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陈祝元;王平;盛荣晴
目的分析急性硬膜外血肿伴颞骨骨折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颞骨骨折伴该处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CT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19例中有9例手术治疗,手术率47.4%.结论保守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伴颞骨骨折具有临床高危险性,即使血肿量仅20ml也要考虑手术治疗.必要时做增强CT扫描检查有助于早期判断血肿的变化趋势,并选择相应的治疗对策.
作者:孙中书;陈宇箴;王晨;江晓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本文报告和分析我院近10余年被短期误漏诊的高热型浸润型肺结核的特点,以期提醒临床医师注意浸润型肺结核的临床新动向,改变原有浸润型肺结核表现高热者少见的惯性思维,提高诊断水平.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浸润型肺结核20例,男13例,女7例.均为初发肺结核,无确切结核接触史.年龄16~60岁(43±18岁).高热热程1~6周(平均3周).热型有不规则热10例,弛张热4例,稽留热2例,下午和夜间高热4例.伴随症状为轻重不等的干咳少痰、纳减、疲倦、精神欠佳等.4例伴盗汗,2例伴痰中带血丝,除2例双肺闻及少量哮鸣外,均无胸腹部异常体征.实验室检查:14例轻~中度贫血(Hb80~1OOg/L);WBC正常18例,升高2例;血沉均升高.痰抗酸杆菌阳性8例,痰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胸片仅1例为单处结核浸.润灶,其余19例均为2~4处浸润灶(其中伴下肺病灶者5例).
作者:刘勇;罗南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早期病人的治疗,自推广应用联合抗过敏疗法[1]以来,使病死率下降到1%以下,但对该病的中晚期(发热期后期)病人尚无有效疗法,病死率较高.近5年来,我院采用联合抗过敏加新鲜全血治疗HFRS中晚期病人91例,疗效满意,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50~60岁达50%,~70岁达70%,~80岁达80%,>81岁可达90%以上[1].近年来认为,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组织内双氢睾酮(DHT)随年龄的增大降解缓慢及生成增加,使组织内DHT含量增加有关.外科手术治疗尽管是目前有效而重要的手段,但因其风险性、手术费用、术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死亡率仍不尽人意.近年来药物治疗BPH受到重视,现就BPH常见治疗药物予以分类介绍.
作者:董凯;许树耘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自1990~1999年先后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髋置换术及三枚螺纹钉经皮穿刺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139例,两种方法各有特点,适应症各有不同,对此我们进行了对比分析.1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本组病人139例,男87例,女52例.78例接受三枚螺纹钉经皮穿刺内固定治疗(以下简称内固定组),61例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置换(以下简称置换组).一般资料见表1.
作者:龙大海;曾祥嘉;钟喜红;范海泉;程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中心肌细胞由于缺血导致细胞损伤,其早期监测十分重要.心肌标志物是心肌细胞损伤时的主要诊断指标,本文对30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转流前,术后2、24小时血清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cTnT)作动态观察,以探讨心肌细胞损伤时的佳监测指标.
作者:蒋栋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儿,男,11/2岁.因面色苍白3月,间断皮肤瘀点、瘀斑,鼻衄1月人院.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查体:营养发育差,智力正常,不能独立行走,重度贫血貌.体重8.9kg,头围45cm,胸围45cm,身高69cm.方颅,前囟已闭,眼距宽,乳牙10颗,牙列不齐.全身皮肤未见瘀点、瘀斑.心前区闻及2~3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腹膨隆.肝肋下3cm,剑下3cm,质中.脾肋下5cm,质中.血常规: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多为圆形,嗜多色性红细胞易见,RBC 1.94×1012/L,WBC 44.8×109/L,Hb45g/L,PLT 18×109/L,网织红细胞O.12,中性晚幼粒细胞O.02,中性中幼粒细胞O.03,中幼红细胞O.18,晚幼红细胞O.26,血红蛋白电泳、G-6-PD酶活性、血清铁全套检查均正常.院外多次骨穿未成功,入院后行2次骨穿,第1次为干抽,2次均感进针困难.骨质硬,骨髓表现粒系增生减低,红系及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各系细胞形态正常,粒红比例0.5:1,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
作者:张熔;李运璧;黄勇;李戈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性,23岁.因自服异烟肼100片,3+小时出现昏迷,抽搐入院.院外予洗胃及大剂量维生素B6抢救无效.查体:T36℃,P120次/分,R30次/分,BP12/8kPa.呈深昏迷状.压眶反射(一),四肢抽搐,烦躁不安,球结膜充血水肿,双瞳孔等大等圆约O.3cm.双肺呼吸音粗糙,双肺底可闻中细湿罗音.HR120次/分,余(一).腹平坦,肌紧张,腹水征(一),膀胱区叩浊,肝脾扪诊不清.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病理征未引出.既往史无特殊.入院后辅查:生化示:TP 84.4g/L,AIB 46.7g/L,GIB 38g/L,A/G1.24,TBIL,36.9μmol/L,DB IL 5.5μmol/L,ALT 736.7U/L,AST 742.7 U/L,GGT 8.5U/L,BUN8mmo1/L,Crea132.8μmol/L,UA 149.1mmol/L;血常规:WBC18.4×109/L,N0.80,LO.20,Hb160g/L.电解质正常,乙肝两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作者:温向琼;耿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环丙沙星是合成的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其抗菌谱广,对需氧G-杆菌及G+球菌作用较强,目前广泛用于临床.我院内外科在应用中均发现其引起精神症状,现报道如下,以引起同道重视.例1,女性,70岁.以反复咳嗽、咯痰入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伴肺部感染.先用优普林抗炎7天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由于患者经济情况改用青霉素G钠400万U及环丙沙星(四川奇力制药有限公司,批号为99113512)0.2g静滴,q12h输液,第3日突然出现烦躁、兴奋欣快、胡言乱语及抓扯物品等精神症状,次日停用环丙沙星,于第7天患者上述症状才完全消失,恢复正常.
作者:梁斌;曹念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50岁,农民.因蛇咬伤3+天,意识障碍1+天于2000年7月3日急诊入院.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心脏疾患.3天前在劳动时被蛇咬伤左足背,7小时后在当地医院作伤口处理.2天前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四肢强直发作,伴小便失禁,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头颅CT示脑梗塞、肿瘤待排.经治疗无缓解,意识障碍逐渐加深,转收我院.查体:T37.8℃,P68次/分,BP24/12kPa.双肺痰鸣,心律不齐,肝脾未扪及.中度昏迷,左瞳孔O.3cm,右瞳孔0.5cm,光反射迟顿,颈阻(+),双侧病理征(+).入院查血脂、血糖正常.血常规:RBC 3.2×1012/L,PLT 490×109/L,WBC17.3×109/L.CT示左侧大脑半球大面积低密度影,临床诊断脑梗塞.入院后予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给氧、吸痰,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入院后12小时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于脑疝.
作者:张光伟;蒋荣峰;肖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例1,男性,29岁.右下肢无力、麻木、痛觉减退,大小便困难1年.加重3个月半,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麻木向胸腰段发展入院.在院外经MRI检查,考虑为脊髓外硬膜内肿瘤,转来我院.查体:一般情况好,生命体征平稳,脊柱无叩压痛,双侧乳头以下痛觉减低,温觉减低,左下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Ⅱ级,肌张力减低,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均减低,髌阵挛、踝阵挛均为(+).MRI示C7~T1平面,椎管内有一蚕茧大小,占位病变,脊髓明显受压变形.人院后在局麻下行半椎板开窗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在C7~T1平面,硬膜内有2.5cm×1.5cm×1.5cm大小,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质中、灰白色实质性肿块,有一小蒂与硬膜外侧的神经根相连接.术后第2天症状明显好转,双下肢肌力有明显恢复.术后7天病人已能下地自由行走.术后10天拆线出院.病理报告:神经鞘膜瘤.
作者:霍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36岁.腹痛、腹胀3月,加重伴呕吐半月人院.3月来,患者感全腹胀痛,餐后加重,无呕吐、腹泻,不发热.入院前半月,腹痛、腹胀加重,呕吐胃内容物,大便4~7天1次.无肝炎、结核史及腹部手术、外伤史,月经正常.查体:T36.7℃,营养欠佳,精神差,痛苦表情,心肺(一).腹部膨隆,腹肌稍紧张,压痛,肝未及.深触诊中下腹部扪及边界不清、质地硬、表面不平之包块大小约10.0cm×5.0cm,压痛明显,肠鸣音增强.辅助检查:血象:WBC 8.4× 109/L,,N 0.76,L0.24,Hb 134g/L.B超显示:腹腔肠管扩张、迂曲,内容物潴留,肠管间见条行光带.下腹部腹腔内见不规则实性回声团块4.8cm×4.5cm块形.X线胸片未见异常.腹部平片见肠管扩张并液平征像.初诊: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肠梗阻?住院后经抗痨、胃肠减压、支持治疗,病情无好转.因不能除外肠梗阻及腹腔肿瘤,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未见大网膜,中下腹见6.Ocm×4.Ocm一囊状包块,固定,表面不光滑,包膜为灰白色,膜较厚,膜内可见小肠、部分结肠,肠管间广泛粘连,部分肠管弯曲呈锐角,肠壁充血、水肿、僵硬无弹性.术后病理报告:①肠腺癌(低分化),②陈旧性结核性腹膜炎.术后诊断:①腹茧症,②肠腺癌(低分化),③陈旧性结核性腹膜炎.
作者:吕立生;贾雪莉;谢清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系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1990~1999年我院收治泌尿生殖系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6例,其中肾上腺、肾脏、膀胱、睾丸、附睾及前列腺各1例.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果除原发于前列腺1例行单纯化疗外,余5例均在手术后方获诊断,术后均行化疗或化疗联合放疗.4例生存已超过3年.结论术前诊断泌尿生殖系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能避免手术治疗.联合化疗应是治疗首选.
作者:赵鲁平;魏强;李虹;杨宇如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尸肾移植83例的临床经验,分析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83例尸肾移植一般情况,手术方法、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 61例肾功能恢复顺利,余32例中3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3例发生尿瘘,2例输尿管梗阻,1例肺部感染,1例骨髓抑制,2例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主要死亡原因肺部感染.结论术后影响移植肾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急性排斥反应及急性肾小管坏死.感染是影响受者存活的主要原因.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应高度重视.
作者:冉清;彭德先;陈照祥;潘慈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尿道狭窄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按病因可分为三类:先天性尿道狭窄,外伤性尿道狭窄和炎症性尿道狭窄.临床上以外伤性和炎症性尿道狭窄为常见跨伤引起尿道球部损伤,骨盆骨折常伴有尿道膜部损伤.此类狭窄的特点是范围较局限,但受伤后处理不当或合并感染,尤其是反复发生的淋病性尿道炎,使尿道壁形成广泛的瘢痕组织,可呈节段性或长段尿道狭窄.此外因留置导尿管不当所致的炎症性狭窄,以及各种腔内操作所致的医源性尿道狭窄也常见到.面对各种不同的狭窄原因及特点,治疗方式繁多,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狭窄的复发率较高,使我们在处理时感到非常棘手.尿道瘢痕导致了尿道狭窄、梗阻.目前尚缺乏对瘢痕的有效治疗手段,各种有创治疗还将形成新的瘢痕,影响治疗效果.因此目前对创伤小、并发症少的腔内治疗再次引起关注.多数学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开放手术,采用腔内泌尿外科手术可以简化治疗方法,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病人痛苦.
作者:黄翔;杨宇如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总结肾病综合征和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血清蛋白电泳改变规律,初步探讨其机理与临床意义.方法运用醋酸纤维膜电泳法对32例肾病综合征与30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进行血清蛋白电泳检测.结果肾病综合征患儿白蛋白明显下降,a2球蛋白明显升高,γ球蛋白在部分病例中明显下降.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部分β球蛋白明显下降.结论血清蛋白电泳分析对判断肾脏疾病病情及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陈红英;唐章华;饶小红;刘靳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53岁.因突发上腹痛27小时,加重2小时于1998年11月28日入院.患者27小时前不明诱因突然出现上腹持续隐痛,向背部放射.无恶心、呕吐、腹泻.2小时前腹痛加剧,呈撕裂样.既往史:7年前断高血压,未治疗.人院查体:T37℃,P84次/分,R24次/分,BP30/17.5kPa.神智清楚,叩诊心底部略增宽.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肌紧张,上腹轻压痛,肝脾未扪及.余无异常.血淀粉酶48μmol/L,尿淀粉酶396umol/L,腹部透视及B超无异常.WBC14.7×109/L,RBC4.57×1012/L,Hb150g/L.入院诊断:急性胃炎、高血压病.经以保护胃粘膜、降血压、输液等治疗,血压降至20/12kPa,但腹痛无好转.11月29日,患者逐渐感头昏,视物模糊,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忆、定向力减退
作者:刘旭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总结20年收治肾癌中的偶发癌38例的诊治经验,探讨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方法自1980年1月至2000年1月间手术治疗肾癌156例,其中符合偶发癌标准者38例.按Robson分期:1期23例,Ⅱ期1O例,Ⅲ期5例,肿瘤平均直径4.83cm.结果 37例行肾癌根治术,1例单纯性肾切除术,术后2年生存率92%,5年生存率87%.结论 B超和CT联合应用,早期及时诊断,是提高疗效的主要原因.
作者:李建勇;毛普德;王继忠;丁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了解和提高闭合性肾损伤在多发伤中的诊治效果.方法对146例肾外伤的诊治进行了总结.将美国创伤外科联合会的五级标准法与Sargent提出的Ⅳ类伤分类法相比较,认为后者临床较为实用.结果肉眼血尿129例(88.4%).血尿量的多少并不完全反应肾损伤的严重程度.B超检查阳性率95.5%,对Ⅲ、Ⅳ类肾损伤检出率100%.建议在多发伤中常规首选B超定性检查.CT检查Ⅲ类肾损伤时尿外渗及血肿诊断正确率100%.非手术治疗97例(66.4%),手术治疗52例(33.6%).结论建议I、Ⅱ类肾损伤可保守治疗,Ⅲ、Ⅳ类肾损伤需早期手术治疗.
作者:曹安贵;王忠;辜福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引进首都医大研制的YL一I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技术,将3mm直径的针局麻微创地进入积血部位,冲碎液化引流血肿.安全、短时、损伤小,尤其利于高龄危重患者的救治及功能恢复.从1999年8月至2000年6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6例,取得良好疗效.良好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现探讨总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高娟;周伯珍;廖筱媛;靳芹;陈小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