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并发冠脉穿孔原因分析

王斌;郑剑涛;肖国胜;叶涛;江宏飞;王焱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穿孔
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行PCI治疗的5896例患者中发生9例冠状动脉穿孔并发症患者的癌变特点、穿孔原因、处理方法及结果.结果 冠脉穿孔发生率为0.15%.据Ellis分型:Ⅰ型1例,Ⅱ型4例,Ⅲ型4例.受累血管分别为前降支4例,回旋支1例,右冠状动脉4例,其中CTO病变1例,B及C型病变8例,钙化病变8例.9例穿孔事件中与钢丝相关4例,与球囊预扩张相关2例,与球囊后扩张相关2例,与旋磨相关1例.5例并发心包填塞,其中迟发性2例,均成功行心包穿刺引流术,植入带膜支架2例,低压球囊扩张1例,2例仅行床旁心包穿刺引流,3例经密切观察无临床事件发生.无死亡及急诊外科手术病例.从冠脉穿孔并发症发生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出现在2008~2012年期间,可能与复杂病变PCI越来越多有关.结论 冠状动脉穿孔是PCI少见严重并发症,与病变复杂程度,尤其是钙化病变关系密切.严密观察,及时心包穿刺及常规备用各种急救装备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儿科门诊52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除同时采用一般治疗外,实验组肌肉注射单磷酸阿糖腺苷加口服康复新液;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治疗,5天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迅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6.9%,实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临床症状改善快,有效率高且安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肖玲;容艳;胡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直肠癌术后近期下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的保守与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目的 观察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对直肠癌术后近期下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术后并发下消化道大出血的7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观察组)38例和保守治疗组(对照组)32例,观察大出血相关指标及应激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引流量为(114.8士15.28)ml,再次发生出血者3例,腹痛腹胀持续时间(2.89士0.41)d,肛门排气时间(2.27士0.36)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在治疗后2天开始恢复,早于对照组.结论 手术治疗能迅速达到止血目的,缓解应激反应,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强;姜世平;张利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肿瘤与糖代谢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正常细胞代谢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氧化磷酸化(OXPHOS)产生的ATP提供.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细胞多通过糖酵解途径消耗更多的葡萄糖,并产生大量乳酸,却很少利用OXPHOS产能.但肿瘤细胞高糖酵解能量代谢表型的具体分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其高糖酵解活性可能涉及到糖酵解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过表达、呼吸链缺陷及线粒体DNA(mtDNA)易感于氧化应激等机制.本文就肿瘤细胞高糖酵解活性的基因和能量代谢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胡琳;吴鑫;田明妹;洪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胸腹联体婴儿分离手术围手术期组织与管理

    目的 探讨联体婴儿分离手术的组织管理方法,提高重大手术成功率,提升医院围手术期管理水平.方法 纳入我院2例(均为女婴)胸腹联体婴儿分离手术,术前医院高度重视,周密组织;术中紧密团结,通力合作;术后积极总结,坚持不懈地提高组织管理水平.结果 2例胸腹联体婴儿分离手术实施成功,术后患儿恢复良好.结论 加强国手术期组织管理是取得重大手术成功的关键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闫景卉;张自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地塞米松联合甲硝唑防治根管治疗期间急症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DM)联合甲硝唑(MN)在防治根管治疗期间急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将99例根管治疗期间急症发作的病例随机分为A、B、C3组(n=33),其中A、B组为观察组,C组为对照组.A组采用DM联合MN治疗,B组单独使用DM治疗,C组单独使用甲醛甲酚(FC)治疗,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在治疗3天和7天后,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5);治疗3天后,A组和B组间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A组和B组间的总有效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临床上A组总有效率高,疗效好.结论 DM联合MN可有效治疗根管治疗期急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舒仕强;舒燕;桂翠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PPH术与外剥内扎硬注术治疗重度脱垂性痔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对重度脱垂性痔的外剥内扎术与痔上直肠粘膜环切钉合术(PPH)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将确诊的162例重度脱垂性痔患者,采用单盲设计和简单随机法分为PPH组和外剥内扎组,每组81例,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疗效以及术后7天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在便血、外痔突出、肛门或下腹疼痛、肛缘水肿、肛门坠胀等方面比较,PPH组疗效优于外剥内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PPH术治疗重度脱垂性痔疗效明确,与外剥内扎硬注术比较,在改善患者便血、外痔突出、肛缘水肿等症状体征方面更有优势.

    作者:黄德铨;陈敏;甘昌芝;侯艳梅;康健;杜勇军;戢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早期肋骨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行早期开胸探查、肋骨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9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早期开胸探查、肋骨内固定术治疗的46例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设为治疗组,同期保守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组ICU入住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肺不张、胸廓畸形、死亡率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行肺功能检查各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行开胸探查、肋骨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可以早期评估胸内脏器损伤情况并行相应处理,能及时消除胸壁软化及反常呼吸运动,改善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作者:胡德东;许世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甲哌卡因与利多卡因在儿童牙髓病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甲哌卡因与利多卡因在儿童牙髓病治疗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将50例牙髓病儿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每组25例,分别应用甲哌卡因和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记录两组的麻醉显效时间、术中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甲哌卡因和利多卡因在麻醉显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操作中,甲哌卡因的麻醉效果优于利多卡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哌卡因用于儿童牙髓病治疗中的麻醉效果确切,优于利多卡,且不良反应轻,可在临床应用中作为优选麻醉药物.

    作者:白兰军;文宇涵;吕欣荣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处理

    目的 探讨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对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经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77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5例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3例行单纯扩肛肿瘤切除术,1例扩肛局切术后术中病理补充行miles术,8例行姑息性肿瘤切除术.将术后诊断与肠镜活检诊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病理;3例(3.9%)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肿瘤大直径1~3cm,平均1.5cm;其余74例(96.1%)证实为粘膜下层浸润性腺癌,肿瘤大直径1~11cm,平均4.7cm,两组肿瘤大直径有显著差异(P<0.01).Kappa一致值为0.104,术前术后差异较大,一致性较差.统计分析显示,肿瘤癌变与大小和浸润深度相关.证实为腺癌的74例中已有8例出现肝转移,30例(41.1%)有局部区域性淋巴结转移;32例直肠肿瘤中(包括1例多原发性肿瘤)有29例(90.6%)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结论 要重视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肿瘤患者绝大多数(96.1%)已存在浸润性癌,甚至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如肿瘤位置不涉及保肛的问题,结直肠肿瘤直径>3cm者,应首选作病变肠段切除,术中病理诊断为浸润性腺癌者,则应行根治性手术.对于低位直肠肿瘤应当多次内镜活检和(或)扩肛肿块切除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作者:高友福;孙颢;陈佳栋;吴学勇;姜波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紫杉醇对黑色素瘤细胞Bcl-2/Bax基因和蛋白水平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 检测紫杉醇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紫杉醇治疗黑色素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紫杉醇对B16-F10细胞Bcl-2/Bax基因和蛋白水平的改变,以β-actin作为内参照.结果 4 μM紫杉醇对B16-F10细胞24h的Bcl-2/Bax基因和蛋白水平表现出明显的改变.与对照组相比,紫杉醇组Bcl-2基因mRNA水平相对量由(0.43士0.09)下降到(0.27士0.0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ax基因mRNA水平相对量由(0.25士0.06)增加到(0.57士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紫杉醇对B16-F10细胞Bcl-2蛋白相对表这量由(0.64士0.03)下降到(0.35±0.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x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由(0.41士0.02)增加到(0.73士0.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紫杉醇对可通过改变Bcl-2/ Bax基因和蛋白水平发挥促进凋亡的作用.紫杉醇可能作为黑色素瘤治疗的策略之一.

    作者:赵蓓;张丽霞;陈金;段西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心力衰竭患者肾上腺髓质中段肽及钠尿肽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肾上腺髓质中段肽及钠尿肽的浓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心力衰竭患者35例(CHF组)及正常健康体检者31例(对照组)血清中的肾上腺髓质中段肽(MR-proADM)及钠尿肤(BNP)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HF组血清肾上腺髓质中段肽及钠尿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Ⅲ、Ⅳ级心力衰竭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各组MR-proADM、BNP水平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清MR-proADM与BNP一起可作为CHF诊断、分级及治疗效果评价的有效指标.

    作者:赵晶;彭玲;游舟;韦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放射治疗在头颈部常见良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放射治疗良性肿瘤历史悠久,有一定疗效,也存在一定损伤.所以,放射治疗良性肿瘤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尤其对于头颈部肿瘤,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美容、器官功能的保留,放射治疗在头颈部肿瘤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的运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能减轻正常组织损伤.

    作者:刘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低分割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低分割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27例老年NSCLC患者实施低分割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分割方案:2.5Gy/d、5f/w,总剂量:35~55Gy;口服吉非替尼250mg,1次/日.结果 3个月近期有效率(CR+PR)66.7%,1年生存率63.0%;放射性肺炎发生率25.9%,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29.6%,皮疹发生率37.0%,腹泻发生率22.2%.结论 三维适形低分割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

    作者:李小龙;党亚正;陆婉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奥沙利铂与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与紫杉醇联合顺铂(DD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80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TO)组及紫杉醇联合顺铂(TP)组,其中紫杉醇175 mg/m2,第1天,TO组加奥沙利铂130mg/m2,第1天;TP组加顺铂25 mg/m2,第1~3天.均21天为1个周期.完成3个化疗周期后,按照WHO标准评价化疗疗效和毒性.结果 紫杉醇联合顺铂组(TP):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4例,稳定14例,进展12例,有效率为35%;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组(TO):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2例,稳定16例,进展12例,有效率为3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TO方案显著降低了胃肠道反应、肾功损害及骨髓抑制.结论 奥沙利铂与顺铂治疗晚期NSCLC疗效相似,含奥沙利铂的两药方案耐受性较好,更易为患者接受,可以作为治疗晚期NSCLC化疗方案.

    作者:游莉斯;叶斌;蒋晓睿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影响《入院须知》告知和患者知晓履行情况原因的调查分析

    目的 查找影响护士对《入院须知》告知及患者履行《入院须知》不到位的原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00例入院3天以上的患者进行《入院须知》相关知识的掌握、履行情况调查,同时对50名进行《入院须知》讲解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90%的护士对《入院须知》的讲解在病人入院当时完成,但不注意患者是否能全部掌握,仅有6%的护士在患者入院后3天或以上根据患者对《入院须知》的掌握程度给予再次讲解,仍有2%的护士对《入院须知》的告知方式为书面资料,而不进行讲解;护士进行《入院须知》的讲解受6个方面因素影响;患者知晓、履行《入院须知》受年龄、文化程度等6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结论 应提高护士对《入院须知》宣讲的重视程度,提高患者对《入院须知》的知晓、履行能力,以提高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杜绝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意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贺艳琴;严竹;查倩;李寿蓉;潘红琼;冯会菊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Apoptin对宫颈癌Hela细胞放疗增敏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Apoptin增加宫颈癌Hela细胞的敏感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表达Apoptin的重组载体pEGFP-Apoptin转染入人宫颈癌Hela细胞.其中转染pEGFP-Apopti为实验组,转染pEGFP-C2组为阳性对照组,未转染组为阴性对照组.上述各组经射线干预后利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MTT及蛋白印迹western-blot等方法分别检测细胞凋亡、周期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pEGFP-Apoptin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中稳定表达.Apoptin可增加宫颈癌Hela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Apoptin可使p21、p27的表达量上调,使Rad50及Ku80的表达量下调,而对XLF的表达量则无影响.结论 Apoptin可增加宫颈癌Hela细胞的放疗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及同源与非同源重组修复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变有关.

    作者:王丽;赵晶;韩苏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替莫唑胺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同步放化疗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替莫唑胺不同的时效、应用剂量在成人脑恶性胶质瘤患者进行术后放疗同步替莫哇胺(TMZ)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 56例18周岁以上恶性胶质瘤患者,均经手术肉眼全切或部分切除肿瘤,Karnofsky评分60分以上,随机分为实验A组(TMZ小剂量组)和对照B组(TMZ标准剂1量组)各28例.A组放疗剂量20Gy后口服替莫唑胺75mg/m2,连续服用5天,28天为1个周期,放疗结束后给予4周期化疗;B组放疗同步给予替莫唑胺75mg/m2直至放疗结束,结束后14天按150mg/m2连用5天,28天为1个周期,给予4周期化疗.观察A组和B组骨髓抑制、消化道、急性脑损伤发生率,以及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时间和1、2年总生存率.结果 A组Ⅰ~Ⅱ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高(P<0.05),Ⅲ度血液毒性反应较B组低(P<0.05),A组Ⅰ~Ⅱ度不良胃肠道反应发生率较B组低(P<0.05).A组中位生存期13.9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64.3%和0.0%,不差于B组的14.2个月及71.4%和3.6%(P>0.05).结论 应用小剂量替莫唑胺可降低同步放化疗过程中的血液毒性及胃肠道毒性反应,治疗有效率、患者生存期、疾病无进展时间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的标准剂量疗效相当.

    作者:王浩;吴磊;刘秋芳;王锋刚;白艳霞;王亚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超声诊断膀胱壁间型平滑肌瘤1例

    病例 男,38岁,4天前健康查体时发现膀胱占位,为求进一步诊断遂入我院.患者自诉无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化验:血、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2013年1月18日超声检查:膀胱充盈良好,右侧壁近三角区见椭圆形低回声肿块(图1),大小3.2cm×3.5cm×2.3cm,边界清,向膀胱内、膀胱外隆起,似位于膀胱肌层,膀胱黏膜层、浆膜层连续完整;CDFI:肿块内见稀少星点状血流信号.超声诊断:膀胱实性肿块,考虑膀胱平滑肌瘤可能性大.1月20日行膀胱镜检查:膀胱黏膜层连续、表面光滑,未见明显新生物;术中发现膀胱右侧壁近三角区肌层内一肿瘤,大径约3.5cm,表面光滑,向外突出,完整剥除肿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壁间型平滑肌瘤(图2).

    作者:张桂俊;孙冬梅;王芹芹;赵文;邵世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主动脉夹层诊治新认识

    主动脉夹层作为一种风险极大,死亡率极高的疾病,近10年来在我国的诊断及治愈率不断提高,在病因、诊治、分型、开胸手术、腔内介入手术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就主动脉夹层诊治的新认识作一综述.

    作者:孙玉桂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不同大肠癌细胞裂解物负载健康人外周血DC瘤苗的体外试验研究

    目的 探讨3种大肠癌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的健康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刺激同体和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的作用.方法 对血站来源的健康人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DC前体细胞,用临床应用药物GM-CSF、TNF-α和试验用试剂rhIL-4联合诱导培养扩增DC,制备3种大肠癌细胞裂解物,体外致敏DC,显微镜观察DC形态演化过程,电镜拍摄微观形态特征,流式细胞仪鉴定DC袁型,ELISA法检测肿瘤抗原致敏DC分泌IL-12水平,检测致敏DC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的IL-10和IFN-γ水平,3H-TdR法检测成熟DC(mDC)诱导同体和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DC形态学呈现典型树突状分化特征,mDC表达特征性免疫表型CD1a、CD83,共刺激分子CD86、HLA-DR,分泌高水平IL-12,mDC与同体和异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均能有效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T淋巴细胞不分泌IL-10,分泌较高水平IFN-γ,SW480细胞株在各项指标上都具优势,3H-TdR法检测提示mDC不仅可以刺激同体淋巴细胞增殖,同样有效激活异体T淋巴细胞.结论 来源于血站的健康人外周血是一种方便的DC前体细胞原料.联合细胞因子的培养方法可以成功诱导出成熟的DC1型细胞,引起Th1型细胞免疫反应;3种大肠癌肿瘤细胞裂解物,尤其是SW480细胞株裂解物抗原性质稳定,能够有效促进DC分化,提高DC成熟度;负载裂解物的DC不仅刺激同体T淋巴细胞增殖,也可有效激活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因此应用健康人异体来源的DC瘤苗刺激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从而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设想是可行的.

    作者:王乐;肖菊香;王妍华;赵磊 刊期: 2013年第09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