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心瓣膜病41例临床分析

冯峰;马勇

关键词:老年, 心瓣膜病, 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心瓣膜病发病情况和诊断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方法 选择年龄>60岁的患者,根据临床体征及X胸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报告,确诊心瓣膜病41例.结果 老年心瓣膜病是老年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年龄越大并发症、合并症越多,病情越严重.结论 老年心瓣膜病运用循证医学原理,及早正确诊断,规范治疗,能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地塞米松预防剖宫产患者自控镇痛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预防剖宫产患者自控镇痛致恶心、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疗效.方法 选择同期妇产科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Ⅰ组(实验组):剖宫产手术50例,Ⅱ组(对照组):妇科手术50例.两组于手术结束时施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同时Ⅰ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Ⅱ组静脉注射格拉司琼4mg.观察记录患者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及恶心、呕吐、胃肠恢复、瘙瘁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镇痛效果确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瘙痒发生率及胃肠恢复延长Ⅰ组低于Ⅱ组(P<0.05).结论 地塞米松能有效预防剖宫产患者自控镇痛所致恶心、呕吐、皮肤瘙瘁等不良反应.

    作者:张立君;张世彬;张欣欣;刘晓薇;李雅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ASMA及FAM技术评价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心脏整体功能的影响

    目的 应用自动室壁分区运动分析(ASMA)与全方位M型超声心动图(FAM)技术评价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脏整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78例应用缬沙坦80mg/d口服治疗,疗程12个月.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及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3个月应用ASMA-FAM技术观察心脏整体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缬沙坦在治疗2周后血压开始下降,左室壁运动状态及心脏整体功能在治疗3个月后开始逐渐改善(P<0.05),治疗6个月~1年后改善明显并趋于稳定(P<0.01).结论 缬沙坦能够明显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脏整体功能,ASMA-FAM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室壁运动状态及心脏整体功能情况.

    作者:赖小今;陶杰;朱峻;邓旦;杨永健;廖明松;梁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高血压脑出血448例的诊治

    1 临床资料本组448例高血压脑出血中男266例,女182例,男:女为2:1.年龄21~79岁,其中>55岁313例(70%).并分为手术组244例,非手术组204例.临床表现:头疼368例,头晕207例,呕吐325例,意识障碍GCS≤7分177例,>7分271例,其中脑疝123例,双侧瞳孔散大47例,一侧瞳孔散大76例,偏瘫172例,失语71例.

    作者:可宗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高氧液联用丹红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高氧液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 选择糖尿病足Wagner 3级以上患者60例,随机分为高氧液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胰岛素泵强化血糖控制、营养末梢神经血管、改善循环、全身及局部应用有效抗菌素、局部清创及胰岛素、山莨菪碱、丹红针局部应用等治疗措施.高氧液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氧液治疗.疗效依据Wagner分级下降情况及自觉症状改善程度评价疗效.结果 高氧液治疗组总有效率97%,对照组总有效率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氧液联用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足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周飞舟;贾树雅;章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13例高龄老年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管理对策

    目的 通过分析13例高龄老年患者跌倒的原因,探寻相关护理管理对策,达到有效防范和减少老年患者跌倒的目的 .方法 收集本病区近3年来收治的发生于院内院外的跌倒患者,进行跌倒原因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众多,原因复杂,防范困难,尤其是高龄老年患者,但跌倒仍然是可以防范的.我科老年患者跌倒的发生率不足3%,远远低于文献报道20%的发生率.结论 只有加强管理,积极动员医、护、患、陪、保洁等多方面共同参与到跌倒的防范工作中来,才能有效防范和减少跌倒的发生.

    作者:李甦;张钦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都江堰地震灾后安置点人群心理健康状态分析

    目的 通过对5.12地震灾后都江堰安置点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在地震灾害发生半年后,影响地震灾区人群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贝克抑郁量表(BD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在震后半年对都江堰灾区勤俭人家安置点内的人群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 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560名安置点居民.PTSD发生率为18.3%,抑郁发生率为21.6%;焦虑发生率19.7%;13.7%的人有自杀的念头,0.6%的人表示如果有机会就会自杀;PTSD中合并抑郁的占56.1%,PTSD中合并焦虑的占18.7%,抑郁中合并焦虑的有58.2%;抑郁量表总分、噩梦、焦虑量表总分可以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结论 地震灾区群众抑郁、焦虑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三者之间共病率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对PTSD预测因素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应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促进灾区人民的心理健康.

    作者:毛文君;袁茵;冉茂盛;孔娣;张涛;楼玮群;王筱璐;何孝恩;陈丽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早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目的 探讨早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对C反应蛋白(CRP)影响,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 将100例老年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组51例(10mg/d)和治疗组49例(20mg/d),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7d、15d、30d的CRP变化、冠脉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7d后CRP比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1).发生冠脉事件治疗组7例(14.29%)比常规组12例(23.53%)显著减少(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早期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ACS安全有效.

    作者:肖艳春;段庆微;郭勇;干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应用新鲜冷冻血浆进行TC、TG准确度传递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新鲜冷冻血浆作为国产试剂TC、TG校准品的可行性.方法 按EP9-A文件要求和NCEP目标计划,以罗氏系统测定的新鲜血清结果 为参考,将其准确度传递到以新鲜混合冷冻血浆为校准品的国产甲试剂/日立7170A的临时分析系统上.结果 临甲系统测定偏差TC:2.69、1.20、1.00;TG:11.73、4.84、1.90.TC在低、中、高,TG在中、高水平的EA>预期偏差95%可信区间上限.结论 通过准确度传递,新鲜混合冷冻血浆可以作为国产血腊试剂的校准品.

    作者:乔林;李德中;周讯;余小平;肖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硬膜外阻滞与气管插管全麻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观察比较

    目的 观察硬膜外阻滞与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比较其优缺点.方法 将10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麻醉随机分为连续硬膜外阻滞组(C组,68例)与气管插管全麻组(G组,46例),观察了患者术中心率、血压、SpO2、PaCO2变化.结果 C组术中心率、血压、SpO2波动明显;PaCO2明显高于G组.结论 两种麻醉方法 均能完全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但气管插管静脉吸入麻醉更为适宜.

    作者:李放;郑延强;屈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菌桅黄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目的 通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菌桅黄治疗母乳性黄疸与传统治疗方法 ,探讨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方法 .方法 符合条件的新生儿随机分组,通过两组治疗,测血清胆红素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及胆红素下降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菌栀黄治疗,效果明显,为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之一.

    作者:彭旭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hiari 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Chiari 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我科自1997年7月~2006年7月对收治的15例经MRI证实的Cldari 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实施了后颅窝减压、小脑延髓池扩大成形加空洞-蛛网膜下隙分流术,术后均得到随访,其中12例复查头颈部MRI.结果 按Tator标准进行评定,优9例,良5例,差1例,有效率为93.3%,无手术死亡者.结论 MRI是Chir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理想、可靠的检查方法 .后颅窝减压,小脑延髓池扩大成形加空洞-蛛网膜下隙分流术是Chiari 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

    作者:蔡洪;王星;刘谊;陈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Amplatz诊断导管在CRT植入术中的应用

    目的 寻找更便捷和经济的CRT手术方式.方法 对照研究Amplatz导管植入冠状静脉窦(CS)与传统方法 在手术成功率及经济效益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传统方法 比较,用Amplatz导管帮助下行冠状静脉造影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手术费用也明显下降.结论 CRT术中用Amplatz导管多能更顺利完成冠状静脉造影,同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比.

    作者:蔡琳;刘汉雄;刘剑雄;唐炯;燕纯伯;何川;邓小奇;陈应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动过速69例分析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常是引起心脏猝死的原因之一.我院自2003年以来经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982例次,发现室性心律失常545例次,其中检查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69例次,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凌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左旋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糖尿病并发肾病及高血压

    目的 观察左旋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单用及联合对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及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其对尿白蛋白(Alb)的影响.方法 将48例患者随机均分3组,A组口服左旋氨氯地平5mg,1次/d,B组口服厄贝沙坦150mg,1次/d,C组口服左旋氨氯地平5mg及厄贝沙坦150mg,1次/d,疗程为8周.结果 3组治疗后血压均显著降低,尿Alb排泄量A、B组无明显变化,C组明显降低.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厄贝沙坦联合应用时降压及改善蛋白尿较单用时更好.

    作者:雷强;董玉会;严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瑞格列奈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

    目的 了解瑞格列奈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对11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用瑞格列奈治疗16周的观察.在治疗0周,治疗16周分别测体重,BMI,腰臀比,OGTF实验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了解治疗16周中的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后11例患者的体重,BMI及腰臀比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16周后OGTT的0、30、60、120min血浆葡萄糖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仅1例发生轻微低血糖.结论 诺和龙对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增加体重和BMI的同时,安全有效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糖尿病的首选方案之一.

    作者:胡茂清;罗玉;张伟;杨雪;张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21例重症肌无力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 评价外科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效果,探讨影响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及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回顾我院2000~2007年外科治疗21例重症肌无力惠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疗效及影响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完全缓解有5例(23.8%)部分缓解14例(66.7%)无效1例(4.8%),死亡1例(4.8%).病程长短、Osserman分型和胸腺的病理类型是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治疗效果与病程、Osserman临床分型有关.结论 外科治疗重症肌无力有良好的效果及可行性.

    作者:杨世兵;杨绪全;胡杰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舒芬太尼用于产科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舒芬太尼用于产科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对哺乳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160例产妇随机分成舒芬太尼组(A组)、芬太尼组(B组)观察镇痛效果、产妇自评效果和哺乳新生儿的NBNA评分.结果 A组镇痛效果和产妇自评效果高于B组,两组新生儿的NB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舒芬太尼用于产科术后镇痛效果佳,满意度高,对哺乳新生儿NBNA无影响.

    作者:徐骏;唐勇;贾飞;尹智;肖继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血脉康胶囊与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5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血脉康胶囊与针灸配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口服血脉康胶囊配合针灸针刺风池、气海、关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对照组采用我院常规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针剂30ml静脉滴注,1次/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8%,两组疗效比较,P<0.05.结论 以益气活血,扩张血管促进微循环,增强微循环血液灌注为治则,本文提示血脉康胶囊与针灸结合是治疗中风后偏瘫较为理想的方法 之一.

    作者:唐平;刘建敏;温天明;陈越峰;毛敏;饶萍;唐宇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

    目的 分析了解粘连性肠梗阻病程发展,正确掌握肠梗阻的手术时机.方法 对1990年~2006年9月我科手术治疗的31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急诊手术探查218例,中转手术9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3例,其中15例为肠绞窄患者.死亡9例,均为出现肠坏死患者,治愈298例(95.5%),好转5例.结论 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及时手术治疗,好在发病后24h内手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改善绞窄性肠梗阻预后,提高治愈率.

    作者:麦志惠;潘辅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7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予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1.7%,术后残余狭窄率<20%.术后1周内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3例,血压下降15例,血管痉挛7例,发生脑栓塞、高灌注综合征各1例.随访3个月~1年,共有9例复查了DSA,1例出现轻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喻明;聂本刚;帅杰;熊高华;蒋世杰;杨小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