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征;罗劲松;丁顺斌;邓宏;江晓云;李耀东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对64例外科住院及门诊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手术后切口感染标本,共分离出83株感染病原菌,其中居前6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占所有感染菌的83.13%,且感染菌的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结论 细菌的耐药日趋严峻,给临床治疗带来新的困难,加强感染性疾病耐药监测,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防止医院内感染的爆发流行.
作者:庞君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近年来,医疗纠纷的发生越来越多.防范医疗纠纷发生的关键就是要强化服务观念,做好及时服务、应答服务和非特异性服务,规范书写病历以及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作者:杨志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病例 女,38岁,因反复右下腹痛9个月,加重1个月急诊入院.查体:T 38.5C,P 88次/min,R 22次/min,BP 110/70 mmHg,急性痛苦病容,心肺(-),腹平坦,无手术瘢痕,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肝脾(-),右下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诊无移动性浊音,妇检无异常发现.血常规:WBC 10.4×109 /L,N0.83,L0.14;X线钡灌肠示阑尾中远段未显影,考虑慢性阑尾炎.经对症、抗感染等治疗,疼痛无缓解,行阑尾切除术.
作者:张雨露;杨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本文概述了目前医疗纠纷的形势,并分析了医患纠纷增多和难以解决的原因,提出通过建立医疗纠纷仲裁机构对医疗纠纷进行强制仲裁及建立医疗纠纷商业保险机制,更加公正、合理、快速、高效地解决医疗纠纷,从而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作者:王泽琛;王永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重型脑出血患者实施亚低温脑保护治疗期间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0例重型脑出血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含颅内血肿清除术后10小时以内)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疗法.结果 20例患者存活19例,在治疗1个月后Glasgow昏迷计分,由治疗前平均3~5 分增加到6~8 分.结论 重型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能有效降低脑耗氧量,控制体温,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细胞破坏,降低颅内压,有利于脑细胞功能恢复,从而降低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作者:张兰;陈春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35例亚甲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核素检查及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患者以女性多见,发病年龄40~50岁,占51.4%,所有患者均有甲状腺肿大和疼痛,5例FT3、FT4与甲状腺摄碘率呈分离现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地塞米松静推后改为强的松口服,效果良好.结论 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应重视病史和体检,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尤其核医学检查,必要时可行诊断性治疗及穿刺细胞学检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有效的药物.
作者:陈敏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使用超声刀替代高频电刀为主要切割、止血工具.结果 4例患者均采用超声刀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正常.结论 超声刀因对组织损伤小、无电流通过患者身体,用于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术中应注意:①了解心脏起搏器性能及抗干扰能力.②监测心电功能.③遇到超声刀操作困难时,应结合血管钳等进行操作.④术者应有娴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技术及熟练操作使用超声刀的经验.
作者:严想元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 对199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者中158例剖宫产,剖宫产率达79.4%(73.7%~85.2%).其原因有社会因素、胎儿窘迫、产科并发症等,而真正由于瘢痕原因需要再次剖宫产者仅10例,只占5.03%(1.99%~8.06%).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仍可以选择阴道试产,在掌握好阴道分娩指征、严密监护、病人配合和家属理解的情况下,是可以经阴道分娩的.
作者:赵丽;王跃莲;刘琼芝;Cresdina MA;Arfredo TM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自控镇痛(PCA)给药对病人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引起尿潴留原因与减少导尿率的护理观察,提高术后病人舒适水平.方法 随机选取145例接受PCA和未接受PCA的外科术后病人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排尿时间、方法.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无差别,导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PCA对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无影响或影响很少,但会增加病人导尿率.
作者:徐惠娟;谢玉芹;郭应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住院医师培训是医疗学科发展和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作者多年来就住院医师培训摸索出一些经验,同时也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李传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非婚龄产妇分娩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非婚龄产妇资料,与同期住院产妇40例对照.结果 非婚龄产妇阴道分娩助产时使用器械助产机会增加,非婚龄产妇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较其他年龄产妇新生儿重度窒息多,新生儿体重均值较其他年龄产妇新生儿体重均值小.结论 加强计划生育国策宣传,减少非婚龄生育.
作者:郭龙碧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的效果.方法 对106例急性盆腔炎采用头孢他啶配合中药灌肠治疗.结果 治愈率80.19%(72.60%~87.78%).结论 头孢他啶治疗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急性盆腔炎疗效明显.
作者:陈倩;杨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急性胰腺炎病人进行CT检查,取层厚5 mm,部分病例做了增强扫描,以2.5~3 ml/s的速度注入80~100 ml造影剂.结果 单纯性21例,坏死性6例,合并出血2例.CT表现为胰腺肿大,密度改变,胰周渗液,并发症.结论 CT是急性胰腺炎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增强扫描对胰腺坏死范围、程度、定量、定性的判断有很大价值,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
作者:曾小松;王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复合应用静脉麻醉药在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选择262例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的完整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起效迅速,心血管反应较轻,苏醒快,术后无知晓存在.结论 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异丙酚、氯化琥珀胆碱用于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艾永凯;王瑛;刘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紫杉醇(PTX)联合醛氢叶酸(LV)、氟尿嘧啶(5-Fu)、顺铂(DDP)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62例胃癌病人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PTX+LV+5-Fu+DDP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LFP方案治疗.21天为1周期,化疗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 PTX联合LFP方案组有效率65.63%,对照组有效率3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1年生存率:治疗组53.13%,对照组23.33%,两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20),而毒副作用相似.结论 PTX+LFP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高,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陈凤艳;张秀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对输血前患者做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及早发现阳性患者,避免医疗纠纷.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输血前患者3065例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 3065例患者中HBsAg阳性患者155例(5.06%),抗-HCV阳性患者45例(1.47%),抗-HIV无阳性病例,抗-TP阳性患者45例(1.47%).其中HBsAg与抗-HCV同时阳性2例,HBsAg与抗-TP同时阳性3例,抗-HCV与抗-TP同时阳性4例.男、女的HBsAg与抗-HCV阳性率均不同,而抗-TP阳性率相近.不同年龄组的抗-HCV与抗-TP阳性率相似,而HBsAg不同.结论 输血前患者各项血清感染指标均有一定比例的感染率,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张云东;韩兴权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鼻咽癌诊断中的价值,以提高鼻咽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517例鼻咽癌CT资料进行分类总结,全部患者都做鼻咽部横断CT扫描,其中45例加做冠状扫描,51例做CT增强扫描.结果 CT确诊的431例;CT怀疑而建议活检的66例,其中28例活检证实为鼻咽癌;怀疑为鼻咽癌,CT扫描鼻咽部无明显改变的15例中,2例活检证实为鼻咽癌转移;临床医生高度怀疑而CT检查为早期鼻咽癌漏诊的5例.结论 CT扫描可为临床提供较为可靠的影像依据,在鼻咽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李全;许林;黄东琼;章东映;陈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新生儿疼痛可造成一系列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本文就新生儿疼痛来源、影响、评估及护理干预措施等作一介绍,供同道参考.
作者:杜琴;张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频电刀(LEEP)在治疗宫颈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6例宫颈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感染及术后宫颈粘连情况.结果 LEEP手术治疗宫颈疾病一次成功率98.60%,平均手术时间5.0分钟,平均出血量6.0毫升,继发性出血7例.结论 LEEP治疗宫颈疾病操作简单,安全,省时,出血少,无感染及粘连发生,治疗效果好,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价值高.
作者:刘志蓉;刘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病例1 女性,45岁,因腹痛、腹胀伴便秘7年人院.入院前7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隐痛,进食后腹痛加重并腹胀,大便干燥,便后明显减轻.大便次数少于3次/周.长期采用通便药物治疗,效不佳.人院查体:发育良好,营养正常,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未见肠型、蠕动波,未扪及包块,无气过水声.X线钡剂结肠造影示乙状结肠盘曲冗长,肠袢高点达L2水平与横结肠高度相仿.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乙状结肠明显扩张,长度增长,约70厘米,移位至右下腹部;予切除乙状结肠后,行降结肠、直肠端端吻合.术后病检:肠壁少量白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乙状结肠部分区域肌层厚薄不一,排列紊乱,肌间神经节细胞未见异常.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便秘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情况良好.
作者:郑仲谨;陈理国;王瑜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