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在输尿管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肖正伟;樊世富;涂长苹;刘学贵;袁明;陈杰

关键词:输尿管肿瘤,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尿路造影
摘要:目的 探讨CT对输尿管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7月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52例输尿管肿瘤患者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增强检查,其中13例患者行CT尿路造影检查.结果 输尿管肿瘤多发生于输尿管下段(20例),输尿管上段5例,中上段8例,中段11例,中下段8例,病变主要表现为肿块或管壁增厚;间接征象包括肾盂、输尿管积水,膀胱输尿管夹角改变.结论 CT对输尿管肿瘤有很大的诊断价值,CT尿路造影能很直观、多方位显示管壁及腔外情况,对指导临床手术有很大意义.
华西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芦山地震医疗救援急诊手术的协调和管理

    目的 探讨地震伤员急诊手术和普通急诊手术的协调管理方法和注意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日-21日2d内芦山地震伤员和普通急诊患者手术的统筹协调措施及完成情况,并对手术类型、手术间占用时间、术前准备时间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协调和管理,共完成手术88台,其中普通急诊手术27台,地震急诊手术61台,所有手术均及时完成.但是均存在手术间内时间浪费现象.结论 灾害性急诊手术存在不确定性,但可以根据灾害特点等作好早期评估,将灾害急诊手术和普通急诊手术作为一个整体,按照轻重缓急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

    作者:薛华英;陈忠兰;张天笑;龚仁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多发性骨软骨瘤病例分析

    目的 对多发性骨软骨瘤进行病例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14例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9例,女5例;年龄6~45岁,中位年龄17岁;4例有家族史.5例全身多发,1例双上肢多发,1例累及双侧膝关节,7例累及单侧膝关节.合并畸形包括2例前臂尺桡关节脱位,1例下肢短缩.合并疾病包括1例肋骨软骨瘤伴胸腔积血,1例肝功能异常及1例额部毛细血管瘤.所有患者行局部肿瘤切除术,手术史:1例7次,1例4次,2例2次,10例1次;每次手术切除部位:2例3个,5例2个,7例1个.1例患者术后(在外院行局部病灶切除术)20年复发再次行局部肿瘤切除术.1例术后发生右腓深神经运动支损伤.术后1例失访,余随访时间6~68个月,中位时间38个月.随访期内无恶变患者.结论 多发性骨软骨瘤可能是累及全身组织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诊断容易,畸形比例小、程度轻,局部肿瘤切除术效果确切,恶变几率小.

    作者:刘东;叶永杰;银毅;陈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成都市脑卒中急性期大小便失禁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发生相关因素,以进行针对性治疗及有效性护理.方法 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对成都市3家医院2010年8月-2012年10月入院的25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完成脑卒中临床特征表格的填写.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分别进行单因素x2检验、f检验分析及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脑卒中患者大小便失禁发生率为16.7%.单因素分析显示脑卒中发生大小便失禁的相关因素为年龄、发病时意识障碍、发病2h后不能坐起站立、伴肺部感染、伴心功能不全以及本次发病是否伴并发症.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是否伴意识障碍[OR=4.186,95%CI (2.010,8.715),P<0.001]、是否伴肺部感染[OR=3.490,95%CI(1.616,7.539),P=0.001]、年龄[OR=1.036,95%CI(1.004,1.069),P=0.029]是大小便失禁的危险因素,发病时伴意识障碍、肺部感染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大小便失禁,年纪越大越容易发生大小便失禁.结论 卒中后患者易发生大小便失禁,伴意识障碍、肺部感染以及年龄增大是大小便失禁发生的独立因素.

    作者:曾玉萍;杨蓉;张慧;赵俐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腮腺结核病的CT表现

    目的 分析腮腺结核病的CT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09年8月-2012年12月期间经手术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腮腺结核病患者9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9例患者均单侧发病,其中左侧7例,右侧2例.腮腺淋巴结结核病8例,均位于浅叶,3例单发,5例多发,共30枚病灶,直径约0.5~4.5 cm;平扫呈均匀稍低密度,增强后呈中等密度均匀实性强化25枚,环状强化4枚,花边状强化1枚,其中6例临近颈阔肌、皮下脂肪及皮肤不同程度增厚,6例伴颈部淋巴结增大.腮腺实质结核病1例,为弥漫性实质受累,累及深浅叶,平扫呈不均匀稍低密度,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及结节状钙化灶,增强后整个腮腺实质弥漫性强化,局部见不规则液化、坏死,临近颈阔肌及脂肪层稍肿胀,不伴颈部淋巴结增大.结论 腮腺结核病的CT征象与其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对于单侧腮腺浅叶占位病变,呈均匀实性强化、环状强化或花边状强化,临近颈阔肌、皮肤及皮下脂肪层增厚,伴颈部淋巴结增大,应考虑到腮腺淋巴结结核病的诊断.

    作者:张洪静;魏懿;邓开鸿;肖家和;杨喜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饮食运动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研究

    目的 研究联合饮食与运动的行为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糖的影响,为GDM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2月诊断的116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研究组72例和对照组44例.研究组进行饮食与运动的行为干预,包括饮食指导、发放小册子、制定运动方案等;对照组仅给予一般的口头指导和宣教资料;用统一的调查问卷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每3天随访1次,2周后复查,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及血糖异常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GDM患者OGTT空腹、1h、2h血糖降低(P<0.05),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GDM患者OGTT空腹、1h、2h血糖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5).结论 联合饮食与运动的行为干预可控制GDM患者血糖水平,是GDM治疗的重要方法.

    作者:李玲玲;严婷;刘俊;贺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风湿性心脏病伴糖尿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血糖控制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风湿心脏瓣膜病伴糖尿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血糖的监测方法,预防术后因血糖异常导致的术后并发症,减轻痛苦,促进康复.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瓣膜置换伴发糖尿病的患者资料,随机抽取术后采用微量泵静脉泵入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和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对照组)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遵医嘱术后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则予微量泵静脉泵入胰岛素治疗,根据血糖水平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血糖水平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使血糖达标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4例患者死亡,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0,P=0.670).结论 对心脏瓣膜置换伴发糖尿病的患者术后严密监测血糖,应用微量泵静脉泵入胰岛素,做好胰岛素运用、相关并发症、心理及饮食的护理,利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李碧兰;石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NEP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行为学恢复的影响

    目的 通过与单纯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进行比较,探讨NEP 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行为学恢复的影响.方法 从孕18d的Sprague-Dawley (SD)大鼠胚胎大脑皮质中分离获碍原代神经于细胞,体外培养及传代后采用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鉴定.采用已成功构建的慢病毒载体将NEP1-40基因导入第3代神经干细胞内建立NEP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将30只SD大鼠在第9胸椎水平进行脊髓右侧半切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只,伤后第7天在损伤局部分别植入细胞培养液(损伤组)、神经干细胞(NSC组)及NEP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NEP1-40-NSC组).另取10只仅行第8~10胸椎椎板切除,设置为假手术组.细胞移植前和移植后8周通过Basso-Beattle-Bresnahan (BBB)运动功能评分及网格测试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细胞移植后8周,BBB测试及网格测试结果显示:损伤组大鼠BBB评分低且网格摔倒次数多,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组BBB评分较之增高且网格摔倒次数减少(P<0.01),而NEP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BBB评分高且网格摔倒次数少,和前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NEP1-40基因修饰能进一步提高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于大鼠脊髓损伤后行为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为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

    作者:汪雷;宋跃明;刘立岷;李涛;龚全;杨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老年人股骨骨折后压疮预防的护理

    目的 讨论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压疮预防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013年1月-6月收治的33例股骨骨折老年患者,入院后即行压疮预测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采取使用软床垫、及时变换受压部位、保护骨隆突处等预防措施,同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及加强护士交接班预防措施,积极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结果 院外带入的1例Ⅲ期压疮患者通过治疗和护理转为Ⅰ期,4例Ⅰ期、2例Ⅱ期压疮患者均治愈,住院期间无新发压疮患者.结论 积极的护理措施可预防股骨骨折老年患者压疮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张红英;王婷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胸科手术与肺损伤的防治

    急性肺损伤是胸科手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围手术期多种因素参与了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机械通气、高潮气量、不同的通气模式及吸入氧浓度、术中输液等均可能对胸科手术后肺损伤产生影响.现就胸科手术与肺损伤的防治作一综述.

    作者:王茂华;牧杰;王文建;王儒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浅谈重症监护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效果

    目的 总结重症监护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经验及效果.方法 于2012年12月20日开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改革护理排班模式,加强基础护理、安全护理和专科护理,提高护士的专科技能操作,建立健全护理工作制度.结果 通过优质护理的开展,2013年的病床周转率、床护比、患者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均高于2012年,不良事件发生率较2012年明显降低.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减少或杜绝护理纠纷.

    作者:高丽琼;郭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影响胆管癌预后的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术中、术后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678例胆管癌术后患者,其中有随访结果397例,仅对手术切除的胆管癌且非手术原因死亡的患者293例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对所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293例胆管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5.9个月,截止随访终点复发转移158例(53.9%),死亡223例(76.1%).中位总生存时间21.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7%、38.2%、10.6%.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手术切缘、术中输血、肿瘤部位、血中碱性磷酸酶水平及复发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低、TNM分期晚、手术切缘有癌细胞浸润、术中输血、肿瘤位于肝外、血中碱性磷酸酶水平高于正常、肿瘤复发是影响胆管癌总生存的风险因素.

    作者:毛志远;郭晓川;张婷婷;苏丹;王李杰;白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消毒供应中心规范漂浮物清洗流程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消毒供应中心规范漂浮物机洗流程的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起将易漂浮物的种类归纳为5类.易漂浮物机洗流程上筐按要求,机洗时正确选择代码,机洗过程中及时观察机械运行状态,监控清洗过程,有问题及时处理.结果 通过2年的观察,规范易漂浮物机洗流程后,简化了操作流程,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工作时间.遗失查找易漂浮物的几率下降8%,手术医生对消供中心满意度提高到97%,手术器械包合格率达99%.结论 消毒供应中心规范易漂浮物机洗流程,工作更加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

    作者:向超群;黄浩;陈慧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量化管理在医院运输工人绩效管理中的探索和实践

    目的 调动运输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疗运输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方法 自2013年7月以来,通过制定量化管理方案,将运输工作的相关要素进行量化并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对运输工人的工作量、劳动纪律、服务质量进行统一考评计分,作为绩效奖励金发放的依据.结果 量化管理有效地调动了运输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稳定了运输队伍,提高了医疗运输服务质量.结论 量化管理可提高中央运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医院运输工人绩效管理更趋于科学化.

    作者:陈晓华;陈群;魏毅;王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HIV/AIDS合并慢性肝炎肝内静脉及脾静脉超声与CD4+T淋巴细胞数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HIV/AIDS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不同免疫时期肝内静脉及脾静脉的超声改变.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0月50例合并HIV/AIDS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病例组,50例单纯性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病例组(按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不同免疫时期)与对照组肝内静脉及脾静脉的超声改变.结果 病例组肝内静脉及脾静脉在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免疫时期有超声异常改变,主要表现在门静脉及脾静脉远端走行不清,内径增宽,血流速减慢,血流频谱起伏消失、平直;肝静脉远端走行不清,血流频谱低矮三相型、负相型、空窗消失.CD4+T细胞数>300/mm3组与对照组之间肝内静脉、脾静脉超声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数100~200/mm3组的脾静脉内径、肝静脉血流频谱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4+T细胞数<100/mm3组除肝静脉走行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异常情况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肝内静脉及脾静脉超声异常改变随着CD4+T细胞计数下降更为明显,综合考虑肝内静脉及脾静脉超声各项指标的变化有助于临床评估HIV/AIDS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情发展.

    作者:曹芬;叶庆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工会在建设和谐医院中的定位和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医院工会的自身职能和作用,积极参与和推进和谐医院的建设,是当前医院工会在新形势下需要定位和探讨的课题.

    作者:陆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浸润深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浸润深度的关系,为早期胃癌个体化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经外科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1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年龄、性别、有无消化道出血、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肿瘤部位、大小、内镜分型、分化程度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18例早期胃癌患者中,黏膜下层浸润9例,其中淋巴结转移3例;黏膜内癌9例,均无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为未分化型9例,其中癌细胞浸润至黏膜下层7例,伴淋巴结转移3例;分化型9例,仅有2例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及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浸润深度无关(P>0.05),内镜分型为Ⅲ型提示黏膜下浸润可能性大(P<0.05).结论 内镜下大体分型为Ⅲ型的早期胃癌,因多有黏膜下层的浸润,淋巴结转移率高,不适合内镜下治疗.

    作者:蒋志凌;邓桂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芦山地震卧床伤员预防肺部感染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芦山地震中卧床伤员应用呼吸训练器改善肺功能、预防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地震综合病房在2013年4月20日-5月20日期间收治的60例需长期卧床的芦山地震伤员按照其是否接受使用呼吸训练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呼吸训练器行呼吸训练,观察1个月后各组伤员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伤员卧床期间的肺部感染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肺部感染率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43,P=0.044).结论 长期卧床伤员使用呼吸训练器能够有效改善肺功能,减少肺部感染.

    作者:谢国省;徐慧;杨悦;叶静;杨倩;杜春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康复团队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康复团队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将2008年9月-2010年8月入住且行手术治疗的19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团队康复组92例和传统康复组102例,分别采用由康复治疗师、骨科医师、内科医师及护士共同完成的团队康复治疗和仅由康复治疗师完成的传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再次住院率.结果 团队康复组和传统康复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28.7±4.1)、(34.7±5.8)d,出院时Harris评分分别为(83.5±9.4)、(78.2±12.1)分,出院后3个月评分分别为(87.5±7.4)、(80.2±1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团队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可提高术后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马利群;张慧伟;刘凯;王永才;闫冰;王红川;蒋俊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妊娠合并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个性化护理一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26岁11个月,孕4产1孕31+4周.因“停经31+4周,活体组织检查发现子宫颈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Ⅰ期”于2013年10月1日-3日在我院行新辅助化学治疗(化疗).化疗采取TP方案(紫杉醇脂质体180 mg静脉滴注,第1天用药;顺铂30 mg静脉滴注,第2天用药;顺铂40 mg静脉滴注,第3天用药),化疗期间未出现发热,有轻微恶心,无呕吐、腹痛、腹泻、便秘、脱发、口腔溃疡、感染、出血,未出现早产、胎膜早破、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等不良反应,并予杜仲颗粒1包/次,口服,3次/d,硫酸镁2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经静脉输液泵以30 mL/h持续输入3d.

    作者:郭朝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螨类致敏原在海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分布特点及在急性加重中的作用

    目的 了解海南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螨类致敏原的分布特点,以及致敏性因素在COPD急性加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09年1月-6月65例COPD患者、58例非过敏性其他疾病患者及34名正常对照者行致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PT),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以上65例COPD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临床观察,分析SPT结果与急性加重次数的相关性.结果 COPD组螨类致敏原SPT阳性率与非致敏性其他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螨类致敏原中热带无爪螨SPT阳性率高.而COPD患者SPT阳性组与阴性组急性加重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的发生可能有外源性致敏原所致超敏反应因素的参与,对于海南省COPD患者,热带无爪螨可能是重要的致敏原.但COPD急性加重与过敏并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谢甜;黄奕江;高芳蝶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华西医学杂志

华西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