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岩
目的:为临床提供正品巴戟天.方法:通过药材性状性鉴别正品巴戟天以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依据.
作者:陈建;王丹青;贾玉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研究葛根素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为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提供理论依据.不同浓度的葛根素与内皮细胞孵育24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活度;用TNF-α和IL-1β诱导培养的SD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以葛根素处理后的内皮细胞,再用TNF-α和IL-1β诱导,采用CELL-ELISA法检测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结果表明,TNF-α和IL-1β可提高ICAM-1的表达;葛根素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且可抑制TNF-α和IL-1β诱导的粘附分子表达.提示葛根素对防治脑血管病形成的影响因素有一定作用.
作者:李敏杰;刘勇;马琳;丁海燕;吕海侠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临床资料本组6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小19岁,大62岁,平均年龄30岁.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胀痛,嗳气,反酸,喜温喜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本组患者不仅有上述临床表现,并经胃镜诊断.
作者:李彩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采用中药灌肠救治急危重症,多收显效,列举验案,简介如下.1高热抽搐(中毒型痢疾)田某,男,4岁.1987年6月1日以突然高热,惊厥抽搐急诊入院.体温41℃,面色灰白,四肢厥冷.
作者:李松林;秦东俊;高泓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笔者在临床上试用中医辨证施治加心理疏导,结合西药对症治疗射频后心脏神经官能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振涛;朱沈;朱明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脑梗塞临床上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虽不经昏仆而反以歪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严重的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如何在临床中正确应用中西医辨治此病,不失时机地抓住治疗机会,是缓解病情,减轻残废程度,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笔者近几年来从事中风病的诊治工作,对中风病分期辨证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总结如下,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斧正.
作者:孙占斌;刘培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药针联合治疗脑血管痰病恢复期的疗效.方法:采用电针治疗仪电兴奋刺激,毫针穴位强刺激,得气后留针30min,同时配合加味八珍汤口服.结果:电兴奋刺激改善脑供血,改善中风患者的高粘、高聚、高凝状态;药物益气活血通络,促进患者脑功能、肢体功能的恢复.总有效率达到82.6%.提示:本方法有益气活血通络,增强疗效的作用.
作者:马振国;刘敏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十二经气血流注的方向呈单向性,其实质说明十二经气血流注的连贯性;从经脉的联系、病邪传注、病候反应、针感传导诸方面看十二经的作用多向性,从而成为指导针灸临床辨证归经和组方配穴的依据.
作者:张卫华;江婵娟;富延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戾某,女,17岁,学生.1999年7月,坐车发生车祸,当时颈部疼痛,医院拍片检查颈椎部无异常,服药后将2年颈部无疼痛感.今年8月自觉项强背肩痛,手麻木,眩晕恶心,头痛,耳鸣,视力模糊,心慌,上课思想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有时全身震颤.医院复查心电图、脑电图无异常,诊断:颈部损伤病.
作者:张玉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文章就中医的痰瘀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痰瘀是导致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主张治疗高血压应注重从痰瘀入手,以期达到不仅治证而且治病的目的.同时强调高血压病的预防也应从痰瘀作起,强调从青少年做起,以防生痰生瘀,防患与未然.
作者:职利琴;裴纪文;周数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儿男性,6岁.住院号:65652.乏力、纳差、尿黄1周于1998年10月20日入院.查体:T:36.6℃,R:21次/min,P:84次/min,神志清,精神差,巩膜、皮肤中度黄染,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脏右肋下3.5cm,质中、触痛阳性,脾脏肋下3.0cm,质中,无触痛,肝区叩击痛阳性.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肝功能:总胆红素70.68umol/L,直接胆红素38.76umol/L,丙氨酸转氨酶154单位,抗-HAV-IgM(+).
作者:杨竹芳;孟卉秦;李子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针灸激光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阳白、太阳、下关、地仓等,配合激光照射治疗本病85例.结果:总有效率为100%.提示:用此法治疗具有调和气血,温经通络的功效.
作者:李建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临床资料本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18~85岁,平均50.3岁;心衰史1~16年,平均5.1年.60例中风湿性心脏16例,冠心病15例,高血压心脏病13例,扩张性心肌病16例.
作者:侯学艺;李泉香;侯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杨震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三十余年,对乙型肝炎的辨证论治有其独到经验.笔者有幸侍诊三年,对其应用相火论的观点,以内生火热理论来阐述乙肝的发病机理,并将其分为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三类证候进行论治的经验,略述管窥之见,谬误之处,祈盼同道指正.
作者:李幸仓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本文系统论述了大气下陷证与病毒性心肌炎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依据,认为大气下陷与VMC的发病相关,大气下陷证与VMC症状、体征相关,大气下陷证是VMC的一个常见证侯,益气升陷是治疗大气下陷证的基本法则,认为VMC患者的心功能变化与大气下陷证变化相应,是大气下陷证的临床诊断、疗效评价的客观依据之一.
作者:曹洪欣;朱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C0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系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及/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出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心力衰竭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1].
作者:梁君昭;夏均青;刘文胜;刘文江;韩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茺蔚子性味辛、甘,微寒,入肝经,为益母草之成熟果实,别名小胡麻、三角胡麻.其活血调经功能同益母草,有清肝明目,活血行气作用,临床多用于目赤肿痛或云翳等眼疾.笔者经数十年的临床用药实践,认为该药在治疗头面部多种疾病中也有独到之功用,效果诚佳.现举用药案例数则,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柯增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常即常理、常规、常法,是辨证的常规性思维方法,反映了病证的一般规律,为病之本;变与常理、常规、常法相异,是辨证的变法性思维,揭示了病证的特殊变化,为本之变.知常即认识病证的一般规律,此乃正确施治之前题,不知常则无从识变.临证工作中,既要知常,又要识变,治常治变,心中了然,方能运筹帷幄.笔者思常识变治疗某些顽症,每多效验,今不揣冒昧,特录验案四则,以就正同道.
作者:黄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根据1987年4月成都会议,不同年龄每年上或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来决定.本组共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分布《3岁29例,3~5岁8例,5~7岁6例,》10岁3例,婴幼儿占63%.其中8例配合注射了两种球蛋白针300mg,每月1次,共3次.5例服用了黄芪精口服液10ml,1日2次.2例加用了转移因子针,每周1次,每次2mg,肌肉注射,连用5周,发病原因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不当,调护失宜或用药不当,少见风日等有关.治疗期间,若再次外感,适当加用抗生素或随症加减.
作者:陈蓓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例1:成某,女,52岁,2000年5月15日初诊.主诉:近日发现颜面及颌下、小腹部皮肤紫灰发黑,确无搔痒,生气后明显加重,平日头晕,有高血压病史.舌脉,均为气郁血瘀之象.血样检查:血脂高.BP:19.2/11.9kPa.临床诊断:①皮肤色素沉着.②高血压.治法:以舒肝理气解郁为主.采用柴胡四物汤加减:生地30g,当归12g,赤芍、生山楂各15g,川芎、白芷、柴胡、五味子、防风、白茯苓、车前子(包)各10g,黄芩6g,土茯苓、茵陈各20g,生知母8g,生姜片3g,甘草4g.以本方5剂后,症状减轻,颜面色素沉着和头晕,均明显好转.
作者:成晓锋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