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8例分析

张秋蓉;朱焕玲;彭玉兰

关键词:原发性, 乳腺, 淋巴瘸
摘要:目的 总结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BL)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PBL均以单侧乳腺无痛性包块为首发症状,病变部位无明显皮肤改变;术前超声检查多为实性占位,2~8cm大小;病理分型全部为DLBCL,其中7例为术后病理检查确诊,1例为穿刺活检确诊;临床分期IE 4例,IIE 4例;治疗方法多数采用手术切除+化疗,包括R+CHOP方案化疗;3例失访,5例存活,中位PFS期为30个月.结论 PBL以DLBCL居多,手术+化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局灶脑缺血后内皮前体细胞的相关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后外周血CD34+细胞和脑组织AC133抗原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线栓法模型,缺血2h.将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动物模型组,分别取缺血再灌注1、3、6、12、24、48、72h、4、7、14d等作为观察点.取再灌注1、3、6、12、24、48、72h、4、7、14d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平均荧光强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3、4、7d脑组织AC133抗原表达.每个观察点5只大鼠,共60只大鼠,根据神经功能计分纳入实验.结果 ①大鼠脑缺血/再灌注3d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降低,直到7d.14d恢复到基线水平.②AC133抗原在再灌注4d梗死半球半暗带区域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阳性,3、7d组无阳性表达.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外周血CD34+干细胞明显下降,脑梗死半暗带区域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出现AC133抗原的表达,提示内源性血管内皮干细胞可能参与脑缺血损伤的血管修复.

    作者:胡湘蜀;周东;罗祖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食管癌术后并发胸胃主动脉瘘2例

    1 临床资料例1,男,60岁.食管下段鳞癌,病长约3cm,累及深肌层.常州产26mm WH-D型管状吻合器行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术,手术顺利.患者手术后恢复顺利,术后12d进半流质饮食出院.出院后2周自觉胸闷,反复呕血,再次入院.急诊胃镜检查,发现胃内大量血液,遂于2004年3月行剖胸探查.术中见胃胀如球,切开胃壁探查见吻合口下紧邻吻合口处胃主动脉瘘,直径约0.6cm.术中出血约3800ml.患者血压为零.

    作者:潘传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清理结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

    目的 探讨膝内翻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治疗.方法 自2003~2007年对17例有膝内翻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下清理术,胫骨高位开放式截骨(前内侧入口)Puddn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5年(平均4.7年),患者骨性关节炎症状改善,矫正角度无丢失,按日本整形外科膝关节评分术前术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4,P<0.01).结论 关节镜下清理术结合胫骨高位截骨Puddn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袁荣霞;胡勇;李强;张挥武;梁翼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米索前列醇联合葡萄糖酸钙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葡萄糖酸钙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12月在本院分娩的120例产妇,均为足月妊娠、正常分娩、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未使用过前列腺素抑制剂的自然临产产妇,随机分为米索前列醇联合葡萄糖酸钙组(研究组)和缩宫素组(对照组),于第3产程早期分别给予口服米索前列醇、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或肌注缩宫素,计算第3产程时间,测量胎盘娩出时、产后2h和24h出血量,监测产妇产后的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和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的第3产程时间、胎盘娩出时出血量、产生2h出血量和产后24h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2h出血量400ml和产后24h出血量≥500ml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药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脉膊、呼吸和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索前列醇联合葡萄糖酸钙能起到加强子宫肌收缩,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是一种操作简便、止血好、性能安全、有临床使用价值的方法.

    作者:张华琳;冯玉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腹股沟斜疝右侧卵巢嵌顿1例

    患儿,女,14个月.因右侧腹股沟区发现难复性包块伴阵阵哭闹6h于2006年3月入院.入院前6h患儿突发右侧腹股沟区包块(既往无右侧腹股沟包块病史),不能还纳,患儿阵阵哭闹不安,呕吐胃内容物1次.

    作者:刘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压宁定联合多巴胺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压宁定和多巴胺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5例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压宁定和多巴胺,疗程3~5d.观察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结果 治疗后心力衰竭控制显效67.5%,有效22.9%,无效11.4%.结论 联合应用压宁定和多巴胺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李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罕见类孟买型OBHm的鉴定

    目的 鉴定类孟买型OBHm.方法 检测患者ABO、H、Lewis血型,红细胞吸收放散试验,测定唾液中血型物质,PCR-SSP方法进行ABO基因分型.结果 该患者为罕见的类孟买型OBHm,血清中有抗-HI,基因定型为BO型.结论 鉴定出罕见的类孟买型OBHm,血清中有抗-HI.

    作者:吕文彬;周英;李健;陈雪;王乃红;杨群身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2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Ⅱ)的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的26例EPⅡ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均非手术治疗治愈.治愈时间在1周内5例,1~2周17例,2~3周4例,平均治愈时间12.5d.结论 正确认识EPⅡ是治疗成功的关键;EPⅡ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早期使用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对EPⅡ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永川;李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变应性咽炎52例的经验性诊断及治疗体会

    目的 提高变应性咽炎的经验性诊断率和观察克拉霉素、克咳敏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32例未能及时诊治的变应性咽炎患者,科学合理地采用经验性诊断及诊断性治疗方法.结果 对于32例未能及时诊治的变应性咽炎患者,采用经验性诊断及克拉霉素分散片、克咳敏和糖皮质激素联合诊断性治疗有效率为82%.结论 克拉霉素分散片、克咳敏和糖皮质激素联合诊断性治疗行之有效,是值得借鉴的措施.

    作者:李江靓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我院输注新鲜冷冻血浆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分析

    目的 探讨FFP在临床中应用的效果及临床科学、合理应用FFP的情况.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08年4月我院输注新鲜冷冻血浆(FFP)共200例(516次)的资料,分析临床医生输注FFP的目的 ;榆注FFP的516例中有256例在输注前以及输注后8h内均检查了PT、APTT,根据现代FFP输注适应证标准,将256例分为非控制组56例和控制组200例,比较榆注前及输注后8h内的PT、APTT的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例中临床医生输注FFP合理使用119例(59.5%),输注血浆1027 U(72.4%),不合理使用81例(40.5%),输注血浆391U(27.6%);非控制组在输注FFP后的PT、APIT的值较输注前有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组在榆注FFP后PT、APTT的值较输注前有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现代FFP输注适应证标准,合理使用FFP能有效纠正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科学、合理、有效使用新鲜冷冻血浆的意识仍待加强.

    作者:赵小燕;王风玉;张英;孙丽君;陈雪梅;陈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多药物联合局部浸润麻醉在骨科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药物联合局部浸润麻醉在骨科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方法 对56名患者试用多药物联合局部浸润麻醉法进行术后镇痛,与同期类似手术的124的对照患者(常规处理以及使用镇痛泵和PcA)的比较.结果 试验组镇痛优良率96%,不良反应率5%;对照组1:镇痛优良率15%,不良反应率46%;对照组2:镇痛优良率60%,不良反应率46%.结论 多药物联合局部浸润麻醉法,有较好的临床镇痛效果,存在明显的比照优势,简单有效,而且安全经济.

    作者:赵勉;高曦;余游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环境对低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鼠海马GFAP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环境刺激对低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新生大鼠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按Rice法制备7日龄SD大鼠HIBD模型.随机分为3组:丰富环境组(enriched environment,EE)、贫瘠环境组(impoverished environment,IE)和标准环境组(standard environment,SE).另设假手术组(Sham).各组大鼠于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不同环境刺激.术后第28天,通过穿梭葙实验测试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GFAP的表达.结果 在学习记忆能力上,IE组明显差于Sham组、SE组和EE组(P<0.01),SE组差于Sham组和EE组(P<0.01),Sham组和E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GFAP阳性细胞数分别低于其它3组(P<0.01),而EE组分别高于SE组和IE组(P<0.05),IE组低于SE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丰富环境刺激可以增加海马GFAP的表达,促进神经再生,改善学习记忆能力,而贫瘠环境刺激却使海马GFAP表达减少,阻碍神经再生,加重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

    作者:鲁利群;蒲昭霞;张雨平;赵聪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AP模型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方法 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分别建立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水肿型胰腺炎(AEP)及对照组模型,在制模后0、3、6、12、24h分期分批处死大鼠,抽取下腔静脉血测定血清淀粉酶含量,作中性粒细胞分离并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切取胰腺标本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并对胰腺组织进行病理评分.结果 ANP组PMN凋亡率明显降低,至术后24h降至(1.87±0.41);AEP组PMN凋亡率则明显升高,术后12h达到峰值(12.33±0.41);对照组PMN凋亡维持在(6.30±6.57)水平.各时相点组间比较,3、6、12、24h ANP组PMN凋亡率低于AEP组(P<0.05).结论 ANP组外周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凋亡明显降低,而AEP组外周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则存在较多的凋亡,提示急性胰腺炎的转归与循环中性粒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李俊;刘震;李晓东;陈玉祥;张跃天;黄卫;刘友春;方向;刘续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以眼内炎为首发症的肺炎链球菌败血症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3岁.因畏寒、发热伴咳嗽、咳痰6d,右眼胀痛伴头痛1d收入眼科住院.入院查体:T 38.8℃,P 96次/min,R 20次/min,BP 130/85mmHg.急性病容,烦燥,意识模糊,右眼肿胀,前房积脓,瞳孔区脓性分泌物,右眼视力眼前手动,颈阻(+),口唇疱疹,双肺未闻及干湿哕音,心率96次/min,心尖区三级收缩期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克氏征阳性.头颅CT:颅内未见异常,脑电图:中重度损害.胸片双肺未见异常,双侧心缘圆隆,尿常规:蛋白(+),余(-),肝功:ALT 30U/L,AST98U/L,TB29.3μmol/L.DB 10.9μmol/L,PT 13.8s,血常规:WBC11.7×109/L.N,0.849,Hb 114g/t,TLP 111×109/L.

    作者:周菊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以癫痫样抽搐为首发表现的糖尿病诊治体会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癫痈样发作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12例以癫痫样抽搐为首发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该病好发于老年人,以部分发作及全面发作持续状态形式多见,脑电图检查异常者多,但有明显痫样放电者较少.抗癫痫药物疗效不明显,控制血糖能终止发作.结论 癫痫样抽搐与血糖升高密切相关,在诊治抽搐时要想到高血糖,尤其是老年人出现癫痫样抽搐,应考虑糖尿病的可能.

    作者:何国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胸腔内置管持续引流并给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4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胸腔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并灌注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对4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置管引流,将顺铂(DDP)稀释后注入胸腔内治疗,每周2次.结果 完全缓解(CR)14例,部分缓解(PR)20例,总有效率(CR+PR)为85%,不良反应轻,主要为轻度消化道反应和一过性发热胸痛.结论 该方法简便易行、安全,腔内给药不良反应低,能有效控制恶性胸腔积液,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萍;王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异舒洁与降纤酶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异舒洁与降纤酶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异舒洁与降纤酶联合应用)和对照组(单用异舒洁).两组均常规使用ACEI、他汀类降脂药、阿司匹林和β受体阻滞剂,观察两组心绞痛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异舒洁与降纤酶联合治疗冠心病组,心绞痛缓解及心电图改善率均高于单用异舒洁组.结论 异舒洁与降纤酶联合应用,能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和灌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有效.

    作者:李昭华;钟远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2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2月所处理28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8例中,再次手术22例,非手术治疗3例,放弃治疗3例,存活23例,死亡2例.结论 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和术中注意对出血责任动脉牢靠地电凝止血可减少再出血,及时手术可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

    作者:汤秉洪;覃宗明;杨明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脑胶质瘤MDM2、p14ARF和p21WAF1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MDM2、p14ARF和p21WAF1蛋白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Ⅱ级和Ⅳ级胶质瘤组织中MDM2、p14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胶质瘤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Ⅱ级和Ⅳ级胶质瘤中,MDM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00%(6/25)及56.52%(13/23)(χ2=5.298.P=0.021),其阳性表达率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升高,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MDM2的表达与胶质瘤分级呈正相关(P<0.05);p14AR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00%(19/25)及34.78%(8/23)(χ2=8.270,P=0.004),p21WAF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00%(19/25)及39.13%(9/23)(χ2=6.700,P=0.010),二者阳性表达率均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降低,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p14ARF、p21WAF1的表达与胶质瘤分级呈负相关(P<0.05).结论 脑胶质瘤组织中,MDM2蛋白呈不同程度的过度表达,且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表达水平增高;而p14ARF、p21WAF1随恶性程度的增加而表达水平降低.MDM2蛋白的过表达以及p14ARF、p21WAF1蛋白的低表达,可促进胶质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曾义;徐宏;游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心元胶囊对冠心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 现察心元胶囊治疗冠心痛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94例,进行基础治疗;心元胶囊组94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心元胶囊3个月.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24h Holter检查,对心元胶囊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进行心率功率谱时域扣频域分析.结果 心元胶囊组治疗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值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其中时域指标: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min 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I)、SDNN的均值(SDNNI)、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比(PNN50)、心率均显著改善(P<0.05);频域指标:总频谱(TF)、低频(LF)和高频(HF)亦明显改善(P<0.05).结论 心元胶囊可改善冠心痛患者的HRV.

    作者:张大勇;李德才;胡腾;刘思泰;王庆旭;唐焕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