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检测E1、Leptin、TNF-β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意义

赵继华;张博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雌酮, 瘦素, 人肿瘤坏死因子β
摘要:目的 检测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雌酮(E1)、瘦素(Leptin)、人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选取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子宫内膜癌患者107例和112例,各按伴随病症分组;另选体检健康的妇女20例作为正常组.检测各组血清E1、Leptin、TNF-β含量.结果 (1)两组患者E1水平降低(P<0.01),且绝经期患者降低幅度更大;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与单纯子宫内膜癌组比较,糖尿病组、高血压组E1水平均偏低(P<0.05);与其他伴随病症组比较,伴肥胖和三联征组E1水平比较高(P<0.05).(2)与正常组比较,单纯子宫内膜癌组Leptin水平几乎无变化(P>0.05),但各伴随证组Leptin水平均明显偏高(P<0.05),其中伴肥胖和三联征组水平高于其他伴随病症组(P<0.05),是否绝经期差异不明显.(3)与正常组比较,单纯子宫内膜癌组TNF-β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各伴随病症组升高更显著(P<0.05);围绝经期患者各伴随病症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但绝经期高血压组TNF-β水平高于同期各组(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与E1、Leptin、TNF-β因子的异常表达有关,对其因子含量的测定有助于临床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mNGF联合甲钴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8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将8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照组43例给予甲钴胺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评分和面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传导速度(SNCV).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障碍均有所恢复,观察组恢复率为86.7%,对照组恢复率为67.4%,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面神经的MNCV和SNCV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可以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感觉和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宇青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溶血3项试验对于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游离抗体、抗体释放和直接抗人球蛋白3项试验对于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2年7月~2014年8月选择母婴血型不合的高胆红素新生儿604例进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和直接抗人球蛋白3项试验检测,同时检测其母亲的IgG血型抗体效价.结果 IgG血型抗体效价阳性(≥1∶64)新生儿母亲487例,阳性率为80.6%.新生儿溶血病的患病率为40.6%(245/604),其中A型溶血病的患病率为41.7%,B型溶血病的患病率为39.8%.在245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中,溶血3项试验阳性率在A型与B型血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母亲IgG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的患病率呈正相关(r=0.972,P<0.05).结论 随着母亲血清IgG抗体效价的升高,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溶血3项试验检测对于新生儿溶血病具有很好的预测诊断价值.

    作者:冉柏林;李洪兵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复合树脂纤维修复下前牙牙周炎伴牙列缺损的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复合树脂纤维修复下前牙牙周炎伴牙列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下前牙牙周炎伴牙列缺损患者60例,均给予复合树脂纤维修复,并观察治疗前和修复1、6个月和1年后菌斑指数(PLI)、牙周探诊深度(PD)和牙龈指数(GI),并调查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修复1个月、6个月和1年后,PLI和GI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修复1个月后,PD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修复6个月后,PD变浅,与治疗前和修复1个月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修复1年后与修复6个月比较,PD无显著变化(P>0.05).患者对修复的美观、发音、舒适度以及咀嚼功能满意度均高于83%.结论 复合树脂纤维修复下前牙牙周炎伴牙列缺损能改善PD,且维持时间较长.

    作者:陈北;姬转宁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突发大批量烧伤伤员的早期救治经验总结

    目的 探讨基层医疗单位有效组织、快速救治批量烧伤的方法.方法 本院2h内收治37例中、重度以上批量烧伤患者,采用分区域、多中心、多科室协同救治模式,围绕“早期深静脉穿刺置管、快速补液抗休克;早期气管插管与气道保护;快速创面处理”这三个关键点,进行早期救治,待伤员伤情稳定后确定后续治疗方案.结果 2h内完成全部伤员的创面处理,对合并呼吸道损伤的34例实施了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和气管插管;2例特重烧伤患者8h后转运,3例轻症患者留院观察,其余32例2h内转运至上级专科医院.48 h内仅死亡1例.结论 基层医疗单位在批量性烧伤事故的救治中,要充分利用“白金2~4 h”的有利时机,采用分区域、多中心和多科室协作的救治模式,加快诊治流程,提高伤员的48 h生存率.

    作者:费建平;于晖;齐峰;彭志坚;宋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健康教育路径对AP患者心理状态和疾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对改善急性胰腺炎(AP)患者负性心理状态、改善疾病预后的效果.方法 以2012年7月~2014年7月我科收治的221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健康教育路径指导护理及健康教育,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护理前后负性心理状况及疾病预后.结果 两组干预前SCL-90各维度、HAMA及HAMD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SCL-90各维度评分、HAMA和HAMD量表评分及阳性率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护理满意率更高、健康知识掌握率更高(均P< 0.05).结论 健康教育路径有助于改善AP患者负性心理状态,进而提升救治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王河;王青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不同护理用具在颈椎后路术中头面部压疮预防中的效果评价

    压疮是机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溃烂和坏死.手术压疮多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几小时~2 d发生[1].报道显示,手术患者压疮发生率达6.9%~68.8%,主要与患者手术体位及手术时间等相关[2-3].面部压疮是颈椎后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前充分的防护是减少其发生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护理用具在颈椎后路术中头面部压疮预防中的疗效,为临床预防此类手术压疮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林素羽;孙广晓;符琼燕;陈叶丹;王春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PRF联合骨替代材料用于拔牙后GBR术的护理体会

    骨组织引导再生术(guide bone regeneration,GBR)是利用屏障膜在软组织与骨缺损之间建立生物屏障,阻止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进入骨缺损区,允许前体成骨细胞在骨缺损区的优势生长,实现缺损处的骨修复再生[1].拔牙后即刻行GBR,可有效地减少牙槽嵴吸收,为后期种植手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瞿红云;向启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β3-AR基因多态性与高原缺氧、耐缺氧的相关性研究

    缺氧(hypoxia)是很多疾病共有的一个病理过程,例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呼吸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急慢性心力衰竭、失血性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等,均可以引起缺氧.而在军事医学中,缺氧这一课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缺氧引起的急慢性高原反应如今已成为很多人研究的课题[1].

    作者:林梦娇;魏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2010~2014年成都战区部队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和掌握成都战区部队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部队卫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4年成都战区部队各医疗直报单位通过军队疫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军队乙肝病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4年5年间,乙肝发病数及其占总报告传染病的比例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发病数一直居病毒性肝炎首位;乙肝发病各月病例数变化不大,无明显季节性高峰;发病主要集中在25~44岁的中青年人群(55.67%);不同职务人群中,士兵的发病占首位(43.26%).结论 乙肝是部队重点监测传染病之一,实施预防接种后乙肝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应在进一步提升疫苗接种工作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预防接种.

    作者:陈洁;胡小兵;周奕帆;古良琪;宋云彩;章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伊立替康或拓扑替康联合洛铂二线治疗老年SCLC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伊立替康(CPT-11)联合洛铂(LBP)与拓扑替康(TPT)联合LBP二线治疗老年小细胞肺癌(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74例一线依托泊苷联合顺铂治疗失败且在3~6个月内出现进展的老年SCLC患者随机分入CPT-11组和TPT组,每组37例.所有患者均以3w为1个治疗周期,每周期第1d静脉滴注LBP 30 mg/m2;另外,CPT-11组于每周期第1d、8d静脉滴注CPT-11 60 mg/m2,TPT组于每周期第1~5 d静脉滴注TPT 1.0 mg/m2.比较两组在临床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结果 CPT-11组RR为32.43%,DCR为56.76%,OS为5.24个月,PFS为2.81个月;TPT组RR为37.84%,DCR为64.86%,OS为5.41个月,PFS为2.92个月,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CPT-11组在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方面轻于TPT组(P<0.05),而在腹泻方面则重于TPT组(P<0.05).结论 CPT-11联合LBP与TPT联合LBP在二线治疗老年SCLC时疗效相近,前者不良反应以腹泻为主,后者不良反应以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为主.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作者:丁朝霞;龚传明;屈磊;陈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糖尿病合并眼底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和视力观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眼底病变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后黄斑水肿和视力恢复情况.方法 选取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和未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的白内障患者各79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 w、6w和6个月检查患者的视力;所有患者于术后6w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观察黄斑区渗漏情况,并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测量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 术后1 w、6w和6个月时,观察组视力<0.1者分别占16.46%、12.66%和10.13%,视力>1.0者分别占5.06%、10.13%和11.39%;对照组视力均≥0.1,其中>1.0者分别占16.46%、21.52%和22.78%,观察组视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局限型渗漏24例,弥漫型渗漏17例,局限型+弥漫型渗漏7例,囊样水肿型渗漏11例;对照组仅发生囊样水肿型渗漏17例,无局限型渗漏、弥漫型渗漏发生,观察组渗漏情况明显重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厚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几率显著高于不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者,且术后视力明显低于未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者.在术前应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取得患者理解,并在术中采取适当措施予以预防.

    作者:张胜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手术观摩在创伤骨外科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提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一直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因护理人员素质差参不齐,宣教内容存在随意性[1].全面展开优质护理服务后,责任护士分管床位,其宣教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健康教育的质量,影响患者健康信念与健康行为的建立.我科对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规范,每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宣教效果,发现患者对手术知识知晓率低.

    作者:江珉;李丽;杨柳翠;李绕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对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对恶性肿瘤致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2月~2013年6月共99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治疗胆道恶性肿瘤导致的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前联合影像学检查诊断正确率、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w血清总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的变化.结果 术前影像学诊断正确率为67.7%,误诊率为22.3%;梗阻部位位于胆总管下段、中段及上段患者分别有42例(42.4%)、23例(23.2%)及34例(34.3%);其中并发胆管结石23例(23.2%),胆管化脓性感染15例(15.1%);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高淀粉酶血症、胆管炎,总发生率为8.1%.与术前相比,术后1w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移酶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ERCP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是胆道肿瘤致梗阻性黄疸安全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疗效,可考虑在临床中推广运用,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贺永锋;杨小翠;马卫平;肖翔;高原;刘晓;邹强;来宇旭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DC-CIK过继免疫联合CVAD方案治疗重症多发性骨髓瘤1例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克隆增殖导致的恶性血液疾病,其发病率约占整个血液恶性疾病的10%左右.MM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易产生多种系统并发症,治愈率极低,急需探寻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现报道我院治疗的1例伴有髓外浸润的重症MM患者,通过给予CVAD方案化疗联合DC-CIK细胞治疗,使其病情得到延缓,并结合相关的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MM临床治疗的认识.

    作者:钟国成;李卫红;吴超群;闵敏;匡红;孙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Th1细胞因子水平与鼻咽癌患者预后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Th1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鼻咽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及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24例鼻咽癌患者,对其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同时对患者的Th1细胞因子(IL-2、IFN-γ及TNF-α)表达水平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24例中,1年生存率为85.5%,3年生存率为70.2%,5年生存率为59.7%;随着生存时间的增加,患者的IL-2水平升高,TNF-α水平降低(P<0.05),而不同生存时间的患者,其IFN-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分期、T分期及N分期对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5),而患者的年龄、T分期、N分期以及治疗方式是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鼻咽癌患者年龄越大、分期越高,其预后越差;Th1细胞因子中的IL-2及TNF-α水平可作为鼻咽癌患者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姜凤举;彭裕萍;李艳;申江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反恐维稳医学救援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主要任务之一是稳定西北边疆,战略地位重要.随着疆内恐怖活动的渐进频繁,与驻疆部队及地方联合反恐维稳是兵团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而反恐维稳医学救援是反恐维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欲通过分析新疆恐怖活动特点及医学救援存在的问题,重点对兵团执行反恐维稳医学救援具有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作者:陶发胜;赵强;殷泰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心脏死亡供肾中使用机械灌注的保存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中使用机械灌注的保存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4月收治的68例心脏死亡供肾移植受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供肾保存方式,将其分为静态冷储组和机械灌注组,每组有34例,比较两组受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情况及其早期移植肾功能.结果 机械灌注组的住院时间为(14.15±3.77)d,DGF发生率为14.7%;静态冷储组的住院时间为(16.97±6.13)d,DGF发生率为35.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 w内,两组血肌酐、尿素氮总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机械灌注组灌注3h后,阻力系数由开始灌注时的(0.1935±0.0633)mmHg/(ml· min)下降到(0.1532±0.0697) mmHg/(ml· min),流量从(61.71 ±31.82)ml/min上升到(101.12±28.93)ml/min,2例DCD供肾使用机械灌注中,因供肾病理提示存在化脓性感染灶弃用.结论 机械灌注保存能够降低心脏死亡供肾移植受者DGF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黄莹;孙煦勇;秦科;董建辉;蓝柳根;曹嵩;廖吉祥;李壮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醋酸钙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醋酸钙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4例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3)和对照组(n=41),治疗组给予餐中口服醋酸钙,9片/d;对照组给予餐中口服碳酸钙,9片/d,疗程共12w,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每2w,检测两组透析前的血钙、磷、iPTH水平.结果 两组血磷水平于治疗开始后均逐渐下降,自治疗4w起,治疗组血磷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钙水平正常,治疗后两组血钙水平均随口服药物时间增长而升高,至6w后血钙水平趋于稳定,自治疗4w起,对照组血钙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血iPTH水平在12w观察期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口服醋酸钙可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血磷水平,减少高钙血症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冉玉力;张璐;徐蓓蓓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酷似颅内转移瘤的粟粒性脑结核1例

    病例 女,81岁,因“反复头昏、头痛40余年,再发伴身软乏力1 w”入院.40年前,患者因头昏、头痛于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高血压病”,给予降血压治疗,自诉血压控制较好.但仍反复头昏、头痛.2个月前,患者因“发热、咳嗽、双侧肩关节疼痛”于成都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查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5-3、NSE均升高;上腹部MRI检查提示:胆总管扩张.

    作者:李玲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持续质量改进降低增强CT检查中碘对比剂的渗漏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降低增强CT检查中碘对比剂发生渗漏的影响.方法 2012年成立质量控制团队,建立技护岗位质量控制链,科学设置质量控制预期目标,设计质量控制工具与表单,制定护理要点,比较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2011年)、后(2013年、2014年)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静脉渗漏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2011年实施质量改进前相比,2013年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静脉渗漏率显著降低(P<0.05),2014年进一步下降,表明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对比剂渗漏率明显降低,达到预期目标.所有对比剂静脉渗漏经及时处理后肿胀均消退,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能明显降低CT增强扫描中静脉渗漏的发生,确保了患者检查的安全,值得CT室推广应用.

    作者:卢蓉;刘俊伶;赵丽;李雪 刊期: 2015年第12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