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琼;张道进;杨阳;何北海
目的:通过对入院宣教模式的规范和改进以提高患者入院宣教效果和满意度。方法入院宣教模式由传统的口头宣教转变为规范化、多样化的宣教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分别对实施前后患者入院宣教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实施规范化入院宣教的患者对入院宣教内容和形式的知晓率和整体满意度高于传统的口头入院宣教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规范化入院宣教将会提高入院宣教的效果,提高患者对入院宣教的满意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增进护患关系。
作者:郭晓璐;蒲俐;阮毅;温月;刁永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总结脑室内常见肿瘤的磁共振影像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室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征象。结果34例患者中男性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发生于侧脑室多,透明隔病变少。脉络丛乳头状瘤仅见于侧脑室内、室管膜瘤第四脑室多见、生殖细胞瘤蝶鞍内多见、颅咽管瘤第三脑室多见、脑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发生部位多变。 MRI以等/长T1、等/长T2信号为主,短T1、短T2信号出现率较低,且仅见于颅咽管瘤和脑膜瘤。所有病例增强扫描多数强化不均匀,4例无强化;钙化囊变多见,出血少见;几乎都有脑积水、半数发生脑水肿。结论脑室内肿瘤有其特征性临床症状、磁共振信号改变及间接影像学征象。
作者:胡鹏;唐光才;韩福刚;舒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4的表达变化,探讨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变化与高湿环境的关系。方法32只健康雄性的SD大鼠,随机分为30℃20d组、30℃30d组和30℃40d组(采用人工气候箱制作高湿模型)和常温常湿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实时定量PCR测定大鼠脑组织AQP-4 mRNA表达, Western印迹法观察大鼠脑组织AQP-4蛋白表达。结果高湿环境下30℃20d组、30℃30d组和30℃40d组脑组织AQP-4 mRNA、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下降,而只有30℃40d组脑组织AQP-4 mRNA、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脑组织AQP-4表达的变化与高湿环境有关。
作者:李薇;杨芸;李昆;郭鑫;王超;宋富强;周龙甫;呼永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早期应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ACS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10 mg组和40 mg组,每晚服药1次,观察4周、12周后的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随访3个月内的不良反应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两组服药后4周、12周的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水平40 mg组比10 mg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CS早期应用40 mg阿托伐他汀能够更有效地降低TC和LDL-C水平,降低炎症因子,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郑琼;张道进;杨阳;何北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因咳嗽、咳痰,活动后心累气促1年入院。既往11年前有气胸病史,无遗传、家族、免疫及传染疾病史。查体:慢性病容,双肺呼吸音明显减弱,未闻及干湿罗音。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肌酶、降钙素原正常,痰培养无明显异常,肺炎支原体抗体IGM 弱阳性。腹部彩超:左肾高回声,考虑错构瘤可能性大,子宫实性结节,考虑肌瘤。肿瘤标志物:CA15334.83 U/ml。肺功能测定: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大小气道重度受限, COPD ( GOLDIII ),肺弥散功能重度降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刷片未见肿瘤细胞。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双肺呈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表现,以间质感染为著,轻度肺气肿。胸部增强CT:胸廓呈桶状,双肺见多数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影广泛分布,余肺野密度不均匀增高,肺纹理增多,右肺中下叶胸膜下区见散在条形影,考虑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可能性大。我院行吸氧及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后患者去第三军医大学,行胸腔镜活检证实为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术后患者拒绝安宫黄体酮及西罗莫司(雷帕霉素)口服,拒绝卵巢切除。
作者:刘彦;戴宏勋;郑晓梅;林火真;白晓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 MRTA)指导下的三叉神经痛( TN)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术前行MRTA的TN患者45例的治疗经验及疗效。结果45例中治愈35(77.78%)例,显效5(11.11%)例,有效3(6.67%)例,无效2例(4.44%)例。所有患者得到6~53个月随访,有33(73.33%)治愈,6(13.33%)例显效,4(8.89%)例有效,2(4.44%)例无效。结论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指导下的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确切,MVD术前应常规性MRTA。
作者:杜奇勇;任林强;胡永光;刘旭东;徐扬;贺宇;代天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动态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缓解或耐药前后的hOCT1基因表达变化,初步探讨hOCT1基因表达变化与疾病缓解或伊马替尼耐药相关性。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服用伊马替尼CML患者缓解或耐药前后的2个不同时点的9对(18份)标本进行了hOCT 1基因mRNA水平检测,并对半定量RT-PCR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细胞遗传学结果,分析其水平变化和与疾病缓解或伊马替尼耐药相关性。结果慢性期CML患者5例,第一和二次检测hOCT1相对表达量为(0.4246±0.2067)、(0.4858±0.1943),P=0.7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进展期CML患者4例前后两次hOCT1相对表达量比较,有3例患者hOCT1相对表达量降低,1例患者hOCT1相对表达量升高。结论半定量RT-PCR方法方便简单,可以用于检测服用伊马替尼的CML患者hOCT1基因表达及变化,或许有可能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伊马替尼反应或耐药的检测及其机制的研究。
作者:刘恒伟;朱焕玲;孟文彤;刘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Neer IV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结合植骨治疗Neer IV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18例,研究内固定物的使用,骨折复位、植骨等相关问题。结果18例患者均获6~22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1周。根据Neer评分标准进行肩关节评分,功能恢复优10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8.9%。结论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结合植骨治疗Neer IV型肱骨外科颈骨折,固定牢固,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可早期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刘德祥;刘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本文探讨使用卡片式说明对手术室贵重仪器的维护和管理带来的效果。方法通过自制仪器使用说明卡,并悬挂于仪器的适当之处,为操作者对仪器的使用起到明显的指引作用,使手术顺利进行。结果根据使用贵重仪器说明卡后仪器得到了正确使用,即保证了患者安全,也提高了手术质量,使手术室的仪器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科学化。结论卡片式说明的运用可确保医疗护理安全,更好的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作者:刘晓燕;谢晓秀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以肺外症状为首发的肺癌临床特点,提高肺癌临床诊疗水平,减少其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80例肺癌患者资料,分析本组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结果本组80例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肺癌患者,有35例首次诊断为其它疾病,误诊率达43.75%,其中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10例,颅内肿瘤6例,原发性肝癌3例,腰椎疾病2例,静脉血栓形成4例,骨肿瘤5例等。结论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的肺癌易误诊为其他系统疾病,导致治疗延误,应引起重视。
作者:张全峰;陈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对比分析桡骨远端骨折的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6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40例,采用手法复位+塑性小夹板外固定;手术治疗组患者28例,采用切开复位”T”型钢板固定治疗。采用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评分,PRWE评分对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内固定组在放射学指标及功能评分上优于小夹板外固定组,但在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患者满意度上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应根据骨折的类型、患者的年龄及患者对功能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获得令患者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岳思阳;史艳光;刘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某企业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伤情况的动态变化,为控制和消除职业性听力损伤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单位对某企业接触噪声作业且工作岗位相对固定的工人2008~2012年的纯音听力检查结果,并对听力损害与工龄、年份、工种(车间)的关系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效调查1929人次,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1.51%(222)显著高于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8.09%(156)有统计学意义(=12.78,P<0.01);2008年与2012年高频及语频听力损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年份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组在6年与9年比较时,高频及语频听力损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种(车间)不同听力损失有差异,综合车间、工艺车间LAeq8h(8 h等效连续A声级)噪声暴露水平高的岗位,听力损伤程度大于噪声暴露水平低的岗位。结论噪声暴露时间越长、暴露水平(剂量)越高,听力损伤率越高,且高频听力损失明显高于语频听力损失。
作者:徐涛;丁宛琼;宋瑛;严永华;桑振修;黄娅;王金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T SPOT. TB试剂盒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和影像学怀疑为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32例,对其在气管镜检查下获得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实施T SPOT. TB检测。结果32例可疑肺结核患者中,23例明确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其中22例中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 T SPOT. TB 检测阳性(95.7%)。其中9例为非结核感染,9例中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 SPOT. TB检测阳性有1人(11.1%)。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T SPOT. TB检测以此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敏感性为95.7%,特异性为88.9%,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97.5%。结论 T SPOT. TB试剂盒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用来诊断活动性肺结核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永生;宁靓;蒋芳萍;李同林;赵天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研究成人OSAHS外科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病例,为成人OSAHS患者选择适合的手术治疗方案和采取必要的围手术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方法研究省内自2007~2011年间15家三甲医院成人OSAHS术后21例严重并发症的特点与规律,分析并发症分布情况以及总结主要经验教训。结果21例严重并发症中,8例为气道梗阻,12例为出血,1例误呛。结论虽然手术在近年来国内各大医院广泛开展,但成人OSAHS手术,尤其是重度OSAHS的手术治疗,仍然是一高风险的手术,围手术期气道梗阻及大出血是常见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CPAP治疗、有效止血,保留鼻咽通气道、预防感染等措施,是防治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胥斌;王杰;濮永杰;柳庆君;刘世喜;何刚;何耀;覃刚;刘嗣泉;田理;蔡华诚;郭朝先;范敏;肖世强;梁国庆;黄红星;詹良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血清IL-32和CRP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33例AECOPD患者治疗前后及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采用双抗体 ELISA法测定 IL-32,免疫比浊法测定CRP。结果 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清IL-32为(126.44±86.69) pg/mL,CRP水平为(40.8±21.1) mg/L,明显高于治疗后(均P<0.05);且治疗前血清IL-32、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血清IL-32、CRP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IL-32、CRP变化对于评价AECOPD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范世明;郝青林;任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240例母婴患者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母婴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对照组母婴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母婴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母婴在新生儿护理机能掌握效果、健康育儿知识的正确率以及产妇及其家属的满意率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两组母婴的试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母婴床旁护理能提高产妇满意度,促进产妇掌握母婴保健知识和育儿技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伍芬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改造、规范手术室急诊交接班程序,探讨此形式对手术室急诊手术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现有交接班流程存在的问题,。对手术室急诊手术交班时间、形式、内容进行了改造、规范、充实,建立一套标准化急诊手术交班程序。并通过自制调查表,调查规范手术室急诊交接班程序和内容后的效果。结果实施新的交接班程序后,值班组对仪器设备的了解程度达到97.5%,急诊手术情况的全面了解达到97.5%,护士的满意度达到99%。结论实施新的交接班程序后,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赢得了抢救时间,为挽回患者的生命提供了保障。
作者:郝永丽;曾昌群;涂雪花;龚仁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并多发伤的临床救护疗效,为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提供基础资料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重型颅脑损伤并多发伤诊断的病例资料,并符合相关分组救治措施,如术前院前的急救与护理、手术以及术中术后救治措施,以格拉斯哥分级标准评价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良好率24%、中残率2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良好率15%、中残率8%(P<0.05),重残率、植物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并多发伤的病情十分危急,院前急救是抢救成功率的环节,能有效的减少二次合并伤,降低病死率,同时制定合理的救治程序,均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向旭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电图特征。方法对1053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然后根据患者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单支、两支和三支病变组,分析三组患者入院后心电图资料。结果①一支冠脉血管病变303例,二支冠脉血管病变309例,三支冠脉血管病变441例。②异常Q波351例(33%)、ST段异常747例(71%)、T波异常831例(79%)、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68例(16%)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26例(12%),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增多,异常心电图的检出率明显增高。
作者:艾民;颜昌福;夏福纯;周双陆;贺剑;李翠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右心房心电图( right- artrial ECG,RAECG)引导与常规技术( convenitional placement techniques, CT)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置的到位率及其他不良反应。方法4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的骨科手术患者,经数字随机表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右心房心电图引导右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技术(A组,n=20)、传统常规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技术(B组,n=20),穿刺结束即刻通过C臂或床旁X-胸片观察导管的走向,记录各组患者导管尖端位置,导管平均置入深度以及导管异位情况。结果 A组患者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8例,2例异位于右颈内静脉,导管位置精确率90%,B组患者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4例,6例异位于右颈内静脉,导管位置精确率7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导管置入平均深度(11.3±1.2)cm,B组患者导管置入平均深度(14.45±1.6)c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穿刺时间、误穿动脉、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房心电图引导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置的到位率优于传统置管法,且导管置入深度少于传统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卢文江;范丹;兰志勋;徐广民;邓佳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