔肌、皮下脂肪及皮肤不同程度增厚,6例伴颈部淋巴结增大.腮腺实质结核病1例,为弥漫性实质受累,累及深浅叶,平扫呈不均匀稍低密度,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及结节状钙化灶,增强后整个腮腺实质弥漫性强化,局部见不规则液化、坏死,临近颈阔肌及脂肪层稍肿胀,不伴颈部淋巴结增大.结论 腮腺结核病的CT征象与其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对于单侧腮腺浅叶占位病变,呈均匀实性强化、环状强化或花边状强化,临近颈阔肌、皮肤及皮下脂肪层增厚,伴颈部淋巴结增大,应考虑到腮腺淋巴结结核病的诊断.
作者:张洪静;魏懿;邓开鸿;肖家和;杨喜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26岁11个月,孕4产1孕31+4周.因“停经31+4周,活体组织检查发现子宫颈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Ⅰ期”于2013年10月1日-3日在我院行新辅助化学治疗(化疗).化疗采取TP方案(紫杉醇脂质体180 mg静脉滴注,第1天用药;顺铂30 mg静脉滴注,第2天用药;顺铂40 mg静脉滴注,第3天用药),化疗期间未出现发热,有轻微恶心,无呕吐、腹痛、腹泻、便秘、脱发、口腔溃疡、感染、出血,未出现早产、胎膜早破、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等不良反应,并予杜仲颗粒1包/次,口服,3次/d,硫酸镁2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经静脉输液泵以30 mL/h持续输入3d.
作者:郭朝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提高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 计算机检索1996年1月-2013年9月国内发表的DPB病例报道,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 共报道91例患者,其中男60例,女31例,发病年龄(40.5±18.4)岁,病程中位数为7年.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活动后呼吸困难、湿哕音.90.1% (82/91)的患者有慢性鼻窦炎病史,46.1% (30/65)的患者血清冷凝集试验阳性,人类白细胞抗原-B54阳性率为42.1% (8/19).所有患者CT检查均表现为双肺弥漫的小叶中心性结节影,其中65.9% (60/91)伴有支气管扩张;60.0% (51/85)的患者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6.5% (31/85)的患者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34例进行了肺活体组织检查.65.9%(60/91)的患者曾被误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98.8% (84/85)的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结论 DPB在中国并不少见,但可能因认识不足而易于被误诊和漏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明显改善其预后.
作者:王荣春;何晨韵;骆健;梁宗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急重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影响程度.方法 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1 62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就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为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29例,感染率1.79%,其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79.31%),胃肠道与泌尿道感染次之(6.90%);两组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PANSS)、是否合并躯体疾病、保护性约束时间、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使用2种及以上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抗菌药物、药物副反应评分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段、病程、住院次数、住院季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住院时间、PANSS阳性症状、PANSS阴性症状、保护性约束时间、MECT、使用2种及以上抗精神病药物、药物副反应评分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据急重性精神疾病的特点与不同治疗方式,应建立筛选表格,对医院感染的高危患者实施综合目标监测,以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作者:李水英;周茜;张秀英;王强;申文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肿瘤内科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6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用药;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第4天用药;21d为1个周期.对照组30例,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用药,顺铂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用药;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输注2h,第1~2天用药;后氟尿嘧啶400 mg/m2静脉推注10 min及氟尿嘧啶600 mg/m2持续静脉泵入22 h,第1~2天用药,21d为1个周期.所有患者至少接受2个周期化学疗法(化疗).观察两组的有效率、不良反应、中位生存期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0.0%、4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食欲增加率(治疗组70.0%、对照组43.3%)、体质量增加率(治疗组60.0%、对照组33.3%)及Karnofsky评分好转率(治疗组63.3%、对照组30.0%)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较轻,大部分为Ⅰ~Ⅱ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5.8、5.6个月,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1.8、9.2个月,较对照组延长.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中位生存期延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韩轶超;彭晔;杨秀芳;谢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低、高频超声联合应用在诊断胃肠穿孔引起的腹腔游离气体中的敏感性.方法 对2007年1月-2013年9月50例胃肠穿孔患者采用低、高频超声联合检查,并与腹部X线透析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低、高频探头联合检查,“双层气体征”及“小气泡征”为腹腔游离气体较具特征性的声像图.术前超声检出腹腔游离气体47例(94%),高于腹部X线透视检出的39例(7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低、高频超声对胃肠穿孔引起的腹腔游离气体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由于其无创性且能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在胃肠穿孔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沈铁柱;毕小霞;张全福;黄小求;王承波;李善庭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在肝癌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72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采取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实施治疗和护理,并就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8.49±2.75)、(11.35±3.5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7,P<0.001);住院费用分别为(12 997.6±4 718.9)、(16 164.7±5 821.5)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2,P=0.013).试验组发生并发症6例(16.2%),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4例(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71,P=0.024).试验组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分别为36、1、0例,对照组分别为28、3、4例,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55,P=0.019).结论 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能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加患者满意度,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刘霞;兰尧;刘静;肖华;冉利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2年11月-12月选取成都市2所精神专科病房,分层随机抽取80名精神科病房护理人员,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制基线调查表进行统一测评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开放式精神病房相比封闭式病房护理人员在焦虑和恐怖2个因子得分较低(P<0.05),较高教育程度的护理人员在敌对因子得分较高(P<0.05).结论 应加强对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而对于病情稳定的精神障碍患者安置于开放式病房有利于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李娜;银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干部健康体检中受检者对体检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策略.方法 对2014年6月-7月816名体检者采取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根据体检中心管理制度和方法确定服务效率干扰因素,制作量表和问卷,调查受检者接受检查前准备状态和基本信息,分析其相关性,用于管理决策.结果 816名体检者中共396人问卷得分>6分(48.5%),接受检查前准备状态良好;420人得分≤6分(51.5%),接受检查前准备水平低.男性较女性接受检查前准备状态更低(x2=4.318,P=0.038).结论 干部体检中,注意加强对受检者体检相关知识宣教.
作者:唐怀蓉;张琼英;王淇;陈蓓蓓;雷亚莉;甘尽然;冯超;黄文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食管良性疾病发生的原因,讨论其预防、诊断以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并分析1994年3月-2011年7月收治的162例食管良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此类疾病的发生诱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62例收治的良性食管病变患者,85例有明确发病诱因,经钡餐X线片、CT、胃镜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均及时外科手术治疗;155例痊愈出院,7例因并发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多数食管良性病变的发生有明确的外部诱因,因此相当一大部分可以预防、避免发生.一旦发生应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如保守治疗无效,根据情况应积极手术,以免引起病情进一步恶化,多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清峰;寇瑛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对广义浮肩损伤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7例包含锁骨及肩胛骨的右侧上肢防腐尸体标本,解剖出肩胛上悬吊复合体(SSSC),制造浮肩损伤模型.7例标本进行内固定前后的自身对照,分为损伤前、单纯肩锁关节固定、肩锁关节固定加肩胛颈单钢板固定、肩锁关节固定加肩胛颈双钢板固定4个阶段.利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测定不同状态下肩胛颈的运动范围(ROM)及中性区(NZ),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失稳SSSC的稳定作用.结果 生物力学测试表明,肩锁关节固定加肩胛颈双钢板固定的NZ值分别是:屈伸(3.88±1.71)°、侧屈(1.89±0.21)°、旋转(3.13±1.37)°,其ROM值分别为:屈伸(12.91±4.82)°、侧屈(18.44±4.43)°、旋转(11.27±4.41)°,与其他固定阶段相比均明显减小(P<0.05),肩锁关节固定加肩胛颈双钢板固定的活动范围小,稳定性好.结论 治疗广义浮肩损伤的佳内固定方式为同时固定肩锁关节脱位及肩胛颈骨折,且肩胛颈骨折采取双钢板坚强内固定,这样可以在大程度上恢复肩关节的稳定性.
作者:段连鸿;张鹏;黄继锋;赵卫东;程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重症监护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经验及效果.方法 于2012年12月20日开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改革护理排班模式,加强基础护理、安全护理和专科护理,提高护士的专科技能操作,建立健全护理工作制度.结果 通过优质护理的开展,2013年的病床周转率、床护比、患者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均高于2012年,不良事件发生率较2012年明显降低.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减少或杜绝护理纠纷.
作者:高丽琼;郭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从临床资料和物理学参数方面对未手术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影响因素予以分析,以指导临床放疗计划有效设计、安全执行.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2012年11月采用调强放疗、未行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59例,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患者临床特征及物理学参数指标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关系.结果 入组患者中,33例(55.9%)放疗后出现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其中9例(15.3%)发生3级以上急性放射性肺损伤.放疗期间合并有肺部感染、平均肺剂量(MLD)等剂量学参数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显著相关(P<0.05).尤其是放疗期间合并肺部感染、放疗计划设计中MLD≥13Gy、V30≥13%时,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 放疗期间合并肺部感染、MLD、V30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在制定放疗计划中要充分考虑,避免放射性肺损伤发生.
作者:赵娅琴;荣丽雯;冯旭琴;朱洪;张英杰;李志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葡萄糖酸氯己定在临床中代替75%乙醇消毒液行皮肤消毒后测指尖血糖的可行性.方法 2013年1月-3月采用同期自身对照方法对40例术后患者进行随机指尖血糖监测,分别将患者同侧手的食指与中指随机用葡萄糖酸氯己定与75%乙醇消毒液消毒后监测血糖,对两种消毒方法测得的血糖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葡萄糖酸氯己定与75%乙醇消毒液消毒所测血糖值分别为(8.13±2.21)、(8.26±2.26)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0,P=0.182).结论 临床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代替乙醇消毒液消毒皮肤,监测指尖血糖值安全、可行.
作者:沙彦春;田永明;刘欢;徐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医院工会的自身职能和作用,积极参与和推进和谐医院的建设,是当前医院工会在新形势下需要定位和探讨的课题.
作者:陆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4岁.因“畏光并乏力8年,关节疼痛4个月余,发热伴咽痛半个月余”于2013年1月7日入院.患者8年前因畏光、全身乏力,伴有脱发、颜面及双下肢皮疹,外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激素治疗后好转.4个月前患者双手指关节疼痛,外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口服泼尼松(10 mg/d),症状无好转.2个月前我院门诊查血红蛋白97 g/L,白细胞、血小板正常,尿蛋白(++),血抗核抗体(ANA)、抗ds-DNA阳性,肺部CT提示右上肺结节,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作者:万力;夏敬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HIV/AIDS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不同免疫时期肝内静脉及脾静脉的超声改变.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0月50例合并HIV/AIDS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病例组,50例单纯性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病例组(按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不同免疫时期)与对照组肝内静脉及脾静脉的超声改变.结果 病例组肝内静脉及脾静脉在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免疫时期有超声异常改变,主要表现在门静脉及脾静脉远端走行不清,内径增宽,血流速减慢,血流频谱起伏消失、平直;肝静脉远端走行不清,血流频谱低矮三相型、负相型、空窗消失.CD4+T细胞数>300/mm3组与对照组之间肝内静脉、脾静脉超声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数100~200/mm3组的脾静脉内径、肝静脉血流频谱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4+T细胞数<100/mm3组除肝静脉走行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异常情况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肝内静脉及脾静脉超声异常改变随着CD4+T细胞计数下降更为明显,综合考虑肝内静脉及脾静脉超声各项指标的变化有助于临床评估HIV/AIDS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情发展.
作者:曹芬;叶庆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