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放射治疗在头颈部常见良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刘丽

关键词:放射治疗, 头颈部, 良性肿瘤
摘要:放射治疗良性肿瘤历史悠久,有一定疗效,也存在一定损伤.所以,放射治疗良性肿瘤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尤其对于头颈部肿瘤,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美容、器官功能的保留,放射治疗在头颈部肿瘤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的运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能减轻正常组织损伤.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主动脉夹层诊治新认识

    主动脉夹层作为一种风险极大,死亡率极高的疾病,近10年来在我国的诊断及治愈率不断提高,在病因、诊治、分型、开胸手术、腔内介入手术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就主动脉夹层诊治的新认识作一综述.

    作者:孙玉桂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的检测

    目的 了解徐州地区三级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的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徐州地区三级医院临床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株97株,予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予PCR方法检测金属酶耐药基因及OXA型碳青霉烯酶基因.结果 经PCR方法检测所有受试菌未检测到金属酶基因blaIMP、blaVIM、blaSIM和OXA-24碳青霉烯基因,其中85株检测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检出率为87.6%(85/97株).结论 徐州地区三级医院鲍曼不动杆菌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可能是导致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永瑞;刘向群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早期肋骨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行早期开胸探查、肋骨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9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早期开胸探查、肋骨内固定术治疗的46例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设为治疗组,同期保守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组ICU入住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肺不张、胸廓畸形、死亡率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行肺功能检查各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行开胸探查、肋骨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可以早期评估胸内脏器损伤情况并行相应处理,能及时消除胸壁软化及反常呼吸运动,改善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作者:胡德东;许世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帕利哌酮缓释片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代谢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帕利哌酮缓释片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对4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帕利哌酮治疗前以及治疗4、8、12周后应用PANSS量表测定,并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腰围、血脂、空腹血糖、OGTT后2小时血糖、血压.结果 ①治疗4周后,PANSS总分及各项因子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8周和12周后患者的体重指数和腰围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脂、空腹血糖、OGTT后2小时血糖、血压等指标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帕利哌酮缓释片不仅能明显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而且也改善患者阴性症状.②帕利哌酮缓释片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有一定影响,而对其它代谢指标无明显影响.

    作者:龚科;郑俊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肺腺癌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CEA、NSE、SCC-Ag、CA125和CYFRA21-1在肺腺癌患者的表达以及吉非替尼治疗前后的表达差异.方法 应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53例肺腺癌患者以及27例吉非替尼治疗前后血清中5种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 血清中5种肿瘤标志物在肺腺癌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组(P<0.05),在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龄段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CEA在有远处转移的患者明显高于无转移的患者(P<0.05).CEA和SCC-Ag转移部位越多,其表达越高(P<0.05).CEA在Ⅳb患者中表达明显高于Ⅰ+Ⅱ+Ⅲ和Ⅳa患者(P>0.05).CYFRA21-1在N2和N3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0和N1患者(P<0.01).吉非替尼治疗疗效评价为:CR+ PR 11例(40.7%),SD 8例(29.6%),PD 8例(29.6%).CEA和CYFRA21-1在CR+ PR组治疗后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CEA在PD组治疗后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 CEA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高表达预示分期晚,低表达则对分期参考作用小.CEA和SCC-Ag高浓度应高度警惕有无多部位转移.CEA和CYFRA211的水平变化在吉非替尼疗效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孙红梅;陈文彰;徐广萍;燕丽香;常中飞;鲍云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地塞米松联合甲硝唑防治根管治疗期间急症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DM)联合甲硝唑(MN)在防治根管治疗期间急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将99例根管治疗期间急症发作的病例随机分为A、B、C3组(n=33),其中A、B组为观察组,C组为对照组.A组采用DM联合MN治疗,B组单独使用DM治疗,C组单独使用甲醛甲酚(FC)治疗,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在治疗3天和7天后,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5);治疗3天后,A组和B组间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A组和B组间的总有效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临床上A组总有效率高,疗效好.结论 DM联合MN可有效治疗根管治疗期急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舒仕强;舒燕;桂翠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胃液查抗酸杆菌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胃液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对成人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4例患者的胃液进行涂片、TB-DNA及结核菌培养;痰液进行涂片、TB-DNA及结核菌培养,同时行酶联斑点实验、结核抗体及PPD,并对其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痰结核菌涂片培养及TB-DNA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胃液结核菌涂片、培养及TB-DNA阳性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SPOT.TB、痰TB-DNA、PPD、TB-DOT/TB-CK检测在结核病诊断中显示出高度敏感性.结论 成人胃液检查抗酸杆菌作为肺结核诊断价值有限.而痰细菌学检查仍是确诊肺结核的特异方法.

    作者:朱惠琼;李明武;汪亚玲;刘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探讨降钙素原极度增高患者心脏功能和容量负荷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极度增高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容量负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7例抗感染治疗无效的血液PCT增高患者纳入研究,全部患者均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查、病原学检测及评估心脏容量负荷指标血液脑钠肽(BNP)检测.同时给予限制输液速度、利尿等改善心功能的诊断性治疗措施,并对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均无严重感染的病原学证据;血液脑钠肽(BNP)均明显增高(989.6~5000pg/ml);超声心动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脏功能不全和容量负荷过重;当患者容量负荷减轻时,BNP降低,PCT也随之下降.结论 对一个PCT极度增高的患者,切不可只想到细菌感染和液体复苏,有必要了解和关注心脏功能和容量负荷,PCT明显增高的原因也可能是心功能不全.

    作者:陈友岱;邓磊;苏明华;李依;王建东;董芸;胡卫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介入影像学的现在和未来

    介入影像学具有在影像设备和技术、手术器材、操作途径这三方面的不断快速创新和改良的优势,近年来在国内外都得到迅猛发展.其适应证越来越广,加入到介入手术队伍其他科室的医生也越来越多.但国内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异.由于发展迅猛,人们对其期望很高,加之存在大量超适应证使用器材和药品的情况,近年国内外有关的医疗诉讼呈明显上升趋势.从业人员要尽大努力遵循国际操作标准,善于与相关的医务人员和病人进行沟通,在超适应证使用器材和药品时慎之又慎,才能形成既促进学科发展又保障医疗安全的双赢格局.本文就介入影像学的现在和未来做一述评.

    作者:官泳松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并发冠脉穿孔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行PCI治疗的5896例患者中发生9例冠状动脉穿孔并发症患者的癌变特点、穿孔原因、处理方法及结果.结果 冠脉穿孔发生率为0.15%.据Ellis分型:Ⅰ型1例,Ⅱ型4例,Ⅲ型4例.受累血管分别为前降支4例,回旋支1例,右冠状动脉4例,其中CTO病变1例,B及C型病变8例,钙化病变8例.9例穿孔事件中与钢丝相关4例,与球囊预扩张相关2例,与球囊后扩张相关2例,与旋磨相关1例.5例并发心包填塞,其中迟发性2例,均成功行心包穿刺引流术,植入带膜支架2例,低压球囊扩张1例,2例仅行床旁心包穿刺引流,3例经密切观察无临床事件发生.无死亡及急诊外科手术病例.从冠脉穿孔并发症发生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出现在2008~2012年期间,可能与复杂病变PCI越来越多有关.结论 冠状动脉穿孔是PCI少见严重并发症,与病变复杂程度,尤其是钙化病变关系密切.严密观察,及时心包穿刺及常规备用各种急救装备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斌;郑剑涛;肖国胜;叶涛;江宏飞;王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CXCR4与MMP-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CXC类趋化因子受体(CXCR4)、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切除的60例NSCLC组织标本、30例转移淋巴结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CXCR4、MMP-2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CXCR4在NSCLC组织中、转移淋巴结、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33%、93.33%和20%,MMP-2在NSCLC组织中、转移淋巴结、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3%、43.3%和15%.CXCR4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MMP-2在正常肺组织、转移淋巴结、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高,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相关(P<0.05).NSCLC组织中CXCR4、MMP-2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CXCR4在介导非小细胞肺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MMP-2与CXCR4之间存在某种机制发生联系促进肿瘤转移.

    作者:王明正;赵大卫;刘佳坤;王秀娟;陈丽会;黄文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放射治疗在头颈部常见良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放射治疗良性肿瘤历史悠久,有一定疗效,也存在一定损伤.所以,放射治疗良性肿瘤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尤其对于头颈部肿瘤,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美容、器官功能的保留,放射治疗在头颈部肿瘤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的运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能减轻正常组织损伤.

    作者:刘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处理

    目的 探讨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对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经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77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5例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3例行单纯扩肛肿瘤切除术,1例扩肛局切术后术中病理补充行miles术,8例行姑息性肿瘤切除术.将术后诊断与肠镜活检诊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病理;3例(3.9%)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肿瘤大直径1~3cm,平均1.5cm;其余74例(96.1%)证实为粘膜下层浸润性腺癌,肿瘤大直径1~11cm,平均4.7cm,两组肿瘤大直径有显著差异(P<0.01).Kappa一致值为0.104,术前术后差异较大,一致性较差.统计分析显示,肿瘤癌变与大小和浸润深度相关.证实为腺癌的74例中已有8例出现肝转移,30例(41.1%)有局部区域性淋巴结转移;32例直肠肿瘤中(包括1例多原发性肿瘤)有29例(90.6%)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结论 要重视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肿瘤患者绝大多数(96.1%)已存在浸润性癌,甚至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如肿瘤位置不涉及保肛的问题,结直肠肿瘤直径>3cm者,应首选作病变肠段切除,术中病理诊断为浸润性腺癌者,则应行根治性手术.对于低位直肠肿瘤应当多次内镜活检和(或)扩肛肿块切除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作者:高友福;孙颢;陈佳栋;吴学勇;姜波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直肠癌术后近期下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的保守与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目的 观察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对直肠癌术后近期下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术后并发下消化道大出血的7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观察组)38例和保守治疗组(对照组)32例,观察大出血相关指标及应激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引流量为(114.8士15.28)ml,再次发生出血者3例,腹痛腹胀持续时间(2.89士0.41)d,肛门排气时间(2.27士0.36)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在治疗后2天开始恢复,早于对照组.结论 手术治疗能迅速达到止血目的,缓解应激反应,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强;姜世平;张利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心力衰竭患者肾上腺髓质中段肽及钠尿肽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肾上腺髓质中段肽及钠尿肽的浓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心力衰竭患者35例(CHF组)及正常健康体检者31例(对照组)血清中的肾上腺髓质中段肽(MR-proADM)及钠尿肤(BNP)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HF组血清肾上腺髓质中段肽及钠尿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Ⅲ、Ⅳ级心力衰竭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各组MR-proADM、BNP水平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清MR-proADM与BNP一起可作为CHF诊断、分级及治疗效果评价的有效指标.

    作者:赵晶;彭玲;游舟;韦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超声诊断膀胱壁间型平滑肌瘤1例

    病例 男,38岁,4天前健康查体时发现膀胱占位,为求进一步诊断遂入我院.患者自诉无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化验:血、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2013年1月18日超声检查:膀胱充盈良好,右侧壁近三角区见椭圆形低回声肿块(图1),大小3.2cm×3.5cm×2.3cm,边界清,向膀胱内、膀胱外隆起,似位于膀胱肌层,膀胱黏膜层、浆膜层连续完整;CDFI:肿块内见稀少星点状血流信号.超声诊断:膀胱实性肿块,考虑膀胱平滑肌瘤可能性大.1月20日行膀胱镜检查:膀胱黏膜层连续、表面光滑,未见明显新生物;术中发现膀胱右侧壁近三角区肌层内一肿瘤,大径约3.5cm,表面光滑,向外突出,完整剥除肿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壁间型平滑肌瘤(图2).

    作者:张桂俊;孙冬梅;王芹芹;赵文;邵世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儿科门诊52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除同时采用一般治疗外,实验组肌肉注射单磷酸阿糖腺苷加口服康复新液;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治疗,5天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迅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6.9%,实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临床症状改善快,有效率高且安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肖玲;容艳;胡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抗体筛查细胞抗原涵盖范围与电子配血技术的安全应用

    目的 探讨抗体筛查细胞抗原涵盖范围在保障电子配血技术安全应用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对供受血者进行ABO/RhD血型检测以及抗体筛查.患者二次血型鉴定结果一致,抗体筛查结果阴性,按电子配血规则进行电子配血,同时采用凝聚胺法对供受血者进行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平行试验,分析抗体筛查细胞抗原涵盖范围与不规则抗体漏检情况以及对电子配血技术安全应用的影响.结果 22790份患者血样,抗体筛查阳性164例,阳性率0.72%.15740份供血者血样,抗体筛查阳性11例,占0.07%.22540份血样均符合电子配血规则,由计算机实施电子配血未发现ABO/RhD血型不相容.用凝聚胺法进行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平行检测,其中22534份血样配血相容,6份血样凝聚胺法交叉配血主侧不相容,未发现次侧不相容者.6份血样用谱细胞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全为MNS系统抗-Mur,漏检率为0.027%.结论 目前临床所用抗体筛查细胞仅为血清学交叉配血而设计,抗体漏检率相对较高,不能充分保障电子配血技术的安全性.建议尽快制定电子配血技术标准,保障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

    作者:刘家瑞;王远杰;冯宁;李红梅;冯俊程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前列腺切除术前两种肠道清洁方法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在前列腺术前使用50%甘油和石蜡油灌肠进行肠道清洁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行前列腺切除术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96例,术前晚和术晨分别使用50%甘油+石蜡油小量不保留灌肠;对照组72例,术前晚和术晨分别使用0.1%~0.2%大量肥皂水不保留灌肠.对比两组患者的清洁效果、舒适度、不良反应及操作便利性等.结果 实验组排便效果、舒适程度、操作便利性等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0%甘油和石蜡油灌肠既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排便效果,又能减少护理操作时间,是一种快捷有效的肠道清洁方法.

    作者:胡庆新;胡素容;王艺桦;李慧萍;吴英;章俊梅;石蕾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不同大肠癌细胞裂解物负载健康人外周血DC瘤苗的体外试验研究

    目的 探讨3种大肠癌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的健康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刺激同体和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的作用.方法 对血站来源的健康人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DC前体细胞,用临床应用药物GM-CSF、TNF-α和试验用试剂rhIL-4联合诱导培养扩增DC,制备3种大肠癌细胞裂解物,体外致敏DC,显微镜观察DC形态演化过程,电镜拍摄微观形态特征,流式细胞仪鉴定DC袁型,ELISA法检测肿瘤抗原致敏DC分泌IL-12水平,检测致敏DC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的IL-10和IFN-γ水平,3H-TdR法检测成熟DC(mDC)诱导同体和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DC形态学呈现典型树突状分化特征,mDC表达特征性免疫表型CD1a、CD83,共刺激分子CD86、HLA-DR,分泌高水平IL-12,mDC与同体和异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均能有效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T淋巴细胞不分泌IL-10,分泌较高水平IFN-γ,SW480细胞株在各项指标上都具优势,3H-TdR法检测提示mDC不仅可以刺激同体淋巴细胞增殖,同样有效激活异体T淋巴细胞.结论 来源于血站的健康人外周血是一种方便的DC前体细胞原料.联合细胞因子的培养方法可以成功诱导出成熟的DC1型细胞,引起Th1型细胞免疫反应;3种大肠癌肿瘤细胞裂解物,尤其是SW480细胞株裂解物抗原性质稳定,能够有效促进DC分化,提高DC成熟度;负载裂解物的DC不仅刺激同体T淋巴细胞增殖,也可有效激活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因此应用健康人异体来源的DC瘤苗刺激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从而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设想是可行的.

    作者:王乐;肖菊香;王妍华;赵磊 刊期: 2013年第09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