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Evans-Jensen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肖柳斌;付朝霞;汪清华;赖俊成;胡广平

关键词:转子间骨折, 髋动力加压钢板,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重建交锁钉, 股骨近端髓内钉
摘要:目的 比较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11年6月对骨转子间骨折Evans-Jensen分型为Ⅲ型的32例患者,分别选用髓内固定系统的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重建交锁钉(Gamma钉),以及髓外固定系统的髋动力加压钢板(DHS)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CP)进行固定治疗,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髓内固定系统的手术方法中的Gamma钉组和PFNA组明显比髓外固定系统的DHS组和LCP组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引流量减少(P< 0.05).两种固定系统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mma钉组和PFNA组之间,DHS组和LCP组之间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上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Evans-Jensen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髓内固定系统明显优于髓外固定系统.
华西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培美曲塞或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与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入院的Ⅲ~Ⅳ期肺腺癌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组(PP组)63例和紫杉醇联合顺铂组(TP组)61例,每组完成2个周期化学治疗(化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PP组和TP组有效率分别为58.7%、37.7%,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4.6%、52.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1、4.5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组的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低于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64,P<0.001;x2=9.469,P=0.002);血小板减少、贫血、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098,P=0.755;x2=0.267,P=0.606;x2=0.006,P=0.973).结论 对于肺腺癌,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较紫杉醇联合顺铂有更好的近期疗效,且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陈琳;吴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影响胆管癌预后的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术中、术后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678例胆管癌术后患者,其中有随访结果397例,仅对手术切除的胆管癌且非手术原因死亡的患者293例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对所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293例胆管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5.9个月,截止随访终点复发转移158例(53.9%),死亡223例(76.1%).中位总生存时间21.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7%、38.2%、10.6%.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手术切缘、术中输血、肿瘤部位、血中碱性磷酸酶水平及复发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低、TNM分期晚、手术切缘有癌细胞浸润、术中输血、肿瘤位于肝外、血中碱性磷酸酶水平高于正常、肿瘤复发是影响胆管癌总生存的风险因素.

    作者:毛志远;郭晓川;张婷婷;苏丹;王李杰;白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康复团队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康复团队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将2008年9月-2010年8月入住且行手术治疗的19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团队康复组92例和传统康复组102例,分别采用由康复治疗师、骨科医师、内科医师及护士共同完成的团队康复治疗和仅由康复治疗师完成的传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再次住院率.结果 团队康复组和传统康复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28.7±4.1)、(34.7±5.8)d,出院时Harris评分分别为(83.5±9.4)、(78.2±12.1)分,出院后3个月评分分别为(87.5±7.4)、(80.2±1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团队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可提高术后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马利群;张慧伟;刘凯;王永才;闫冰;王红川;蒋俊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低、高频超声联合应用诊断胃肠穿孔引起的腹腔游离气体

    目的 探讨低、高频超声联合应用在诊断胃肠穿孔引起的腹腔游离气体中的敏感性.方法 对2007年1月-2013年9月50例胃肠穿孔患者采用低、高频超声联合检查,并与腹部X线透析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低、高频探头联合检查,“双层气体征”及“小气泡征”为腹腔游离气体较具特征性的声像图.术前超声检出腹腔游离气体47例(94%),高于腹部X线透视检出的39例(7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低、高频超声对胃肠穿孔引起的腹腔游离气体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由于其无创性且能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在胃肠穿孔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沈铁柱;毕小霞;张全福;黄小求;王承波;李善庭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腹股沟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一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24岁,未婚.主因“左腹股沟区肿物8个月”于2012年7月9日入院.患者8个月前无意发现左腹股沟区一肿物,约“鹌鹑蛋”大小,无疼痛感,平卧肿物无明显改变,未予任何处理.近6个月来左腹股沟区肿物无明显变化,偶有隐痛,为求明确诊断及治疗,就诊我院.入院体格检查:左腹股沟区可触及一肿物,呈椭圆形,约2.5 cm× 1.5 cm大小,质地中等,无压痛,边界清楚,活动度较好.肿物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平卧位肿物不消失.既往史:子宫肌瘤2年,未育,月经正常.患者自述曾有咯血病史,且胸部X线片提示左肺下野散在结节影,肺CT示左肺上叶舌段、左肺下叶支气管扩张伴感染,并黏液栓形成可能大,予抗炎治疗后好转,未复查CT.

    作者:仇秀娟;谭嗣伟;梁存河;许连姬;王志强;金玉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Evans-Jensen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11年6月对骨转子间骨折Evans-Jensen分型为Ⅲ型的32例患者,分别选用髓内固定系统的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重建交锁钉(Gamma钉),以及髓外固定系统的髋动力加压钢板(DHS)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CP)进行固定治疗,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髓内固定系统的手术方法中的Gamma钉组和PFNA组明显比髓外固定系统的DHS组和LCP组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引流量减少(P< 0.05).两种固定系统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mma钉组和PFNA组之间,DHS组和LCP组之间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上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Evans-Jensen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髓内固定系统明显优于髓外固定系统.

    作者:肖柳斌;付朝霞;汪清华;赖俊成;胡广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所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护理一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36岁,汉族.因“反复双下肢水肿2+年”于2012年9月3日入院.患者生于甘肃,10余年前于西藏从事司机工作,长期往返于高原、平原两地,2+年前出现反复双下肢对称凹陷性水肿,自述于高原地区生活时水肿更严重.6个月前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尿常规:尿蛋白定性(+++),24 h尿蛋白定量6g/L,血白蛋白24 g/L.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给予醋酸泼尼松60 mg口服,1次/d,治疗6个月,逐渐减量至10 mg.

    作者:梁亚屏;王艳;江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NEP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行为学恢复的影响

    目的 通过与单纯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进行比较,探讨NEP 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行为学恢复的影响.方法 从孕18d的Sprague-Dawley (SD)大鼠胚胎大脑皮质中分离获碍原代神经于细胞,体外培养及传代后采用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鉴定.采用已成功构建的慢病毒载体将NEP1-40基因导入第3代神经干细胞内建立NEP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将30只SD大鼠在第9胸椎水平进行脊髓右侧半切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只,伤后第7天在损伤局部分别植入细胞培养液(损伤组)、神经干细胞(NSC组)及NEP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NEP1-40-NSC组).另取10只仅行第8~10胸椎椎板切除,设置为假手术组.细胞移植前和移植后8周通过Basso-Beattle-Bresnahan (BBB)运动功能评分及网格测试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细胞移植后8周,BBB测试及网格测试结果显示:损伤组大鼠BBB评分低且网格摔倒次数多,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组BBB评分较之增高且网格摔倒次数减少(P<0.01),而NEP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BBB评分高且网格摔倒次数少,和前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NEP1-40基因修饰能进一步提高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于大鼠脊髓损伤后行为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为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

    作者:汪雷;宋跃明;刘立岷;李涛;龚全;杨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量化管理在医院运输工人绩效管理中的探索和实践

    目的 调动运输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疗运输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方法 自2013年7月以来,通过制定量化管理方案,将运输工作的相关要素进行量化并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对运输工人的工作量、劳动纪律、服务质量进行统一考评计分,作为绩效奖励金发放的依据.结果 量化管理有效地调动了运输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稳定了运输队伍,提高了医疗运输服务质量.结论 量化管理可提高中央运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医院运输工人绩效管理更趋于科学化.

    作者:陈晓华;陈群;魏毅;王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概况及控制对策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概况及控制对策.方法 对重症监护病房2012年1月-12月的23例呼吸道感染MRSA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并提出防控措施.结果 高龄、免疫低下、侵袭性操作频繁、住院时间长、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抑酸剂使用量大且时间长是患者发生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采取合理必要的防控措施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并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促进其康复,以控制MRSA在医院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卢蓉;杨忻;张素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肩锁关节脱位并肩胛颈骨折行钢板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对广义浮肩损伤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7例包含锁骨及肩胛骨的右侧上肢防腐尸体标本,解剖出肩胛上悬吊复合体(SSSC),制造浮肩损伤模型.7例标本进行内固定前后的自身对照,分为损伤前、单纯肩锁关节固定、肩锁关节固定加肩胛颈单钢板固定、肩锁关节固定加肩胛颈双钢板固定4个阶段.利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测定不同状态下肩胛颈的运动范围(ROM)及中性区(NZ),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失稳SSSC的稳定作用.结果 生物力学测试表明,肩锁关节固定加肩胛颈双钢板固定的NZ值分别是:屈伸(3.88±1.71)°、侧屈(1.89±0.21)°、旋转(3.13±1.37)°,其ROM值分别为:屈伸(12.91±4.82)°、侧屈(18.44±4.43)°、旋转(11.27±4.41)°,与其他固定阶段相比均明显减小(P<0.05),肩锁关节固定加肩胛颈双钢板固定的活动范围小,稳定性好.结论 治疗广义浮肩损伤的佳内固定方式为同时固定肩锁关节脱位及肩胛颈骨折,且肩胛颈骨折采取双钢板坚强内固定,这样可以在大程度上恢复肩关节的稳定性.

    作者:段连鸿;张鹏;黄继锋;赵卫东;程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成都市脑卒中急性期大小便失禁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发生相关因素,以进行针对性治疗及有效性护理.方法 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对成都市3家医院2010年8月-2012年10月入院的25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完成脑卒中临床特征表格的填写.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分别进行单因素x2检验、f检验分析及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脑卒中患者大小便失禁发生率为16.7%.单因素分析显示脑卒中发生大小便失禁的相关因素为年龄、发病时意识障碍、发病2h后不能坐起站立、伴肺部感染、伴心功能不全以及本次发病是否伴并发症.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是否伴意识障碍[OR=4.186,95%CI (2.010,8.715),P<0.001]、是否伴肺部感染[OR=3.490,95%CI(1.616,7.539),P=0.001]、年龄[OR=1.036,95%CI(1.004,1.069),P=0.029]是大小便失禁的危险因素,发病时伴意识障碍、肺部感染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大小便失禁,年纪越大越容易发生大小便失禁.结论 卒中后患者易发生大小便失禁,伴意识障碍、肺部感染以及年龄增大是大小便失禁发生的独立因素.

    作者:曾玉萍;杨蓉;张慧;赵俐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乳腺选择性导管造影技术探讨

    目的 对乳腺溢液导管进行选择性造影,了解其导管内有无病变,以及病变的位置、数目、范围及分布情况等,为临床提供诊治所需影像学信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0月105例乳头溢液患者行乳腺选择性导管造影的资料,并进行探讨与总结.结果 除2例对比剂进入腺泡影响诊断外,其余103例均获得优质图像,清晰地呈显了溢液导管的真实情况.结论 乳腺选择性导管造影术是诊断溢液乳腺疾病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张雪琴;孙加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医护一体化在肝癌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在肝癌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72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采取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实施治疗和护理,并就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8.49±2.75)、(11.35±3.5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7,P<0.001);住院费用分别为(12 997.6±4 718.9)、(16 164.7±5 821.5)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2,P=0.013).试验组发生并发症6例(16.2%),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4例(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71,P=0.024).试验组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分别为36、1、0例,对照组分别为28、3、4例,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55,P=0.019).结论 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能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加患者满意度,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刘霞;兰尧;刘静;肖华;冉利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芦山地震药品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医疗救援队在芦山地震中药品使用情况,总结地震救治的药品供需经验.方法 对2013年4月22日-29日医疗救援队在地震灾区宝兴县实施医疗救援中,按世界卫生组织灾难医学救援疾病分类法,对疾病分类与疾病使用的药品量进行统计.结果 前30位药品以救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药品为主,其次依次为四肢扭伤药品、消化道疾病药品、皮肤病药品.结论 根据疾病谱分类特点,可预计地震灾区阶段性药品的需要量,减少医药资源的浪费.

    作者:张慧萍;王鑫;赵延杰;余娟;陈燕;殷燕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对心脏体外循环术后胸腔积液患者的引流护理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心脏体外循环术后胸腔积液患者的引流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 对2013年3月-12月行心脏体外循环术后胸腔中量积液的179例患者,在B型超声引导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且成功引流的方法及护理要点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均一次性置管成功,置管操作时间(7.2±3.5)min,导管留置时间2~6 d.置管引流中,发生肋间血管损伤出血2例,胸膜刺激征2例,导管阻塞1例,经及时的对症处置,相关并发症得以控制.结论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心脏体外循环术后胸腔积液其效果满意,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曾玲;林敏;罗天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思乐扣预防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思乐扣预防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并观察腹腔引流及导管固定装置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方法 于2012年1月-2013年3月,纳入60例安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随机分为透明敷贴固定组和思乐扣固定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情况,并通过填写自行设计的问卷,由患者自行评价腹腔引流及引流管固定装置对生活的影响.结果 透明敷贴固定组发生8例次非计划性拔管,思乐扣固定组无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思乐扣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透明敷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67,P=0.008).两组患者大多认为腹腔引流及引流管固定装置对自己生活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轻、中度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66,P=0.444).结论 思乐扣用于固定腹腔引流管,可减少非计划性拔管,且一定程度改善患者引流期间的主观体验.

    作者:刘琼芳;贾怡;张晓霞;何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 探讨制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将80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COPD组、糖尿病组、COPD+糖尿病组和正常组,每组20只.采用单纯熏香烟法制备COPD大鼠动物模型,利用链脲佐菌素诱导SD大鼠产生糖尿病,两种方法协同产生COPD+糖尿病的大鼠模型,正常组常规饲养.3个月后作常规病理检查,血糖测定.结果 COPD+糖尿病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支气管黏膜上皮脱落严重,肺间质及气道管壁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破坏,部分融合成肺大疱.造模成功后COPD+糖尿病组的血糖水平为(27.1±1.1)mmol/L,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被动吸烟方式能够建立COPD大鼠模型,利用链脲佐菌素诱导SD大鼠产生糖尿病,两种方法协同产生COPD合并糖尿病的大鼠模型,为进一步医学研究提供动物模型.

    作者:高凌云;任辉;杨恂;刘晓俊;陶绍华;潘林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多发性骨软骨瘤病例分析

    目的 对多发性骨软骨瘤进行病例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14例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9例,女5例;年龄6~45岁,中位年龄17岁;4例有家族史.5例全身多发,1例双上肢多发,1例累及双侧膝关节,7例累及单侧膝关节.合并畸形包括2例前臂尺桡关节脱位,1例下肢短缩.合并疾病包括1例肋骨软骨瘤伴胸腔积血,1例肝功能异常及1例额部毛细血管瘤.所有患者行局部肿瘤切除术,手术史:1例7次,1例4次,2例2次,10例1次;每次手术切除部位:2例3个,5例2个,7例1个.1例患者术后(在外院行局部病灶切除术)20年复发再次行局部肿瘤切除术.1例术后发生右腓深神经运动支损伤.术后1例失访,余随访时间6~68个月,中位时间38个月.随访期内无恶变患者.结论 多发性骨软骨瘤可能是累及全身组织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诊断容易,畸形比例小、程度轻,局部肿瘤切除术效果确切,恶变几率小.

    作者:刘东;叶永杰;银毅;陈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腮腺结核病的CT表现

    目的 分析腮腺结核病的CT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09年8月-2012年12月期间经手术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腮腺结核病患者9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9例患者均单侧发病,其中左侧7例,右侧2例.腮腺淋巴结结核病8例,均位于浅叶,3例单发,5例多发,共30枚病灶,直径约0.5~4.5 cm;平扫呈均匀稍低密度,增强后呈中等密度均匀实性强化25枚,环状强化4枚,花边状强化1枚,其中6例临近颈阔肌、皮下脂肪及皮肤不同程度增厚,6例伴颈部淋巴结增大.腮腺实质结核病1例,为弥漫性实质受累,累及深浅叶,平扫呈不均匀稍低密度,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及结节状钙化灶,增强后整个腮腺实质弥漫性强化,局部见不规则液化、坏死,临近颈阔肌及脂肪层稍肿胀,不伴颈部淋巴结增大.结论 腮腺结核病的CT征象与其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对于单侧腮腺浅叶占位病变,呈均匀实性强化、环状强化或花边状强化,临近颈阔肌、皮肤及皮下脂肪层增厚,伴颈部淋巴结增大,应考虑到腮腺淋巴结结核病的诊断.

    作者:张洪静;魏懿;邓开鸿;肖家和;杨喜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华西医学杂志

华西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