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目的 探讨辨证施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在临床治疗中,按常规护理对患者实施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中医辩证分型,对患者实施辨证护理;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治疗后6个月随访,对照组中痊愈6例、显效28例、有效3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5.15%;实验组中痊愈11例、显效39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25%;实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临床保守治疗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按中医辨证分型施护,体现了整体护理观念,可明显提高患者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洁;杨兴华;李芸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脑电图(EEG)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74例患儿的脑电图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4例患儿中EEG异常62例(83.8%),其中轻度异常38例(61.3%),中度异常16例(25.8%),重度异常8例(12.9%).结论 脑电图检查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锐;肖林;郭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寻求预测和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措施.方法 调查<处方管理办法>执行前后的2007年1~3月和6~8月的住院病历,对住院人数、使用抗菌药物人数、药敏试验人数、各种抗菌药物用药量、实际用药天数、所消耗金额进行比较.结果 住院病人在<处方管理办法>执行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8.94%(757/959),药敏试验率为10.7%.<处方管理办法>执行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0.43%(1151/1431),药敏试验率为7.65%,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用药频数(DDDs)排序、金额/DDDs位次比、药物利用指数(DUI)值有一定差异.结论 在<处方管理办法>执行前后,我院抗菌药物存在滥使用的现象,医院须加强管理.
作者:张新江;霍耀祖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BC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组(CO组)和SP600125处理组(SP组),每组16只.采用静态吸入法复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模型,选取染毒后14天和28天为时相点,应用Morris水速宫试验检测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等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定位航行试验:实验大鼠14天时的平均逃避潜伏期BC组<SP组<CO组(F=196.37,P<0.01),28天时BC组<SP组<CO组(F=165.24,P<0.01).空间探索试验:14天时,首次穿越平台时间BC组(3511.97±336.88)ms<SP组(5223.84±475.06)ms<CO组(7929.25±1060.62)ms(F=81.31,P<0.01),穿越平台次数BC组>SP组>CO组(F=14.50,P<0.01);28天时,首次穿越平台时间BC组(3704.94±427.18)ms<SP组(5782.44±311.48)ms<CO组(8851.97±542.65)ms(F=280.36,P<0.01),穿越平台次数BC组>SP组>CO组(F=11.71,P<0.01).结论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对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明显损害,SP 600125能部分减轻这种损害作用,提示SP600125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宋孟龙;唐晋;张献全;程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甲氨蝶呤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0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患者口服甲氨蝶呤5~15 mg/周,对照组患者口服阿维A 0.5~0.65 mg/(kg·d).结果 经过6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0%,副作用发生率为12%;对照组总有效率76%,副作用发生率为76%.结论 甲氨蝶呤5~15 mg/周治疗银屑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魏文南;朱兰;顾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丹红注射液治疗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7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19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川芎嗪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73%)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缺损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分水岭梗死陆床疗效显著.
作者:邓孝纯;许斌;李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99mTc-MDP核素显像在乳腺肿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93例乳腺肿块进行99mTc-MDP核素乳腺显像及全身骨骼显像,并与手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2例乳腺癌中有39例核素显像阳性,51例良性肿瘤中有5例核素显像阳性,灵敏度为92.86%,特异性为90.20%,准确性为91.40%.结论 99mTc-MDP核素显像对于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诊断准确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晓红;陈正国;王鸿智;杨兴;赵丽娟;张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手术室临床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方法 将112名本科实习护生分为两组,对照组56名护生按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组56名护生按总带教老师集中教学与定人带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影像资料教学法、集体示教法、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均在第6周末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护生理论考试、综合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手术室工作适应程度及教学满意度等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验组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导作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护理教学质量.
作者:李福宣;胡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氧驱雾化吸入博利康尼和异丙托溴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172例Ⅱ级和Ⅲ级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博利康尼溶液5 mg加生理盐水2 ml氧驱雾化吸入10 min;B组:博利康尼5 mg加异丙托溴胺0.5 mg加生理盐水2 ml氧驱雾化吸入10 min.每组分别于早、晚2次雾化吸入,用RSFJ-1000肺功能仪测定用药后30 min及3h的大呼气流速(PEF),并与治疗前相比较.结果 A组吸入治疗后30 min PEF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3小时PEF较治疗前增高不明显(P>0.05);B组吸入治疗后30 min明显增高,180 min增高更明显(P<0.05);A、B组治疗后30 min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h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氧驱雾化吸入博利康尼、异丙托溴胺可明显改善COPD急性期PEF,比单用博利康尼效果更好、持续时间更长.
作者:吴炬;王开云;阳凤华;刘建红;王海霞;彭亚岚;庞波;董明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32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颅脑损伤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并发症的处理及治疗效果.结果 132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手术治疗743例(56.13%),非手术治疗581例(43.87%).根据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评分,良好832例;中残176例;重残168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45例.结论 积极科学的院前急救,及时早期选择手术及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综合治疗,防治并发症是急性颅脑损伤救治,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陈犇;易勇;曾义军;曾令春;皮英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头后仰侧卧位对为预防新生儿窒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同期择期剖宫产手术220例,新生儿娩出经手术医师初步呼吸道清洁后,安放在保暖台时立即取头后仰侧卧位,根据啼哭声酌情行口咽腔吸引,记录吸出液量、测量头围、胸围;分别于娩出后1分钟、5分钟和出手术室时进行Apgar评分.结果 所有新生儿均未作气管插管,Apgar评分>8分,出手术室时>9分,头围显著大于胸围(P<0.05).新生儿娩出有86%需口咽腔吸引,21例在处理脐带过程中可见分泌物/羊水积集于口侧腔,或经口角流出,但均未发生误吸、缺氧.9例Apgar评分6-7分经口咽腔吸引、面罩加压吸氧人工辅助通气后>9分.结论 头后仰侧卧位能有效预防新生儿窒息,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屈晓玲;张立君;张仕彬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5-Aza-CdR)在小细胞肺癌中发挥抗瘤效应的可能性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5-Aza-CdR体外作用于人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应用光镜、MTT法、流式细胞术、自发光荧光仪等方法观察H446细胞的形态学、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分布、药物敏感性、caspase-3/7活性及Rh123外排效率等的变化,同时应用甲基化敏感性随机引物PCR(MS-AP-PCR)法检测H446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结果 5-Aza-CdR可明显降低H446细胞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并抑制其细胞增殖.随着5-Aza-CdR处理时间延长,H446细胞中G1期细胞显著增多[由(56.3±2.5)升至(73.75±2.47),P<0.05],G2期细胞显著减少[由(19.1±6.8)降至(9.0±1.5)].同时,H446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呈浓度依赖性,但对顺铂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无显著生差异(P>0.05).此外,H446细胞的Rh123外排效率显著增加[由(11.5±2.3)升至(23.8±3.0),P<0.05],而caspase-3/7活性显著增强[由(257510.5±12861.5)升至(538585.5±10897.2),P<0.05].结论 5-Aza-CdR在体外对人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低甲基化细胞毒作用(包括抑制细胞增殖、G1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以及恢复抑癌基因表达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作者:郭芮伶;吴国明;李海东;潘峰;李文碧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创伤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8年5月间收治并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的51例共59个创面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时间、有无感染、创面恢复情况、治疗费用、预后及并发症等.结果 51例病人中,随访3月以上46例,随访率90.2%,按生存质量评判优良率达89.13%,瘢痕挛缩致功能障碍1例.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创伤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少,在基层医院容易开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洪;李涛;白大应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在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现察24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及25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比较带状疱疹神经痛组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组患者使用硬膜外阻滞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变化.结果 带状疱疹神经痛组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组患者加用硬膜外阻滞治疗后,VAS评分降低分数分别为6分和4分,两组疼痛评分改变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阻滞治疗对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均有疗效,且对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效果更佳.
作者:汤芹芹;孙琳;刘慧;肖红;杨邦祥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左室舒张功能的准确判定对临床诊断、治疗和评估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导管技术以及相关的生化标志物等都是目前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常见方法,而其中又光以超声心动图作为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使用方法为普遍.本文就目前各种技术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李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病例女,24岁,发现双足对称性六趾畸形20余年.双足无红、肿、热痛表现.家族史无特殊,既往体健.患者要求行六趾畸形矫正术入院治疗.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双足无压痛,局部皮肤完整.
作者:钞俊;邹文远;李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方法 将6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7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及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通心络胶囊,对照组加用复方丹参片,两组随访观察30天.观察两组临床表现及颅内梗死灶变化情况;随后现察服用通心络和复方丹参片30天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30天后复发率为32.4%,对照组为60%(P<0.05).治疗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进展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有效治疗和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作者:李浩;张磊;杨晓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COPD住院患者38例,入院后达稳定期时分别抽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诱导痰和血清的MCP-1水平,行BODE评分,选取性别、年龄相配的35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评价两组间的MCP-1水平的差别.结果 COPD组诱导痰及血清MCP-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COPD患者诱导痰及血清MCP-1水平与BODE评分呈正相关,与FEVl呈负相关.结论 MCP-1可能参与了COPD气道炎症和重构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王慧;吴希;熊曙光;罗立;王晓红;周会敏;聂晓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在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中应用自制双导管对降低胰漏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5例wipple手术患者,其中8例胰头癌,17例胆总管下段癌,均采用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使用自制双导管引流空肠袢,随访2~8个月,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5例中,除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外,余获访24例,无1例发生胰漏.结论 自制双导管在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中时预防胰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学伟;李忠发;邹正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电切联合术后0.5%碘伏膀胱内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 42例病理证实的腺性膀胱炎患者,21例经尿道电切术后行0.5%碘伏膀胱内灌注(Ⅰ组),21例仅单纯电切治疗(Ⅱ组),比较两组术后复发率.结果 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Ⅰ组1例复发,Ⅱ组5例复发,两组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电切联合术后0.5%碘伏膀胱内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能明显减少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复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晓楠;青廉;邹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