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消毒探讨

王琼莲;李筠;兰艳梅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 空气消毒, 消毒方法, 呼吸道传播疾病, 重要媒介, 医院感染, 污染程度, 疾病传播, 洁净, 安全
摘要:空气是疾病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医院感染多见于呼吸道传播疾病,寻持安全、有效、方便的空气消毒方法,保证重症监护病房空气的消毒与洁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ICU空气消毒进行探讨,寻找更好的消毒方法,减少空气污染程度对ICU病室尤为重要.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AO外固定支架在严重创伤中的特殊应用

    目的探讨关节周围严重骨折或骨盆骨折合并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或其他多脏器损伤的骨折固定方法.方法配合使用AO外固定支架,使关节融合或骨折固定而修复创面.结果此种方法治疗此类病人使关节一期融合,创面一期修复,而同时又不影响相关科室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结论AO外固定支架是治疗关节周围严重骨折或骨盆骨折合并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或其他脏器损伤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乔永东;司建炜;杨海波;陈得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陈旧性异位妊娠手术致肠破裂1例

    患者,27岁.因停经50天,下腹痛伴阴道出血13天.于1996年1月23日入院.该患者末次月经为1995年12月3日,停经后无明显早孕反应,于入院前13天(即1996年1月10日)开始出现少许阴道出血并伴有下腹隐痛,无放射性,无明显肛门坠胀.因阴道出血曾在外清宫2次,查:T38℃,P90次/分,BP13/9kPa.贫血貌,心肺(一).腹平、稍肌紧.肝脾未扪及,腹部未扪及明显包块,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妇检:阴道内少许暗褐色血液,宫颈无明显举痛,子宫前位、正常大小,其后方有一实质性包块12cm×10cm×10cm,壁厚,表面光滑,边界清,向直肠阴道突出.

    作者:尹小燕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头孢三嗪致过敏性哮喘1例

    患者,女,39岁.因腰痛、尿急、尿频1天,于1998年8月16日入院.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既往无哮喘及心脏病史,入院查体:BP16/11kPa,P82次/分,R18次/分.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双肾叩痛(+).入院后给予头孢三嗪2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当液体滴入100ml时,患者突然感到胸闷、气紧、干咳、两肩高耸呈哮喘状.即查BP17/12kPa,R38次/分,P118次/分.端坐呼吸、唇发绀、双肺满布哮鸣音,考虑头孢三嗪致过敏性哮喘,立即停用该药.

    作者:宋乃云;石正禄;何勇俐;吴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重型脑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回顾分析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型脑伤的治疗效果,以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GCS3~5分,57例GCS6~8分的重型脑伤患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结果行单侧减压80例,双侧减压12例.死亡40例,其中GCS3~5分22例,GCS6~8分18例.存活52例.结论去骨瓣减压术能快速缓解颅内高压,且作用持久,并发症少,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的脑水肿、脑肿胀方面仍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作者:陈隆益;黄光富;李志立;刘卫东;袁利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腔穿刺术在基层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

    腹腔穿刺术是外科急腹症中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常用临床诊断方法,特别在基层医院外科急腹症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外科腹穿199例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996年至2000年7月对我院外科收治199例急腹症患者进行221例次腹腔穿刺.其中阑尾穿孔143例,胃穿孔12例,急性胰腺炎4例,胆囊穿孔1例,结肠癌破裂致肠穿孔1例,乳糜腹水1例,异位妊娠破裂出血7例,化脓性盆腔炎12例,腹部闭合性损伤13例,卵巢肿瘤2例,绞窄性肠梗阻3例.

    作者:蒋俊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不仅需要挽救生命,更要实现终目标:使病人回归社会.目前,倾向于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康复治疗.在我国社区康复尚未普及开展的情况下,家庭康复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郑丽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

    患者,女,53岁.因突发持续性腹痛15小时入院.15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感中上腹、脐周为主的腹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4次,腹泻4次呈黄色水样便,内无粘液脓血.既往患者有30年风湿性心脏病史,诊断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房纤颤.服用消心痛、地高辛6年,近1年来未服用抗凝药物.查体:T37.3℃,P100次/分,R20次/分,BP15/10kPa.急性痛苦病容,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静脉怒张,双下肺叩浊并闻及湿罗音.

    作者:马建昕;夏庆;李廷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2例

    例1,患者,女,48岁.因反复鼻阻、脓涕2年于1998年3月10日入院.入院前1年在当地乡医院行鼻息肉手术,术后2月鼻阻复发,伴脓涕,偶感头痛,嗅觉下降,无涕血.查体:左总鼻道内充满灰白色新生物及脓涕,质韧,触之不出血,鼻中隔重度右偏曲,左鼻后孔有新生物阻塞,鼻咽部未见异常.CT扫描:左鼻腔巨大实体占位病变,约5.8cm×4.3cm,CT值42~55,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CT值56~99Hu,内可见出血坏死灶,肿块边缘不规则,左上颌窦明显狭窄,并有骨质吸收,X线胸片正常,鼻腔新生物活检示鼻恶性血管外皮瘤.行左鼻侧切开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术后病检与术前相同.术后放疗50Gy.随访2年,肿瘤无复发及转移.

    作者:蒋锐明;邓世明;陈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肺纤维化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及脯氨酸肽酶含量的改变

    目的探讨肺纤维化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及脯氨酸肽酶(PLD)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5例肺纤维化患者和20例健康人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PCⅢ及CⅣ的含量;用比色法检测血清中PLD含量.结果肺纤维化患者血清中PCⅢ及CⅣ含量明显增高,同时PLD含量亦增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三者之间呈明显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肺纤维化患者血清PCⅢ、CⅣ及PLD的水平可作为反映肺纤维化改变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佑娟;罗炎杰;陶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以下肢瘫痪为首发症状的霍奇金病1例

    患者,男,16岁.因背部疼痛半月,双下肢进行性无力伴感觉减退3天于2000年2月8日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背部持续性钝痛,夜间明显,否认发热、盗汗及体重减轻,入院前3天出现双下肢无力并进行性加重,不能自主站立及行走,下肢痛觉消失,小便失禁.查体:体温37℃,皮肤无出血点及瘀斑,右锁骨上可触及3个淋巴结,约1cm×1cm大小,质地中等,活动,无压痛,表面光滑,余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肝脾不肿大.脊柱生理弯曲存在,胸7~12棘突深压痛,无放射痛,脐平面以下痛觉消失触觉存在,右下肢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及屈伸拇肌肌力Ⅲ级,左下肢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及屈伸拇肌肌力Ⅳ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肱二、三头肌腱反射正常,膝、跟腱反射亢进,双侧踝阵挛、左侧膝阵挛阳性.

    作者:宫超;田嘉玲;刘伯英;黄克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卵巢囊腺癌误诊为肝囊肿3次手术的教训

    1病例报告患者,女,34岁.入院前2年因右上腹胀痛不适在外院诊断为肝囊肿行囊肿开窗术.1年前,患者肝囊肿复发在我院2次行囊肿开窗术,术后出现胆瘘,经处理治愈出院.1月前,患者腹胀再次入院诊断为肝囊肿复发伴腹水,2次抽吸出淡黄色粘稠状腹水分别为2000 ml及4000ml,出院后半月,患者腹胀再次加重入院.查体:腹膨隆呈蛙状,腹肌稍紧,右上腹深压痛,移浊(+).B超示:右肝多发囊肿、腹水.CT示:右肝多发囊肿,大量腹水原因待查?囊肿引流管造影示:肝囊肿与肝内胆管相通可能性大;腹水常规检查呈渗出液;其他检验结果无异常.

    作者:王晓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结肠肝曲癌伴梗阻、穿孔、十二指肠内瘘手术治疗教训

    患者,男,66岁.入院前20天出现右上腹胀痛,频繁呕吐.入院前5天右上腹痛加重,伴腹胀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查体:消瘦,腹平坦,全腹压痛,以右上腹为重,且右上腹肌张力高,肠鸣消失.WBC18.9×109/L,N0.96,L0.04.X线中示机械性肠梗阻.B超:右上腹有一10cm×4.8cm的实性包块,界不清,与肠道粘连.入院诊断:结肠肝曲癌伴肠梗阻.入院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有腹水300ml,及陈旧性纤维蛋白苔(较多),小肠间有疏松粘连,肝膈面,脾未见癌灶转移,腹腔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结肠肝曲有一7cm×6cm菜花状包块,致结肠梗阻,该癌肿右侧被肝脏面、胆囊包裹.

    作者:王庆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糖药物学-21世纪生化药物开发的热点

    现代医学已进入亚分子研究时代,尤其是1988年,当牛津大学生化系的德韦克首先提出糖生物学(Glycobiology)这一新名词以来,标志着对糖及糖缀合物(包括糖蛋白、糖脂和蛋白聚糖)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世界生物学研究的新热点.1糖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医学的关系糖生物学的定义是以生物大分子的组成部分糖链为对象,研究它在多细胞生物高层次生命活动中的功能.生物体内的生物活性寡糖大多通过糖链与另一种或几种糖缀合物结合在一起.已有不少研究结果确证,糖类作为信息分子在受精、发生、发育、分化,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衡态的维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老化、癌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转换、细胞识别和病原体感染等生物学过程都有糖类的介导.在这一系列的生物过程中,重要的生物活性因子便是糖链.

    作者:肖振圭;张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肺压舒降低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肺压舒对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应.方法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彩多)和漂浮导管检查技术,动态观察了肺压舒对肺心病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影响.结果经¨例彩多和7例心导管的观察结果,肺压舒能显著地降低肺心病肺动脉高压.服药后15分钟开始起效,60分钟达降肺动脉压高峰,并持续4~6小时.结论肺压舒能有效降低肺心病肺动脉高压,而且对体循环血压无影响.

    作者:李洪成;姬郁林;吴凯;闫亚飞;吴昌碧;罗凤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量桥脑出血2例

    例1,女,73岁.6小时前饮酒,情绪激动时突感上唇麻木,继之右侧面部及肢体麻木,轻度眩晕,站立不稳,呕吐5次,非喷射状,无意识障碍及大小便失禁.查体:BP24/14kPa,心肺正常.神志清,吐词欠清晰,眼底(-),双瞳孔正常,左眼外展露白0.2cm,无眼震,左额纹、鼻唇沟稍变浅,右上下肢肌力Ⅳ+级,右偏身痛觉减退,腱反射正常,病理征(-).CT显示左侧桥脑背外侧直径1.2cm出血灶.入院诊断:桥脑出血,给予小剂量脱水剂、激素、降压等治疗后病情稳定并迅速好转,3天后感觉障碍及肢体肌力恢复正常,仅留左侧轻面瘫.

    作者:刘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甲硝唑致全身颤抖步态不稳1例

    患者,女,28岁.2000年4月5日入院,入院前20+天,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伴腰部胀痛不适、白带增多、色黄、无畏寒发热,入院前1+天,到当地计生站治疗,予:甲硝唑、妇科金鸡片维生素口服,服药后10+分钟出现软弱乏力,全身颤抖,步态不稳,以至跌倒,自行停药后入住我院.查体:神志清楚,T37.5℃,一0次/分,R22次/分,BP14/9kPa.辅查:肾功BUN5.2mmol/L,Cr68μmol/L,CO2-Cp24mmol/L,血常规:WBC12.1×109/L,N0.92,L0.08,RBC4.79 ×1012/L,Hb107g/L,尿常规PR01+,RBC0~2.

    作者:汪臻华;祝慧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自制铁甲在创伤性连枷胸胸壁外固定牵引术中的应用

    创伤性枷胸是严重的胸部闭合性创伤之一,会造成胸壁软化和浮动胸壁,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和循环功能紊乱,需紧急处理.牵引治疗是连枷胸治疗中的经典方法.我院对11例外伤性连枷胸患者采用我院自制的铁甲行胸壁外固定牵引,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斌;陈俊;吴晓宇;李德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残胃扭转移位致输出襻便阻1例

    患者,男,60岁.继往因外伤手术切除脾、左肾.因县城体大弯侧溃疡行结肠后Bllroth Ⅱ氏Hofmeister法胃大部切除术.术后10天,夜间和餐后出现腹部疼痛,切口中段左侧腹壁持续性刺痛,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剑突后烧灼感、返酸、呕吐胆汁及食物残渣.

    作者:夏时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活力苏口服液临床疗效观察

    我院近期对活力苏口服液进行了临床观察,观察该药对神经衰弱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临床实验共观察病例57例,其中治疗组28例,对照组29例,入选病例以住院病例为主,门诊病例严格控制.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病程、中医分型、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作者:杜贤兰;陈明礼;温天明;唐平;饶平;杜静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糖化血清蛋白测定临床意义再探讨

    近几年糖化血清蛋白(GSP)如同糖化血红蛋白一样,已作为糖尿病(DM)的监测指标应用于临床.为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我们于1999年1~2月对DM患者、糖耐量减低(IGT)者、应激状态血糖升高者和正常人进行了检测对比,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根据1985年WHO专家委员会提出的DM诊断标准确诊为(DM)患者147例,男78岁,女69岁,平均年龄53±4.96(38~83)岁,其中血糖未控制者121例为DMA组,血糖控制者(近两周FBG≤7.8mmol/L,P2BG≤10mmol/L)26例为DMB组;IGT组(餐后血糖≥7.8;<11.1mmol/L)24例,男14岁,女10岁,平均年龄51±10.42(37~87)岁;应激状态血糖升高组(S组)系严重车祸、大面积烧伤、脑外伤、脑溢血患者21人,男13岁,女8岁,平均年龄52±11.52(34~79)岁;正常对照组为本院体检血糖正常(FBG3.9~5.6mmol/L)者,P2BG≤7.8mmol/L者31例,男18岁,女13岁,平均年龄51±9.71(40~78)岁.各组年龄及性别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丁燕;孔建红;王静;甘华葵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