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运
目的 探讨影响百草枯中毒的预后因素,寻找合理的有效救治方案.方法 对83例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存活28例,死亡55例,病死率66.3%.服毒量、并发症、血液灌流时间等临床因素,对患者的病死率均有影响.结论 百草枯中毒病死率极高,服毒量、并发症、心肌酶谱及救治措施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尽早使用白陶土、早期行血液灌流等综合救治措施,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作者:林荣;王家珍;刘广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5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 5~10μg,1次/d,肌肉注射,连续3d.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1%和78.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利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取栓术后影响其预后的因素并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室1999~2008年收治17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患者按照腹膜刺激征阳性和阴性分为A组和B组.所有患者术前均由CTA三维重建和动脉造影确诊.手术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或肠切肠吻合术.术后转入外科监护室,予抗凝、全胃肠外营养.肾功能不全及脓毒血症者接受血液滤过治疗.结果 术后死亡10例,病死率58.8%,A组病死8例,B组死亡2例.A组病死率、术后外科监护室住院时间、升压药物应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液滤过时间均高于B组(P<0.05).结论 早诊断、早治疗,合理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与肠系膜上动脉取拴术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夏洪芬;李丽娟;袁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VEGFR-3、LYVE-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选择较为可靠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4、VECFR-3和LYVE-1在53例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D)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与公认的血管内皮标志物CD34作比较,评价VEGFR-3和LYVE-1两种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CD34和VEGFR-3阳性脉管密度具有相关性(r=0.387,P=0.003);而LYVE-1与CD34阳性管教不相关(r=-0.181,P=0.232),表明VEGFR-3阳性管多数是血管,LY-VE-1阳性管多数是淋巴管而极少数是血管,提示LYVE-1是较为特异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结论 LYVE-1是较为特异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肿瘤瘤周淋巴管生成可能促进了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作者:刘勇;杨继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呼吸困难对重度蜂蜇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有无呼吸困难,将48例重度蜂蜇伤患者分为两组(呼吸困难组,无呼吸困难组)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呼吸困难组病死率显著高于无呼吸困难组(P<0.05):呼吸困难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无呼吸困难组(P<0.05).结论 呼吸困难是重度蜂蜇伤患者的独立高危险因素,一旦出现,提示患者预后不佳,病死率增高.
作者:潘险峰;孙贤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康复新液局部治疗婴幼儿疱疹性龈口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42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给以常规抗病毒治疗,口腔用康复新液涂搽;对照组70例,给以常规抗病毒治疗,口腔用0.1%利巴韦林涂搽.局部治疗3次/d,疗程3d.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0.56%.对照组有效率60.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新液局部治疗婴幼儿疱疹性龈口炎安全、有效.
作者:尹灿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用于婴幼儿术后镇痛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佳剂量.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年龄2~36个月、择期行剖腹探查术患儿45例,随机分为3组(Ⅰ、Ⅱ、Ⅲ组),麻醉方法相同,3组均在手术结束前30min连接镇痛泵.镇痛泵配方为舒芬太尼加生理盐水,具体Ⅰ组为1μg/kg、Ⅱ组为2μg/kg、Ⅲ组为3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背景输注速率为2ml/h,每次按压快充0.5ml,锁定时间15min.分别在术后4、8、16、24、48h进行镇痛和镇静评分,并记录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均完成了48h术后镇痛.Ⅰ组患者PC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Ⅰ组患者各时间点镇痛评分明显高于Ⅱ、Ⅲ组(P<0.05);Ⅱ、Ⅲ组各时点镇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各时间点镇静评分明显高于Ⅱ、Ⅲ组(P<0.05);Ⅱ、Ⅲ组各时点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中有3例出现一过性呼吸抑制,另外两组均没有出现呼吸抑制.3组患者在镇痛期间均没有出现尿潴留及皮肤瘙痒.结论 静脉持续输注舒芬太尼0.0%μg/(kg·h)用于小儿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安全性高,是一种可行的小儿术后镇痛用药方案.
作者:阚智勇;胡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民族医药方猛老虎汤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民族医药方猛老虎汤(黑露蜂房、鳖甲、猛老虎、大黄、茵陈、胆草、木香、蛇舌草等),对照组加用大黄蔗虫丸,疗程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雏化指标以及肝脏B超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5%;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B超检查显示:治疗组肝门静脉和脾静脉宽度、脾肿大程度较前明显变小,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民族医药方猛老虎汤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研讨.
作者:黄盛新;李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4月~2010年7月,61例冠心痛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均采用胸正中切口,55例患者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6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结果 死亡2例,均死于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其余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消失,均痊愈出院.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解少强;吴远林;杨朝坤;沈长军;周洋;李泽伟;王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血液透析宣2007~2009年收治的45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于动静脉内瘘术(AVF)前后进行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对比分析左心房内径(Lad)、左心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教(EF)及右心室内径(RVd)指标的变化.结果 AVF术后Lad、RVd、LVESd、LVEDd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EF水平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SV有所增加.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VF可引起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房、心室腔的扩大,左心室的收缩功能下降.
作者:孔祥裴;付庆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426例心脏患者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处理体会.方法 用咪达唑仑、芬太尼、依托咪酯、雏库溴铵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并间断吸入异氟醚维持.同时监测心率、有创动脉压、动态心电图、中心静脉压、体温、尿量、血糖、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维持良好的麻醉深度和心肌供耗氧平衡.结果 426例患者中除8例在停止体外循环后死亡外,其余418例麻醉平稳,术后顺利拔出气管导管,康复出院.有12例发生肺部并发症,经过治疗后痊愈.结论 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选择静吸复合麻醉是安全的麻醉方法.
作者:周仕彬;曾洪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现察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产妇分娩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例,分别予以0.05%(A组)、0.075%(B组)、0.1%(C组)、0.125%(D组)、0.15%(E组)的罗哌卡因+0.5μml舒芬太尼进行硬膜外镇痛.结果 镇痛有效率分别为47%,67%,77%,83%,87%.E组有1例运动阻滞发生.结论 0.1%~0.125%罗哌卡因复合0.5μg/ml舒芬太尼能够为产妇分娩提供安全可靠的镇痛.
作者:王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长春西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基础治疗加长春西汀2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d(疗程均为2周),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2周为1疗程.观察对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流变及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经治疗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检测指标都有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内皮素(ET)、血栓烷B2(TXB2)、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显著降低,并使ET/NO比值显著降低,TpA/PAI比值显著增高(P<0.05,P<0.01),而对照组在ET、6-酮-前列腺素Fla(6-keto-PGF1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PAI-1有所改善,但观察组ET、PAI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 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为满意,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改善血管内皮分泌功能失调.
作者:谢多英;晏廷念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糖代谢异常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将150例老年糖代谢异常患者分为心脑血管病变组(病变组)80例.无心脑血管病变组(无病变组)70例.病变组包括缺血性心脏痛(IHD)患者45例,脑血管病变(CVD)患者35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及回归分析.结果 病变组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病程比无病变组明显增高(P<0.05);各亚组与无病变组的比较也有相似的趋势.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是老年糖代谢异常患者患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因素,且也是IHD和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高三酰甘油血症与心脑血管病变及IHD分别独立相关.结论 对于老年糖代谢异常患者,除了年龄、高血压外,高三酰甘油血症是心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因素.
作者:郭夕珍;黄德珍;冯盛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氯胺酮麻醉和丙泊酚-异氟醚复合麻醉用于上海白猪腹腔胃转流术对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上海白猪20只,体重45~52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A组采用丙泊酚-异氟醚复合麻醉,B组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观察T1(气腹前5min)、T2(气腹开始后5min)、T3(气腹开始后1h)、T4(气腹结束后5min)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毕麻醉复苏情况.结果 两组在T1时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T2、T3和T4时,B组的HR和MAP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在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的睁眼恢复时间却较A组显著延长(P<0.05).B组气道分泌物较多,而A组较少.结论 丙泊酚-异氟醚复合麻醉和氯胺酮麻醉均可用于上海白猪的腹腔镜胃转流术,但丙泊酚-异氟醚复合麻醉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复苏安全迅速.
作者:汪海洋;辜敏;李军;巩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桡骨小头骨折的治疗选择及疗效评估.方法 将42例桡骨小头骨折的患者,按Mason分型,分别采用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桡骨小头切除术等方法治疗,并评估疗效.结果 42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20个月.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估其疗效,保守治疗的Mason Ⅰ型骨折优良率为100%,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MasonⅡ、Ⅲ型骨折优良率83.3%,桡骨小头切除的MasonⅢ骨折优良率80%.结论 桡骨小头骨折根据Mason分型及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可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Mason Ⅰ型骨折采用石膏外固定保守治疗;MasonⅡ型和大多数MasonⅢ型骨折可以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粉碎的MasonⅢ型骨折选择桡骨小头切除术.
作者:刘斐文;张形;王喜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讨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合并胸段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效果.方法 对我科2000~2005年问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贲门周围断流术术后随访74例,5年再出血率6.8%(5/74),术后近期(术后2周内)病死率2.4%(2/83).行断流术的忠者,术前有胸段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与仅有腹段食管静脉曲张者的术后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胸段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门奇断流术是可以达到治疗目的的,关键是做到彻底的断流.
作者:曾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儿童哮喘急性轻度发作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40例患几分为两组,每组20例,现察组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加万托林;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加雾化万托林.现察用药前后患儿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消失天数.结果 治疗1h后两组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程明显缩短.结论 哮喘急性发作轻度的患儿,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的同时,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对改善症状效果显著,与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效果相似,在缩短病程方面,优于加用地塞米松静滴.
作者:李艳;刘蓉;余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左氧氟沙星两种治疗方案治疗急性盆腔炎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方法 8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A组)或左氧氟沙星静脉-口服序贯法(B组)治疗.运用药物经济学中成本-效果分析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方案药物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本效果分析B组比A组更具优势,敏感度分析证明成本-效果分析的结果可信.结论 左氧氟沙星静脉-口服序贯法治疗急性盆腔炎疗效好,价格低廉.
作者:何丽;胡丽娜;罗剑儒;杨俊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治疗鼾症的佳方法,将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应用于治疗鼾症,与非手术药物治疗鼾症进行疗效追踪分析.方法 手术治疗组37例,采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非手术药物治疗组52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医疗装置辅助治疗.结果 手术组经手术治疗者鼾声响度在精密声级仪测定中,减低在30~50分贝以上者34例,总有效率为91.9%,而非手术药物治疗组中鼾声减低在30~50分贝以上者仅22例,有效率仅为42.3%,手术组与药物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腭咽成形术治疗鼾症,从根本上改善了患者咽腔气道狭窄状况,消除或减轻了睡眠打鼾,提高了睡眠质量,与非手术药物治疗相比较,手术治疗见效快,疗效高,复发率低.
作者:张进;梁宾;粟红燕;张良;张季元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