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8~2009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前瞻性调查及防护措施的探讨

魏道琼;陈先云;周忠华

关键词: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影响因素, 防护措施
摘要:目的 监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为临床医务人员正确执行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监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2008~2009年共有118例医务人员报告职业暴露,医护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HBV、梅毒、HCV、HIV是主要的职业暴露源;病房和手术室是职业暴露的主要场所.动静脉及其它穿刺、拨针及拨针后处置不当、手术操作中是职业暴露的主要环节;锐器损伤、粘膜溅入是职业暴露的主要方式.结论 建立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和处理流程,加强高危人群的职业防护培训,暴露后及时处理和预防用药是降低职业性感染的有效方法.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癌性恶病质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癌性恶病质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与癌性恶病质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对80例癌性恶病质患者、40例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和40例非恶病质癌症患者血清中的IL-1、IL-6、TNF-α、IFN-γ水平相互比较.对80例癌性恶病质患者,采用甲羟孕酮片及营养支持治疗4周后检测其血清中的IL-1、IL-6、TNF-α、IFN-γ水平,并与治疗前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癌性恶病质组与健康组、非恶病质癌症组比较,IL-1、IL-6、TNF-α、IFN-γ水平升高(P<0.05);癌性恶病质组治疗后IL-1、IL-6、TNF-α、IFN-γ水平下降(P<0.05).结论 细胞因子与癌性恶病质的发生、发展相关,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者:何文杰;任宏轩;王羽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57例结核病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2457例初治结核患者中,267例(10.9%)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其中女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6%,148/1085)显著高于男性(8.7%,119/1372,P<0.05);未接受保肝药物治疗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8%,80/581)显著高于接受保肝药物治疗者(10.0%,187/1876,P<0.05);接受含HRZ方案的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2%,139/1050)显著高于接受含HR方案治疗者(9.1%,128/1407,P<0.05).结论 女性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易患因素;合理使用保肝药物有可能减低易患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HRZ联用较HR联用致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高.

    作者:安慧茹;吴雪琼;王仲元;徐静;郑少华;王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宜宾市公安干警、消防官兵血糖、血脂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我市公安干警、消防官兵血糖、血脂的情况.方法 对待检的426份血液样本,采用GOD-PAP法检测血糖(GLU)、CHOD-PAP法检测胆固醇(TC)、GPO-PAP法检测三酰甘油(TG),检测中使用定值质控品对检测结果进行质控.结果 426名公安干警、消防官兵中,检出血糖、血脂异常者234例(54.93%).其中单纯血糖增高者56例(13.15%)、单纯血脂增高者178例(41.78%),血脂增高中尤以三酰甘油增高为主146例(34.27%).结论 该市公安干警、消防官兵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应加强健康教育,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倡平衡膳食,避免血糖、血脂增高所带来的危害,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代琼;于晓;李光富;胡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牛蒡子粉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牛蒡子粉时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糖尿病肾病Ⅲ期或Ⅳ期患者共12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8周,比较治疗前后的中医症侯积分、尿蛋白及尿微量清蛋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尿蛋白及尿微量清蛋白均有显著减少(P<0.05).结论 牛蒡子粉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及微量清蛋白的作用.

    作者:张磊;李蓬秋;张学军;吴冀川;包明晶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基于ARIMA-GRNN组合模型的中国交通伤死亡预测模型的方法学研究及公共政策分析

    目的 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联合构建交通伤死亡预测模型,并据此对相关公共政策对交通伤死亡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1991~2009年度交通伤死亡人数来源于中国公安部公布的相应年统计数据.根据ARIMA模型,建立拟合值-y和实际值y的相关回归模型,并计算预测未来年份的死亡数.继而将该预测值带入GRNN模型中,获得修正预测值.ARIMA运算平台采用SPSS 17.0,GRNN建模采用Matlab平台.结果 经GRNN修正的ARIMA(3,2,2)模型较好拟合了1991~2005年交通伤死亡人数的时间序列,2006~2009年交通伤死亡人数的预测值符合实际值的变动趋势,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率仅为5%.以之为基础预测2010~2015年的全国交通伤死亡人数为6.6~6.4万.结论 ARIMA-GRNN联合模型能较为准确的对交通伤死亡人数变化趋势做出预测.中国交通伤死亡人数已步入持续下降通道.若维持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政策水平及执法力度,交通伤致死人数将从2015年起维持于6.5万的水平.若要进一步降低致死人数水平,可能需要提前从现有法规、政策及执行基础方面进行调整.

    作者:余阳艳;杨浩;江华;孙明伟;彭谨;周志远;李振宇;蔡斌;Charles Damien Lu;曾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

    目的 分析总结12例采用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结石切开取石的经验.方法 2005年2月~2008年10月,我院采用腹腔镜经腹膜后间隙行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10例,经腹腔途径取石2例.10例采用3孔法,2例(经腹腔途径)采用4孔法;球囊扩张建立腹膜后间隙,二氧化碳气体充气维持;输尿管结石部位采用冷刀切开,取石后留置双J菅并采用薇荞线间断缝合输尿管切口.结果 平均结石长径18.5(12~26)mm,均为输尿管上段结石,2例双侧,6例左侧,4例右侧;平均手术时间86.7(58~136)min,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平均住院时间5(4~15)d,平均随访时间14(4~23)个月.结石取尽率100%,无输尿管狭窄出现;1例出现尿漏,4d后尿漏停止,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创伤小,安全有效,尤其适合于输尿管上段较大嵌顿性结石的处理.

    作者:葛成国;江军;王洛夫;靳风烁;李彦锋;万江华;毕罡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和丁卡因胶浆用于全麻男性患者留置尿管的观察

    目的 比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和丁卡因胶浆用于全麻男性患者留置尿管的效果.方法 全麻下行肺叶切除手术的男性患者60例,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3组,均在麻醉后留置尿管,A组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润滑尿管,B组用丁卡因胶浆润滑尿管,C组用液体石蜡润滑尿管.采用WHO疼痛分级标准观察3组患者苏醒15min、6h、12h对尿管所致的尿路刺激的耐受程度.结果 苏醒15min、6h疼痛分级A、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后12h 3组疼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男性患者全麻后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和丁卡因胶浆留置尿管,都能有效提高患者麻醉苏醒期和术后较长时间对尿管的耐受性和舒适度,减少苏醒期躁动.

    作者:袁梅;莫利群;饶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安博诺对比厄贝沙坦治疗64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安博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单片复方制剂)和厄贝沙坦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法 64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2例,给予厄贝沙坦1片(150mg),1次/d,晨服;治疗组32例,给予安博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单片复方制剂)1片(每片含150mg厄贝沙坦+氢氟噻嗪12.5mg),1次/d,晨服.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比较降压疗效.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压、心率、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血钾、血肌酐,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有效率为68.7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治疗组有效率为87.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 安博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单片复方制剂)对单纯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疗效确切,对心率及血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疗效优于单种用药.

    作者:曾洪燕;晏明君;许锋成;刘天虎;刘于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高龄老年性肺炎的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高龄老年性肺炎的护理体会,为制定高龄老年性肺炎的护理临床路径提供依据.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呼吸道护理、口腔护理、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健康指导等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观察系统规范的临床护理在促进临床康复中的作用.结果 与既往相比较,采取系统规范的临床护理措施,老年性肺炎的患者临床康复明显加快,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对高龄老年性肺炎患者病理生理特点,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可很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质量,改善肺功能有着积极作用.

    作者:宋晓燕;杨静;王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用利尿剂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利尿剂联用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5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厄贝沙坦150mg、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及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25mg治疗8周,观察血压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3组治疗后2周、4周、8周血压均较前明显下降(P<0.001),在降压幅度及降压总有效率方面,复方制剂组明显优于单剂组(P<0.05),但两个复方制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加小剂量氢氯噻嗪即能更有效降压,安全性好;增加氢氯噻嗪的量并不显著增加疗效,反而有增加不良反应的可能;且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的固定复方制剂使用方便,依从性好,故值得推广.

    作者:樊华;刘正蓉;林琦;周振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精症46例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对血精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46例血精症患者,采用精液常规检查,B超检查28例,CT检查11例,其它检查7例.46例血精患者全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 本组46例血精症患者,精液常规检查、镜检精液大量红细胞,确诊为血精症.其中:B超检查28例,精囊腺明显肿大23例,诊断为精囊腺炎(82.1%)、CT检查11例,精囊腺肿大8例,诊断为精囊炎;精囊腺血管瘤2例(90.9%),其它检查7例(15.1%),诊断精囊炎2例,前列腺炎5例.治愈34例(73.9%),显效10例(21.7%),好转2例(4.3%),总有效率93.4%.结论 中医治疗原则当以止血宁络为主,清热泻火、凉血止血、脾肾亏虚、健脾补肾益气,肾阴亏虚火旺,滋阴、清热凉血解毒.瘀血阻滞,血不归经者,活血止血.治疗过程结合辨病论治,辨病与辨症相结合.西医采用抗感染、止血等治疗,临床症状消失,提高了治愈率.

    作者:尹华军;何雄飞;刘业彪;刘开礼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帕罗西汀联合奎硫平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合并奎硫平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以帕罗西汀合并奎硫平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与治疗第2、8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SCL-90,HAMD评分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周末研究组有效率88.2%,对照组有效率5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治疗2周末研究组较对照组见效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表现较轻,大多出现在治疗早期,经对症治疗逐渐缓解.结论 帕罗西汀合并奎硫平治疗躯体形式障碍较单用帕罗西汀疗效好,起效快,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谭伟;饶世雄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拉米夫定治疗102例慢性重度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度乙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97例慢性重度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综合护肝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8周.结果 在治疗第8周,治疗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血清HBV DNA的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但以治疗组更为明显;在治疗组中,重型肝炎的发生率、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拉米夫定能在短期内阻断部分慢性重度乙型肝炎进展,提高存活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胡章勇;杨军;黄赛;夏绍碧;刘福元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重度子痫前期终止妊娠时机及方式的探讨

    目的 探讨重度子痫前期终止妊娠时机和方式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 对129例重度子痫前期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新生儿的窒息率与病死率.结果 重度子痫前期129例,母亲全部存活.110例施行剖宫产,剖宫产率85.27%,19例经阴道分娩,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窒息率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66%vs 26.31%,P>0.05),(1.76%vs 0%,P>0.05),孕周≤34周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 治疗子痫前期适时终止妊娠是极重要的方法,终止妊娠的方式首选剖宫产.

    作者:雷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方法 2006年7月~2010年12月我院共进行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53例,其中肾上腺肿瘤切除3例,肾切除3例,肾囊肿去顶减压35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12例.结果 53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肾上腺肿瘤切除80~160min(平均110min),肾切除术110~190min(平均130min),肾囊肿去顶减压术40~100min(平均70min),输尿管切开取石术70~170min(平均100min).术中出血20~260m1(平均80ml).术后住院6~12d,平均8d.结论 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具备切口小、损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适合泌尿外科开展.

    作者:吴彩文;何伟;祝春雷;向前;刘太平;廖学斌;方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孕产期健康教育对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的影响

    目的 探讨孕产期健康教育对产妇心理状态、分娩方式及产程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定期孕产期检查直至分娩的初产妇6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观察组除进行定期常规产前检查外还接受系统的产前教育、培训并练习产前保健操直至分娩,对照组仅行定期常规产前检查.观察记录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并对数据作对照分析.结果 观察组孕产妇自然分娩率显著提高,剖宫产率、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产期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力地保障母婴的安全及健康,应引起妇产医院的重视.

    作者:李雪;罗磊;辜定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白细胞介素-10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p65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对风温性心脏病患者(RH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核转录因子appaB(NF-κB)/p65表达的干预作用及NF-κB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22例RHD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所有入选者分离出的PBMCs进行培养,并将培养的PBMCs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脂多糖(LPS)组和白细胞介素-10组.对3组培养后的PBMCs NF-κB/p65的表达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和半定量分析.结果 RHD患者PBMCs NF-κB/p65胞核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24.8 ±8.6)%比(8.2±3.4)%,P<0.01];RHD患者随着心功能恶化NF-κB/N5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脂多糖组RH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PBMCs NF-κB/p65胞核染色阳性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1);白细胞介素-10组RH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PBMCs NF-κB/p65胞核染色阳性率与脂多糖组比较则显著下降(P<0.01).结论 RHD患者NF-κB/p65表达增高,而白细胞介素-10可下调脂多糖刺激下NF-κB/p65的表达增高;它的检测有助于对RHD患者心功能恶化的判断.

    作者:余琴;李新;郑舒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胸腔镜加小切口肺癌根治术的探讨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加小切口行肺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我们对28例肺癌患者在电视胸腔镜加小切口行肺叶切除以及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进行清扫.结果 28例肺癌根治手术顺利,出血量少,均未输血治疗,术后恢复快,较常规开胸缩短住院时间.结论 电视胸腔镜加小切口行肺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创伤较小,清扫淋巴结彻底,符合肺癌根治手术原则.

    作者:万志渝;殷君太;何东权;鲁勇国;李晓明;周小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阿坝州壤塘县大骨节病区与四川成都地区儿童手部X线对比分析

    目的 通过与四川成都地区正常儿童手部X线片对比分析,了解四川阿坝州壤塘县地区儿童大骨节病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 选取4~16岁阿坝壤塘南木达乡异地育人学校学生与成都地区正常儿童对比分析.全部儿童进行双手X线摄片,X线片由来自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影像科、风湿免疫科及小儿外科共10人组成的阅片专家组共同判读.结果 壤塘县儿童手部X线片显示锥形骨骺及异常改变多,14.6%的儿童出现食指、中指、环指近、中节多发、对称的异常改变,成都地区儿童未发现.结论 说明在政府积极干预下,一方面壤塘县大骨节病表现非典型化,另一方面,其致病因子依然存在.探索大骨节病致病机理,寻求早预防,早诊断的方法,依然是我国骨科和地病学者需共同承担的责任.

    作者:马俊;沈彬;周宗科;邓佳云;李富忠;康鹏德;杨静;钟洲;裴福兴;邹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诊断肺栓塞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MSCTPA)对于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均进行了胸部CT平扫和增强检查.40例肺栓塞患者中,位于右侧肺动脉主干6例,位于左侧肺动脉主干4例,位于右下肺动脉及其分支15例,位于左下肺动脉及其分支5例,两侧或单侧多部位10例.MSCTPA上均表现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影,病灶呈圆形、卵圆形、条带状、杯口状.有时伴肺梗死、肺不张、肺部浸润、胸腔积液等改变.CT扫描两上肺动脉未见栓塞灶.结论 MSCTPA是目前诊断肺栓塞的无创伤性的佳影像学手段,其对正确及时诊断和治疗本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宗琼;贺锋;岳建国;江泓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