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廷俊;周裕凯;汪青
目的 观察中晚期宫颈癌治疗前后的微淋巴管密度、细胞凋亡指数和增殖指数在不同治疗方法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TUNEL)试剂盒检测84例中晚期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治疗前后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和凋亡指数(AI)及增殖指数(PI),分析LMVD、AI、PI在宫颈癌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随着临床分期增加LMVD增高,Ⅱa期与Ⅲ~Ⅳ期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t=7.53,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组、1组淋巴及1组以上淋巴结转移组LMVD依次增高,在CR+PR组和NC+PD组总的LMVD分别为6.93±4.37、8.56±4.1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t=5.16,P<0.05).AI、PI在治疗前后随FIGO临床分期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放疗组、化疗组、放化疗组在手术后AI明显高于治疗前,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手术后PI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LMVD、AI可作为中晚期宫颈癌术前治疗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
作者:何兴状;吴应轩;牟辉;张英;刘贵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高压氧治疗对手部创伤患者皮瓣移植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诊手部创伤患者110例,随机分成高压氧组与对照组各55例,高压氧组在常规外科手术基础上加高压氧治疗,现察两组患者术后3周皮瓣存活情况.结果 高压氧组皮瓣移植存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手部创伤患者皮瓣移植术后配合高压氧治疗可以大大提高其存活率.
作者:孟春明;张春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产钳助产与胎头吸引助产的优劣,指导临床正确运用器械助产.方法 回顾性分析278例使用产钳术或胎吸术分娩的产妇资料,比较两者的成功率、放置器械至胎头娩出时间、母亲软产道损伤的发生率及新生儿损伤等情况.结果 278例均助产成功,胎吸组的成功率(96.50%)较产钳组(99.19%)略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放置器械至胎头娩出时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母亲软产道损伤及胎儿头颅损伤发生率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 低位产钳和胎吸助产是解决第二产程官缩乏力或胎儿宫内窘迫的良好手段,手术时间短,产后恢复好,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与自然分娩并无大的差异.
作者:袁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产ESBL和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茵的耐药性,为产ESBL争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茵的监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07~2008年门诊及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产ESBL和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茵,采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产ESBL和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茵耐药严重.结论 定期进行细茵耐药性检测,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袁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西部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骨骼化乳内动脉桥应用的早期结果和经验.方法 对52例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使用骨骼化方法游离乳内动脉,左乳内动脉均与前降支吻合,16例右乳内动脉与其它分支吻合,其余用大隐静脉吻合.结果 全组共使用单乳内动脉36例,双乳内动脉16例,平均吻合口数4.05±1.75个/例,无胸腔积液和胸骨感染;院内1例死于脑卒中,死亡率1.92%(1/52);发生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5.77%(3/52),其中脑部并发症2例,胸腔积液1例.所有患者术后早期均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NYHA).结论 在CABG中应用骨骼化乳内动脉安全、可靠,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石践;蔡振杰;邵展社;康云帆;李学文;王宗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直肠癌手术病人单纯全麻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直肠癌手术病人40例,年龄18~78岁,性别不限,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20):单纯全麻组(Q组)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EQ组).两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Q组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麻醉;EQ组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同时,间断硬膜外注射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维持麻醉;两组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术毕入PACU,Q组采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EQ组采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记录瑞芬太尼、丙泊酚、肌松药和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记录VAS评分情况;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计算麻醉有关费用.结果 与Q组比较,EQ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瑞芬太尼、丙泊酚、肌松药用量减少,麻醉总费用减少(P<0.05).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各时点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全麻相比,直肠癌手术病人硬膜外复合全麻药物用量少,术后苏醒快,术后早期镇痛效果好,且麻醉费用亦减少.
作者:郭廷俊;周裕凯;汪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百草枯是一种有效的农用除草剂,时人畜有很强的毒性.口服后可造成全身多器官损害,且百草枯在肺内选择性聚集,导致急性肺损伤和肺纤维化,死亡率极高.治疗上目前无特效解毒荆,仍然以支持治疗为主,疗效较差.近几年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灌流、抗氧化、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必净、中药治疗等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有关百草枯中毒治疗方面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代将;施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小鼠β-防御素6(mBD6)与甲型流感病毒M2蛋白胞外功能区(M2e)真核表达质粒,并研究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与免疫特性.方法 通过重叠延伸PCR法(overlap-PCR)将M2e与mBD6通过一段多肽接头Gly4Ser融合成为mBD6-M2e.将其插入戢体pcDNA3.1(+),构建成pcDNA3.1(+)/mBD6-M2e.鉴定正确后,转染MDCK细胞,免疫荧光、MTT检测mBD6-M2e表达和分泌.免疫小鼠,半定量PCR检测脾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CCR7表达.结果 融合基因mBD6-M2e真核表达栽体pcDNA3.1(+)/mBD6-M2e构建成功,在MDCK细胞膜上成功表达融和蛋白,转染细胞的培养上清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免疫小鼠细胞因子表达改变.结论 融合基因mBD6-M2e真核表达栽体成功构建,为研究防御素在流感病毒核酸疫苗中的佐剂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冯伟;李婉宜;李明远;张强;巩天祥;刘冯欢;罗俊;邝玉;王保宁;蒋忠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我科自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的2年时间里,对其中24例AMI的诊断与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了解是否得到有效的治疗.结果 24例患者在发病后的<2 h、2~6 h、6~12 h、>12 h内,得到及时治疗者分别为5例、15例、3例、1例,死亡2例.结论 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可以让AMI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获得大收益.
作者:熊宁;王强;魏璐;侯新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术前术后护理时小儿尿道下裂术后恢复及对尿瘘、尿道狭窄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尿道下裂患儿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新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护理方法.结果 试验组的尿瘘、尿道狭窄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少(P<0.05),试验组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抗生素使用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01).结论 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降低尿瘘、尿道狭窄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日.
作者:黄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段食管癌术后健侧胸腔积液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 对552例中段食管癌手术患者的资料、术式、术中肿瘤外侵情况、术后健侧胸腔积液的发生率、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23例(4.17%)患者发生健侧胸腔积液,淋巴结清扫范围增大则显著增加其发生率(P=0.037),术毕清除对侧胸腔积气、积液则显著低于未清除(P=0.029).结论 淋巴结清扫范围过大及术中未彻底清除对侧的积气、积液均可增加该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罗卫民;张军;林意;李谦平;杨海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常规头颅CT扫描加薄层扫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临床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行常规头颅CT扫描,对兴趣区加薄层扫描,现察常规头颅扫描结合局部薄层扫描条件下颅内脑组织密度变化情况.结果 6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平扫时,脑叶低密度区显示不明显,30例小脑幕缘高密度影显示模糊,4例单纯脑沟可疑高密度影,加薄扫后痛灶清晰显示.结论 常规头颅CT扫描结合对脑叶低密度区及高密度区显示模糊的层面进行薄层扫描,能清楚显示常规头颅扫描未能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灶,特别是对脑回、脑沟显示更清晰,能够观察徽细的脑组织密度变化,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邱学青;任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内窥镜鼻窦手术中是否同期处理鼻中隔高位偏曲及中鼻甲整形和术后鼻腔粘连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185例(310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伴鼻中隔高位偏曲及中鼻甲病变的患者行内窥镜鼻窦手术,其中92例(147侧)行单纯内窥镜鼻窦手术(对照组);另93例(163侧)在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同时行改良鼻中隔高位偏曲矫正和中鼻甲整形术(处理组).术后对这2组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1年以上,处理组鼻腔粘连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同期处理鼻中隔高位偏曲及中鼻甲整形对于改善鼻腔通气引流、减少粘连,提高慢性鼻窦炎、鼻息内的治愈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曾卫东;骆文龙;范贤勇;周浩;黄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伴急性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60例SAH伴急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0例SAH伴急性脑积水患者治愈35例,占58.3%;死亡25例,病死率为41.6%,其中血糖升高者病亡率为62.5%,发病有意识障碍者死亡率为60.0%.结论 SAH伴急性脑积水的症状体征难以与SAH鉴别,动态CT或MRI检查可确诊,有意识障碍、反应性血糖升高者死亡率显著增加,脑室积血、脑血管痉挛及血压升高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而SAH伴急性脑积水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的重要因素,动态观察、早期诊治十分重要.
作者:杨止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Np63和VEGF在膀胱移行上皮癌(TCCB)中的免疫组化表达及与膀胱癌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56例膀胱移行上皮癌组织行△Np63和VEGF检测,将结果与病理分级、分期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Np63和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粘膜(P<0.05).△Np63和VEGF在低分化、浸润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浅表性癌组织,在复发病例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初发病例,2个标记物在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分期和预后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Np63与VEGF呈正相关.结论 △Np63在膀胱癌中的异常表达是膀胱癌组织向浸润性发展和恶性程度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发挥促癌作用,△Np63可能是判断TCCB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伍季;王安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中起始Met为例,初步探索组成EGFP的不同氨基酸对EGFP发光功能的影响,为绿色荧光蛋白的变体改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去掉质粒pEGFP-N1中编码EGFP的起始氨基酸Met的密码子,将beta-actin的上游的435bp序列引入突变型EGFP阅读框的上游,将此融合型质粒转染A549细胞后,运用一系列检测方法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及转染细胞的的发光强度.结果 突变掉起始Met后,EGFP丧失了发光功能.结论 起始Met对保持EGFP的发光功能有重要作用,提示Met作为绝大多数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起始氨基酸,可能是维持某些蛋白质的正确的空间结构所必须的氨基酸.
作者:肖利佳;王丹;李昌龙;翟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的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对成都市内4所医院的急诊科护士共120名进行工作压力源量表问卷调查.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急诊科护士群体排在前三位的压力因素是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护理专业与工作、工作环境及资源;不同岗位、不同性别、不同学历、不同编制的急诊科护士应对共同工作压力的表现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护士的不同性别、不同岗位、不同护龄、不同编制有针对性地给予减压措施,减轻影响护士身心健康因素,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荣秀华;黄丽;康朝霞;杜建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胸内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15例胸内巨大肿瘤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6例;右胸8例,左胸7例.肿瘤重2000~3800g.单纯肿瘤切除10例,合并左肺上叶切除2例并部分心包切除2例,上腔静脉成形术1例,4例加胸膜液氮冷冻治疗.结果 无院内死亡.术后发生复张性肺水肿1例,胸腔内出血2例,均经积极救治后痊愈.结论 积极的术前准备是关键,麻醉后气管、大血管受压可引起窒息、休克危险,应引起重视.手术切口要充分显露,术中可分块切除或控制瘤蒂后整个切除,注意术中大出血,防止发生复张性肺水肿.
作者:李先锋;马金山;努尔兰;王小雷;阿不力米提;肖开提;杨勇伟;金澄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姑息性全胃切除术治疗Ⅳ期胃癌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8年10月36例行姑息性全胃切除术的Ⅳ期胃癌病例,与同期非手术切除的49例进行比较,并对术式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 姑息性全胃切除组0.5、1、2年生存率为80%、54.28%、22.85%;非手术切除组0.5、1、2年生存率为52.08%、14.58%、4.16%(P<0.01).两组各手术死亡1例.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28%、12.50%(P>0.05).结论 采用姑息性全胃切徐术治疗Ⅳ期胃癌具有改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的优点.
作者:杨永锐;徐志峰;王明元;王剑平;林雨冬;王星;蔡绍环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