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张智;郑佳壮;刘丹;蔡奇霖

关键词:复发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减压, 内固定
摘要:目的 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间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2月~2012年12月对3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后路椎板扩大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30例得到随访,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14天与末次随访的疼痛程度.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病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术前腰腿痛VAS评分为(8.34±1.56)分,术后VAS评分第1天为(4.12±1.26)分,14天为(2.23±1.12)分,末次随访为(1.56±1.13)分.所有患者的VAS评分术后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技术不当,术后锻炼不当,术后病变节段的退变,是复发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减压联合椎间固定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选择方法.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梅毒螺旋体生物学特性及测定方法学评价

    梅毒作为一种接触性慢性经典性疾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由于其有着很强的传染力和致病性,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血源性传染性疾病的认识,避免和减少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防范医院交叉感染发生.本文通过综述梅毒螺旋体生物学特性来分析5种不同检测原理的检测方法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实验室的条件,指导合理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梅毒检测.

    作者:贺军涛;尹佳锋;杨波;张彦平;吴晓康;孟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2%;对照组总有效率6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使用藿补夏苓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能够有效降低4小时尿蛋白、血肌酐和尿素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罗彬;廖悦玲;胡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非心源性胸痛6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非心源性胸痛(NCCP)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65例NCCP患者的原始疾病、临床表现特征及诊治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5例NCCP患者中消化系统疾病27例(41.5%),呼吸系统疾病21例(32.3%),血管疾病10例(15.3%),胸壁胸膜疾病5例(7.6%),其他类疾病2例(3.0%).结论 NCCP病因复杂,症状、体征、理化检查往往与心源性胸痛有相似性,诊断和鉴别诊断存在一定难度,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NCCP病情凶险,临床实践中尤应详加鉴别.

    作者:夏川江;皮志禹;赵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超声在睾丸扭转急性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在睾丸扭转急性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经手术及超声造影证实的4例睾丸扭转急性期病例,并对术前超声诊断准确率、图像特征、漏误诊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超声检查3例睾丸扭转病例诊断正确,符合率75.0%,误诊1例(25.0%).睾丸扭转急性期病变的主要超声特征为患侧睾丸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回声不均质,睾丸内血流减少或未见明显减少,睾丸位置改变为横位,精索增粗;误诊1例,患侧睾丸血流较健侧稍多,附睾增大.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诊断急性期睾丸扭转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检查中也需要注意睾丸扭转急性期的特殊表现,以减少漏误诊病例.

    作者:岳虹;马果丰;李云祥;袁莉;张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例以临床急性胸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行64层或双源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肺动脉和主动脉进行曲面重建(C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图像重组,评价成像质量能否满足临床需求.结果 共检出冠状动脉狭窄≥50% 15例(其中2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动脉栓塞12例,主动脉夹层4例(其中伴有冠状动脉多发斑块并管腔狭窄1例).冠状动脉显影图像质量优的节段占82.1%(495/603例),图像质量良占10.4%(62/603例),图像质量差占7.5%(46/603例);肺动脉及主动脉增强后CT均值≥200HU;平均扫描时间为(8±1.0)s,总对比剂用量为80~100ml.结论 多层螺旋CT三联检查能在8秒左右一次完成检查,能同时对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等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程祝忠;温志鹏;许国辉;文明;曹英;周鹏;胡仕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携带HR-GFP报告基因的DNA损伤同源重组修复检测系统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目的 建立DNA损伤同源重组修复检测系统(Ⅰ-Sce I-HR),应用该系统制备DNA双链断裂(DSB)的人骨肉瘤细胞(U2OS)模型,探索细胞DNA损伤后的修复特性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分子克隆构建携带Ⅰ-Sce I归位内切酶识别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R-GFP,将该质粒转染入U2OS细胞中,经G418稳定筛选.随后分别瞬时转染入携带归位内切酶Ⅰ-Sce I的表达质粒pCBASCEI,以及体外经Ⅰ-Sce I线性化pcDNA3-HR-GFP.48小时后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DNA双链损伤效应分子-DH2AX,同时观察EGFP荧光信号;72小时后用Western blot检测报告蛋白EGFP的表达,评估DNA双链断裂后同源重组修复情况.结果 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pcDNA3-HR-GFP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Ⅰ-Sce I-HR系统引入U2OS细胞中后,γ-H2AX表达明显上调,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均显示EGFP表达.结论 DSB细胞同源重组修复模型构建成功,Ⅰ-Sce I-HR系统能够成功地诱导U2OS细胞株产生DSB,并出现同源重组修复,为进一步研究DNA同源重组信号传导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具.

    作者:邓昭敏;李莎;李明远;王欢;任来峰;郭连娣;刘聪;丁娜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补体激活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作用

    补体系统是机体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可以产生几乎所有的补体系统组分,表达各种补体受体.神经科学研究发现,补体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及一些疾病中都有重要的作用.补体广泛参与神经系统的发育、突触消除、神经网络的成熟等生理过程.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包括脑或脊髓外伤性损伤、脑或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补体也参与其病理进程.很多研究表明在发生神经系统损伤时,抑制补体激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这也为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董全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西药房差错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自查重庆某医院西药房日常工作中常见的差错纠纷情况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方法 对西药房2011年4月~2013年3月共73495张处方调配、发药中所发生的差错纠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西药房易引发差错纠纷的主要因素归纳为:药剂人员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和其他医务人员因素几个方面.结论 药剂人员应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加强药品效期、质量、价格监管,并注重提高业务素质,加强与医患之间沟通交流等,这对防范药患差错纠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玉芬;杨思芸;王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联合检测血清OPN及CEA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

    目的 分析联合检测血清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浓度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评价其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60例胃癌患者作为病例组,60例胃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OPN及CEA浓度,分析两种标志物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病例组的OPN浓度为(78.3±24.2)ng/ml,CEA浓度为(36.2±24.6)ng/ml;对照组的OPN浓度为(42.8±14.8)ng/ml,CEA浓度为(2.4±0.8)ng/ml;单项检测OPN诊断胃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60.0%及75.0%,单项检测CE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58.3%及73.3%,联合检测OPN及CEA的诊断胃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1.7%及91.6%.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OPN及CEA可提高胃癌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检测方法简便,可作为胃癌筛查的指标.

    作者:陈静;莫育芹;磨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早期胃癌根Ⅱ式合并小弯次全切除术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根Ⅱ式合并小弯次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早期胃癌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根Ⅱ式合并小弯次全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开腹出血量、手术时间、腹腔引流量、心肺并发症、切缘残留、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短期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开腹出血量、手术时间、腹腔引流量、心肺并发症率、切缘残留率、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根据生存质量评价标准,对照组术后短期生存质量得分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胃癌根Ⅱ式合并小弯次全切除术疗效显著,患者短期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则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急诊多层螺旋CT平扫对阑尾炎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诊多层螺旋CT平扫对阑尾炎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急诊全腹CT平扫诊断为阑尾炎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病人CT资料(A组)和20例非阑尾炎病人的急诊全腹CT平扫资料(B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资料混合,由两名(A医师、B医师)从事CT诊断工作10年以上,具有副高职称的医师在不知临床及手术结果的前提下分别盲法阅片,将两人的诊断结果以Kappa方式评价其一致性.以25例手术后阑尾炎病人为标准,分别计算两人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以A组病例为标准,A医师和B医师的诊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值>0.75).A医师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2%、100%和95.5%;B医师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8%、100%和93.3%.结论 急诊多层螺旋CT平扫对阑尾炎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明国;彭志远;邹正霖;袁慧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丙泊酚对ICU短期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ICU短期(≤3天)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作用.方法 将60例短期(≤3天)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及咪达唑仑组,除镇静药物不同外,其余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具体决定,比较二者的镇静效果.结果 丙泊酚组及咪达唑仑组在镇静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在起效时间、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苏醒时间方面优于咪达唑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在起效时间、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苏醒时间等三个方面均优于咪达唑仑,但二者在镇静深度方面没有差异.

    作者:邹健金;王家珍;张玲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耳穴埋豆加火针联合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耳穴埋豆加火针联合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接受耳穴埋豆加火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复发率.结果 实验组痊愈2例,显效16例,有效2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00%;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15例,有效2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00%,组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两组间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复发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耳穴埋豆加火针联合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良好,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美玲;温馨;李晓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阿霉素对兔血清细胞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霉素(ADR)蓄积作用对兔血清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为慢性心衰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4周组和模型8周组,每组10只.模型4、8周组:耳缘静脉注射ADR(1.0mg/kg,用生理盐水配制成1.0mg/ml溶液),每周2次,共4、8周;正常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于末次注射7天后检测各组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两组血清TNF-α、IL-1和IL-6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模型8周组较模型4周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结论 阿霉素常规剂量长期静脉注射4、8周可致兔血清细胞炎性因子明显变化,可用于慢性心衰模型的制作.

    作者:蔡虎志;卢青;陈新宇;陈青扬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健康教育对体重指数与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体重指数、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影响.方法 对152名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健康人,用1年时间对其进行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方面的健康教育干预,1年后再进行体重、血压、肝功能和血脂检查,观察其与干预前的差别.结果 本研究有123人适当控制饮食并坚持适量运动,占所有参与者的80.92%.完成健康教育者干预后BMI、TG、CHOL-T、HDL、LDL各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例脂肪肝逆转为局灶性脂肪肝,其余的108名的脂肪肝均恢复正常.未完成健康教育者干预后BMI、TG、CHOL-T、HDL、LDL各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能明显降低研究对象的体重指数、高血脂和脂肪肝的相关指标.

    作者:唐燕;但小红;窦延春;罗昭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及预防措施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室(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标本进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结果 80例重型颅脑伤患者检测出9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78株(81.3%),其中鲍曼不动杆菌21株(21.9%),铜绿假单胞菌15株(15.6%),肺炎克雷伯菌15株(15.6%),大肠埃希菌9株(9.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株(7.3%),阴沟肠杆菌6株(6.3%).鲍曼不动杆菌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阴沟肠杆菌仅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80%)较高,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可作为首选.结论 医院感染具有多重感染多重耐药的特点,故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建立严格的保护性隔离措施.

    作者:苏云;张建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急性硬膜下血肿减压后对侧硬膜外再出血的防治

    目的 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减压后对侧硬膜外再出血的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31例急诊行急性硬膜下血肿减压术后对侧硬膜外再出血、再次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患者的再出血时机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31例患者中5例(16.12%)因减压术中脑膨出发生再出血,13例(41.93%)因术后观察到脑压增高发生再出血,7例(22.58%)术后定期复查CT发生再出血,6例(19.35%)因发现对侧瞳孔散大后才发现再出血;出院时行GOS评分:恢复良好及轻度残疾者17例(54.83%),重残、植物状态生存及死亡14例(45.16%).结论 术前充分评估,做好再出血手术顸案;术中、术后密切观察脑压;及早发现硬膜外再出血征象是硬膜下血肿减压后对侧硬膜外再出血防治的关键.

    作者:吴健;刘平;陈旭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致过敏反应分析

    目的 探讨脂溶性维生素(Ⅱ)导致过敏反应的原因,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彩虹医院发生的1例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所致过敏反应患者的发生原因,并结合已有的类似报道对其机理进行综合探讨.结果 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所致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可能与患者的高敏体质及药品成分中的维生素K1有关.结论 生产厂家和医务人员应对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所致过敏反应给予足够重视,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张勇;乔逸;封小娜;陆扬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国产牛肺表面活性剂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国产牛肺表面活性剂(珂立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5例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分为对照组38例及治疗组47例,对照组给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组给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与珂立苏联合应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5.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小时两组患儿血气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0.01),但治疗组患儿改善更明显(P<0.01).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和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肺部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率为23.40%(11/47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74%(17/38例,P<0.05).结论 国产牛肺表面活性剂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安全有效,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气指标,缓解临床症状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华君;许红波;刘文彬;王太森;汤雪晴;孙先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将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在一般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观察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5%)高于对照组(5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提高疗效,无明显并发症,具有重要使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军;张露;王春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