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张颖娟;薛琳;张家菊;罗建琼;文鸿;王萍

关键词: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中大分子毒素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能否提高维持性血透患者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以及对患者贫血、血压、皮肤瘙痒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选取56名维持性血透患者,先予血液透析(HD组)治疗观察3个月,每周行HD3次;然后改为血液透析+血液灌流(HD+ HP组)治疗3个月,每周2次HD及1次HD+ HP.观察患者血压、皮肤瘙痒情况,同时检测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胱抑素C(CysC)、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GB).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与HD组比较,HD+ HP组血压控制达标者较多(P<0.05),皮肤瘙痒改善率较高(P<0.01),血iPTH、β2-MG、CRP、CysC均明显降低(P<0.01),HGB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HD联合HP治疗与单独HD相比,更能有效清除大中分子尿毒症毒素,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康复新液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康复新液护理新生儿尿布皮炎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0月收治的74例新生儿尿布皮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新液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具有较好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宗小敏;罗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超声引导在经皮肾手术经皮肾通道建立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是否使用彩超较B超在经皮肾手术时建立经皮肾通道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使用彩超引导对42例患者建立16F经皮肾通道6例,24F经皮肾通道36例;B超引导对34例患者建立16F经皮肾通道5例,24F经皮肾通道29例.结果 彩超和B超引导组经皮肾通道均能一次穿刺成功.但在需要再次穿刺时,B超引导组耗时较长,有2例因动脉损伤行DSA超选栓塞.结论 彩超引导较B超引导在经皮肾手术时建立经皮肾通道更安全、准确,有更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胡海峰;李虹;王坤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乳腺增生症与ESR1基因遗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ESR1基因XbaⅠ遗传多态性与乳腺增生症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分别检测89例乳腺增生症患者(研究组)和3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ESR1基因Xba Ⅰ遗传多态性.结果 ESR1基因Xba Ⅰ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X等位基因患乳腺增生症的风险是x等位基因的0.551倍.结论 ESR1基因Xba Ⅰ遗传多态性与乳腺增生症的发病有关,突变基因增加了乳腺增生症发病风险.

    作者:陶苹;田超;李卉;龙启明;胡锐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左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8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口服左西替利嗪5mg,1次/d,同时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2ml肌肉注射,1次/2d;对照组仅口服左西替利嗪,两组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停药4周后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7,P<0.05);对照组复发率(50.00%)明显高于治疗组(25.93%).结论 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满意,能明显降低复发率.

    作者:周韶玮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经皮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皮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手法复位、C臂X线监视、经皮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37例4~10岁的股骨粉碎性骨折患儿,术后髋人字石膏外固定4~6周后拆除,并于术后6~9个月取出内固定,继续观察患肢长度及行走步态.结果 所有患者都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 ~ 24个月不等,术后无1例出现感染、骨折不愈合、弹性髓内钉松动脱出等并发症,5例患儿有针尾激惹,5例患儿出现0.5 ~1.0cm的双下肢不等长;术后9 ~13周患儿逐渐下地负重行走,并于术后6~9个月取出内固定,术后12个月所有患儿膝关节屈伸功能不受限,行走步态无异常,术后18个月所有出现双下肢不等长的患儿自行恢复.结论 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弹性髓内钉内固定及髋人字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股骨粉碎性骨折损伤小,骨折愈合好,患肢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儿童股骨粉碎性骨折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远辉;叶里子;万永鲜;田泽高;谭美云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胰岛素抵抗内脂素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胰岛素抵抗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核源性巨噬细胞的内脂素基因表达水平.方法 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和比较胰岛素抵抗者(n=8)和非胰岛素抵抗对照者(n=8)的内脂素基因表达水平.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胰岛素抵抗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核源性巨噬细胞的内脂素基因表达水平均稍低于对照者,但无统计学意义(P =0.394;P =0.286).胰岛素抵抗者单个核细胞、单核源性巨噬细胞的内脂素mRNA水平均与T4正相关(P =0.029;P =0.035).结论 胰岛素抵抗者单个核细胞、单核源性巨噬细胞的内脂素基因表达水平与对照者无差异;甲状腺可能参与调节胰岛素抵抗患者的内脂素基因表达水平.

    作者:张蔚然;张蓓;陈敏;蒲丹;杨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髋臼后壁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髋臼后壁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33例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手术治疗患者,术后进行影像学、髋关节功能评分等观察.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6个月,平均2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Matta影像学评分:优29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6%;关节功能Merled'Aubigné评分:优22例,良5例,尚可4例,差2例,优良率81.8%.本组患者未发生异位骨化、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能够取得比较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复位质量和功能康复可影响疗效.

    作者:熊小明;宋偲茂;万趸;邓轩赓;石华刚;曹万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钡剂灌肠在婴幼儿便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钡灌肠在婴幼儿便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因便秘就诊的患儿100例(排便次数≤2次/周)行钡剂灌肠观察结肠、直肠形态及排空时间.其中≤1岁67例,13个月一3岁17例,>3岁16例,平均1.4岁.结合患儿随访结果回顾分析其钡剂灌肠所见与临床联系.结果 器质性便秘6例(中场旋转不良2例,节段性肠管持续狭窄4例),非器质性便秘94例.94例非器质性便秘患儿24h钡剂完全排空41例(43.61%),48h完全排空84例(89.36),72h完全排空91例(96.80%).94例中72例(76.95%)3~5个月后电话随访得知54例(75%)便秘症状消失(包括食欲增加,排便次数≥3次/周);13例(18.1%)症状不同程度改善(其平均排便次数≥2次/周);5例(6.9%)无改善.结论 钡剂灌肠可作为筛查鉴别婴幼儿器质性和非器质性便秘的首选方法.75%以上非器质性便秘婴幼儿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喂养方法及科学排便训练可消除便秘症状.

    作者:赖华;贺明礼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鼠源性神经生长因子+α-硫辛酸治疗组,B组为单纯甲钴胺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0c)、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NCV)的改善情况、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的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B组50.00%,P<0.01;两组治疗前后MNCV、SNCV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治疗后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血清MDA明显减少(P<0.05),SOD及TAOC明显提高(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叶文春;方向明;王玉容;高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槲皮素对小鼠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 观察槲皮素对小鼠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筛选高效低毒的抗炎药物.方法 选用BALB/C小鼠,采用蛙皮素50 μg/(kg·h)×6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胰腺炎,并予100、50、20、10μmol/L槲皮素进行治疗,通过比较胰腺重量、血清淀粉酶、HE染色、病理炎症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蛙皮素能诱导明显的急性胰腺炎.通过槲皮素治疗,治疗组小鼠胰腺外形重量、淀粉酶数值、病理炎症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随着槲皮素剂量增加,治疗效果有更加明显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槲皮素有明显的抗小鼠急性胰腺炎作用,其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方丽;周进;李小安;樊元春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肺良性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肺良性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胸外科86例肺良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组(开胸组)和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胸腔镜组),每组各43例,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疼痛评分、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两组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结果 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平均手术时间上胸腔镜组与开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切口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上胸腔镜组明显低于开胸组(P<0.05),在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胸腔镜组与开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肺良性疾病是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张亮;刘永煜;赵翔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SPECT技术在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继发性缺血灶局部脑血流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继发性缺血灶局部脑血流中的SPECT显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我院诊治的脑出血患者82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常规治疗组,B组为尼莫地平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均采用SPECT显像技术对患者的原发灶缺血体积、血肿周围及其他脑部区的血流灌注情况进行观察,并对不同变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B组和A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原发灶缺血体积均明显缩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原发灶缩小程度明显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原发灶及远隔部位缺血灶局部脑血流增加值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ECT技术可灵敏的反映出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继发性缺血灶局部脑血流中的变化,对临床治疗和用药有着指导与评价作用.

    作者:林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和全凭静脉麻醉在单肺通气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胸外科单肺通气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的影响.方法 76例ASA Ⅰ ~Ⅱ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和瑞芬太尼组(R).两组均用咪唑安定0.05mg/kg,舒芬太尼2~3ug/kg,丙泊酚1.5~2mg/kg,维库溴铵0.1 m/kg静脉快速诱导,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术中均持续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S组在插管后持续吸入1.0~2.5%七氟醚,R组全凭静脉麻醉.分别记录T1、T2、单肺通气15min(T3)、单肺通气30min(T4)以及单肺通气结束前1min(T5)等时间点的HR、MAP、CVP、SPO2、PET CO2以及T2~T5各时刻抽取静脉血和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HR、MAP以及CVP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MAP均显著低于T1(P<0.05),术中升压、降压药物的使用率S组均低于R组(P<0.05);T3、T4、T5时刻肺内分流率较T2时刻显著增加,PaO2较T2时刻显著下降,T5时刻的PaO2较T4时刻有所回升.结论 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胸外科单肺通气手术中都能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在术中前者能更好的维持循环的稳定;后者对肺内分流的影响较小,但两者都不影响 在临床中的安全应用.

    作者:牟林;邓燕宏;熊章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伴黄斑水肿的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

    目的 观察不伴黄斑水肿的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厚度及视力的变化,探讨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我院26例(52眼)不伴黄斑水肿的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力≥0.8),行每周1次的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分四期完成.记录术前、术后3、6个月视力(visual acuity,VA),并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黄斑中心厚度.结果 26例重度NPDR患者(52眼)中,行PRP术后3个月、6个月VA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治疗后黄斑中心厚度较治疗前轻度增加.结论 对不伴黄斑水肿的重度NPDR行PRP治疗安全有效,术后黄斑中心厚度轻度增加.

    作者:方晏红;王琼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组以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100例,对照组以甘草酸二铵治疗药物性肝损害10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以及肝功能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患者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异甘草酸镁可明显改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指标(P均<0.05),住院天数显著缩短(P<0.01).结论 异甘草酸镁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林健梅;杨仁国;耿晓霞;江南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高血压脑出血周围脑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周围脑组织病理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理资料,观察出血周围区域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并探讨病理改变同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出血量、高血压级别,高血压病程等)的关系.结果 病理标本发现在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大部分细小动脉有发生不同程度的透明变性;有部分细小动脉发生扩张性改变,并发现在血管周围组织中胶质细胞增生、小灶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在按照病理切片是否发现透明变性分组后,发现组间的患者年龄、发病时出血量及高血压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有无发现血管扩张性改变分组,组间的患者年龄、发病时出血量及高血压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患高血压病年龄,病程与其脑组织中细小血管发生透明变性和血管扩张性改变相关.细小血管发生透明变性和血管扩张性改变导致血管破裂时出血量增大.

    作者:郑毅;徐学君;邓兵;吕涛;周勇海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丙泊酚配伍地佐辛用于膀胱镜检查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丙泊酚配伍地佐辛用于膀胱镜检查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ASA Ⅰ或Ⅱ级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F组静注芬太尼1μg/kg;D组静注地佐辛0.1 mg/kg;N组静注生理盐水2ml.5min后3组静注丙泊酚观察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检查.观察3组患者给药前(T0)、入睡时(T1)、膀胱镜操作时(T2)、术毕时(T3)的MAP、HR、RR、SpO2.记录丙泊酚总用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苏醒时的尿道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T1时点各组MAP、HR匀均显著低于T0时点(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的RR在T1时点明显低于D组和N组(P<0.05).F、D两组丙泊酚总用量、苏醒时间与N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与N组相比苏醒时的尿道痛VAS评分D、F两组明显降低(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F组明显高于D组及N组(P<0.05).头昏及术中体动发生率F组及D组明显低于N组.结论 丙泊酚配伍地佐辛用于膀胱镜检查,麻醉效果满意,呼吸抑制少,术后镇痛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静;夏氢;谢柯祺;何伟;赖庆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经皮肾镜术治疗开放手术后肾结石56例报道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术治疗开放手术后肾结石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共56例患者,既往均曾行上尿路开放手术,包括肾盂和/或肾实质切开取石38例,肾;离断成形术6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12例.左侧24例、右侧32例.结石单发12例、多发27例、鹿角状结石及多发结石17例.结石大小0.8cm×0.6cm~8.7cm×5.5cm.所有患者均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逐级扩张建立经皮肾通道,结石负荷小的患者采用F20通道,结石负荷大的患者采用F24标准通道,气压弹道及超声负压粉碎并清除结石.结果 56例均顺利建立经皮肾造瘘通道,并行一期碎石术,51例单通道,5例双通道;穿刺通道在十一肋间37例,十二肋下19例;碎石手术时间15 ~ 180min,平均54 min;术中出血量20~1000ml,平均150ml,2例输血;9例残石平均0.6~1.2cm,结石清除率84%(47/56).术中无气胸或邻近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2例术后明显出血,经高选择性动脉栓塞后止血.8例肾功不全者,3例肾功恢复正常,5例维持在低氮质血症水平.结论 经皮肾镜术治疗上尿路开放手术后肾结石安全有效.

    作者:鄢世兵;何昌孝;袁正勇;黄颖川;王翰辉;李冬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冷加压自动循环系统对膝关节镜术后患者冷疗效果的研究

    目的 探讨冷加压自动循环系统时膝关节镜术后患者的冷疗效果.方法 将2009年5~11月的140例膝关节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冷加压自动循环系统试验组与传统清水冰袋对照组,每组70例,冷疗24h后,分别测量两组术前及术后24h髌骨上极2cm、髌骨中点、腓肠肌粗点周径;对术前及术后24h进行疼痛的静止、运动评分;采用Lysholm评分表评定术前及术后24h膝关节功能及测量膝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度.结果 术后24h两组髌骨上极2cm、髌骨中点、腓肠肌粗点周径肿胀值、静止及运动视觉模拟评分、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肿胀疼痛越严重,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差.结论 冷加压自动循环系统较传统清水冰袋更能减轻膝关节镜术后患者膝关节肿胀疼痛程度,提高膝关节功能,并且肿胀疼痛与膝关节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

    作者:李玲利;宁宁;侯晓玲;刘晓燕;杨慧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医用射线防护剂在乳腺癌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防治及效果评估

    目的 探讨医用射线防护剂在乳腺癌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防治及效果.方法 选择120例乳腺癌患者,在照射之前均进行放疗健康宣教,在放疗过程中进行常规的督导,于放射初期每日放疗之后的1h将医用射线防护剂轻轻喷雾于射野皮肤处,喷雾剂量0.1ml/(cm2·d),2~3次/d,0.05ml/次;在放疗中期,可以根据照射野皮肤的实际情况以及患者感觉适当增加喷雾的次数,直到放疗终止之后继续对患者喷雾7~10d.结果 防治后放射性皮炎发生严重程度明显低于防治前;防治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度、健康意识、防护意识等均高于防治前;防治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分要明显高于防治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医用射线防护剂用于乳腺癌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防治,能够减小患者皮肤的损伤度,患者的心理状况转良、健康知识的掌握度明显提高,且生存质量也有所提高.

    作者:沈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