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重症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优势

周建丽;刘诗翔;刘枢晓;卜宪聪

关键词:隐球菌性脑膜炎, 两性霉素B脂质体, 鞘内注射, 5-氟胞嘧啶, 腰椎穿刺, 置管引流
摘要:目的:研究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治疗重症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并颅内高压患者静脉滴注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脂质体(L-AMB),并口服5-氟胞嘧啶(5-FC),同时行腰椎穿刺置管术,外引流脑脊液。结果3例患者均接受了全疗程抗真菌治疗,且复查相关指标达到治愈。结论 L-AMB 静滴及鞘内注射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小鼠下颌下腺细胞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建立和完善小鼠下颌下腺细胞培养方法,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涎腺疾病治疗奠定理论基础,并为组织工程涎腺再生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无菌环境下切取小鼠下颌下腺,胶原酶消化,接种于含有胎牛血清、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氢化可的松及转铁蛋白的低糖 DMEM 培养基中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及 HE 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特异性酶原颗粒,生长曲线评估细胞生长特性,特异性α-淀粉酶免疫荧光鉴定细胞来源。结果下颌下腺原代细胞为圆形或多边形,呈铺路石样排列,其生长缓慢,12 d 左右汇合至80%。传代细胞与原代形态相同。HE 染色显示胞核胞浆对比明显。生长曲线大致呈“S”型,与其他细胞增殖特点相似。特异性α-淀粉酶免疫荧光染色阳性,表明细胞为具有功能的涎腺细胞。结论成功地建立了小鼠下颌下腺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将为涎腺疾病的治疗和涎腺再生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戴太强;刘斌;安然;徐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碘伏纱布块在预防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后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降低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后感染的方法。方法2010年5月~2013年3月收我院108例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A 组行常规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B 组在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前用碘伏纱布块填塞直肠至术后6 h,C 组方法与 B 组相同但碘伏纱布块填塞直肠至术后12 h,比较3组术后感染率。结果 B 组(8.3%)和 C 组(5.6%)术后感染率无显著差异,但较 A 组(19.4%)明显降低(P ﹤0.05)。结论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前,用碘伏纱布块填塞直肠至术后6 h,可明显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谢斌;彭卫星;赵现伟;孙艳芳;付灵芝;操少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重症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优势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治疗重症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并颅内高压患者静脉滴注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脂质体(L-AMB),并口服5-氟胞嘧啶(5-FC),同时行腰椎穿刺置管术,外引流脑脊液。结果3例患者均接受了全疗程抗真菌治疗,且复查相关指标达到治愈。结论 L-AMB 静滴及鞘内注射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作者:周建丽;刘诗翔;刘枢晓;卜宪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CT 定位扫描在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应用 CT 定位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机关医院肿瘤科从2010年10月~2013年6月收治的因核磁扫描禁忌证而行 CT 定位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2例,局麻下在前额隆突和枕骨粗隆以上水平安装定位框架,基环低于外耳孔下﹥1 cm,在 CT 定位扫描图像上寻找三叉神经根出桥脑处,行伽玛刀治疗:等剂量曲线50%,高剂量84~90 Gy。术后电话随访,行疼痛缓解评级和面部麻木评级。结果按以上方法安装立体定位框架,很好地躲避金属伪影,CT 扫描图像中可显示三叉神经根。术后随访平均14(6~38)个月,11例(91.67%)疼痛分级从Ⅳ、Ⅴ级降低至Ⅲ级以下,其中6例(50.00%)疼痛完全缓解,平均起效时间6(3~10)个月。3例(25.00%)患者出现Ⅲ级以下面部麻木。结论在前额隆突和枕骨粗隆水平,基环低于外耳孔下﹥1 cm 的位置安装立体定位框架,可避免金属伪影,显示三叉神经根,满足伽马刀治疗定位的需要。CT 定位扫描可作为有核磁扫描禁忌证患者伽玛刀治疗的定位方式。

    作者:孙周双;薛晓英;薛斌跃;袁树斌;廖述才;唐钰佳;杨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靶控输注麻醉对肾移植患者免疫及应激的影响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方式对肾移植术患者细胞免疫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76例肾移植患者行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作为 A 组,行静吸复合麻醉的肾移植患者62例作为 B 组。比较两组麻醉前(T0)、麻醉成功后(T1)、术毕时(T2)、术后24 h(T3)、术后72 h(T4)的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 SpO2)、平均动脉压(MAP),T 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以及血清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C 反应蛋白(CRP)、血糖(GLU)水平。结果A 组 HR 在 T1、T2均分别显著低于 B 组(P ﹤0.05)。T1、T2时 A 组 MAP 显著高于 B 组(P ﹤0.05)。A 组 SpO2在麻醉后各时相与麻醉前相比无显著改变;B 组在 T1、T2均显著低于 T0(P ﹤0.05)。A 组 CD3、CD4、CD8、CD4/ CD8在 T1~ T4均分别显著高于 B 组(P ﹤0.05)。A 组 COR、IL-6、CRP、GLU 在 T1、T2、T3、T4较均显著低于 B 组(P ﹤0.05)。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能够有效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和对细胞免疫的抑制,适宜于肾移植术患者的麻醉。

    作者:李广东;朱浩良;隋大凯;邬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黎巴嫩维和任务区毒蛇咬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急救1例

    病例男,28岁,尼泊尔军人,因蛇咬伤右足背2 h,于2013年6月23日入院。患者因入室时发现一蝰蛇并追打,被其咬伤右足背,当即感伤部剧痛。在战友帮助下将蛇打死一并带至联黎部队尼泊尔营一级医院。在一级医院予患肢布带和弹力绷带绑扎、伤口挤压排毒及洗消等初步处理后,连同毒蛇一起约2 h 后后送至我维和二级医院。入院查体:体温37℃,血压120/80 mmHg,脉搏80次/ min,呼吸20次/ min。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右足背处见一对约1.0 cm深齿痕,相距1.5 cm,齿痕部出血不止,伤周明显肿胀、压痛。右下肢活动受限,反射无异常。入院诊断:蝰蛇咬伤。入院后立即予解除患肢绑扎的布带和弹力绷带,10 min后再次于伤口近心端缚扎,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及心电监护。立即静注精制抗蝰蛇毒血清(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5000 U和破伤风疫苗,对伤口进行扩创、清创及引流,同时用自制去底的一次性100 ml 注射器于伤口处反复抽吸残余毒液,口服和外敷季德胜蛇药。给予利尿、抗感染、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治疗2 d 后,患者右小腿出现肿胀、疼痛并进行性加重,拒压,肌张力增强,皮温增高,踝关节和足趾活动受限。查体:生命体征稳定,心电图、血、尿常规、生化等检查无异常。诊断为:蝰蛇咬伤并发右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于右小腿部立即行切开减压术,术中引流出淡黄色血性液体约150 ml。术后予引流,抗感染,积极预防休克、多器官衰竭等综合治疗,患肢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消失,切口二期愈合,11 d后痊愈。

    作者:王永胜;索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ROC曲线评价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利用 ROC 曲线评价胱抑素 C(Cys C)诊断2型糖尿病肾损害的价值。方法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尿素氮(BUN)、肌酐(SCr)、Cys C 水平及尿微量蛋白肌酐比值(ACR),利用 CKD-EPI 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对 Cys C 与 eGFR 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 ROC 曲线评估 Cys C 诊断2型糖尿病肾损害的价值,根据 Youden 指数确定诊断切点。对 eGFR 与 Cys C 诊断慢性肾损害的一致性进行 Kappa 检验。结果(1)eGFR ﹤60 ml/(min·1.73 m2)组患者的年龄、BUN、SCr、Cys C 和 ACR 水平均明显高于 eGFR≥60 ml/(min·1.73 m2)组;(2)Cys C 与 eGFR 之间呈负相关( r =

    作者:程莹;李宁娜;刘君静;罗鸣;艾智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深低温冷冻保存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研究

    目的:探讨深低温冷冻保存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9月收治急性创伤所致跟腱断裂一期未行修复导致的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共32例,缺损长度3~6(4.6±1.0)cm,手术所用肌腱为经过深低温处理的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在跟腱远端和近端用2-0可吸收抗菌薇乔采用双束 Kessler 法端端吻合,术后常规跖屈20~30°位固定踝关节,足背肢具或石膏板固定4~6 w。3例合并皮肤缺损者,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转移覆盖创面。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踝与后足评分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32例均获随访1年以上,平均随访(15.0±3.5)个月,其中29例切口Ⅰ期愈合,2例切口Ⅱ期愈合,1例因为排异反应取出移植肌腱由于疤痕愈合未行再次肌腱移植,目前可以正常行走。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AOFAS 足踝评分从术前(50.5±5.5)分提高到术后(90.5±6.5)分。结论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可用深低温冷冻保存同种异体肌腱,手术效果可,并可避免取自体腱造成二次损伤和并发症,患者更容易接受,移植物可长期保存,但长期效果仍需长期随访。

    作者:沙勇;李福兵;唐辉;朱跃良;简红;徐永清;赵万秋;李霞;李春晓;陈海东;高定;黄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骨盆巨大肿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骨盆巨大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我院自2000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21例骨盆巨大肿瘤患者,男17例,女4例,平均55(35~65)岁。其中骶骨脊索瘤8例,髂骨软骨肉瘤5例,软骨母细胞瘤4例,骨巨细胞瘤3例,骨肉瘤1例,均采用双侧或单侧髂总动脉暂时阻断的方法行手术切除。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0.5~6年(平均4年)随访,脊索瘤4例局部复发,1例死于肺部转移全身衰竭,1例于术后1年半死于肺部转移,其余无复发;8例出现手术部位不明原因疼痛不适。结论术中采用双侧或单侧髂总动脉暂时阻断的方法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尽量彻底切除瘤体及维持骨盆稳定性等,可明显提高骨盆巨大肿瘤患者的手术疗效。

    作者:齐波;丁晶;徐永清;阮默;林月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从可避免压疮的发生分析护理注意义务

    根据《侵权法》的解读,注意义务是护士基本的义务,要求护士在诊疗活动中认真履行注意义务。临床上发生压疮后的追责是护理工作中常见的管理问题,判断护士是否存在过错并承担责任,前提是对注意义务内容的界定,关键在于护士是否尽到注意义务。只有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加强护理管理,才能履行好注意义务,保证护理安全。

    作者:张鹤;陈敏;田爱娟;杨晓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拟诊结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结核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拟诊结核病例和22例非结核阴性对照病例进行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同时将92例拟诊病例根据其结核诊断依据强度分为可能结核病例组(17例)、疑似结核病组(58例)和确诊结核病例组(20例)3组,观察各组病例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结果92例拟诊结核病例中,阳性73例,总体阳性率为79.34%。其中可能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组阳性率分别为38.89%(7/17)、87.27%(48/55)、90.06%(18/20);22例阴性对照组中仅1例阳性,特异性为95.45%(21/22)。所有14岁以下拟诊儿童病例阳性率为57.14%(4/7),明显低于总体阳性率和成人阳性率。在确诊和疑似结核病例的9例阴性结果中,包括2例儿童,1例高龄患者,1例合并2型糖尿病,1例 HIV 抗体阳性。结论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是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结核病诊断方法,对肺及肺外结核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患者免疫状况和基础疾病(如 HIV 感染、糖尿病等)对γ干扰素释放试验结果存在一定影响。

    作者:刘斌;殷水泽;马世武;权彤彤;王春红;肖安;金媛;何海英;杨建军;金小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飞秒激光术后外伤致角膜瓣卷曲及上皮植入1例

    病例男,27岁,半年前曾行飞秒激光近视矫正术(右眼角膜瓣厚度110μm,磨削深度98μm),因“塑料片划伤右眼后眼痛、视力下降7 d”入院。入院专科查体:右眼:视力0.25,眼压 Tn,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下方可见长约5 mm 划伤,表面污秽,可见少量脓苔附着。入院诊断:右眼角膜溃疡。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右眼(1次/ h)抗感染等治疗。入院后第4 d 右眼视力提高至0.6,但患者仍诉右眼视物重影。综合验光结果提示:右眼-1.50 DS +4.50 DC ×102°=0.8。行角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发现右眼角膜下方划伤处角膜瓣向内翻卷折叠,瓣下可见片状上皮植入。入院后第7 d 行右眼角膜瓣复位+上皮植入刮除术。术后予氟米龙滴眼液抗炎等治疗,术后1 w 患者视力恢复至1.0,综合验光:右眼+0.50 DC ×90°=1.2。出院后1 w、1个月、3个月随访,未见上皮植入复发。

    作者:张衡頔;蒋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尽早耳石复位治疗对 BPPV 的疗效及对复发的影响

    目的:探讨尽早进行耳石颗粒复位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其复发率的影响。方法不同病程(≤12 h 组和﹥12 h 组)的126例 BPPV 患者均行手法复位治疗,治疗1 w 和1年后复查,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治愈率和1年内的复发率。结果病程越短的 BPPV 患者,其1 w(短期)临床治愈率越高(P ﹤0.05);但病程不等的患者在1年时(长期)的临床治愈率相当(P ﹥0.05)。病程越短的 BPPV 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越低(P ﹤0.05或 P ﹤0.01),达到临床治愈所需要的手法复位次数越少(P ﹤0.05)。结论 BPPV 患者的复发率与患病程密切相关,BPPV 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法复位治疗。

    作者:李改丽;徐贤华;秦杨;戎健;李烨瑾;白淑蓉;邓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夹江地区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研究四川夹江地区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2月解放军42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确诊的187例房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夹江地区房颤患者具有以下特点:(1)阵发性房颤比例少。(2)瓣膜型房颤仍然占一定数量。(3)基础疾病中,冠心病所占比例较高。(4)阵发性房颤复律治疗率较低。(5)住院患者脑卒中发病率较高,但抗血栓形成药物,尤其是华法林的使用不足。结论夹江地区房颤患者需要加强房颤知识普及和教育,临床治疗需要加强抗血栓治疗,防止或减少血栓形成及其并发症。

    作者:周晓玲;刘子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侵袭性白念珠菌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目的:建立侵袭性白念珠菌小鼠感染模型。方法体外通过菌丝生长实验评价白念珠菌的毒力大小,通过尾静脉注射白念珠菌菌悬液感染小鼠后,观察小鼠生存时间,评价白念珠菌体内毒力大小;以感染后7 d 内小鼠100%死亡为标准,建立了侵袭性白念珠菌小鼠感染模型,对感染小鼠进行氟康唑治疗效果评价。结果白念珠菌体外毒力与体内毒力一致,4种培养基中菌丝均生长良好的菌株,体内感染小鼠后,小鼠生存率也低;感染模型中,氟康唑对敏感白念珠菌的治疗效果强于对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P ﹤0.05)。结论建立的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模型可用于药物体内抗白念珠菌活性的筛选。

    作者:杜发娅;阎澜;姜远英;徐贵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05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诊疗的610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5例,其中治疗组予以左旋氨氯地平,2.5~10.0 mg/ d;对照组予以缬沙坦片,80~160 mg/ d。治疗1年后,检测分析两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d、左房横径(LAD)、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及脑钠肽(BNP)水平以及房颤复发率。结果治疗1年后随访发现,两组的 SBP、DBP、Pd、LAD、hs-CRP 及 BNP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05),而两组的 SBP、DBP、Pd、LAD、hs-CRP 及 BNP 水平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缬沙坦组房颤复发率为28.85%(88/305),左旋氨氯地平组为31.15%(95/305),两组间房颤复发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对于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旋氨氯地平可以很好地降压和防治房颤,降低 LAD、hs-CRP 和 BNP 水平,其效果与缬沙坦类似。

    作者:吴友良;王国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人工流产术后口服避孕药妈富隆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后口服避孕药妈富隆减少术后出血和促进子宫内膜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在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人流病例中,随机抽取1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休息,给予抗炎和助宫缩治疗;实验组术后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避孕药妈富隆口服,1片/ d,连续21 d,观察比较两组术后阴道流血和月经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阴道流血在7 d 内干净:实验组82例(91.11%),对照组68例(75.55%);25 d 内恢复月经:实验组78例(86.67%),对照组61例(67.7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人工流产术后口服妈富隆,可减少阴道流血,加快月经恢复正常,有利于术后康复,值得推广。

    作者:王疏影;张颖;周军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以 CT 影像资料为依据的引导器在 PNCL 术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一种以 CT 影像资料为依据设计的引导器在经皮肾穿刺取石术(PNCL)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80例(10例为双侧)上尿路肾结石患者,先行 CT 扫描定位,体表作标记。脱机后,在自制的引导器指导下予以肾穿刺扩张。结果180例患者,共需建立190条皮肾通道,顺利建立184条通道,总成功率为97.8%(184/190),单次穿刺成功133例。6例经过调整方向或深度后仍未穿刺成功,改用 C 臂辅助下的穿刺造瘘,5例成功,1例失败。这6例与患者较肥胖、手术中的体位与 CT 检查定位时的体位不一致有关。结论以 CT 影像资料为依据设计的引导器用于经皮肾穿刺取石术准确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何世国;谢金民;周雄辉;张炜;陶榕;李佳妹;曹加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病例男,15岁,因“行走不稳,言语欠清,智能减退10个月”,于2013年11月8日入住我科。患者自2013年2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不稳,感双下肢发僵,左下肢症状重,易被斜坡绊倒,伴有言语表达欠清晰,饮水偶有呛咳,并有反应略变慢、记忆力减退、异常欣快,语言理解正常,上肢活动无明显异常,生活尚可自理。之后行走不稳较前逐渐加重,行走踮脚,言语不清加重,口腔唾液分泌多,常吐唾沫并伴左侧口角流涎。于2013年8月就诊于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 MRI 示脑白质脱髓鞘改变(双侧侧脑室旁白质见片状 T2 Flair 高信号),铜蓝蛋白0.18 g/ L,眼科检查未见 K-F 环。给予茴拉西坦胶囊、强的松、甲钴胺片口服,症状无改善,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来时患者欣快,行走蹒跚步态,口齿不清,尚可正常交流,大便正常,小便频数。

    作者:何月涛;魏微;高妹茹;张微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MHD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胃促生长素与营养指标的关系

    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MHD)患者体内 C 反应蛋白、血浆胃促生长素水平与营养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4月~2013年6月接受透析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2例为观察组,且按照患者入组时血清高敏 C 反应蛋白水平(hs-CRP)分为微炎症组(n =39例)和非微炎症组(n =43),另选择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的 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血浆总多肽胃促生长素水平,以及营养状态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MHD 患者在炎症因子水平、整体营养状态和人体学指标,以及总多肽胃促生长素(ghrelin)水平方面均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微炎症组与非微炎症组在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中臂围(MAC)、铁蛋白(Ferritin)、hs-CRP、IL-6和 TNF-α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MHD 患者共出现营养不良35例(42.6%),其中微炎症组22例(62.8%),非微炎症组13例(37.2%);相关性分析:hs-CRP 分别与 ALB、PA、TF、Ferritin、TSF 和 MAC 呈负相关(P ﹤0.05),与 IL-6和 TNF-α呈正相关(P ﹤0.01),血浆 ghrelin 与 TG、ALB 和 PA 呈负相关(P ﹤0.05或 P ﹤0.01),hs-CRP 和 ghrelin 均与 SGA 呈正相关(P ﹤0.05或 P ﹤0.01)。结论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普遍较差,应注意改善体内微炎症状态。其中 hs-CRP 和血浆 ghrelin 均是反映体内营养状态的有效指标,可用于评估 MHD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

    作者:杨绪兰;罗莉;余友敏;赵小晶;张勇;曹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