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明;游潮;贾映海;吴虹
目的 探讨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正确识别巨大儿,减少母婴并发症.方法 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分娩的具有完整资料的巨大儿114例与同期分娩的单胎非巨大儿110例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两组孕妇的年龄、身高、体重指数、孕产次、宫高、腹围及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孕妇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孕妇身高、体重指数、孕产次、宫高+腹围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巨大儿组剖宫产率79.19%,非巨大儿组49.10%,两组比较P<0.01,产时并发症比较P>0.05.结论 巨大儿与孕妇的体重指数、身高、宫高、腹围、孕产次、孕周有关.孕妇体重指数≥27,宫高+腹围≥140cm,胎儿双顶径≥9.5cm,分娩巨大儿的可能性较大.适当放宽巨大儿剖宫产指征,对母婴较安全.
作者:何恒君;苏晋蓉;高竞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枕部闭合性骨折伤员的临床观察体会.方法 回顾22例枕部闭合性骨折伤员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枕部闭合性骨折,手术治疗7例,脱水、激素治疗15例.治愈8例、好转10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2例.结论 伤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颅内压增高,及时诊断对减少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益琼;郑关伦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经皮肾镜取石(PCNL)的新方法及疗效.方法 在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扩张建立皮肾通道,用19.5F的小口径肾镜下行气压弹道和超声吸附取石治疗58例60侧肾铸型肾结石.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87min,结石处理时间69min,结石清除率88.3%;另外7例肾多发肾盏结石在与经皮通道相邻的肾盏内有直径<1.1cm的结石1~3颗残留,PCNL术后2周辅以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随访1~10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B超引导PCN、小口径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超声吸附取石术治疗肾铸型结石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结石清除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善勤;赖建平;李兴斌;王学华;傅光学;万旭辉;李健;文小平;甘道举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施行产科全麻,观察其对新生儿和母体的影响.方法 选择硬膜外麻醉有禁忌证、行剖宫产术患者32例,随机分成Ⅰ、Ⅱ两组,每组各16例.麻醉诱导插管Ⅰ组硫喷妥钠4~7mg/kg+氯胺酮0.5~1mg/kg+司可林1~2mg/kg.Ⅱ组瑞芬太尼1~1.5μg/kg+异丙酚1~1.5mg/kg+司可林1~2mg/kg.麻醉维持1%~2%氨氟醚吸入,0.08%司可林静脉滴注.胎儿娩出后Ⅰ组静脉加入芬太尼0.1~0.2mg,必要时间断静脉推注硫喷妥钠;Ⅱ组间断加入瑞芬太尼或/和异丙酚.记录术前胎儿心率、麻醉前、插管后即刻、手术10、20min时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手术时间、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子宫收缩情况,术中失血量、术毕至拔管时间、新生儿出生后1、5、10min Apgar评分,术中知晓.结果 Ⅰ组气管插管后HR、SBP、DBP均较术前增高,与术前比(P<0.01)差异有显著性.增长率分别为HR27%、SBP22%、DBP21%.Ⅰ组气管插管后HR、SBP、DBP较Ⅱ组高,与Ⅱ组比 P<0.01差异有显著性.Ⅰ组术毕到拔管时间较Ⅱ组显著延长(P<0.01).其他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剖宫产全麻使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具有可行性,尤其是适合严重心血管合并症及重度妊高症患者.剖宫产全麻是否常规使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黄蔚;罗东;林雪梅;吕胜;李华凤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在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清扫腋窝淋巴结和脂肪组织时,沿胸壁自上而下清扫至第二肋间水平,在前、侧胸壁交界处解剖肋间臂神经,沿此神经方向自内向外分离表面的组织,保留该神经及其分支.结果 32例患者患侧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率为6.3%,2例发生感觉异常患者于1个月后明显改善.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使患者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罗宏;方向阳;黄开荣;谭金龙;占冬仔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为开发利用单体皂甙,对人参皂甙Rgl的药理和毒理及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揭示了人参皂甙Rgl有扩张脑血管,神经保护,改善家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调节内皮细胞功能,调节免疫,促智,抗衰老,抗氧化应激,改善新陈代谢等作用;人参皂甙Rgl有胚胎毒性.
作者:李会娟;樊均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近年来国内外听力损失的发展趋势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趋严重,不同国家原因不同.氨基糖甙类药物耳毒性致聋不仅位于国内药物致聋的首位,而且逐渐发展为国内各种致聋因素排位之首,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果断的措施.
作者:王宇辉;杨世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患者,男,71岁.因左侧腹股沟斜疝术后41年,复发1个月入院.查体:患者肥胖,左侧腹股沟有一长8cm的切口瘢痕,并可见一约7cm×8cm大的包块隆起,质软,界欠清,无压痛,站立时包块进入阴囊,卧位可还纳入腹.入院诊断:左侧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
作者:黄德全;杨枫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伴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结我院6年来275例次肾移植患者,28例术后出现DGF,综合肾穿刺活检、移植肾彩超及临床情况而确定为DGF合并急性排斥反应13例,确定DGF合并急性排斥反应后即用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2例冲击治疗效果不佳,即使用ATG治疗,2例MP冲击治疗后血肌酐再度升高者,将环孢素A改为FK506.结果 诊断DGF合并急性排斥时,13例患者血肌酐水平在267~748μmol/L,均在治疗后8~15d降至<200μmol/L,随访3个月除1例患者于肾功能恢复正常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外,10例患者血肌酐正常,2例患者血肌酐在140~190μmol/L.结论 早期行移植肾穿刺活检非常重要,确诊后应减少肾毒性药物,使用MP冲击治疗,对MP冲击治疗效果不佳者,可用ATG、FK506,效果良好.
作者:陈卫国;王庆堂;邓超雄;周鹏;汪俊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幼年性透明性纤维瘤病(JHF)的临床病理、组织化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2例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对其标本石蜡切片行AB及PAS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例均表现为皮肤包块,其中1例伴有双膝关节屈曲挛缩,均无牙龈肥大和溶骨性缺损.镜下肿瘤由无异型的瘤细胞和伊红均匀染色基质构成.组织化学染色示肿瘤基质PAS强阳性,耐淀粉酶,AB染色阳性.结论 JHF是一种少见疾病,由能分泌透明蛋白样物质的细胞呈肿瘤性异常增生而引起,可表现皮肤包块,手术切除可复发,但不转移.需与其它某些软组织肿瘤鉴别.
作者:陈仕高;杨红;陈卉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早在1971年Combes首先描述了1例患者,该患者有持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血症,其后发生膜性肾病,并在肾组织切片中发现了HBsAg,Combes认为HBsAg可能通过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而导致肾炎的发病[1].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二者关系的重视.目前乙肝病毒(HBV)感染已被认为与数种肾小球疾病有联系,包括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和IgA肾病(IgAN)[2].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3.5亿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国处于乙肝感染高流行区,同时IgA肾病是世界上较常见的肾脏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一个主要原因[3].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探讨HBV感染在IgA肾病发病中的作用,本文就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安寒;张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椎板间孔入路穿刺行腰椎间盘突出化学溶解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5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58例,采用经椎板间孔入路穿刺,在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B组94例,采用经小关节内侧缘、椎板外切迹和椎间孔行盘外注射;经后外侧入路行盘内注射胶原酶.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穿刺成功率A组高于B组,A组均可直接刺入突出物内注药.治疗优良率A组(91.3%)明显高于B组(66%),P<0.001;有效率A组(96.4%)高于B组(87%),P<0.01.腰腿痛的发生率A组(61.5%)稍高于B组(45.2%),P<0.01;尿潴留及肌力下降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椎板间孔入路可准确地将胶原酶注入突出物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其他穿刺入路;尤其适合于巨大的腰椎间盘突出.成功地解决了因髂棘位置过高造成的后外侧入路L5~S1穿刺困难的问题,穿刺成功率高.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化学溶解术较为理想的穿刺入路,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类似于盘内注射.
作者:杨磊;吴云松;巨辉;白国强;李京霞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低血糖症误诊原因.方法 对我院治疗的51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性格异常4例(7.8%),认知障碍5例(9.8%),肢体瘫痪7例(13.7%,其中右侧偏瘫5例),抽搐10例(19.6%),昏迷25例(49.1%).44例(86.3%)与降糖药有关,其中>65岁29例(65.9%).结论 病史采集不详细和未能充分认识低血糖症的神经系统表现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作者:姜道新;王敏;赖通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动态P-V曲线监测指导全麻术后气管拔管的临床意义.方法 择期全麻恢复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对照观察.动态监测P-V环,实时判断患者的自主呼吸情况,A组当自主呼吸频率≥8次/min、PSV≤8cmH2O、潮气量≥6ml/kg、分钟通气量≥3L/min时,改为经气管导管内吸氧3L/min,观察3~5min如无缺氧表现,SpO2≥95%拔除气管导管.B组按传统方法拔除气管导管.用Ramsay改良评分判断患者的意识状况.记录气管拔管前后血压、心率、呼吸、并发症情况及患者对气管插管的感受.结果 拔管前后的相关并发症B组显著高于A组(P<0.01).拔管时血压、心率、呼吸改变B组较明显.拔管前对气管插管的感受,B组多数自述难以忍受,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拔管前后Ramsay评分A组多在4~5分,B组多在1~3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动态P-V曲线监测指导气管拔管可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减少全麻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杨明全;曾永红;徐俊;郑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曲马多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选择静脉用药镇痛.T组为曲马多,氟哌啶.F组为芬太尼,氟哌啶.按Prince-Henry评分法对剖宫术产后48h内产妇不同时段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F组高于T组(P<0.05).结论 曲马多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是一种简便、安全,易于推广的方法.
作者:刘玉生;常洪;王建林;潘雷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铸型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积极处理原发出血灶的同时,根据脑室出血铸型的情况选择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结合尿激酶脑室内灌注溶解治疗继发脑室出血铸型患者56例.结果 痊愈或好转39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15例,病死率26.8%.结论 尽早引流出脑室内积血,有效降低颅内压,恢复脑脊液循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采用穿刺引流结合尿激酶溶解治疗继发铸型性脑室出血是微创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廖洪民;朱家伟;雷琳;黄建军;刘旭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合理进行护理人力分工和抢救物资准备,使成批创伤病员的救治工作达到规范化,程序化,结果优化.方法 建立科内应急方案,进行人员合理分工,加强护士应急能力的培训.结果 较好地完成327例病员的抢救工作.结论 成批伤员抢救的护理管理工作关键在于抢救物资准备和护理人员的合理分工,使人、财、物完全有效利用,以达到结果的佳化.
作者:李莉;张德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前方入路治疗旋转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 自2002年2月至2005年12月,采用前方髂腹股沟切口,耻骨上方横切口,手术治疗25例旋转不稳定骨盆骨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18.9个月,根据Mear的影像学评价标准,本组骨盆骨折解剖复位21例,复位满意4例,其中21例步态正常,遗留步态异常4例,腰背痛5例,髋痛3例,未发现切口感染,未发现异位骨折,无1例死亡.结论 髂腹股沟切口,联合耻骨上方切口,可显露骨盆前环到后环,对于旋转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复位固定更加直接,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异位骨化发生率极低.
作者:员晋;李开南;兰海;赵平;张进军;何智勇;汪学军;陈尔东;母建松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在消化道间质瘤(GIST)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CD117、CD34、SMA、S-100、NSE的表达.结果 123例GIST中神经样分化73例,平滑肌样分化28例,双相分化17例,去分化5例.结论 应用免疫组化对消化道间质瘤进行组织分化的分析既方便又较准确,为临床提供较科学的诊断依据,有利于临床评估预后,是一种较为广泛应用的手段.
作者:金恒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阿昔洛韦治疗43例带状疱疹患者7d,并与单用阿昔洛韦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结果 加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的患者在水疱吸收、结痂、疼痛缓解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能明显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疗效.
作者:兰晓玲;林新瑜;陈晓霞;代喆;付兴琼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