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补体的相关性研究

刘爱学;王蕴;王小娟;于常英;梁晓慧

关键词:高血压, 尿酸, 超敏C反应蛋白, 补体C3, 颈动脉
摘要:目的 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UA)水平、补体C3与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1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血压值的不同分为三组,比较各组间hs-CRP、UA与血压的相关性,对各例患者分别检测血生化指标:血清hs-CRP、UA、C3,B超观察颈动脉内膜变化,按B超结果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hs-CRP、UA、C3水平.结果 高血压3级患者hs-CRP、UA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2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级高血压患者3组hs-CRP、UA值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异常组hs-CRP、UA、C3值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增厚,UA、hs-CRP的浓度亦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压、UA、hs-CRP和C3浓度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hs-CRP、UA、浓度与IMT厚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抗生素经验性使用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道感染立即使用抗生素与不使用抗生素在治疗效果中的优缺点.方法 对55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立即与不使用抗生素两组,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40例(72.7%)不用抗生素的患者均获得痊愈,14例(25.5%)立即使用抗生素也获得痊愈,1例疑似肺炎表原体肺炎收住院.结论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不给予抗生素与立即给予抗生素相比,临床效果相似.

    作者:李贱;梁晶晶;陈勃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补阳还五汤预处理对MIRI家兔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及探讨补阳还五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24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分别预处理1周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血清CK、LDH及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血清SOD的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清除氧自由基,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李淑贞;顾宇;张兰兰;杨艳梅;王小宇;刘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肠癌多药耐药机制及其逆转的研究进展

    随着肿瘤内科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进步,化学治疗已成为治疗大肠癌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但癌细胞多药耐药的产生严重降低了化疗有效率.本文结合大肠癌多药耐药的主要机制,将化学药物、胶体微粒给药系统、生物免疫及中药等途径逆转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皇;张俞;贺庆;官泳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高龄患者经锁骨下静脉植入人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 评价高龄患者应用经锁骨下静脉植入人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安全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85例患者,以51例高龄(≥75岁)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的中青年(≤60岁)患者3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心律失常类型、起搏模式、起搏参数,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 高龄组与中青年组之间在心律失常构成方面有差异,高龄组患者的病窦综合征及房室传到阻滞多于中青年组,高龄组植入双腔起搏器少于中青年组.植入时的参数及并发症无明显差异,但是高龄患者的手术时间相对较长.结论 高龄老年患者经锁骨下静脉起搏治疗的风险没有明显增加.

    作者:陈全福;张敏州;李凡;曹爱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应用及转归30例分析

    目的 现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临床应用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使用IABP的病人应用原因、转归及使用时限.结果 IABP床旁及导管室置入均安全可靠,置管时间6~561小时,平均66小时,1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IABP有效改善预后.结论 IABP对于心源性休克及冠心病高危患者的治疗安全且有效.

    作者:殷敏信;崔凯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主动脉缩窄大鼠模型左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及其mRNA的表达

    目的 通过建立腹主动脉缩窄大鼠模型,研究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左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mRNA表达及其受体蛋白的改变.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4只)和模型组(16只).模型组根据Doering等的方法,用银夹造成腹主动脉部分狭窄(银夹内径0.7 mm).8周后免疫组化法进行AT1受体蛋白染色,并用灰度值作为其含量指标行图像分析,即时PCR扩增后分析并测定其mRNA表达.结果 模型组造模8周时AT1受体蛋白及其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腹主动脉缩窄犬鼠所致心肌纤维化心肌ATl基因转录与翻译水平发生改变,通过ATl下游信号通路传导作用,促进心肌纤维化.

    作者:焦东东;赵凌杰;蔡辉;赵智明;郭郡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无创测量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改变,并具有和侵入性检查一样的指导治疗价值.本文对超声心动图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李小庆;唐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甲床侧缘下移植治疗第一趾双侧缘复发性嵌甲

    目的 总结带蒂软组织瓣甲床侧缘下移植手术治疗第一趾双侧缘复发性嵌甲的经验.方法 采用带蒂软组织辩甲床侧缘下移植手术治疗9例第一趾双侧缘复发生嵌甲患者,于患趾侧缘皮肤梭形切除,设计带蒂软组织瓣,将甲床侧缘从趾骨上剥离,用软组织瓣填塞其下,支撑甲床,使甲侧襞外翻,甲沟变浅,矫正其侧下翻畸形,而矫正再生甲板侧缘向软组织嵌入.结果 随访6个月~1年,9例第一趾双侧缘复发性嵌甲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本手术去除了第一趾双侧缘复发性嵌甲的病因,手术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夏岳山;赵海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2 receptor,AT2受体)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其主要发挥拮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作用,起着舒张血管,降低血压,调节水盐代谢,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凋亡等作用,这些作用提示其对心脑血管系统生长发育、功能的平衡稳定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利荣;和姬苓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外固定支架结合交锁钉治疗胫骨多段开放性骨折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交锁钉治疗胫骨多段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运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多段开放性骨折,1周左右伤口干洁,再二期行交锁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38例术后平均12个月获得骨性愈合,1例因伤口感染,予伤口引流换药后骨折愈合,2例发生延迟愈合,予髓内钉及锁钉由静力性固定改为动力性固定及植骨后骨折愈合,1例骨折轻度成角,外观稍显畸形,负重行走正常.结论 外固定支架结合交锁钉是治疗胫骨多段开放性骨折的一种较理想方法,其术中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感染少,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

    作者:曾可培;杨利;袁加斌;仙登沁;王新;李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植骨结合重建钢板固定治疗骨盆肿瘤

    目的 评价骨盆肿瘤手术切除后植骨重建骨盆环稳定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手术切除结合植骨重建骨盆环的方法治疗30例骨盆骨肿瘤患者,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并发症、术后植骨愈合时间,并对功能和治疗方案进行评定.结果 手术时间2.0~4.5h,平均3.0h.术中出血量为1500~6000ml,平均2500ml.随访6~36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无坐骨神经、股神经损伤症状,植骨均愈合良好,植骨愈合时间3.5~7.0个月,平均4.0个月;无排异反应,无迟发感染及内固定松动发生;肿瘤局部复发2例,肺转移2例,死亡4例;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骨盆肿瘤切除后行植骨骨盆环重建,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肢体功能效果满意.骨盆肿瘤切除植骨重建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骨盆重建方法.

    作者:普琪;张仲子;熊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

    结构性心脏病(structural heart disease)是近年心脏病领域涌现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泛指一大类先天性或获得性的以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病,如传统定义的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和心肌病等.在过去十年中,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了当今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一大亮点,未来的发展引人瞩目.

    作者:曾智;陈玉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心肾综合征的分级治疗

    目的 研究心肾综合征分级治疗的疗效.方法 :35例心肾综合征患者依据病情轻重、药物治疗反应,分别给与1强化口服药物治疗、2强化静脉药物治疗、3血液净化治疗共3级治疗,低级无效的则升级治疗.结果 采取分级治疗,多数患者心肾功能有改善.34例好转,(其中明显好转25例,好转9例),1例死亡.其中3例患者主要使用口服药物治疗,27例患者采取了强化静脉药物治疗,5例患者采取了血液净化治疗.结论 心肾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分级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心肾综合征患者的心、肾功能.

    作者:胡宏德;殷敏信;付华;俞诗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压力负荷增加大鼠模型左室肥厚的观察

    目的 模拟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重构的病理生理改变,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大鼠左室肥厚模型,观察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肥厚的改变.方法 将雄性SD大鼠2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造模方法:分离腹主动脉和肾动脉后,在肾动脉上方约1 cm处,用银夹造成腹主动脉狭窄(银夹内径0.7 mm),假手术组不用银夹缩窄,观察手术4周和8周后心肌肥厚指标的改变.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VMI(‰)明显增加(P<0.01),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心肌细胞直径增大,细胞排列不整齐.结论 腹主动脉狭窄所致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在造模4周即已形成左室肥厚的病理生理改变,是较为理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肥厚模型.

    作者:赵智明;张群燕;蔡辉;董晓蕾;赵凌杰;张永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腔内微波治疗大隐静脉曲张55例分析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加腔内微波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55例78条肢体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腔内微波治疗.结果 本组均治愈.其中6条大腿及踝部内侧出现片状淤血,13例有静脉炎反应,5例皮肤有约直径0.2 cm灼伤,4例小腿内侧麻木,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3个月后全部恢复正常.结论 高住结扎加腔内微波治疗是大隐静脉曲张较合适的治疗方法.

    作者:严想元;郭庆斌;陈杰;张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80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壁光滑程度、内-中膜厚度和有无动脉硬化斑块,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并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5例冠心病患者中,32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71.1%;非冠心病组35例中有10例(28.6%),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莉;姜静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的关系

    目的 探讨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的关系.方法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6例进行动态血压检测,按动态PP分为24h平均PP<40mmHg组(PP1组,n=66)、24h平均PP在40~60mmHg之间组(PP2组,n=67)、24h平均PP>60mmHg组(PP3组,n=63)、正常对照组(n=30).分别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CRP),用免疫吸附法测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各组之间血浆CRP、血清脂联素水平并进行各指标之间相关分析.结果 血浆CRP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升高,随PP增高而进一步升高,动态PP与血浆CRP呈正相关;血清脂联素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低,随PP增高而进一步降低,动态PP与血清脂联素呈负相关.结论 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PP升高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郭永辉;赵楚敏;宋月霞;张晓民;刘春荣;赵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休克患者直接血压和间接血压值的比较

    目的 比较休克患者直接血压和间接血压之间的差异.方法 对15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直接血压和间接血压进行共150次测量,分析两种测量方法得出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差之间的关系.结果 直接血压的收缩压高于间接血压测量结果,而舒张压在两种方法间相近.结论 休克患者间接血压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直接血压的真实水平.

    作者:温书敏;罗林丽;周良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AMI患者急诊行PTCA加支架术的手术配合

    总结1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加支架术时护士的配合技术.在术中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反应灵敏,配合默契,可以使急诊PTCA加支架术并发症减少,确保手术安全.

    作者:吴志娟;刘彦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补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UA)水平、补体C3与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1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血压值的不同分为三组,比较各组间hs-CRP、UA与血压的相关性,对各例患者分别检测血生化指标:血清hs-CRP、UA、C3,B超观察颈动脉内膜变化,按B超结果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hs-CRP、UA、C3水平.结果 高血压3级患者hs-CRP、UA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2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级高血压患者3组hs-CRP、UA值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异常组hs-CRP、UA、C3值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增厚,UA、hs-CRP的浓度亦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压、UA、hs-CRP和C3浓度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hs-CRP、UA、浓度与IMT厚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

    作者:刘爱学;王蕴;王小娟;于常英;梁晓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