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老年患者因机体组织细胞老化、器官功能低下,且多合并内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痛等,增加了手术的不稳定因素及风险.因此,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是对外科医生的一大挑战.老年骨科患者因其自身特点,更应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
作者:蒋电明;赵增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实时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可以直接清楚地观察到外周神经及其附近的组织结构,并且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出穿刺针的进针路径,减少神经阻滞并发症的发生.这在基础麻醉状态下的小儿神经阻滞过程中意义尤为重大.本文对超声成像应用于小儿神经阻滞麻醉及硬膜外麻醉的研究现状做简要综述.
作者:黄振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分期手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对39例Pilon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根据Ruedi和Allgower分型[1]:Ⅰ型6例,Ⅱ型19例,Ⅲ型14例;按Tscheme-Gotzen开放性损伤分度:0度13例,1度7例,2度12例,3度7例;Tscheme-Gotzen 0度的13例采用延期手术;Tscheme-Gotzen 1~3度采用一期切开复位腓骨有限内固定,Tscheme-Gotzen 2~3度的19例患者采用腓骨有限内固定加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4周.优21例,良11例,差7例,优良率为82.05%.结论 胫骨Pilon骨折手术治疗可实行个体化分期治疗,尤其是在开放性骨折的患者中,早期对腓骨进行可靠的内固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李彬;李宣隆;汪永泉;陈茂辉;谢小庆;陈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MRI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资料确诊的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结果 54例早期(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单侧38例,双侧16例;Ⅰ期25髋,Ⅱ期45髋.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平片、CT及MRI的确诊率分别为35.7%,55.7%和97.1%.结论 MRI与其它影像学检查相比较,能更早发现病变,而且敏感性和准确率高于CT和X线平片.
作者:圣文;宋承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病例 男,3岁,1岁时其父母发现双肩不等高、左上肢上举高度较对侧低并逐渐加重而就诊.查体:左侧肩胛骨较对侧升高,左肩关节外展、上举功能明显受限.肩胛骨内上角突出于颈根部.下角位置高于健侧.X线立位胸片(图1)示,双侧颈肋、左侧肩胛骨发育较小,且位置较对侧升高,其内上角平颈5椎体下缘水平,左侧肩胛盂较对侧浅而小;颈椎侧位片(图2)可见颈2、3、4椎体及棘突融合,椎5、6椎体融合,余未见异常.X线诊断:左侧先天性高肩胛症并颈椎多发阻滞椎、双侧颈肋.
作者:杨琼玉;邱桂华;初慧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目的 探讨自制电凝钩在肝门部胆管癌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治疗资料.所有病人均用电凝钩行淋巴结清扫.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骨骼化淋巴清扫,未发生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平均出血70ml.结论 用电凝钩行肝门部胆管癌淋巴结清扫安全性高,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淋巴结清扫和术后恢复均较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和运用.
作者:陆昌友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病例女,5岁,左腓骨下段包块8个月余入院.查体:T36.6℃,P 91次/分,R 20次/分,BP 90/60 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皮肤、巩膜无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软,气管居中,颈静脉未见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性罗音;心率91次/分,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左腓骨下段可触及一包块,触之质硬,无压痛、红肿.
作者:敖锋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永久性房颤患者的认知功能较窦性心律者是否下降.方法 观察组共纳入既往无脑血管意外事件或痴呆病史的永久性房颤患者27例,年龄>60(68.4±7.8)岁,对照组为19例窦性心律者,年龄>60(66.9±8.4)岁.主要考查项目包括临床病史记录、体格检查、生化分析、标准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认知状况使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问卷(MMSE)进行评估.结果 房颤组认知功能明显差于正常对照组(25.1±6.8 vs 28.4±5.7,P<0.05).结论 永久性房颤患者认知功能降低.另外,高龄也是认知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贤琦;李光明;柳华;王浩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镍钛器械(Protaper)锉结合不锈钢预弯法去除根管台阶临床效果.方法 对43个有台阶的根管进行分组,1组(22根管)在预弯不锈钢疏通根管后使用大锥度Protaper锉处理台阶,2组(21根管)单独使用预弯的不镑钢K锉处理台阶.结果 Protaper锉与不锈钢K锉结合起来应用,处理台阶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预弯的不锈钢K锉(P<0.05)处理台阶.结论 本文介绍了一个安全有效的系统处理台阶方法,将两种器械灵活的结合起来使用能更好的消除根管内台阶.
作者:顾远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肘外侧切口及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35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肘外侧切口及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 经3~9个月随访,骨折愈合良好,且肘关节功能均在2个月内恢复,35例中优26例,良8例,可1例,差0例.结论 采用肘外侧切口及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组织损伤小、利于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避免尺神经、桡神经损伤的优点,此外还可以有效防止肘内翻畸形的发生,有效预防血管、神经并发症.
作者:于华;苏杰;李红兵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73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7例复位后稳定采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66例采取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固定术,4例开放性骨折经清创后仍闭合复位成功.结果 51例得到随访,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治疗的51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正常,均无明显肘内翻,但有9例携带角减少6°以内.3例术前有神经损伤术后均恢复.结论 此方法避免了在固定的过程中,因肿胀消退骨折再移位的问题,减少了肘内翻发生因素;经穿针固定后骨折稳定性强可早期练习活动,利于关节功能恢复;不需极度屈肘位固定,预防Volkmann挛缩的发生;且患儿痛苦少,住院时间短,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良好方法.
作者:毛德军;蔡福君;刘延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空心钉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于透视下经皮应用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进行复诊并拍撮X线片观察,并参照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47例患者中骨折愈合44例(93.62%),股骨头坏死3例(6.38%),股骨头坏死者全部为GardenⅣ型患者.按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标准的评估结果为:优30例,良14例,差以下3例.结论 经皮空心钉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值得肯定,也是临床医疗中比较实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林炎水;林杨景;向登;肖建平;贺军;范剑波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门脉成像在门脉高压症外科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门脉高压症患者(门脉高压组)与15例非门脉高压症患者(对照组)的增强磁共振门静脉造影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7例中36例(门脉高压组21例,对照组15例)显示清晰的门静脉图像.肝内门脉灌注情况依据Nordlinger分级,肝硬化组Ⅰ级0例,Ⅱ级3例,Ⅲ级16例,Ⅳ级2例,而对照组分别为,12、2、1、0例,两组间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门脉主干(PV)、脾静脉(SV)及肠系度上静脉(SMV)管径的测值(cm):门脉高压组分别为1.64±0.13、1.35±0.21、1.28±0.16,对照组为1.14±0.12、0.95±0.10、0.83±0.1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门脉成像是评价门静脉高压症的一项快速无创的技术,有助于外科医生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和手术入路.
作者:张海兵;黄汉琴;李君;曾凡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和标准开放手术,评价MED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100例接受MED.同期100例经开放手术.MED采用旁正中小切口,在内镜下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椎间盘髓核摘除.开放手术采用标准的经椎板间隙开窗、神经根减压和椎间盘髓棱摘除.结果 MED组平均随访15个月.开放手术组平均随访19个月.MED组手术后切口疼痛轻,镇痛治疗显著少于开放手术组.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随访结果:优75%,良22%,可3%.开放手术组症状改善情况与MED组相似.结论 同标准开放手术比较,MED表现相似的短期临床效果,并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和恢复较快的特点,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李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矫正儿童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应用Ilizarov外固定矫形器治疗儿童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6例8足.术中遵循Ilizarov穿针固定的基本原则,将组装好的Ilizarov外固定器安装在患侧小腿和足部的相应位置.术后7天开始旋转相应的螺纹牵伸杆,逐渐矫正足内翻、内收和下垂畸形并适当过牵,使畸形得到良好矫正.在牵伸矫形过程中行患足负重行走.结果 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6个月,平均11个月.畸形足均获得满意矫正和足底持重、行走功能良好,畸形未复发.按Garceau标准评定疗效,优6足,良2足.结论 Ilizarov技术矫正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效果良好,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安全并能早期活动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骆苏红;栾波;陈艺新;张云强;王积辉;刘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相对固定的异常步态模式改善的可能性及训练方法.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6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对患者步态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针对性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12周后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患侧下肢平衡下负重能力、步态和步行速度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4周康复治疗,患者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12周康复治疗,患者下肢FMA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步态评分在第12周有非常显著提高(P<0.001).患肢负重能力在4周末和12周末均有非常显著提高(P<0.001).患者步行速度在4周末没有显著提高(P>0.05);12周末均有显著提高(P<0.001);后8周效果曼明显(P<0.001).结论 针对性步态训练可以改善相对固定的偏瘫异常步态,可作为矫正偏瘫步态的训练方法.
作者:阳初玉;陈秀琼;徐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肺结核合并大咯血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2例肺结按合并大咯血患者随机分为临床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健康教育达标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质量满意率、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能提高肺结核合并大咯血围手术期患者健康效果及满意率,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减少了患者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淑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描述腰椎间盘周围血管的的影像学、薄层断面解剖学特征,探明穿刺出血并发症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53例正常腰椎间盘的CT图像、40例正常腰椎间盘的MRI图像和2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腰段薄层图像中的腰椎间盘周围血管及其与后外侧穿刺入路关系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获得腰椎间盘周围血管及其与后外侧穿刺入路关系的影像学、薄层断面解剖学特征和相关测量参数.发现对腰椎间盘周围血管的显示以薄层断面优,MRI次之,CT差.虽然后外侧穿刺入路安全三角是比较安全的区域,但有腰动脉脊支、椎间静脉和椎内静脉等血管结构通过.结论 经过对腰椎间盘周围血管的影像断面和薄层断面图像进行对照观察,发现后者能提高腰椎间盘周围血管的细微结构CT及MRI的影像确认率.薄层断面解剖进一步证实腰动脉脊支、椎间静脉和椎内静脉是穿刺出血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游箭;张荣萍;胡鸿;张绍祥;谭立文;陈伟;陆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PFNA手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15例.根据AO分类,A1型9例,A2型4例,A3型2例.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40~90min,平均55min;术中出血50~120ml,平均80ml.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骨折全部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平均92分.结论 PFNA手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少、出血少、手术时间短、骨折固定稳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提示PFNA特别适合高龄合并症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段旭林;王建东;张禹;鄢晓琴;岳波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药对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历史悠久,疗效显著.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药促进骨折愈合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骨生长因子的调控、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部位骨基质钙盐沉积及胶原的合成、提高成骨细胞活性、提高骨痂质量等,旨在为研究和开发利用更为有效的促进骨折愈合的单方或复方中药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马莎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