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淑芳;赵丽;赵筱英;田清华;易诗琼;颜春英;王丽萍;周杨
目的 探讨肺曲菌病的临床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肺曲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97年1月~2012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肺曲菌病患者的诊断情况及手术结果进行分析.21例肺曲菌病患者中术前明确诊断5例(23.8%),术前误诊为肺结核、肺部占位病变、肺囊肿或肺脓肿等16例(76.2%).全组行肺叶切除术13例,肺段或肺楔形切除术8例.结果 无住院死亡.术后出现胸腔积液3例,切口感染1例,肺不张2例,均经相应处理治愈.术后除常规治疗外,均给予氟康唑400mg/d,治疗4~8周.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2年,肺曲菌病未复发,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肺曲菌病误诊、漏诊率高,需加强对肺曲菌病的认识,术前应认真检查以作出正确诊断;手术切除病变是治疗肺曲菌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斌;李贲;李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休克指教与血浆乳酸浓度的相关性对急诊危重病人筛检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1月1日~2012年4月30日收入抢救室并在就诊后2小时内做过血浆乳酸浓度检测的50例患者,将其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休克指数分别与血浆乳酸浓度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 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及休克指数与血浆乳酸浓度相比,休克指数的相关性好(r=0.620),为强相关,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预检分诊处,休克指数比单纯的心率或血压更能反映急诊危重病人病情的危重程度,有利于栓出潜在重症患者,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何倩;邹利群;曾庆;曾爱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决银颗粒中绿原酸和丹皮酚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ZORBAX SB-C18(4.6 mm×250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4%磷酸溶液(13∶87)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20℃,检测波长为327 nm,以外标法测定决银颗粒中绿原酸的含量;采用ZORBAX SB-C18 (4.6 mm×250mm,5μm)色谱柱,以甲醇-水(55∶4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20℃,检测波长为274 nm,以外标法测定决银颗粒中丹皮酚的含量.结果 绿原酸在0.0177~4.54 μ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0),平均回收率为98.92%(RSD=1.25%);丹皮酚在0.0461~4.61 μg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1.98%(RSD=1.32%).结论 该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决银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吴铁军;徐玲玲;李斌;张宁;年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自然分娩过程中采用改良式会阴侧切术缝合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3年1月~2013年11月在本院生产过程中须施行会阴侧切术的初产妇3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3例.观察组施行改良式会阴侧切,对阴道黏膜、会阴肌层、皮下脂肪与皮内采用连续缝合法进行缝合;对照组施行传统式会阴侧切,对阴道黏膜、会阴肌层与皮下脂肪采用间断缝合法实行缝合后,后皮内连续缝合.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缝合时间的长短、伤口出血量的多少以及伤口重度疼痛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会阴切口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疼痛发生率降低,切口炎性反应轻,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改良式会阴侧切连续缝合法操作简单,切口愈合良好,能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产妇产后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云芳;周蕾;朱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联合S-1胶囊(替吉奥胶囊)方案和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生存期.方法 将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肿瘤内科治疗的118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奥沙利铂联合S-1胶囊方案)60例和对照组(FOLFOX6方案)58例.两组患者化疗均不少于三周期后才进行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生存期等比较.结果 治疗组60例,总有效率为5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初治有效率(42.3%vs 66.7%)与复治有效率(25.0% vs 4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方案毒副反应均较轻,以骨髓抑制及消化系统反应为主,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S1胶囊方案与FOLFOX6方案在晚期胃癌治疗上都有一定疗效,且化疗的毒副反应能被患者耐受.但奥沙利铂联合S-1胶囊方案的临床疗效更高,消化道毒副反应轻微,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作者:涂德军;洪俊强;张启龙;杨东;杨青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缺氧诊断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 分析妇产科收治的60例窒息新生儿(观察组),出生时1min内的脐动脉血气指标及乳酸值,并对产妇羊水性状进行分析,做出Apgar评分,对比新生儿窒息与血气分析之间的关系,并与同期60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的检测结果对比.结果 60例窒息新生儿中,Apgar评分越低,脐动脉血pH、PaO2和HCO3-值越低,而PaCO2、乳酸值却越高,窒息越重;羊水性状混浊的产妇较羊水清爽产妇新生儿窒息率更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O2值越高,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越高,相比临床诊断胎窘、窒息率更准确,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窒息可引起血气分析的改变,脐动脉血血气指标及乳酸值分析较Apgar评分更敏感,更能直接地反映新生儿缺氧、缺血的程度.在窒息新生儿的血气变化中特别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可作为判断是否存在新生儿窒息及缺血、缺氧的重要指标,对进一步治疗窒息新生儿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冯小艳;卿爽;潘春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痔疮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中的价值.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痔疮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中的作用”为活动主题,根据入院顺序将144例在腰腧穴麻醉下行痔疮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采取品管圈管理方法,通过调查所有患者,分析发生尿潴留的原因,制定出相适宜的对策,并组织实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痔疮术后尿滁留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医护人员对开展品管圈活动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痔疮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3.8%,患者满意度97.2%,医护人员对开展品管圈活动满意度为96.4%,对照组分别为31.9%、86.1%和71.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能降低痔疮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提高患者、医生及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强医护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护理服务品质和团队精神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君健;方启帆;方健;林中超;任春碧;张璇;蒙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紧张性头痛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的平均血流速度(MFV)以及特征性改变.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临床诊断的8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分别在其发作期和间歇期观察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以及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同时选择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①紧张性头痛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快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比较有先兆紧张性头痛(MWA)和无先兆紧张性头痛(MWO)患者的差异,MWO患者发作期时PCA、MCA的MFV均比MWA的速度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WA在间歇期时ACA、MCA的MFV均比MWO的速度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类型的紧张性头痛患者在间歇期和发作期MFV的变化有所不同;TCD检查结果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作者:田莉;杨瑞棋;汪楚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特征,并确定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与肺结核鉴别诊断的一些有益表现.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25例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CT结果与粟粒性肺结核、支气管结核进行对比.结果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CT表现包括磨玻璃样变、实变、结节、小叶中心结节、周边分布、空气支气管征和肺下叶为主.根据主要特征,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可以分为:磨玻璃样变为主、实变为主和多发结节为主的三种类型.大多数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为这些表现的混合.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CT表现与肺结核差别不大,但结节分布的主要区域和磨玻璃样变的区域是不同的,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结节多位于小叶中心,实变为主的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和支气管结核的差异主要在于是否存在远离实变的磨玻璃样变和肺下叶分布.结论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不是特定的,但实变和结节的混合、中心小叶结节的共存、边缘区域的磨玻璃样变及肺下叶分布优势应是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较为特征性的表现.
作者:肖燕;杨宇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癌症爆发痛的治疗在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极其重要.目前,临床治疗癌症爆发痛的主要药物为即释吗啡类.即释芬太尼类是近年研究较多的新型即释阿片类,目前已开发出不同的剂型.在癌症爆发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疼痛特点选择适合的药物剂型.本文就目前即释芬太尼的不同剂型从一般特性、药物疗效对比研究、安全性、患者满意度等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李欣;李颖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1岁以下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心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不典型川崎病患者共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均<1岁.另选择同期治疗的典型川崎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月龄(9.8±0.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影像学和实验室诊断差异,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6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中1项人数为6例,符合2项人数为30例,符合3项人数为20例,符合4项人数为3例,符合超过4项者1例.心脏彩超结果发现,心脏血流异常38例(63.3%),冠脉扩张43例(71.6%),冠状动脉增厚17例(28.3%);X线片结果显示,肺纹理增粗35例(58.3%),肺野斑点12例(20.0%),其他13例(21.7%).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发现,0.5~5d均发热消退;心脏彩超检测显示,冠脉扩张人数降低到13例(21.6%),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13,P=0.035);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X片显示肺纹理增粗和肺野斑点人数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 =8.06,P=0.001);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儿平均住院(9.1±1.2)d.结论 1岁以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不明显,与典型川崎病具有明显区别,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测可以辅助诊断.经过治疗后,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军;王娟;余章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联合热疗的综合治疗对恶性肿瘤的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将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324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热综合组)1128例,其中肿瘤术后病人804例,晚期肿瘤病人324例,根据病种不同,选用《中国临床》相应治疗方案治疗,同时采用W2102肿瘤热疗系统对病灶局部进行加温至41℃~42℃,加温时间为60min,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1196例中,术后878例,晚期318例,应用相关指南指导治疗.结果 热综组手术后804例中,无瘤存活3年以上726例,复发78例,至肿瘤复发中位时间8.2个月;对照组手术后878例中,无瘤存活3年以上733例,复发145例,至肿瘤复发中位时间9.4个月.两组术后复发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位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综组晚期肿瘤324例,CR 46例(14.20%),PR 125例(38.58%),SD 114例(35.19%),PD 39例(12.04%),CR+ PR为52.78%;对照组患者晚期肿瘤318例,CR 37例(11.64%),PR 104例(32.70%),SD 98例(30.72%),PD 79例(24.84%),CR+ PR为44.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中都存在化疗和放疗所致的血象异常和消化道反应.热综合组中11例(1%)病人由于术后伤口区对温度的不敏感出现烫伤、局部疼痛及发热.结论 联合热疗的综合治疗恶性肿瘤近期有效率及至肿瘤复发时间均有较好效果,热疗不良反应小,病人可耐受.
作者:李杨;刘娱;陈淑秀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连续邻指带蒂皮瓣修复多手指末节皮肤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9例(18指)手指末节皮肤缺损患者应用邻指带指固有动脉背支皮瓣修复多指皮肤缺损.结果 9例18块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皮辩感觉恢复:S0级2块,S1级12块,S2级4块.手功能评定:优8例,良1例,优良率达100%.结论 邻指带指固有动脉背支皮瓣修复多个指皮肤缺损是一种理想的选择,手术操作简单,效果好,供区损伤小,对手外伤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田超;游晓波;高华伟;肖文明;李凌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 对116例患者(颅脑外伤68例,口腔颌面部骨折3例,闭合性喉气管外伤10例,高血压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后15例,高血压脑出血昏迷未行开颅手术患者3例,头面颈部烧伤引起上呼吸道水肿2例,喉梗阻5例)进行常规气管切开术,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措施.结果 116例患者中共有10例出现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8.62%,其中呼吸、心脏骤停2例(1.72%),皮下气肿3例(2.59%),出血2例(1.72%),气管套管脱出2例(1.72%),气管食管瘘1例(0.86%).结论 把握手术时机,完善术前准备,术中仔细确认颈部解剖标志,熟练的技巧,严密的配合,加强术后护理,可有效减少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天明;刘玉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与预后.方法 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20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住院肺部真菌感染标本中真菌菌株进行培养鉴定,收集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相关危险因子及预后.结果 212株病原菌中,念珠菌占主要地位,占78.3%,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0.8%,曲菌占21.6%.高效广谱抗生素、脏器功能不全和低白蛋白血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胸部CT表现以支气管肺炎为多见,早期抗真菌治疗预后较好,但需机械通气患者预后差.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病原菌以念珠菌及曲菌为主,曲菌、克柔念珠菌感染例数逐年有增多.真菌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机械通气患者预后差.控制真菌感染发病率的主要途径是避免盲目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预防医源性感染,提高患者免疫力.
作者:吴驰;黄江;邹俊;周仲伟;刘跃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联合吗啡对减轻晚期肿瘤患者爆发痛的效果.方法 将108例有爆发痛的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4例.实验组在吗啡治疗疼痛的同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只用吗啡治疗.用数字评分法(NRS)对两组患者爆发痛护理干预前后的疼痛强度进行评估,并记录评分值.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NRS评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2±1.05)和(8.15±0.8)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NRS评分分别为(2.25±0.58)和(4.0±0.72)分,实验组患者爆发痛评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患者在进行躯体治疗的同时,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更好地减轻晚期肿瘤患者的爆发痛.
作者:章淑芳;赵丽;赵筱英;田清华;易诗琼;颜春英;王丽萍;周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骨转移患者核素骨显像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10年12月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直肠癌且核素全身骨显像诊断为骨转移的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年龄、首诊临床分期、原发灶手术、原发灶放化疗、骨转移灶数目、骨转移伴其他脏器转移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P=0.022)、首诊临床分期(P<0.001)、原发灶手术(P<0.001)、骨转移伴其他脏器转移(P<0.001)的生存率均有差异,其余各项无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P=0.028)、首诊临床分期(P=0.031)、原发灶手术(P=0.044)、骨转移伴其他脏器转移(P=0.017)是影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患者年龄、首诊临床分期、原发灶手术、骨转移伴其他脏器转移是影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蒲涛;邓泽武;许莉;郭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0例慢性HBV感染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的表达水平,对70例HBV感染者在B超引导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同时行HBV相关血清学检查.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数据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70例慢性HBV感染者ALT水平为(35.56±10.42)U/L,其中ALT<40 U/L者50例,HBeAg阳性40例,HBeAg阴性30例.70例慢性HBV感染者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为(5.55±1.20)%,健康对照组为(4.85±0.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1,P=0.003).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r=0.495,P=0.003).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的患者62例,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表达水平为(5.80±1.14)%,高于8例G>2患者的(4.00±0.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5,P=0.002).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2的患者48例,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为(6.00±1.34)%,高于22例S≥2者的(4.70±1.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9,P=0.001).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与炎症活动度分级呈负相关(r=-0.539,P=0.001),与纤维化分期亦呈负相关(r=-0.488,P=0.003).结论 CD4+、CD25+、CD127low/-Treg与乙型肝炎的病情慢性化、肝组织损伤有关,可能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郑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吉西他滨(GEM)在体外对胰腺癌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胰腺癌Panc1 细胞株,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吉西他滨组及吉西他滨联合放疗组(联合放疗组).采用源皮距(SSD)为100 cm,剂量2、4和6Gy的4MV-X线进行细胞照射;运用MTT实验方法选出细胞生长抑制率≤10%的药物浓度(IC10),即GEM的佳实验浓度;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空白对照组、GEM组、单纯放疗组及联合放疗组胰腺癌细胞Panc1体外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上述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改变.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空白对照组、GEM组、单纯放疗组及联合放疗组DNA损伤以及损伤修复指标γ-H2AX、Rad51、Ku80及p-ATM蛋白的表达.结果 GEM在体外具有放射增敏作用.MTT结果显示,GEM在0.04~0.06μmol/L之间为佳实验浓度.射线照射后,GEM能显著降低胰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即增殖能力.凋亡结果显示,与GEM组及单独放疗组比较,联合放疗组Panc1细胞的凋亡数明显增加,其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检测结果表明,GEM作用于胰腺癌细胞后,S期细胞水平明显升高.胰腺癌细胞DNA损伤指标γ-H2AX蛋白表达水平在GEM组,单纯放疗组及联合放疗组均增加,联合放疗组较GEM组有进一步升高.与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GEM组比较,联合放疗组胰腺癌细胞中DNA损伤修复指标Rad51、Ku80及p-ATM蛋白的表达均降低.结论 GEM对胰腺癌放射治疗有增敏作用.其机制涉及诱导细胞凋亡,改变Panc1细胞生长周期,并通过抑制射线照射后胰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间接对胰腺癌的放疗起增敏作用.
作者:赵晶;韩苏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对卵巢囊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2月妇科术前诊断为良性卵巢囊肿的患者140例,分为腹腔镜组80例及开腹组60例,分别采用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且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及恢复工作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发热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白细胞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开腹手术组患者中,有1例发生输尿管损伤,占1.3%;腹腔镜组患者无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手术对卵巢囊肿患者的治疗效果较高,可明显减少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排便时间及排气时间等,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琳;成莉;周敏;邢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