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弘;周从义
目的:探讨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门诊随访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25例,在接受慢性心衰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持续12周。治疗前后测定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 NT-proBNP)及血浆hs-CRP浓度。结果治疗组血浆hs-CRP (2.27±0.85) mg/L,对照组血浆 hs-CRP (4.36±1.03) mg/L,两组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hs-CRP水平。
作者:饶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总结脑室内常见肿瘤的磁共振影像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室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征象。结果34例患者中男性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发生于侧脑室多,透明隔病变少。脉络丛乳头状瘤仅见于侧脑室内、室管膜瘤第四脑室多见、生殖细胞瘤蝶鞍内多见、颅咽管瘤第三脑室多见、脑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发生部位多变。 MRI以等/长T1、等/长T2信号为主,短T1、短T2信号出现率较低,且仅见于颅咽管瘤和脑膜瘤。所有病例增强扫描多数强化不均匀,4例无强化;钙化囊变多见,出血少见;几乎都有脑积水、半数发生脑水肿。结论脑室内肿瘤有其特征性临床症状、磁共振信号改变及间接影像学征象。
作者:胡鹏;唐光才;韩福刚;舒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240例母婴患者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母婴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对照组母婴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母婴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母婴在新生儿护理机能掌握效果、健康育儿知识的正确率以及产妇及其家属的满意率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两组母婴的试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母婴床旁护理能提高产妇满意度,促进产妇掌握母婴保健知识和育儿技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伍芬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胞磷胆碱钠片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将20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于入院第2d、治疗后30 d和90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NDS)、Barthel指数、社会活动功能( FAQ)、日常生活能力( ADL)评定。结果2组患者入院第2天ND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FAQ和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及90 d的ND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FAQ和ADL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胞磷胆碱片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方芳;邓晓清;蒋红焱;张立湘;向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酒精中毒患者血浆ET、CGRP的影响,探讨纳洛酮治疗酒精中毒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对纳洛酮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的血浆ET、CGRP值进行检测分析。结果①0h纳洛酮治疗组与常规组ET、CGRP值比较,P>0.05。②1、3、5h纳洛酮治疗组与常规组ET、CGRP值比较, P<0.05。③ET与CGRP显著负相关。结论纳洛酮通过降低血浆ET值,升高CGRP值,对酒精中毒导致的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冯凡;胡山虹;苏元秀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健康教育路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实施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实施规范化管理,对照组实施普通健康教育方法。比较两组胰岛素泵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胰岛素泵相关故障发生率及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结果两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理论知识及技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掌握更好( P<0.05);两组血糖控制较强化治疗前明显改善,均可以控制达标,观察组比对照组更快达标( P<0.05);观察组的胰岛素泵相关故障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可以提高患者对胰岛素泵治疗的认可程度和依从性,提高强化治疗的有效性,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曾成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研究成人OSAHS外科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病例,为成人OSAHS患者选择适合的手术治疗方案和采取必要的围手术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方法研究省内自2007~2011年间15家三甲医院成人OSAHS术后21例严重并发症的特点与规律,分析并发症分布情况以及总结主要经验教训。结果21例严重并发症中,8例为气道梗阻,12例为出血,1例误呛。结论虽然手术在近年来国内各大医院广泛开展,但成人OSAHS手术,尤其是重度OSAHS的手术治疗,仍然是一高风险的手术,围手术期气道梗阻及大出血是常见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CPAP治疗、有效止血,保留鼻咽通气道、预防感染等措施,是防治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胥斌;王杰;濮永杰;柳庆君;刘世喜;何刚;何耀;覃刚;刘嗣泉;田理;蔡华诚;郭朝先;范敏;肖世强;梁国庆;黄红星;詹良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西甲硅油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诊断符合喂养不耐受70例早产儿,胎龄29~34周,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胃肠减压、灌肠通便等常规治疗等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西甲硅油治疗,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缓解情况﹑体重增长及住院天数,并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使用西甲硅油后可更快缓解胃潴留、呕吐和腹胀等喂养不耐受现象,使患儿更快达到全肠道内喂养,从而更快出现体重增长,使出院时体重大于对照组,并缩短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西甲硅油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郭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优势及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共8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后第1天开始管喂营养液,对照组术后第6天开始经口进食,比较两组术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量、术后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在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术后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段太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1,女,70岁。因喘憋1天入院。既往有精神分裂症病史20年,目前病情平稳。有冠心病病史5年。查体:BP 150/80mmHg,R24次/min,端坐位,口唇发绀,呼吸促,双肺下野可及湿啰音,心界向左下移位,心音低钝,心律齐,心率112次/min,心前区可及奔马律,无杂音,肝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指凹性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V1-6导联ST段压低0.1~0.3mv,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静推呋塞米20mg,静脉滴注硝酸甘油10μg/min,1h后患者喘憋症状渐缓解,心电图示V1-6导联ST段压低明显减轻,但诉头部不适,随即出现狂躁、咬人行为,并强行拔出输液器针头停止输液,15 min后精神症状渐减轻并消失,2h后再次给予硝酸甘油静点后患者又一次出现以上精神症状,停用硝酸甘油静点后症状缓解。以后改为硝普钠静点,未再发作精神症状。7d后平稳出院。
作者:尹绍侠;王慧霜;郑朝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究术前血清癌胚抗原( CEA)水平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跟踪随访上述病例并分析相关临床病理学指标及术前CEA水平同复发的关系。结果 CEA升高组的术后复发率较高(54.9%),与CEA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血清CEA水平、肿瘤分期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率阳性相关(P=0.003).结论术前血清CEA水平是预测结直肠癌术后复发问题的独立指标,术前血清CEA水平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治疗计划是有指导意义的。
作者:廖大勇;董浩;张栋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对比分析桡骨远端骨折的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6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40例,采用手法复位+塑性小夹板外固定;手术治疗组患者28例,采用切开复位”T”型钢板固定治疗。采用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评分,PRWE评分对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内固定组在放射学指标及功能评分上优于小夹板外固定组,但在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患者满意度上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应根据骨折的类型、患者的年龄及患者对功能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获得令患者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岳思阳;史艳光;刘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低张力压力绷带促进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愈合的作用。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入住我科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30例按伤口包扎材料不同随机分为低张力压力绷带组和传统弹力绷带组,每组各15例。比较患者溃疡愈合时间、疼痛积分和生存质量(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生存质量量表,CIVIQ量表),评价低张力压力绷带促进慢性下肢静脉溃疡愈合的有效性及舒适性。结果低张力压力绷带组溃疡愈合时间短于传统弹力绷带组(P<0.05),生存质量评分高于传统弹力绷带组,绷带使用期间疼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张力压力绷带包扎能够促进慢性下肢静脉溃疡愈合,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雷晴;刘芯君;游进慧;李情洁;刘芹;罗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改造、规范手术室急诊交接班程序,探讨此形式对手术室急诊手术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现有交接班流程存在的问题,。对手术室急诊手术交班时间、形式、内容进行了改造、规范、充实,建立一套标准化急诊手术交班程序。并通过自制调查表,调查规范手术室急诊交接班程序和内容后的效果。结果实施新的交接班程序后,值班组对仪器设备的了解程度达到97.5%,急诊手术情况的全面了解达到97.5%,护士的满意度达到99%。结论实施新的交接班程序后,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赢得了抢救时间,为挽回患者的生命提供了保障。
作者:郝永丽;曾昌群;涂雪花;龚仁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因“口干、纳差、消瘦1月,神志恍惚半月”入院。既往体健,常年有关节疼痛的病史,自行在外购药治疗(具体不详,未发现过敏现象),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病史。近1月体重下降10 KG。入院查体:T:36.4℃, P:86次/min, R:20次/min, BP:128/94mmHg,神清神萎,皮肤黏膜干燥,唇略发绀,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6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缘下均未扪及,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入院查随机指血糖:24mmol/L,血常规、肾功、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血气分析未见酸中毒。尿常规示:尿糖3+,酮体2+,确诊为“糖尿病酮症”。治疗经过:入院后立即给予胰岛素(万邦制药,短效胰岛素注射液)0.1u/(kg·h)微量泵入控制血糖,同时输血塞通改善循环(双通道补液)。输入约5min,患者出现剧烈腹痛,大声吼叫,无畏寒发热现象。查体:BP:110/76mmHg,剑突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轻度肌紧张,考虑“血塞通”过敏可能,立即换血塞通为生理盐水静滴。患者症状无好转,烦躁,大汗淋漓,心率降至70次/min,疑低血糖反应,立即停胰岛素,患者腹痛症状较前好转,未吼叫、躁动;立即查指血糖22.5mmol/L,再次静脉输入胰岛素,患者迅速再次大声吼叫、烦躁不安,诉腹痛加重,心电监护提示窦性心律,46次/min, BP:86/42mmHg,四肢冰冷,想解大便。考虑胰岛素过敏,立即停用胰岛素,给予阿托品0.5mg 静推,约5min后,患者血压升至130/94mmHg,心率72次/min,未诉腹痛不适。15min后,自行下地活动。后续治疗:使用优必林70/30(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控制血糖,第1天2U 皮下注射;第2天3U;第3天5U,第4天8U,观察患者无过敏反应,逐渐增加剂量,同时大量补液促进酮体代谢,未加用口服降糖药,第7天患者酮体完全消失。第10天患者优泌林30增加至早餐前12U,晚餐前12U,血糖控制较好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患者使用优泌林70/30(12U,早晚餐前),空腹血糖在4~6 mmol/L;餐后2 h血糖6~7mmol/L,未出现低血糖反应,血糖控制较好。
作者:周渝;廖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早期应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ACS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10 mg组和40 mg组,每晚服药1次,观察4周、12周后的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随访3个月内的不良反应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两组服药后4周、12周的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水平40 mg组比10 mg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CS早期应用40 mg阿托伐他汀能够更有效地降低TC和LDL-C水平,降低炎症因子,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郑琼;张道进;杨阳;何北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4的表达变化,探讨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变化与高湿环境的关系。方法32只健康雄性的SD大鼠,随机分为30℃20d组、30℃30d组和30℃40d组(采用人工气候箱制作高湿模型)和常温常湿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实时定量PCR测定大鼠脑组织AQP-4 mRNA表达, Western印迹法观察大鼠脑组织AQP-4蛋白表达。结果高湿环境下30℃20d组、30℃30d组和30℃40d组脑组织AQP-4 mRNA、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下降,而只有30℃40d组脑组织AQP-4 mRNA、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脑组织AQP-4表达的变化与高湿环境有关。
作者:李薇;杨芸;李昆;郭鑫;王超;宋富强;周龙甫;呼永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动态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缓解或耐药前后的hOCT1基因表达变化,初步探讨hOCT1基因表达变化与疾病缓解或伊马替尼耐药相关性。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服用伊马替尼CML患者缓解或耐药前后的2个不同时点的9对(18份)标本进行了hOCT 1基因mRNA水平检测,并对半定量RT-PCR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细胞遗传学结果,分析其水平变化和与疾病缓解或伊马替尼耐药相关性。结果慢性期CML患者5例,第一和二次检测hOCT1相对表达量为(0.4246±0.2067)、(0.4858±0.1943),P=0.7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进展期CML患者4例前后两次hOCT1相对表达量比较,有3例患者hOCT1相对表达量降低,1例患者hOCT1相对表达量升高。结论半定量RT-PCR方法方便简单,可以用于检测服用伊马替尼的CML患者hOCT1基因表达及变化,或许有可能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伊马替尼反应或耐药的检测及其机制的研究。
作者:刘恒伟;朱焕玲;孟文彤;刘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郑氏正骨手法、掌骨夹板外固定治疗2~5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09例第2~5掌骨闭合性骨折患者,采取郑氏正骨手法复位,掌骨夹板外固定,辅以功能锻炼,中成药物对症治疗,定期复查随访3个月。后回顾分析各掌骨骨折的复位效果及手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09例掌骨骨折患者,通过郑氏正骨手法治疗,复位成功率达91.8%,复位后骨折移位率14.7%,手术率11.1%,手掌功能优良率达89.6%。结论郑氏正骨手法复位、掌骨夹板固定仍然是治疗掌骨骨折的有效可行方法,其复位成功率高,患者病痛少,手掌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袁峰;郎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儿,男,13岁。因“反复面部皮疹3月,发热、头痛4 d”于2012年12月22日收入我科治疗。入院查体:T36℃,P 100次/min,R 24次/min。急性病容,神志清楚,呼吸平稳,颜面部可见红色片状斑疹,稍高于皮面,压之褪色,皮肤色素较深,无渗出、破溃。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心脏各区听诊未闻及杂音。脑膜刺激征阴性。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自身抗体:抗 nRNP:阳性,抗 sm 抗体:阳性,抗SS-A抗体:阳性,核糖体P蛋白:阳性,抗双链ds-DNA抗体:阴性,抗核抗体:阳性,滴度1:320。入院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入院后给予强的松20mg,3次/d,白芍总苷胶囊1粒,3次/d ,迪巧、西咪替丁等口服治疗。住院后取左耳前红色皮疹活检示:无表皮未见明显异常,未见基底细胞液化,真皮层内小血管及附件周围见少数淋巴细胞散在浸润。24 h尿蛋白0.21 g;艾迪氏计数白细胞>100万,大小便常规无异常;心电图、心脏彩超正常(12.24)。从1月10日开始患儿精神症状明显,表情紧张,情绪易激动,难放松,时显惊恐,言语清,对答不切题,言语行为难理解,幻觉,有自杀及自残念头,予氯丙嗪、鲁米那等镇静安眠作用效果差。请神经科、心理卫生中心会诊提示原发病所致。于氯丙嗪25 mg肌注,强的松、赛乐特、再普乐口服。患儿情绪较前稍好转,但精神症状仍突出。2d后予甲强龙500mg,1次/d冲击治疗两次,丙球15g,连续3d。后患儿病情平稳,皮疹明显消退,情绪较前稳定,双手轻微震颤,能正常行走,听懂简单言语。复查补体C3正常,肝肾功电解质均无异常后准予出院。出院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精神病性异常行为。
作者:郑鸿;李楠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