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临床疗效分析

肖玲;容艳;胡兰

关键词:单磷酸阿糖腺苷, 康复新液, 小儿疱疹性口腔炎
摘要:目的 评价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儿科门诊52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除同时采用一般治疗外,实验组肌肉注射单磷酸阿糖腺苷加口服康复新液;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治疗,5天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迅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6.9%,实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临床症状改善快,有效率高且安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前列腺切除术前两种肠道清洁方法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在前列腺术前使用50%甘油和石蜡油灌肠进行肠道清洁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行前列腺切除术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96例,术前晚和术晨分别使用50%甘油+石蜡油小量不保留灌肠;对照组72例,术前晚和术晨分别使用0.1%~0.2%大量肥皂水不保留灌肠.对比两组患者的清洁效果、舒适度、不良反应及操作便利性等.结果 实验组排便效果、舒适程度、操作便利性等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0%甘油和石蜡油灌肠既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排便效果,又能减少护理操作时间,是一种快捷有效的肠道清洁方法.

    作者:胡庆新;胡素容;王艺桦;李慧萍;吴英;章俊梅;石蕾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低分割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低分割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27例老年NSCLC患者实施低分割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分割方案:2.5Gy/d、5f/w,总剂量:35~55Gy;口服吉非替尼250mg,1次/日.结果 3个月近期有效率(CR+PR)66.7%,1年生存率63.0%;放射性肺炎发生率25.9%,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29.6%,皮疹发生率37.0%,腹泻发生率22.2%.结论 三维适形低分割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

    作者:李小龙;党亚正;陆婉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处理

    目的 探讨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对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经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77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5例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3例行单纯扩肛肿瘤切除术,1例扩肛局切术后术中病理补充行miles术,8例行姑息性肿瘤切除术.将术后诊断与肠镜活检诊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病理;3例(3.9%)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肿瘤大直径1~3cm,平均1.5cm;其余74例(96.1%)证实为粘膜下层浸润性腺癌,肿瘤大直径1~11cm,平均4.7cm,两组肿瘤大直径有显著差异(P<0.01).Kappa一致值为0.104,术前术后差异较大,一致性较差.统计分析显示,肿瘤癌变与大小和浸润深度相关.证实为腺癌的74例中已有8例出现肝转移,30例(41.1%)有局部区域性淋巴结转移;32例直肠肿瘤中(包括1例多原发性肿瘤)有29例(90.6%)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结论 要重视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肿瘤患者绝大多数(96.1%)已存在浸润性癌,甚至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如肿瘤位置不涉及保肛的问题,结直肠肿瘤直径>3cm者,应首选作病变肠段切除,术中病理诊断为浸润性腺癌者,则应行根治性手术.对于低位直肠肿瘤应当多次内镜活检和(或)扩肛肿块切除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作者:高友福;孙颢;陈佳栋;吴学勇;姜波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护理干预降低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 探讨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家属焦虑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原因,并分析护理干预对焦虑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时200例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并作SAS评分,200例家属按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并再次对两组患者进行SAS评分.结果 担心手术、麻醉与预后,缺乏对疾病的认知,担心医疗费用,医院的环境因素等是引起家属焦虑的主要因素;对照组与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SAS评分分别为(47.43士3.12)分和(42.17士2.55)分,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54,P<0.05).结论 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通过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缓解家属的焦虑情绪.

    作者:张改欣;祖金美;康丽欣;党芬;苌琬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来得时联合拜唐平治疗初发Ⅱ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来得时联合拜唐平治疗初发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并作安全性评价.方法 将符合初发Ⅱ型糖尿病纳入标准病例9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予以诺和灵30R治疗,治疗组给予来得时联合拜唐平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以及两组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在降低空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来得时联合拜唐平治疗初发Ⅱ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低血糖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曲建梅;王晓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D-1)是由PDCD-1基因编码的共刺激分子,PD-1及其配体PD-L1、PD-L2在调节免疫反应和维持外周免疫耐受中具有重要作用.PD-1、PD-L信号通路已经被证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慢性感染等疾病的发展有关.本文对该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浩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近几年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lncRNA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在膀胱癌中lncRNA可以作为检测指标及预后因子,有望成为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对lnc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lncRNA在调控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金桂花;王丽娟;朱青;白娥;周侠;李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超声BI-RADS分级在社区乳腺癌筛查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乳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1年1月1日~2013年4月30日在我院门诊、体检中心及社区作乳腺检查的1588例女性作了BI-RADS分级,并对其中1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结果与BI-RADS分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588例女性中,BI-RADS分级:1级3例(0.19%);2级680例(42.82%);3级748例(47.10%);4级132例(8.31%);5级25例(1.57%).手术的111例患者中良性肿块71例,恶性肿块40例,与超声BI-RADS分级密切相关,尤其分级为4级、5级的患者,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分别达到76%与96%.结论 超声BI-RADS分级在社区乳腺癌筛查中,不但能提高诊断的特异性,而且还可提高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王竞宇;张恩荣;何莲;文强;彭利;罗雪;陈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雷贝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反流性食道炎87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雷贝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反流性食道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反流性食道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4月~2011年12月入院治疗的174例反流性食道炎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7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治疗,观察组给予雷贝拉唑联合伊托必别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总有效率以及不同时间的疗效和复发率,并对两组患者内镜病变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烧心、胸骨疼痛、胃脘胀痛等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90.8%,明显高于对照组(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第12、24和48周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内镜下食管病变改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仅为7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案均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良好.结论 雷贝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反流性食道炎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好于单一用药,且复发率低,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清强;游英;何志彬;王学培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疗效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近年来发展迅猛,被认为是继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之后,对肿瘤有明确效果的又一重要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但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总体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在肿瘤治疗中处于辅助地位.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疗效与患者体内的肿瘤负荷大小、输注免疫细胞数量与活性、输入途径以及放化疗等密切相关.本文对以DC/CIK细胞免疫治疗为主的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涛;沈杰;何凤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早期肋骨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行早期开胸探查、肋骨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9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早期开胸探查、肋骨内固定术治疗的46例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设为治疗组,同期保守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组ICU入住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肺不张、胸廓畸形、死亡率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行肺功能检查各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行开胸探查、肋骨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可以早期评估胸内脏器损伤情况并行相应处理,能及时消除胸壁软化及反常呼吸运动,改善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作者:胡德东;许世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肺腺癌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CEA、NSE、SCC-Ag、CA125和CYFRA21-1在肺腺癌患者的表达以及吉非替尼治疗前后的表达差异.方法 应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53例肺腺癌患者以及27例吉非替尼治疗前后血清中5种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 血清中5种肿瘤标志物在肺腺癌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组(P<0.05),在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龄段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CEA在有远处转移的患者明显高于无转移的患者(P<0.05).CEA和SCC-Ag转移部位越多,其表达越高(P<0.05).CEA在Ⅳb患者中表达明显高于Ⅰ+Ⅱ+Ⅲ和Ⅳa患者(P>0.05).CYFRA21-1在N2和N3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0和N1患者(P<0.01).吉非替尼治疗疗效评价为:CR+ PR 11例(40.7%),SD 8例(29.6%),PD 8例(29.6%).CEA和CYFRA21-1在CR+ PR组治疗后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CEA在PD组治疗后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 CEA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高表达预示分期晚,低表达则对分期参考作用小.CEA和SCC-Ag高浓度应高度警惕有无多部位转移.CEA和CYFRA211的水平变化在吉非替尼疗效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孙红梅;陈文彰;徐广萍;燕丽香;常中飞;鲍云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意外胆囊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意外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普外科2001~2011年胆囊切除术中或术后发现的12例意外胆囊癌病例,从临床诊断、分期及病理检查、病理诊断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意外胆囊癌患者中7例诊断为胆囊结石,3例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2例为胆囊息肉.经病理检查,肿瘤位于胆囊颈部3例,胆囊体部5例,胆囊底部3例,弥漫累及胆囊颈体底部1例.肿瘤形态以厚壁型胆囊癌居多.病理诊断;腺癌11例,腺鳞癌1例;高分化3例,中分化6例,低分化3例.结论 病理诊断是意外胆囊癌确诊的金标准,对存在胆囊癌高危因素人群应常规或及时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作者:郭少峰;王小明;吴雪梅;颜浩;黄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抗体筛查细胞抗原涵盖范围与电子配血技术的安全应用

    目的 探讨抗体筛查细胞抗原涵盖范围在保障电子配血技术安全应用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对供受血者进行ABO/RhD血型检测以及抗体筛查.患者二次血型鉴定结果一致,抗体筛查结果阴性,按电子配血规则进行电子配血,同时采用凝聚胺法对供受血者进行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平行试验,分析抗体筛查细胞抗原涵盖范围与不规则抗体漏检情况以及对电子配血技术安全应用的影响.结果 22790份患者血样,抗体筛查阳性164例,阳性率0.72%.15740份供血者血样,抗体筛查阳性11例,占0.07%.22540份血样均符合电子配血规则,由计算机实施电子配血未发现ABO/RhD血型不相容.用凝聚胺法进行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平行检测,其中22534份血样配血相容,6份血样凝聚胺法交叉配血主侧不相容,未发现次侧不相容者.6份血样用谱细胞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全为MNS系统抗-Mur,漏检率为0.027%.结论 目前临床所用抗体筛查细胞仅为血清学交叉配血而设计,抗体漏检率相对较高,不能充分保障电子配血技术的安全性.建议尽快制定电子配血技术标准,保障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

    作者:刘家瑞;王远杰;冯宁;李红梅;冯俊程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PPH术与外剥内扎硬注术治疗重度脱垂性痔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对重度脱垂性痔的外剥内扎术与痔上直肠粘膜环切钉合术(PPH)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将确诊的162例重度脱垂性痔患者,采用单盲设计和简单随机法分为PPH组和外剥内扎组,每组81例,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疗效以及术后7天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在便血、外痔突出、肛门或下腹疼痛、肛缘水肿、肛门坠胀等方面比较,PPH组疗效优于外剥内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PPH术治疗重度脱垂性痔疗效明确,与外剥内扎硬注术比较,在改善患者便血、外痔突出、肛缘水肿等症状体征方面更有优势.

    作者:黄德铨;陈敏;甘昌芝;侯艳梅;康健;杜勇军;戢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比较

    目的 观察采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52例和尿激酶组50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缺血、左室功能、出血、恶性心律失常和死亡情况.结果 两组死亡率无差异,瑞替普酶组与尿激酶组比较,相关冠状动脉再通率和出血率较高,心肌缺血改善情况和左室功能较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出现率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AMI患者采用瑞替普酶治疗具有更好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李珂;秦英姿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超声诊断膀胱壁间型平滑肌瘤1例

    病例 男,38岁,4天前健康查体时发现膀胱占位,为求进一步诊断遂入我院.患者自诉无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化验:血、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2013年1月18日超声检查:膀胱充盈良好,右侧壁近三角区见椭圆形低回声肿块(图1),大小3.2cm×3.5cm×2.3cm,边界清,向膀胱内、膀胱外隆起,似位于膀胱肌层,膀胱黏膜层、浆膜层连续完整;CDFI:肿块内见稀少星点状血流信号.超声诊断:膀胱实性肿块,考虑膀胱平滑肌瘤可能性大.1月20日行膀胱镜检查:膀胱黏膜层连续、表面光滑,未见明显新生物;术中发现膀胱右侧壁近三角区肌层内一肿瘤,大径约3.5cm,表面光滑,向外突出,完整剥除肿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壁间型平滑肌瘤(图2).

    作者:张桂俊;孙冬梅;王芹芹;赵文;邵世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心力衰竭患者肾上腺髓质中段肽及钠尿肽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肾上腺髓质中段肽及钠尿肽的浓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心力衰竭患者35例(CHF组)及正常健康体检者31例(对照组)血清中的肾上腺髓质中段肽(MR-proADM)及钠尿肤(BNP)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HF组血清肾上腺髓质中段肽及钠尿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Ⅲ、Ⅳ级心力衰竭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各组MR-proADM、BNP水平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清MR-proADM与BNP一起可作为CHF诊断、分级及治疗效果评价的有效指标.

    作者:赵晶;彭玲;游舟;韦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肺癌放疗后复发患者应用适形放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肺癌放疗后复发患者应用适形放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肺癌放疗后复发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适形放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放射治疗.两组放疗照射总剂量均为60~70Gy,1次/d,5次/w,连续5~7w.两组均使用化疗配合放疗治疗,紫杉醇30mg+顺铀30mg,1次/w,连续5~ 7w,化疗于放疗第1天开始.通过临床观察及治疗后连续2年随访,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毒性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9例,无变化2例,疾病进展2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6例,无变化6例,疾病进展8例,总有效率53.33%,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近期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1年生存病例20例(66.67%),对照组1年生存病例16例(53.33%);观察组2年生存病例16例(53.33%),对照组2年生存病例10例(33.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远期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完成全部治疗,其各时期放射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放疗后复发患者应用适形放疗能提高近期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毒性反应与常规放疗相同,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千仕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并发冠脉穿孔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行PCI治疗的5896例患者中发生9例冠状动脉穿孔并发症患者的癌变特点、穿孔原因、处理方法及结果.结果 冠脉穿孔发生率为0.15%.据Ellis分型:Ⅰ型1例,Ⅱ型4例,Ⅲ型4例.受累血管分别为前降支4例,回旋支1例,右冠状动脉4例,其中CTO病变1例,B及C型病变8例,钙化病变8例.9例穿孔事件中与钢丝相关4例,与球囊预扩张相关2例,与球囊后扩张相关2例,与旋磨相关1例.5例并发心包填塞,其中迟发性2例,均成功行心包穿刺引流术,植入带膜支架2例,低压球囊扩张1例,2例仅行床旁心包穿刺引流,3例经密切观察无临床事件发生.无死亡及急诊外科手术病例.从冠脉穿孔并发症发生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出现在2008~2012年期间,可能与复杂病变PCI越来越多有关.结论 冠状动脉穿孔是PCI少见严重并发症,与病变复杂程度,尤其是钙化病变关系密切.严密观察,及时心包穿刺及常规备用各种急救装备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斌;郑剑涛;肖国胜;叶涛;江宏飞;王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