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黄雁萍;李纲;陈明;孙学琴

关键词:儿童, 变应性鼻炎,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摘要:目的 了解儿童变应性鼻炎发病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以利早期预防及干预治疗.方法 随机抽取阜康地区3所小学7~11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筛选符合条件对象,对其进行专科检查予以确诊.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探索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634份,回收有效答卷596份,阜康地区7~11岁儿童变应性鼻炎患病率为27.1%,其中持续性变应性鼻炎40例(26.5%),间歇性变应性鼻炎111例(73.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遗传因素、居住环境、伴有支气管哮喘、药物及食物过敏均为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新疆阜康准东地区儿童变应性鼻炎患病率较高,遗传因素和居住环境为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危险因素.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肠癌多药耐药机制及其逆转的研究进展

    随着肿瘤内科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进步,化学治疗已成为治疗大肠癌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但癌细胞多药耐药的产生严重降低了化疗有效率.本文结合大肠癌多药耐药的主要机制,将化学药物、胶体微粒给药系统、生物免疫及中药等途径逆转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皇;张俞;贺庆;官泳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静滴琥珀酰明胶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

    病例 女性,23岁,孕足月一胎,在行剖宫产术中静脉滴注琥珀酰明胶注射液20分钟后,出现心慌、气短,全身荨麻疹,随后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查体:神志不清,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弱,BP 50/30mmHg.诊断:过敏性休克.

    作者:于翠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在LC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 126例成功实施二孔法LC,术后置管引流7例;手术时间25~80min,平均41min;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二孔法LC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更美观、更符合微创外科观念的新方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周刚;陈浩;张天锐;陈育平;李本海;石平川;陈传刚;杨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痛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90例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成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93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97倒),治疗组93例在常规胺碘酮治疗基础上加辛伐他汀,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治疗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用药1月治疗组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78例,有效率83.87%,对照组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69例,有效率71.13%(P<0.05).6个月治疗组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70例,有效率75.27%,对照组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59例,有效率60.82%(P<0.05).12个月治疗组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62例,有效率66.67%,对照组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49例,有效率50.52%(P<0.05).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辛伐他汀具有提高高血压病人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窭性心律维持率的作用.

    作者:蒋少华;李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左心室长轴缩短率在评价左室收缩功能中的价值

    目的 评估左心室长轴缩短率(Longitudinal fractional shortening,LFS)在评价左室收缩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77例受检者分别采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用斑点追踪技术计算LFS.利用线性回归分析二者相关性,并比较二者测值的重复性.结果 LFS与双平面Simpson法测定的LVEF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r=0.839,P=0.000),并且LFS测量的重复性较好.LFS诊断心功能降低(LVEF<50%)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1%和92.2%.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的变异率分别为(4.1±5.7)%和(4.7±6.4)%.结论 LFS能准确、敏感的评估左室的收缩功能,且测量的重复性较好,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胥建君;李晨;饶莉;周璨;黄栎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补阳还五汤预处理对MIRI家兔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及探讨补阳还五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24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分别预处理1周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血清CK、LDH及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血清SOD的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清除氧自由基,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李淑贞;顾宇;张兰兰;杨艳梅;王小宇;刘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符合条件的158例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UAP患者(UAP组)和9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术前、术后24h血清hs-CRP的变化;并对UAP患者进行术后1年随访,以评价术后24h血清hs-CRP水平与首次发生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关系.结果 UAP组术后24h血清hs-CRP浓度与术前的差值高于对照组[(1.08±0.89)mg/L:(0.36±0.29)mg/L,t=7.483,P=0.000];PCI术后血清hs-CRP≥3.0 mg/L的UAP患者1年内首次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高于hs-CRP<3.0 mg/L者(x2=1.267,P=0.260).结论 PCI术后24h血清hs-CRP水平是影响UAP患者1年内首次发生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黄宗燕;林英忠;伍广伟;刘伶;王孟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

    结构性心脏病(structural heart disease)是近年心脏病领域涌现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泛指一大类先天性或获得性的以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病,如传统定义的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和心肌病等.在过去十年中,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了当今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一大亮点,未来的发展引人瞩目.

    作者:曾智;陈玉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藏族冠心病患者腺苷负荷心肌核素显像心脏和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比较

    目的 了解腺苷负荷核素心肌显像(MPI)、颈动脉彩超(CAU)及超声心动图(UCG)对藏族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藏族患者32例,回顾性分析了颈动脉彩超、超声心动图、腺苷负荷核素心肌显像资料.结果 核素心肌显像阳性检出率为75.0%(24/32),心脏彩超阳性检出率为59.3%(19/32),颈动脉彩超斑块阳性率为68.8%(22/32).核素显像与心脏彩超结果完全一致的为25例(78.1%).核素显像阳性及阴性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75%vs 50%(P<0.0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别为0.82±0.17 vs 0.68±0.20(P<0.01).结论 颈动脉彩超、心脏彩超和心肌核素显像在诊断冠心病中,上述三种方法存在较高的一致性,且以腺苷负荷心肌显像的敏感性高.

    作者:邬云红;葛卫红;魏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脂与C反应蛋白的变化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合并糖耐量减低者血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的变化.方法 随机抽取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病人90例,分为糖耐量减低(IGT)组和糖耐量正常(NGT)组各45例,正常对照组41例,进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的变化分析.结果 合并糖耐量减低组高敏C反应蛋白较糖耐量正常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血脂代谢也有明显变化.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减低时,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存在更为严重的炎症反应,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作者:潘灵敏;高宏波;李朝鹏;刘志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尿微量白蛋白与冠心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50例正常对照人群和5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冠心病患者的尿白蛋白.在冠心病组中,单支病变18例,两支病变32例.结果 冠心病组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支以上病变组尿微量白蛋白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与冠心病及其病变程度相关,可作为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李斌;江汝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一种提高病理切片质量的方法

    组织经石蜡包埋制成的蜡块,用切片机制成切片的过程称为石蜡切片法,是现在病理诊断常用的制作切片方法.切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优质的病理切片是病理医生做出正确诊断的前提.

    作者:周会芹;杨江辉;熊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顽固性心衰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36例经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的顽固性心衰患者行CRRT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B型尿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36例患者经过3~8天治疗后,12例疗效显著,20例治疗有效,4例治疗无效或者病情恶化及中途退出治疗,总有效率88.9%.CRRT治疗后患者血清CA125(P<0.05)、血浆BNP(P<0.01)明显低于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P<0.05)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 CRRT治疗顽固性心衰疗效显著.

    作者:李正在;徐细平;冯小坚;潘港;龙胜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单倍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前后骨髓像分析

    目的 观察单倍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前后骨髓像、造血能否重建.方法 对22例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骨髓穿刺抽吸涂片镜检;骨髓移植成功出层流室首次骨髓穿刺抽吸涂片;每月定期复查骨髓穿刺抽吸涂片镜检.同时观察外周血涂片和骨髓涂片2张或2张以上.结果 22例患者单倍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像全部达到正常,完全缓解.移植成功随访,其中6例患者随访中骨髓细胞出现少许病态造血现象,2例出现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余14例骨髓正常.结论 单倍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能够使白血病和重型再障骨髓重建.造血重建恢复期可能继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和PRCA.

    作者:王平;彭贤贵;陈幸华;刘思恒;张曦;高蕾;高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琥珀酰明胶注射液在冠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应用

    目的 探讨琥珀酰明胶注射液在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40例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琥珀酰明胶注射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琥珀酰明胶注射液输注对于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琥珀酰明胶注射液治疗组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常规治疗组,高迷走反应发生率有下降的趋势.两组相比,琥珀酰明胶注射液治疗组血肌酐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琥珀酰明胶注射液可以安全应用与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进行容量治疗,对于稳定血流动力学可能有利,其疗效可通过更大规模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唐新华;陈玉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心脏刀刺伤急诊抢救成功1例

    病例 男,28岁,因被刀刺伤左胸部,于2009年1月1日18:40由120接入我科行急诊抢救.入院时患者已呈深昏迷离,心跳微弱,呼吸急促,血压测不到,各种反射微弱.

    作者:钟兴波;刘波;史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儿科学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就目前临床医学本科生在儿科实习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力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建议在实习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模式,以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契机,充分带动同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在儿科实习的的效果.

    作者:邓建军;喻韬;万朝敏;雷明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新活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新活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治疗组48例,给予新活素治疗;对照组52例,给予硝普钠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呼吸困难程度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比较,在改善呼吸困难程度等临床症状及左室射血分数方面差异显著(P<0.05);发生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治疗组1例,对照组7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新活素治疗CHF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刘思泰;蒋涛;李德才;云红梅;李海洋;张大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心肌炎反应的研究

    目的 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乳鼠心肌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用不同浓度的ox-LDL干预24小时和同一浓度ox-LDL干预24~72小时.用RT-PC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ox-LDL对细胞PPAR-γmRNA和TNF-αmRNA的表达、NF-κB活化的影响.结果 ox-LDL可诱导心肌细胞TNF-αmRNA表达及NF-κB活化,并可抑制PPAR-γmRN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性(P<0.05).BSA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随着ox-LDL浓度和时间的增加,各ox-LDL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ox-LDL能上调心肌细胞TNF-αmRNA及NF-κB活化,并可抑制PPAR-γmRN表达,提示ox-LDL在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胡波;张晓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orning blood pressure,MBPS)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6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的特点,根据MBPS差值,将凌晨血压增高≥23.6mmHg判断为凌晨血压增高(MBPS组,n=30),凌晨血压增高<23.6mmHg判断为非凌晨血压增高(NMBPS组,n=32),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两组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结果 MBPS组LV-MI明显高于NMBPS组(P<0.01),且其凌晨收缩压、凌晨舒张压、凌晨脉压均明显高于NMBPS组(P<0.01).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促进了左心室肥厚的发展.

    作者:张秋实;周智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