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文;刘春涛
目的 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7例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用丹参、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三周后分别观察两组降酶、退黄效果.结果 治疗组在降低胆红素(TBIL)方面疗效显著,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转氨酶(ALT)下降方面疗效相近,两组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退黄效果好,使用安全,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任崇松;于晓燕;郭晓阳;胥平;杜元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的影像学对比分析.方法 运用Philips-7500型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5~8.0MHZ.对64例临床怀疑有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头颅核磁(MRA)成像检查,所有患者MRA检查后两周内接受了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6.88%,特异性35.71%,MR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3.75%,特异性71.43%.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对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A和DSA,可以看出超声在颈动脉壁的形态改变研究上较MRA和DSA敏感,且超声可对斑块性质作出判断,这是MRA和DSA所无法做到的.
作者:邹翰琴;周克松;刘志辉;颜媛;罗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伴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PAL)临床特点、生物学特性、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对1例伴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MPAL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合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及融合基因定性检测进行诊断,并予以多次不同化疗方案治疗.结果 患者在治疗期间反复出现严重肺部感染,终死于多脏器衰竭.结论 MPAL病例罕见,且无统一的治疗方案,预后差.年龄和Ph染色体阳性与患者预后紧密相关.
作者:蔡静;何川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现察布托啡诺不同给药方式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全麻下行LC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4组:A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前5 min静注布托啡诺20μg/kg;B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5 min静注布托啡诺20μg/kg;C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前5 min和手术结束前5 min均静注布托啡诺20μg/kg;D组不予镇痛,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后镇痛效果以及现察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4hVAS评分A、B、C组均低于D组(P<0.05);术后8h VAS评分A、C组低于B、D组(P<0.05);术后24h VAS评分C组低于A、B、D组(P<0.05).结论 手术开始前5 min和手术结束前5 min均静注布托啡诺20μg/kg镇痛效果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李琼珍;毛雄;朱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溃疡伴周围动脉病变(PAD)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82例资料完整的住院糖尿病足(DF)患者,根据有无周围动脉病变分为有动脉病变组(92例)以及无动脉病变组(90例),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伴PAD的DF患者的年龄较无PAD的DF患者更大、糖尿病病程较无PAD的患者更长(P<0.05),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骨髓炎、坏疽等的比例高于无PAD患者(P<0.05或P<0.01) ;入院时随机血糖、HbA1c及尿微量白蛋白、血尿酸水平均高于无PAD患者(P<0.05或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9,P=0.001)、冠心痛(OR=1.65,P=0.003)、入院时随机血糖(OR=3.51,P=0.005)、HbA1c(OR=1.69,P=0.007)、坏疽(OR=3.24,P=0.043)、尿微量白蛋白(OR=1.15,P=0.031)、血尿酸(OR=2.13,P=0.019)是伴PAD的DF患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伴PAD的DF患者病变程度重,伴发症多;年龄、冠心痛、入院时随机血糖、HbAlc、尿微量白蛋白和血尿酸水平是DF患者周围动脉病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李莎;冉兴无;钟晓卫;刘宜东;陈利鸿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现察托吡酯联合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托吡酯联合针灸治疗组(A组,30例)和托吡酯治疗组(B组,30例),两组均治疗8用,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用药剂量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托吡酯联合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总有效率为88.45%,单用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总有效率为78.4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γ2=7.593,P<0.05).结论 托吡酯联合针灸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肯定,无严重不良反应,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曦;刘江;潘畅;王志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现察针灸配合中药火疗治疗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配合中药火疗治疗;对照组(30例),只采用针刺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0%和97%;对照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0%和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配合中药火疗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彭馨谊;蹇文渊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观察5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放置曼月乐前后痛经程度、月经量、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血清CA125、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 放置曼月乐后痛经明显缓解,月经量明显减少,子宫体积减小,子宫内膜变薄(P<0.01),血清CA125下降,血红蛋白上升.结论 曼月乐对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安全有效,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林瑶琴;罗岳西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检测雌激素和维生素K对IL-6、BGP、IGF-1表达的影响情况,以反映骨转换,探讨雌激素和维生素K防治骨质疏松(OP)的机理.方法 以去卵巢雌性SD大鼠作为绝经早期OP模型.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卵巢去势组(OVX组)、卵巢去势+雌激素组(OVX+E组)、卵巢去势+维生素K组(OVX+Vitk组)和卵巢去势+雌激素+维生素K组(OVX+E+Vitk组).卵巢去势1月后分组给药,8周后集中统一处死.取左侧股骨检测骨密度,取右心室血清检测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 OVX组与Sham组比较,雌激素(BMD)显著下降,血清IL-6测量值明显升高,表明造模成功.OVX+E组与OVX组比较,血清IL-6差别有显著性;OVX+Vitk组与OVX组比较,血清IL-6测量值低,差别有显著性;OVX+E+Vitk组血清IL-6含量与Shm组为接近.结论 去卵巢大鼠BMD下降,骨吸收指标IL-6升高,表明绝经早期骨代谢处于骨吸收大于骨形成的高转换状态,导致骨质疏松.雌激素水平下降是OP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骨密度及血清IL-6含量检测表明,维生素K和雌激素防治OP均有效,二者联合用药的作用明显高于单一用药.
作者:杨第芳;谢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糖尿病足是指与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随着对糖尿病足溃疡研究的深入,诊断和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对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早期预防、诊断和合理治疗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作者:潘艳丽;王晶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影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999年3月~2010年9月在华西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死亡病例30例作死亡组,与同期缓解出院的35例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大致相似.Ⅱ型呼吸衰竭、肺炎、肺心病、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高血压病、机械通气等方面的病例数及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肺心痛(OR 8.528,95%CI 1.574~46.200)、有创通气(OR55.031,95%CI9.459~320.148)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者合并肺心痛、需要有创通气死亡风险显著增高.
作者:赵旭文;刘春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肌肉注射是临床护理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在疾病的抢救、治疗、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硬结是肌肉注射的常见并发症,如注射部位不当、药物浓度过高、用药时间过长或注射油性药物,也常常会引起药物吸收不良、蓄积在局部引起肿痛硬结,给病人带来痛苦,并影响到治疗过程的接受与配合.
作者:顾菊凤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希罗达)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奥沙利铂120mg/m2,静脉滴注2h,第1天;希罗达1000mg/m2,每天2次,第1~14天,21天为1个周期,连用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 全组23例均可评价疗效,其中获得完全缓解(CR)1例(4.3%);部分缓解(PR)12例(52.1%),稳定(SD)6例(26%),进展(PD)4例(17.4%).总有效率(CR+PR)为56.4%.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及手足综合症等.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见,且程度轻微,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作者:王院生;史增秀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效果.方法 对73例斜疝患儿经微型腹腔镜加自制疝环针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3 d,双侧较单侧手术患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延长,近期无皮下血肿、缺血性睾丸炎等并发症,随访6~33个月,无复发.结论 徽型腹腔镜下使用自制疝环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优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操作简单,安全经济,疗效可靠,复发率低等诸多优点.
作者:崔采;何效东;赵晓雷;邓志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讨超声引导下改良经肘上外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92例需行PICC置管但血管条件差的患者随机分为现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PICC,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经肘上3 cm处行PICC.比较两组患者的王管成功率、并发症(血栓形成、穿刺部位渗血、脱管堵管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结果 两组患者王管成功率、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患者置管满意度和舒适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现察组置管成功率为100%(40/40),高于对照组的88%(46/52);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2/40),低于对照组的34.7%(18/52);满意度和舒适度分别为92.5%(37/40)、85.0%(34/40),高于对照组的57.7%(30/52)、48.1%(25/52).结论 与常规PICC相比,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高,患者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
作者:陶莲德;张莉;袁志平;王静;邹翰琴;王培忠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阳性强化治疗长期住院精神患者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2例长期住院的精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阳性强化治疗,对照组26例患者只应用常规的精神类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阴性症状的疗效不理想,阳性强化辅助药物治疗可以改善精神患者的阴性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辛霁霏;李伟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何首乌所致药物性肝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6例因服用何首乌所导致药物性肝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26例患者的相关检查进行分析整理.结果 26例患者经相应保肝治疗后均痊愈,无死亡病例,患者痊愈时间28~58 d,平均(36.4士9.5)d.结论 何首乌致肝炎的发病原因至今仍未清楚,可能与患者本身的过敏体质有一定的关系,对疾病诊断时监测转氨酶的结果对诊断有较大意义.
作者:宋良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合并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特点.方法 将住院并诊断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insufficiency,CVI)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共35例,使用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表对其静脉功能评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患者双下肢静脉病变.结果 3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68.83士11.12)岁,男:女=26:9;平均糖尿病诊断时间(7.73士5.03)年;BMI(22.95士3.15)kg/m2;糖化血红蛋白(8.50士2.32)%.94.3%的患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4.3%存在下肢动脉狭窄或者闭塞;15例患者合并足部溃疡(占同期住院糖尿病足溃疡的14.3%).VCSS评分为(7.24士4.22)分.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18例患者存在下肢静脉返流、静脉血栓、静脉壁增厚或者钙化等影像学改变(病变组),其余17例患者静脉彩超无异常发现(非病变组);前者较后者糖化血红蛋白显著性升高(P=0.033),但两组间各项CVSS评分及CVSS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Ⅱ型糖尿病患者下肢CVI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静脉彩超检查正常不能排除CVI.年龄、糖尿病病程长、长期血糖控制欠佳及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作者:陈大伟;周晓芳;冉兴无;王椿;文晓蓉;崔丽娜;宋元霞;陈利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人体从平原快速进入高原容易受到急性高原痛的威胁,其中以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率高.近年来国内发现一些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对急性高原反应有一定防治作用,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罗勇军;周其全;后显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现察喜炎平对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2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60例,两组患者在吸氧、祛痰的基础上,治疗组用喜炎平治疗,对照组用病毒唑治疗,根据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在发热、喘憋、肺部罗音消失时间缩短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喜炎平抗病毒作用比病毒唑强,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取得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洪英;唐毅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