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余国容;余世才;蔡金华;陈勇;郑鹤琳
女,45岁.近2年自觉头颅不断增大,头痛,时有耳鸣,说话声音有改变,近三月余双眼视物模糊并进行性加重,来医院就诊.
作者:于兴太;宋修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过对大量的髌股关节疾病的研究、总结,采用了髌股关节仰卧30°轴位[1]CR成像技术,现就髌股关节30°轴位CR成像时的中心线入射角度探讨如下.
作者:张孔源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胆道梗阻是指良性或恶性病变所致的梗阻性黄疸,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肝功能衰竭和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外科手术创伤大,且大部分病人失去手术机会.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支架置入治疗梗阻性黄疸作为介入放射学的一项新技术,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展以来,我们先后对32例梗阻性黄疸病人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桂杰;周祝谦;董孝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三硝基甲苯(TNT)是常见的亲肝性毒物,可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长期接触高浓度的TNT可对眼晶状体、肝脏、血液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其对肝脏损害主要是影响肝脏的解毒功能、排泄功能以及糖代谢.肝损害的产生可能是由于TNT与体内氨基酸结合,导致氨基酸缺乏,间接引起肝细胞营养不良性片状坏死[1].我们于1992年与1993年分别对某化工厂TNT作业工人的肝、脾损害状况进行B超探测,比较两年的检查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小青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在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骨折患者行螺旋CT扫描后进行3D和MPR重建.结果:3D在显示骨盆骨折的位置、范围、碎骨块移位、塌陷,尤其是不规则骨折线的走行等空间信息方面优于二维影像,但在发现未错位轻微的骨折方面稍逊于二维影像.结论:螺旋CT 3D和MPR技术为复杂的骨折提供立体的空间病理解剖信息,指示手术入路,但二者必须结合应用才是诊断骨盆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靳兆军;石光云;蒋峰;韩云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旨在评价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3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高血压病程进展的不同,分为H0、H1组.在服用缬沙坦前及服药12周后,分别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技术测量二尖瓣环附于左侧室间隔、左室侧壁、左室前壁和下壁四个位点处的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m)、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m)及其Em/Am比值.同时记录舒张期二尖瓣口的血流频谱,测量心室充盈早期峰值E峰和心室充盈晚期峰值A峰,计算E/A比值.结果:H0组患者虽然心脏结构无显著变化,但其左室舒张功能已经受损;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和二尖瓣环的心肌运动曲线变化同步.E/A比值<1;Em/Am<1;而H1组患者则显示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变化并不显著,与H0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PW-TDI显示二尖瓣环的舒张早期平均心肌运动速度明显降低,与H0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经缬沙坦治疗后,患者血压下降显著.H0组和H1组患者的心肌舒张功能均得以显著改善.H0组患者的Em/Am>1,H1组患者的Em/Am比值明显增高(治疗前0.68,治疗后0.96,P<0.05).结论:脉冲组织多普勒技术是一项准确反映心肌纤维机械力学特性的新方法.它能敏感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舒张功能改变及经缬沙坦治疗后的心肌舒张功能的改善,对临床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变以及动态监测有重要价值.
作者:熊丽娟;王静;徐全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男性,29岁,因外伤性鼓膜穿孔入住耳鼻咽喉科.无其他异常或疾病史可以提供.超声检查偶然发现左肾体积增大,尤其上极增大明显;上极有一大小约65 mm×40 mm的圆形液性暗区,壁薄、光滑;肾脏集合系统完整、无分离,但其范围较正常状态时略小(图1);上极液性暗区的声像表现与单纯性肾囊肿相似,只是沿肾门部向下追踪时,可见有一扩张、积水的输尿管与此暗区相连,该输尿管上段内径约15 mm,下行时逐渐变细,末端并未开口于膀胱(图2),而是绕行进入前列腺;改用经直肠超声进行观察,见该输尿管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开口点位于精阜上方约8 mm处(图3).
作者:李海涌;刘素利;章建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低场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MRU)在输尿管疾病、特别是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其中肿瘤15例、结石10例、输尿管炎症或结核7例、狭窄3例、先天畸形3例)患者先行MRU检查后,部分辅以MR平扫,并与B超、CT扫描及IVP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RU对输尿管先天性非梗阻性病变诊断准确率达67%,低于IVP,对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定位诊断准确率达100%,定性诊断准确率达89%,优于CT及B超.结论:低场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MRU)对输尿管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高,值得推广应用,特别是对疑有输尿管梗阻性病变患者、碘过敏患者、年老体弱及儿童患者,更应该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汪军;李文杰;胡必富;李文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除局部淋巴结转移以外,肝脏是癌转移多的器官,有近50%的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可以发生肝脏转移[1].一旦确诊转移性肝癌,往往标志癌症已进入晚期,预后自然不佳.对于一个不可治愈且生命有限的患者来说,能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根据近30年的临床探索,精心拟定田柴合剂,经临床应用表明,对缩小瘤体,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唐由君;刘寨东;许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于支气管扩张症的检查,目前CT已基本取代传统的X线支气管造影术,因为它有着无创伤又不受病情限制的优点,并且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诸多学者研究表明,HRCT扫描是支气管扩张症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作者:王继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6例双侧丘脑急性梗死的回顾性分析,强调进一步认识此病的重要性.方法:分析双侧丘脑急性梗死的临床及脑CT表现,归纳此病的共同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此病的病理机制及鉴别诊断.结果:双侧丘脑急性梗死在临床上以突发意识不清为特征,可伴有言语不清、肢体活动不灵等.在脑CT表现上主要为双侧丘脑对称性低密度灶,短期内复查可能发现病变范围的扩大.结论:双侧丘脑急性梗死的脑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但须与中毒性脑病、病毒性脑炎等鉴别.密切结合临床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刘奉立;苏续清;孔繁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 研究对象198例均为1998年3月~2001年12月间我院妇科门诊患者,年龄45~67岁,平均54岁.围绝经、绝经且要求使用结合性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妇女.6例既往有小于1 cm的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厚度正常.其余服药前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作者:邢桂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男,37岁.6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右髋部肿块,一直未予特殊治疗,近2年来肿块增大明显,疼痛加重.
作者:刘斌;程东风;郭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是常见的骨病之一,MRI检查比其他影像检查方法有显著的优越性[1-3].本文就ANFH的病理演变、MRI表现、鉴别诊断、特殊技术等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林祺;王尔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简称骨纤,是一种以骨纤维异常增殖变性为特征的骨病.笔者就我院经病理证实的32例骨纤的X线平片及CT检查进行分析,并与病理表现相对照,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姚玉荣;黄相斌;刘书芝;刘玉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支气管扩张的诊断,以往要根据典型临床症状、X线平片所见和支气管碘油造影检查确诊,但由于支气管造影是一种侵入性方法,病人痛苦、有一定危险性,在临床上已逐渐被淘汰.CT扫描作为一种无痛、无创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已日益受到重视.HRCT诊断支气管扩张,基本上可以完全替代支气管造影.有关HRCT诊断支气管扩张的报道较少,本文对15例经病理证实或经临床随访确诊的支气管扩张患者的HR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李沁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an,BBB)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的分界面,生理状态下它限制了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稳定[1].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有些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受到屏蔽,不能发挥作用.另外当脑组织发生病理改变时,血脑屏障的结构受损,可发生病理性通透性增加,致血浆中有害成分进入脑内,可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损伤[2].如何协助生理状态下药物通过血脑屏障,以及加强脑组织损伤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参考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重点讨论和综述中医药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作者:李吉华;周益群;张东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近年来,多媒体进入教学领域,既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选择和扬弃,又是一个改革、创新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对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全面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素质有积极的作用[1].因此,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现代教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自2001年来我们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何玲;余国容;余世才;蔡金华;陈勇;郑鹤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我院自2000年9月~2003年11月共查出胎儿心脏畸形7例.使用仪器HP-image piont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4.0MHz,仪器条件调整至适状态.胎儿心脏是胎儿胸腔内重要脏器,先寻找胎儿头颅,明确胎位后寻找胎儿躯干,进而在躯干的胸腔观察胎儿心脏.
作者:盛建;张红梅;胡大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疗效显著的腰腿痛病人进行治疗前后影像学评价.方法:分析62例经中西医结合疗效显著的腰腿痛病人治疗前后的腰椎正侧位片及椎间盘CT片,评估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变化.结果:治疗前,62例CT检查中单纯腰椎间盘膨出28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12例,10例同时有腰椎间盘突出及膨出,12例CT扫描无异常,但平片53例腰椎均有不同程度侧弯畸形,同时有不同程度的旋转伴椎小关节结构紊乱13例.治疗后复查平片,45例腰椎侧弯、旋转畸形以及11例伴有椎小关节紊乱的病例(占85%)均有明显改善,CT检查仅8例椎间盘膨出及突出得到不同程度的回纳(占16%),42例椎间盘膨出及突出的程度无明显改善,骨性椎管形态及椎体终板疝黄韧带肥厚、腰椎骨质增生等无明显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腰腿痛病人的临床症状,治疗后腰椎的影像学形态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作者:吴茂雄;郭奕群;郑立海;庄春兰;余丰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