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麻疹196例临床分析

毛碧容;陈仕晓;王丽;田浩;辛隽;李文俊

关键词:成人麻疹,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麻疹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成人麻疹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外来流动人员及本地农村人口多见,平均年龄26.78岁,多数患者未接种麻疹疫苗或麻疹疫苗史不详.成人麻疹患者临床症状重,皮疹典型,为充血性斑丘疹,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明显,且持续时间长,可合并肝脏和心肌损伤,但并发症以肺炎和支气管炎为主.结论:有必要加强成人的免疫接种,尤其是外来的务工人员,强化医务人员对麻疹的认识,避免麻疹的流行.
华西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甘精胰岛素、阿卡波糖与盐酸贝那普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阿卡波糖与盐酸贝那普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III期患者用甘精胰岛素作为基础量使空腹血糖达标,三餐时联合阿卡波糖口服控制餐后血糖,辅以盐酸贝那普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压及尿白蛋白/肌酐的变化.结果:经甘精胰岛素、阿卡波糖治疗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明显下降,联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并使UAER明显下降.结论:甘精胰岛素作为基础量、联合阿卡波糖控制血糖,辅以盐酸贝那普利口服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方法之一,疗效肯定,无低血糖发生.

    作者:羊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改良迷宫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本文回顾性分析总结3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改良迷宫术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32例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ASA分级Ⅱ-Ⅳ级,心功能Ⅲ-Ⅳ级,采用以芬太尼为主的全身麻醉,术中以硫酸镁和艾司洛尔调控应激反应,复温后多联合使用多巴胺或(和)多巴酚丁胺5~10μg/kg·min、硝酸甘油或硝普钠0.5~5μg/kg·min等血管活性药物以达到扩张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维持循环稳定的目的.停机后预防性安置心外膜起搏导线,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后心率仍慢者,及时运用临时起搏,保证有效的心肌收缩和稳定的心率.结果:射频消融时间为32±5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89±12分钟;体外循环时间109±20分钟.心脏自动复跳29例,电除颤复跳3例,32例患者术后均为窦性心律.5例患者使用临时起搏器.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和围术期重视心肺功能的支持治疗,合理调控应激反应等措施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基础.

    作者:黄建新;王瑜;兰志勋;李祥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大型医院门诊挂号流程优化探讨

    我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病员较多,每日约8000多人次挂号,号源量有限,供需矛盾突出,导致门诊大厅挂号处常常呈现出为挂号而拥挤、排长队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首要问题.近一年来,门诊部采取多种挂号形式,优化了挂号流程,病员可根据自已的需求,选择不同挂号形式提前挂号,按时候诊,病员无需看病当日到医院排队,使医院门诊的拥挤现象得到改善,也方便了患者,病员满意度也有所提高,实现了医院和病员的双赢.

    作者:张秀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罗格列酮钠片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40例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罗格列酮钠片与二甲双胍片分别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单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太罗组(罗格列酮钠片)(21例);B组,二甲双胍组(19例),进行为期16周的对照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呈有意义的下降(P<0.05),从下降幅度的百分率统计,太罗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二甲双胍组.结论:太罗联合胰岛素治疗对于血糖的控制明显优于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

    作者:熊萍;董刚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不同麻醉方法在腹腔镜下行妇科不孕检查及治疗术中的临床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在腹腔镜妇科不孕检查及治疗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不孕拟在腹腔镜下行检查及治疗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人,分别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简称EA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简称GA组);连续硬膜外麻醉加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简称EGA组),观察比较三种麻醉方法对患者呼吸,循环及麻醉效果的影响.结果:三种麻醉方法均可保证手术完成,EA组术中管理较为麻烦,GA组循环波动大,EGA组麻醉效果更好,各种药物用量减少,患者血液动力学更稳定,恢复快,管理更轻松.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加静吸复合全身麻醉(EGA)可避免其它两种麻醉方式不足,各取长处,更适用于腹腔镜妇科不孕检查及治疗术麻醉.

    作者:陈涛;王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局部枸橼酸抗凝在地震挤压伤患者CRRT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分析局部枸橼酸抗凝在地震挤压伤患者CRRT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并比较不同实施方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汶川地震后我院收治的因挤压伤而接受CRRT治疗的患者中局部枸橼酸抗凝的情况.共计39例患者因挤压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接受局部枸橼酸抗凝CRRT治疗.按照不同的实施方式分为A组(23例)以同步输入方式进行,B组(16例)以预充式进行.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指标、血常规等.分析不同治疗组局部枸橼酸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39例患者死亡4例,其余35例均康复.存活患者治疗后SCr和BUN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cr:A组(503±215)μmol/L对(149±129.7)μmol/L,B组(577±227)μmol/L对(180.6±146.5)μmol/L,P<0.05;BUN:A组(26.6±10.4) mmol/L对(9.3±6.9)mmol/L,B组(30.5±8.1)mmol/L对(10.9±5.72)mmol/L,P<0.05.两组滤器后ACT值均较外周血ACT值明显延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161±31) s 对 (122±25)s,B组:(157±33)s 对 (125±31) s,P<0.05.A组滤器和管路寿命(47.6±11.2)h与B组(41.3±14.5)h相近,A组略长于B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结论:局部枸橼酸抗凝适于地震挤压伤患者CRRT治疗,这种抗凝方式抗凝效果确切,而且不会加重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不会增加患者活动性出血的风险.同步式局部枸橼酸抗凝在延长滤器和管路方法可能优于预充方式.

    作者:秦伟;苏白海;付平;陶冶;涂远茂;李静;陈肖蕾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腹腔镜手术组19例和开腹组23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使用镇痛剂,术后切口感染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中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术后使用镇痛剂等指标均显著小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修补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类有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的理想术式.

    作者:李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7863份输血申请单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输血申请单规范填写的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规范输血申请单填写,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防范因输血导致的医疗纠纷.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临床输血申请单(包括手术备血输血申请单)进行调查,以项目填写完整、字迹清楚工整、有经治医生和审核医生签字者为合格.结果:共调查7863份输血申请单,其中规范填写共6 391份,占81.3%,未规范填写1 472份,占18.7%.结论:通过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超填写的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医务人员对规范填写输血申请单及临床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识,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防范因输血导致的医疗纠纷.

    作者:李红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外伤性颅内迟发性血肿CT诊断的意义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迟发性血肿CT表现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即时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136例外伤性颅内迟发性血肿患者首次CT及伤后迟发性血肿发生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外伤性颅内迟发性血肿患者多数首次CT检查,可仅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胀、脑挫裂伤和颅骨骨折;颅内迟发性血肿发生的高峰期为伤后24~72小时.结论:外伤性颅内迟发性血肿首次CT检查多有异常,但无颅内血肿者,应在24~72小时内进行CT复查,以发现颅内迟发性血肿,方不至贻误诊治.

    作者:田志诚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中药水疗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临床痉挛指数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水疗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痉挛指数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水疗与传统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并以临床痉挛指数评价其疗效.结果: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痉挛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的差值为1.79±1.06较对照组1.23±0.84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中药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优于传统水疗.

    作者:温元强;董小丽;孔勉;余志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芬太尼和咪唑安定分别与异丙酚联合用药与胃镜检查

    目的:讨论胃镜检查中更加舒适的一种镇静镇痛方法.方法:芬太尼-异丙酚为Ⅰ组,咪唑安定-异丙酚组为Ⅱ组.观察记录各组术中的反应、胃镜操作时间、麻醉药物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和清醒时间,检查前中后BP、HR和SpO2的变化,及术后问卷调查.结果:Ⅰ组药物的起效快,受检者苏醒及清醒时间短,术中不适反应少,与Ⅱ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镇静无痛苦胃镜检查中芬太尼-异丙酚联合用药更舒适.

    作者:罗咏萍;陈扬;李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569例

    目的:总结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1999年4月至2008年8月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569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时间、伤口疼痛、术后自主能力的恢复、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等进行观察.结果:与传统疝修补手术相比,具有方法简便,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和更宽的手术指征等优点.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治疗腹股沟疝的理想手术方法.

    作者:陶涛;石刚;陈开;王崇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单侧经椎弓根基底外侧穿刺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弓根基底部外侧穿刺进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4例椎体压缩性骨折经椎弓根基底外侧穿刺进针,球囊扩张,骨水泥注入治疗,使用VAS评分法评价患者疼痛变化,测定手术前后椎体前、中柱高度与Cobb角.结果:单侧经椎弓根基底外侧穿刺的手术均安全完成.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5±0.3)分改善到术后(2.2±0.2)分,随访三月为(2.1±0.4)分 (与术前比较,P<0.05);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13.6±2.3) mm到术后(24.5±2.2) mm,随访三月为(24.3±2.0) mm(与术前比较,P<0.05);锥体中部高度由术前(14.2±2.1) mm到术后(25.6±2.4) mm,随访三月为(25.4±2.2) mm(与术前比较,P<0.05);Cobb角由术前的(22.5±3.6)°到术后(10.5±3.0)°随访三月为(10.3±2.8)°(与术前比较,P<0.05).结论:经椎弓根基底外侧的单侧穿刺锥体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高度、缓解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余彬;陈勤;邓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缬沙坦逆转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缬沙坦逆转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试验,116 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服用缬沙坦80~160mg/d,共36 周,随访患者血压、超声心动图及不良反应.结果:116例患者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P<0.05),左心室舒末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 、心室后壁厚度(PWT) 、左室重指数(LVMI) 均明显减少 ( P 均<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有效逆转左室肥厚.

    作者:吴镜;蔡琳;王伟;唐炯;罗俊;燕纯伯;邓晓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血浆置换治疗10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与评价

    目的:了解评价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观察重型肝炎患者PE前后总胆红素、白蛋白5项指标及乏力、腹胀等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好转率的差异.统计分析PE治疗及次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检测部分患者PE前后内毒素(LPS)浓度,探讨LPS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早中期患者好转率分别为54.4%和27.8%(P<0.01);晚期患者的好转率分别为8.3%和1.4%(P>0.05).PE治疗2到4次,患者的好转率分别为39.4%、43.6%和42.9%,但PE次数在不同组别患者的好转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治疗后好转患者血清内毒素浓度下降(P<0.01).结论:PE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提高早中期患者的好转率.PE次数为2到4次时,患者的好转率较高,但不同的PE次数未显示相应患者的临床转归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血清LPS浓度与患者预后有相关性,治疗前血清LPS浓度低且治疗后下降者,预后较好;相反,治疗前血清LPS浓度高且治疗后下降不明显者,预后较差.

    作者:王嘉川;雷学忠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原发性呼吸系统淀粉样变性及文献复习

    目的:分析原发性呼吸系统淀粉样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1月到2008年10月34例原发性呼吸系统淀粉样变性患者,其中发生于咽的淀粉样变性有2例,喉的有27例,气管支气管的有5例.结果:24例行全麻下CO2激光手术治疗,其中3例由于严重的呼吸困难先行支气管切开后再行手术治疗,2例行纤维支气管镜下单纯肿物切除术,余8例由于无法手术而给予对症治疗.结论:呼吸系统淀粉样变性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靠病理活检和刚果红染色.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晓亮;黄娜;刘丹;袁泉;杨小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应用心肌自发荧光评估存活心肌线粒体氧化代谢状态

    目的:应用心肌自发荧光(AF)研究心肌线粒体氧化代谢状态,监测线粒体功能改变的早期信号.方法:烟酰胺腺嘌呤(磷酸)二核苷酸[NAD(P)H]作为荧光探针,用光谱分辨的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TCSPC)记录375nm紫外激光激发的心肌AF光谱和荧光寿命,测试影响线粒体呼吸时AF动态衰减.结果:在420~560nm光谱区域,至少需用3个荧光寿命池0.4~0.7ns,1.2~1.9ns和8.0~13.0ns描述细胞AF.线粒体呼吸阻断剂鱼藤酮可显著增加AF强度,缩短平均荧光寿命.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二硝基酚可显著降低AF强度,在520nm处增宽荧光光谱,延长平均荧光寿命.这些结果和NADH荧光动力学离体实验(in vitro)有可比性.结论:光谱分辨的荧光寿命技术测定心肌NAD(P)H荧光有很好的重复性,在细胞水平上增加了心肌氧化代谢或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知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线粒体功能障碍开拓了新视野.

    作者:程颖;任明明;刘云奇;Aneba S.;Chorvat Jr.D.;Chorvatova A.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胃癌复发再次手术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特点及再手术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46例复发性胃癌再次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探查发现30例侵及毗邻器官,16例淋巴结转移,术后生存5年以上1例、3年以上18例、1年以上3例、1年以内死亡15例.结论:术后定期胃镜检查有助于复发性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提高手术率.选项择身体素质好、肿瘤复发局限者采取再次手术治疗,可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疗效.

    作者:全信保;吴建平;罗文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TCR序贯治疗在OSAHS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TCR(低温等离子射频)序贯治疗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3年8月至2007年2月收治153例轻中度OSAHS患者,采用TCR序贯治疗,初次手术后追踪患者情况,必要时分阶段分部位反复消融,并在术后半年,1年进行PSG检查等,对其疗效、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153例患者半年有效率86.27%.1年有效率73.20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TCR序贯治疗疗效确切,组织反应轻,可作为治疗轻中度OSAHS的有效方案.

    作者:尹建平;邓伟;柳庆君;王杰;董钏;蒋振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O型孕妇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发病率的关系分析

    目的:研究O型RhD阳性孕妇(其丈夫为非O型)血清IgG抗-A(抗-B)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关系.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技术对382例O型RhD阳性孕妇进行了免疫性IgG抗A(B)抗体效价检测及对其新生儿进行HDN(①新生儿ABO、Rh系统定型;②新生儿直抗实验;③游离IgG测定;④放散实验)的检测.结果:382例O型RhD阳性孕妇中IgG抗-A(B)效价<64者330例(占总数86.39%),抗体效价≥64者13.61%.其中发生HDN 5例,抗-A 3例,抗-B 12例,总发生率1.31%.结论:夫妇血型不合应及时检测孕妇IgG抗体,随着孕妇体内IgG抗体效价的增高,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孕妇产前应定时进行IgG抗体检测,了解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之问的关系,对于预防新生儿溶血病极为有效.

    作者:江俊;许颖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华西医学杂志

华西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