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岛素过敏致休克反应1例

周渝;廖雪梅

关键词:重组人胰岛素, 药物过敏, 低血糖反应, 患者, 血塞通, 血糖控制, 控制血糖, 腹痛, 胰岛素注射液, 指血糖, 优泌林, 心率, 酮体, 口服降糖药, 治疗经过, 症状, 血气分析, 心电监护, 晚餐, 听诊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因“口干、纳差、消瘦1月,神志恍惚半月”入院。既往体健,常年有关节疼痛的病史,自行在外购药治疗(具体不详,未发现过敏现象),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病史。近1月体重下降10 KG。入院查体:T:36.4℃, P:86次/min, R:20次/min, BP:128/94mmHg,神清神萎,皮肤黏膜干燥,唇略发绀,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6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缘下均未扪及,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入院查随机指血糖:24mmol/L,血常规、肾功、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血气分析未见酸中毒。尿常规示:尿糖3+,酮体2+,确诊为“糖尿病酮症”。治疗经过:入院后立即给予胰岛素(万邦制药,短效胰岛素注射液)0.1u/(kg·h)微量泵入控制血糖,同时输血塞通改善循环(双通道补液)。输入约5min,患者出现剧烈腹痛,大声吼叫,无畏寒发热现象。查体:BP:110/76mmHg,剑突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轻度肌紧张,考虑“血塞通”过敏可能,立即换血塞通为生理盐水静滴。患者症状无好转,烦躁,大汗淋漓,心率降至70次/min,疑低血糖反应,立即停胰岛素,患者腹痛症状较前好转,未吼叫、躁动;立即查指血糖22.5mmol/L,再次静脉输入胰岛素,患者迅速再次大声吼叫、烦躁不安,诉腹痛加重,心电监护提示窦性心律,46次/min, BP:86/42mmHg,四肢冰冷,想解大便。考虑胰岛素过敏,立即停用胰岛素,给予阿托品0.5mg 静推,约5min后,患者血压升至130/94mmHg,心率72次/min,未诉腹痛不适。15min后,自行下地活动。后续治疗:使用优必林70/30(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控制血糖,第1天2U 皮下注射;第2天3U;第3天5U,第4天8U,观察患者无过敏反应,逐渐增加剂量,同时大量补液促进酮体代谢,未加用口服降糖药,第7天患者酮体完全消失。第10天患者优泌林30增加至早餐前12U,晚餐前12U,血糖控制较好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患者使用优泌林70/30(12U,早晚餐前),空腹血糖在4~6 mmol/L;餐后2 h血糖6~7mmol/L,未出现低血糖反应,血糖控制较好。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室内常见肿瘤的磁共振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总结脑室内常见肿瘤的磁共振影像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室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征象。结果34例患者中男性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发生于侧脑室多,透明隔病变少。脉络丛乳头状瘤仅见于侧脑室内、室管膜瘤第四脑室多见、生殖细胞瘤蝶鞍内多见、颅咽管瘤第三脑室多见、脑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发生部位多变。 MRI以等/长T1、等/长T2信号为主,短T1、短T2信号出现率较低,且仅见于颅咽管瘤和脑膜瘤。所有病例增强扫描多数强化不均匀,4例无强化;钙化囊变多见,出血少见;几乎都有脑积水、半数发生脑水肿。结论脑室内肿瘤有其特征性临床症状、磁共振信号改变及间接影像学征象。

    作者:胡鹏;唐光才;韩福刚;舒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郑氏正骨法治疗第2~5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郑氏正骨手法、掌骨夹板外固定治疗2~5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09例第2~5掌骨闭合性骨折患者,采取郑氏正骨手法复位,掌骨夹板外固定,辅以功能锻炼,中成药物对症治疗,定期复查随访3个月。后回顾分析各掌骨骨折的复位效果及手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09例掌骨骨折患者,通过郑氏正骨手法治疗,复位成功率达91.8%,复位后骨折移位率14.7%,手术率11.1%,手掌功能优良率达89.6%。结论郑氏正骨手法复位、掌骨夹板固定仍然是治疗掌骨骨折的有效可行方法,其复位成功率高,患者病痛少,手掌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袁峰;郎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酒渣鼻不同分期的治疗方法选择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酒渣鼻采用不同激光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激光治疗:红斑期(Ⅰ期)及丘疹脓疱期(Ⅱ期)患者采用585nm激光治疗;鼻赘期(Ⅲ期)患者采用Nd:YAG激光及CO 2激光治疗。结果33例Ⅰ、Ⅱ期经585nm激光治疗及5例Ⅲ期患者经Nd:YAG激光及CO 2激光治疗2~3次,总有效率达100%,无永久性色素沉着及瘢痕等并发症。结论针对不同分期酒渣鼻使用针对性激光治疗方案,效果好,安全性高。

    作者:吕蓉;陶丁;杨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Mrta指导下的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 MRTA)指导下的三叉神经痛( TN)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术前行MRTA的TN患者45例的治疗经验及疗效。结果45例中治愈35(77.78%)例,显效5(11.11%)例,有效3(6.67%)例,无效2例(4.44%)例。所有患者得到6~53个月随访,有33(73.33%)治愈,6(13.33%)例显效,4(8.89%)例有效,2(4.44%)例无效。结论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指导下的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确切,MVD术前应常规性MRTA。

    作者:杜奇勇;任林强;胡永光;刘旭东;徐扬;贺宇;代天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6S管理在病房物资管理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6S管理模式在病房物资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S管理法应用到病房物资管理中,同时结合信息系统,制定对管理区域的使用要求和具体措施,使病房每位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结果实施6S管理法后,物资混装、找物耗时多、清洁不彻底、物资积压、过期等问题比6S管理前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房物资管理中应用6S管理法,能降低成本、大大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具有可操作性,值得提倡和推广。

    作者:胡敏;詹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240例母婴患者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母婴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对照组母婴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母婴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母婴在新生儿护理机能掌握效果、健康育儿知识的正确率以及产妇及其家属的满意率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两组母婴的试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母婴床旁护理能提高产妇满意度,促进产妇掌握母婴保健知识和育儿技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伍芬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105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电图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电图特征。方法对1053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然后根据患者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单支、两支和三支病变组,分析三组患者入院后心电图资料。结果①一支冠脉血管病变303例,二支冠脉血管病变309例,三支冠脉血管病变441例。②异常Q波351例(33%)、ST段异常747例(71%)、T波异常831例(79%)、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68例(16%)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26例(12%),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增多,异常心电图的检出率明显增高。

    作者:艾民;颜昌福;夏福纯;周双陆;贺剑;李翠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因咳嗽、咳痰,活动后心累气促1年入院。既往11年前有气胸病史,无遗传、家族、免疫及传染疾病史。查体:慢性病容,双肺呼吸音明显减弱,未闻及干湿罗音。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肌酶、降钙素原正常,痰培养无明显异常,肺炎支原体抗体IGM 弱阳性。腹部彩超:左肾高回声,考虑错构瘤可能性大,子宫实性结节,考虑肌瘤。肿瘤标志物:CA15334.83 U/ml。肺功能测定: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大小气道重度受限, COPD ( GOLDIII ),肺弥散功能重度降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刷片未见肿瘤细胞。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双肺呈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表现,以间质感染为著,轻度肺气肿。胸部增强CT:胸廓呈桶状,双肺见多数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影广泛分布,余肺野密度不均匀增高,肺纹理增多,右肺中下叶胸膜下区见散在条形影,考虑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可能性大。我院行吸氧及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后患者去第三军医大学,行胸腔镜活检证实为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术后患者拒绝安宫黄体酮及西罗莫司(雷帕霉素)口服,拒绝卵巢切除。

    作者:刘彦;戴宏勋;郑晓梅;林火真;白晓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规范化入院宣教模式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目的:通过对入院宣教模式的规范和改进以提高患者入院宣教效果和满意度。方法入院宣教模式由传统的口头宣教转变为规范化、多样化的宣教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分别对实施前后患者入院宣教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实施规范化入院宣教的患者对入院宣教内容和形式的知晓率和整体满意度高于传统的口头入院宣教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规范化入院宣教将会提高入院宣教的效果,提高患者对入院宣教的满意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增进护患关系。

    作者:郭晓璐;蒲俐;阮毅;温月;刁永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国产胰岛素注射液开启后有效保存时限的研究

    目的:确定国产胰岛素注射液开启后有效保存时限,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依据。方法供试品开启后,采用《中国药典》2005版无菌检查法做细菌、真菌检查。采用HPLC法测定供试品开启当天和微生物学有效保存时限末天的色谱峰面积,将两者的峰面积做配对比较,确定胰岛素的含量有无改变。结果供试品在开启28d后,经无菌检查,无一检出细菌、真菌。22份供试品在开启当天和开启后第28d所做的高效液相色谱得到的峰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12,p=0.834)。结论胰岛素开启后,在28d内,临床使用是安全的。

    作者:骆伟;蒋刚;王国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追踪检查模式下构建四心护理管理体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追踪检查模式下构建护理管理新体系,以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方法建立四心护理管理体系(“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以管理为核心“的护理管理、“以护士为重心”的护士行为督导管理、“以护士长为向心”的护士长管理),将“以单项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创新为“以整体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比较新管理体系实施前后住院患者满意度、分级护理质量、护理组织收到感谢资讯及亮点。结果新体系实施后出院患者满意度、分级护理质量分别由实施前的(91.52±1.62)、(90.12±1.38)上升为(97.34±2.12)、(95.42±2.36),均有统计学意义;收到感谢资讯及工作亮点分别由实施前的64、8例增加到实施后的107、20例。结论实施“以整体质量”为核心的四心护理管理体系能有效树立“以患者安全和满意”的护理管理理念,完善护理管理内涵,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密切护患关系。

    作者:周玲;王辉;杨桃;周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半定量RT-PCR检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hOCT1的表达

    目的:动态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缓解或耐药前后的hOCT1基因表达变化,初步探讨hOCT1基因表达变化与疾病缓解或伊马替尼耐药相关性。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服用伊马替尼CML患者缓解或耐药前后的2个不同时点的9对(18份)标本进行了hOCT 1基因mRNA水平检测,并对半定量RT-PCR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细胞遗传学结果,分析其水平变化和与疾病缓解或伊马替尼耐药相关性。结果慢性期CML患者5例,第一和二次检测hOCT1相对表达量为(0.4246±0.2067)、(0.4858±0.1943),P=0.7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进展期CML患者4例前后两次hOCT1相对表达量比较,有3例患者hOCT1相对表达量降低,1例患者hOCT1相对表达量升高。结论半定量RT-PCR方法方便简单,可以用于检测服用伊马替尼的CML患者hOCT1基因表达及变化,或许有可能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伊马替尼反应或耐药的检测及其机制的研究。

    作者:刘恒伟;朱焕玲;孟文彤;刘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精神性异常行为患儿的护理

    1临床资料患儿,男,13岁。因“反复面部皮疹3月,发热、头痛4 d”于2012年12月22日收入我科治疗。入院查体:T36℃,P 100次/min,R 24次/min。急性病容,神志清楚,呼吸平稳,颜面部可见红色片状斑疹,稍高于皮面,压之褪色,皮肤色素较深,无渗出、破溃。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心脏各区听诊未闻及杂音。脑膜刺激征阴性。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自身抗体:抗 nRNP:阳性,抗 sm 抗体:阳性,抗SS-A抗体:阳性,核糖体P蛋白:阳性,抗双链ds-DNA抗体:阴性,抗核抗体:阳性,滴度1:320。入院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入院后给予强的松20mg,3次/d,白芍总苷胶囊1粒,3次/d ,迪巧、西咪替丁等口服治疗。住院后取左耳前红色皮疹活检示:无表皮未见明显异常,未见基底细胞液化,真皮层内小血管及附件周围见少数淋巴细胞散在浸润。24 h尿蛋白0.21 g;艾迪氏计数白细胞>100万,大小便常规无异常;心电图、心脏彩超正常(12.24)。从1月10日开始患儿精神症状明显,表情紧张,情绪易激动,难放松,时显惊恐,言语清,对答不切题,言语行为难理解,幻觉,有自杀及自残念头,予氯丙嗪、鲁米那等镇静安眠作用效果差。请神经科、心理卫生中心会诊提示原发病所致。于氯丙嗪25 mg肌注,强的松、赛乐特、再普乐口服。患儿情绪较前稍好转,但精神症状仍突出。2d后予甲强龙500mg,1次/d冲击治疗两次,丙球15g,连续3d。后患儿病情平稳,皮疹明显消退,情绪较前稳定,双手轻微震颤,能正常行走,听懂简单言语。复查补体C3正常,肝肾功电解质均无异常后准予出院。出院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精神病性异常行为。

    作者:郑鸿;李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慢性心力衰竭他汀类药物应用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门诊随访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25例,在接受慢性心衰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持续12周。治疗前后测定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 NT-proBNP)及血浆hs-CRP浓度。结果治疗组血浆hs-CRP (2.27±0.85) mg/L,对照组血浆 hs-CRP (4.36±1.03) mg/L,两组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hs-CRP水平。

    作者:饶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低张力压力绷带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低张力压力绷带促进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愈合的作用。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入住我科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30例按伤口包扎材料不同随机分为低张力压力绷带组和传统弹力绷带组,每组各15例。比较患者溃疡愈合时间、疼痛积分和生存质量(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生存质量量表,CIVIQ量表),评价低张力压力绷带促进慢性下肢静脉溃疡愈合的有效性及舒适性。结果低张力压力绷带组溃疡愈合时间短于传统弹力绷带组(P<0.05),生存质量评分高于传统弹力绷带组,绷带使用期间疼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张力压力绷带包扎能够促进慢性下肢静脉溃疡愈合,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雷晴;刘芯君;游进慧;李情洁;刘芹;罗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双侧束支主干阻滞心电图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双侧束支主干阻滞心电图表现形式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4例双侧束支主干阻滞表现形式及组合类型,结合病因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伴一侧束支完全阻滞17例,不同比例双侧束支主干二度阻滞14例,双侧束支不同比例二度合并高度阻滞3例。均患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97%见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结论双侧束支主干阻滞是严重的一类双束支阻滞。

    作者:樊弘;周从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院前急救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多发伤中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并多发伤的临床救护疗效,为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提供基础资料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重型颅脑损伤并多发伤诊断的病例资料,并符合相关分组救治措施,如术前院前的急救与护理、手术以及术中术后救治措施,以格拉斯哥分级标准评价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良好率24%、中残率2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良好率15%、中残率8%(P<0.05),重残率、植物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并多发伤的病情十分危急,院前急救是抢救成功率的环节,能有效的减少二次合并伤,降低病死率,同时制定合理的救治程序,均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向旭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认知疗法对急性胰腺炎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疾病恢复的影响。方法对36例试验组( B 组)患者采取认知疗法前后的医从性、 SAS、SDS、HAMA 评分的变化情况与治疗组( A组)的比较。结果 B 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医从性、SAS、SDS、HAMA 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系统、全程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不适、应激反应,促进早日康复。

    作者:宋月琼;李加冕;戴靓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优势及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共8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后第1天开始管喂营养液,对照组术后第6天开始经口进食,比较两组术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量、术后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在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术后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段太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早期应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ACS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10 mg组和40 mg组,每晚服药1次,观察4周、12周后的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随访3个月内的不良反应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两组服药后4周、12周的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水平40 mg组比10 mg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CS早期应用40 mg阿托伐他汀能够更有效地降低TC和LDL-C水平,降低炎症因子,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郑琼;张道进;杨阳;何北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