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

谢松林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针灸疗法, 阿是穴, 环跳, @温针夹脊穴
摘要:目的:观察夹脊穴为主的温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有100例有腰腿痛症状并经CT或MRI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作为对象;选用突出椎间盘及上、下两个节段的夹脊穴为主,并行温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1%.提示:用艾条温和灸,可驱逐风湿湿邪、活血化瘀、温养筋肉、通则不痛.此法具有针对性,针感强、疗效好,且简单、安全.
陕西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参龙散抗人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参龙散对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方法:用MTT法、DNA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察不同浓度参龙散对SMMC-7721细胞系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应的机理.结果:不同浓度参龙散(0.5、5、50mg/ml)对SMMC-7721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中药物作用48h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16.8%、56.8%和67.4%;在中低剂量(0.5、5 mg/ml)时DNA凝胶电泳呈现梯形图谱,而高剂量时则呈现膜状条带;细胞周期检测显示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但有S期减少的倾向,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中药复方参龙散有确切抗肿瘤效应,其机制包括诱导的细胞凋亡和促坏死作用.

    作者:宋文广;王毅峰;张志;赵良骐;王瑞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冯兴华教授从肝论治痹证经验介绍

    冯兴华教授在继承传统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痹证从肝论治的新观点.本文谨就导师辨证治疗痹证的部分经验加以总结,以飨同道.

    作者:张显彬;冯兴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活用王清任活血化瘀法治疗疑难皮肤病

    笔者用王清任之活血化瘀法治疗疑难皮肤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张某,男,60岁.2002年3月初诊.3个月前左胸背部起水疱,排列带状,疼痛剧烈.在某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用抗病毒、止痛药等治疗3周后皮疹消退,但局部疼痛不减,昼轻夜重,睡眠欠佳,神疲乏力,纳可,二便调.检查:左胸背部可见一散在的色素沉着斑,呈带状分布,触痛明显.舌质黯、苔薄白,脉沉缓.辨为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处方:红花、田七各10g,白芍、柴胡、党参、延胡索、桃仁、丹参、生地黄各15g,当归、川楝子12g,五爪龙2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服7剂后疼痛减轻,已能入睡,连服21剂,疼痛消失,病情痊愈.

    作者:林少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枯黄散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12例

    带状疱疹多见于中老年人,且疼痛症状往往更为剧烈.笔者近年来以自制枯黄散外敷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12例,均收到优良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蕾;邹先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小柴胡汤新解

    小柴胡汤出自于《伤寒论》组成:柴胡18g,黄芩、党参各12g,制半夏、生姜、大枣各9g,炙甘草6g.方解: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共为本方主药;半夏、生姜辅助主药以健胃止呕.党参补气,扶正以祛邪;炙甘草、大枣健脾和胃.

    作者:何培芸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降压胶囊配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86例

    目的:探讨以滋阴清热,平肝潜阳类中药配合尼莫地平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采用本院自制的中药降压胶囊(川芎、夏天无、决明子、怀牛膝、干地龙、钩藤、天麻等)配合尼莫地平片口服连续两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3%.提示:具有滋阴清热,平肝潜阳,化瘀通络,降粘降脂的作用.

    作者:王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平痫汤治疗病证42例

    目的:观察平肝熄风,清热镇痉类中药配伍治疗痫证的疗效.方法:采用分组对照观察法,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中药平痫汤(天麻、钩藤、石决明、川芎、代赭石等)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托吡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4%,对照组总有效率53.3%,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提示:在西药常规基础上联合使用平痫汤治疗痫证,疗效较为满意.

    作者:贾琦;张晓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纤维肌痛综合征从肝论治浅析

    本文从中医角度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分析,发掘出肝因致病机理,并划分出肝郁横逆,脾失健运型;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型;久郁伤阴,肝肾阴虚型;肝郁气滞,血运失畅型四个临床类型.同时,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从治肝角度治疗纤维肌痛综合症的用药经验.

    作者:刘英纯;裴慧;胡心愿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症60例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辩证分为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结果:本组60例中,总有效率93%.提示:辨证治疗是治疗失眠症的优选途径.

    作者:李小波;白丽萍;米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温针灸治疗骨性膝关节炎42例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骨性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取阳陵泉、阴陵泉、内膝眼等及阿是穴,采用温针灸.结果:总有效率96.7%.提示局部温针灸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脉、通络止痛的作用.

    作者:曹银香;杨少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药内外合治乳腺增生100例

    目的:探索疏肝化痰,祛瘀散结类中药配伍内服,软坚祛瘀类中药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方法:系用内服自拟疏肝化痰祛瘀方(青皮、郁金、土贝母、丹参等),外敷乳增消(穿山甲、木鳖子、红花、全蝎、蜈蚣等),治疗本病100例.结果:总有效率95%.提示:内外合治,相得益彰,疗效显著.

    作者:吴士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药物阻滞合用推拿治疗疼痛288例

    目的:观察药物阻滞合推拿治疗疼痛的疗效.方法:药物阻滞用2%利多卡因等,局部或椎旁注射.10min后进行按摩、整复、牵拉手法.结果:288例总有效率99%,提示:药物阻滞有消炎、止痛作用,推拿手法能舒筋活血、消肿止痛.

    作者:赵润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针刺治疗颈椎病50例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针刺取穴,颈夹脊,大椎.结果:总有效率为96%.提示:针刺夹脊穴,通过督脉之别、督脉和膀胱经,使肩背部各经经气通畅,气血和顺,阴阳和调.

    作者:冯革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地龙散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痛86例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清热除湿、通络止痛类中药配伍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采用地龙散加减(地龙、川牛膝、苏木、黄柏、当归、桃仁、乳香、没药、麻黄、甘草、官桂)辨证治疗坐骨神经痛86例.结果:总有效率:97.7%.提示:本方对该病有活血化瘀、清热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

    作者:华刚;管爱芬;孟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血腑逐瘀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外伤性眼外肌麻痹56例

    目的:观察血腑逐瘀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外伤性眼外肌麻痹的疗效.方法:以观察血腑逐瘀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外伤性眼外肌麻痹56例(56只眼).结果:总有效率96.4%.提示:血腑逐瘀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外伤性眼外肌麻痹,疗效好,疗程短,值得临床选用.

    作者:吕天伟;尚丽丽;张兆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药油膏外敷辅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8例

    目的: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恶性胸积液的疗效.方法:将7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在西医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油膏(甘遂、大戟、黄芪、葶苈子、山慈姑等)外敷.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4%,对照组6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药油膏参与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有逐水、化痉、抗癌的功效,并避免了内服的毒副作用.

    作者:吴孝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化精汤治疗精液不液化症35例

    目的:观察滋阴、活血、化痰类中药配伍治疗精液不液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精液不液化症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以化精汤(由生地、玄参、知母、麦冬、白芍、赤芍、丹参、浙贝、牡蛎、竹叶等组成)治疗;对照组33例,以知柏地黄汤治疗.30d为1疗程.结果: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42.9%、82.9%,对照组分别为18.2%、60.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化精汤治疗精液不液化症疗效显著.

    作者:江立军;李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补肾健脾活血利水汤治疗糖尿病肾病36例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活血利水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补肾健脾活血利水法治疗糖尿病肾病36例,并设对照组23例,以24h尿蛋白定量为主要观察指标,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后补肾健脾活血利水法组24h尿蛋白定量为1.02±0.68g/24h,对照组为1.23±0.71g/24h,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补肾健脾活血利水法组总有效率69.44%,对照组总有效率56.52%(P<0.01).提示:补肾健脾活血利水法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田金悦;刘经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桂枝汤治疗空调病52例体会

    目的:探求运用桂枝汤治疗空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桂枝汤治疗本病52例.总有效率96.15%.提示:桂枝汤治疗空调病有理论和临床价值.

    作者:张万水;陈利国;王越洪;黄运坤;王凤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温阳通脉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20例

    观察温阳散寒及活血祛瘀类中药配伍治疗阳虚血瘀型脉管炎.方法:采用自拟方温阳通脉汤(肉桂、丹参、黄芪等)治疗本病120例,并设对照组采用脉络宁、复方丹参针等治疗30例.结果:两组间治愈率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总有效率P<0.05,有显著差异.提示:本方具有温阳散寒,活血通脉的功能.

    作者:王玉萍;李明道;李红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陕西中医杂志

陕西中医杂志

主管:陕西省中医管理局

主办:陕西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