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芳;肖家诚
为弄清普通级实验室中SD大鼠肺部感染的原因,本实验对普通级实验环境中饲养的清洁级来源的SD大鼠及清洁级设施中饲育的SD大鼠,按照国际标准关于清洁级大鼠的要求,对可能引起肺部感染的4种细菌、肺支原体及仙台病毒作了检测.结果:普通级实验环境中饲养的清洁级来源的SD大鼠有肺支原体感染,感染率为75%.结论:为确保实验动物质量等级,不但应具有级别的动物生产繁育设施,同时必须配套同等条件的动物实验设施.
作者:郑红;李静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回顾了以往的文献和近年来的研究,对形成牙列拥挤因素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许艳华;徐芸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部分背根切断与脊髓中央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染色.结果:部分背根切断后3?d,中央管上皮出现大量细胞凋亡,10?d时凋亡细胞又明显减少,但总细胞数术后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部分背根切断可致脊髓中央管上皮细胞凋亡,且随损伤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有明显减少,提示细胞凋亡可能在损伤的间接影响下发生,且同时伴有细胞增殖.
作者:邹智荣;王廷华;冯忠堂;李明;陈彦红;罗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病率和治疗效果.方法: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6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对伴有焦虑障碍者,用苯二氮卓类等治疗.结果:68例患者中焦虑障碍的发生率16.1%,治疗好转率为81.8%,治疗后HAMA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结论:焦虑障碍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率高,抗焦虑治疗有效.
作者:陆芹;符春晖;牛继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对离体大鼠肾损害的作用机制和牛磺酸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大鼠均建成离体肾脏灌流模型,用K-H灌流液作对照组,余两组在K-H液中分别加PAF,PAF及牛磺酸灌流,检测灌流液中的蛋白含量、组织钙、丙二醛(MDA).结果:PAF组漏出蛋白量、组织钙、MD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牛磺酸组漏出蛋白量明显低于PAF组(P<0.01),组织钙、MDA低于PAF组(P<0.05).结论:PAF是通过其受体影响细胞膜钙通道开放,钙内流增加,导致钙超载,PAF促进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肾脏;牛磺酸通过调节细胞内钙稳态作用,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肾脏.
作者:尹列芬;杨玲;刘琳;黄桂云;孙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开发一个适用于正畸临床的计算机辅助测量软件,提高牙颌模型分析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以Visual Basic 6.0(简称VB 6.0)及Auto CAD R14(简称Auto CAD)为主要开发平台,设计.结果:开发建立了计算机牙颌模型测量分析软件,为正畸临床诊断及矫治计划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结论:该软件操作简单,分析结果快速精确,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余兵;胡江天;徐芸;许艳华;梅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腹部手术后细胞因子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治疗组在术前第1?d,术后1,2,3?d给予20万U乌司他丁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同时检测血和尿α微球蛋白、血肌酐和尿素氮、细胞因子.结果:腹部大手术运用乌司他丁后,治疗组的血尿α微球蛋白、血肌酐、细胞因子低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腹部大手术后细胞因子释放,保护肾脏功能.
作者:田大广;李晓延;李立;朱洪;阿永俊;黄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格拉司琼、氟哌利多,比较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方法: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20 例,手术结束拔出气管导管和胃管后随机分为3组,A组 :未用任何止吐药;B 组:静脉注射氟哌利多 2.5mg ;C组:静脉注射格拉司琼3mg,观察术后30min,24h,48h PONV 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30min嗜睡率B组高于A,C 组,术后24h,PONV发生率B,C 组明显低于A组(P<0.05,P<0.01),头痛发生率C组高于A,B 组(P<0.01),术后48h PONV 发生率C 组明显低于A,B组(P<0.05).结论:格拉司琼、氟哌利多均能有效防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格拉司琼优于氟哌利多.
作者:杨云丽;麻伟青;周通利;杨正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残角子宫为副中肾管发育过程中一侧发育不全形成,残角子宫妊娠为畸形子宫妊娠,其发病率国外为0.007%~0.008%,国内报道为0.001%.早孕时易误诊,若行人工流产常常无法刮到,至妊娠中期后时易发生胎盘植入及残角子宫破裂产生严重的内出血,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现将2例残角子宫妊娠报道如下:
作者:冯玉昆;杨卫红;马润玫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确定BMP-2基因转染人成纤维细胞株KMB-17的实验中质粒DNA和脂质体(lipofectin)佳使用剂量,以获得BMP-2基因转染KMB-17细胞的佳条件.方法:采用不同剂量整合有BMP-2基因的质粒DNA pBK-B2和lipofectin转染KMB-17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和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方法,确定不同剂量pBK-B2质粒DNA和lipofectin对细胞转染效率和增殖的影响. 结果:当lipofectin用量为5?μL,pBK-B2质粒DNA为2?μg时,BMP-2基因在KMB-17细胞内表达比例高,且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结论:采用合适剂量的质粒DNA和脂质体转染BMP-2基因,可以使大多数KMB-17细胞被转染并且不会影响细胞增殖.
作者:石健;林月秋;王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与无排斥反应时外周血与泪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比较以及未排斥反应组与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泪液中IG的比较.方法:分别采集角膜移植术者及老年性白内障行ECCE术后各期泪液及外周血,以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各期的IgG,SigA,LF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角膜移植术正常组与排斥反应发生组血清中的IG无显著性差异(P>0.05).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组泪液中IgG含量升高,随着排斥反应的治愈,IgG含量趋于正常(P<0.05).而LF含量则呈下降,当排斥反应治愈时,LF水平亦恢复正常(P<0.05).角膜移植无排斥反应组术后各期泪液中IgG及sIgA的含量均高于老年性白内障行ECCE+IoL术组(P<0.05).结论:角膜移植术后,泪液中的IgG,sIgA,LF呈一规律变化曲线,当排斥反应发生时,IgG水平异常升高,LF水平呈下降趋势,检测泪液中的IG含量,有助于预防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和排斥反应是否治愈的参考依据.
作者:游志鹏;张煜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26岁,因全身多处汽油火焰烧伤后6?h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132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100/70?mmHg,神志清楚,四肢湿冷,口渴明显,双肺呼吸音粗糙,全身除头面部,下腹部和会阴部外,均被烧伤,总面积90% TBSA,其中三度56%,深二度22%,浅二度12%,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否认其他外伤史.立即右股静脉穿刺置管,快速补液抗体克,四肢焦痂切开减压,低流量持续吸氧,禁食等处理.患者休克期度过平稳,伤后72?h,行四肢及臀部切痂53% TBSA,微粒皮移植.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白细胞15.8×109/L,红细胞3.8×1012/L,血色素11.2?g/L,给予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
作者:李建伟;唐宗联;汪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对109例发生在家庭中的儿童烧伤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了解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5岁以下儿童,热液烫伤占多数,农村家庭、低学历母亲等是造成儿童烫伤的客观因素.结果表明:5岁以下儿童是家庭中的危险人群.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差,地区文化生活习惯落后,父母亲等监护人在家中对儿童持续监护的不力或失败是造成儿童家庭内烫/烧伤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葛茂星;梁明;陈宗华;严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应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各类中、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22例.结果表明: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缓解癌痛、改善精神状态、增加食欲食量方面有一定效果,尤其为不能耐受手术、放疗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从而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张志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为了探讨小儿特重度烧伤(TBSA>25%)创面脓毒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至1998年收治的47例小儿特重度烧伤并发创面脓毒症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治愈41例,死亡6例.结论:及时有效的抗休克治疗,合理的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注意防治真菌感染的发生,正确地进行创面处理,是提高小儿特重度烧伤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唐宗联;张劲松;黄斌;曾明;李建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为探讨1,6-二磷酸果醣(FDP)对心肌细胞的影响,采用胶原酶二步灌流法将成年兔心肌细胞分离出来,培养于含有2.5和5.0?mmol/L FDP的培养基中,分别于0,4,8,12?h取样,作台盼兰染色和光学显微镜上的观察,并对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心肌细胞中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在上述条件下,圆形细胞(死亡的或受损后尚存活,但形态变圆的细胞)的百分率一直保持恒定.在FDP实验组,各时间点的LDH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在2.5?mmol/L,4?h时,LDH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在5.0?mmol/L浓度,12?h时,LDH活性却显著升高(P<0.05).在FDP低浓度为2.5?mmol/L和高浓度5.0?mmol/L时,与对照组相比,在各时间点,心肌细胞中ATP含量呈增加趋势,并在5.0?mmol/L浓度,8?h时,差别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在浸泡式培养的条件下,不同浓度的FDP,在不同的接触时间,对兔心肌细胞膜产生不同的影响.低浓度时,FDP对兔心肌细胞膜有稳定作用,浓度高,接触时间长,可造成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增高,进而造成心肌细胞损害.结论:无论将FDP用于临床医疗或科学研究中,根据用药目的,给药途径,方法及接触时间的不同,FDP的剂量可有很大差异.因此,为满足使用需要,寻找出FDP的适剂量及佳接触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杨远和;曹西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精神性窦性心律不齐是窦性心律不齐中的特殊一类.此类心律不齐除同一时间、状态下,窦性P-P间期互差>0.12?s外,还具有心率快慢呈阶段性而非周期性,只有动态的心电图上观察得到[1].本文动态心电图检测患儿153例,旨在探讨儿童精神窦性心律不齐的特点、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许昆;谭爱玲;周虹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为观察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对呼吸及呼吸时相的影响,并了解其作用机制,分别暴露家兔延髓腹面侧和背面侧,切断双侧迷走神经,记录一侧膈神经放电作为呼吸指标,观察机械损毁面神经后核内侧区(mNRF)对呼吸的影响.结果:(1)动物在自主呼吸时(n=8),轻触压延髓腹侧表面舌下神经根部,家兔呼吸立即停止;(2)自主呼吸下,从延髓腹面侧机械损毁双侧mNRF,家兔(n=6)自主呼吸和膈神经放电在2?min内同时停止,并不可恢复;(3)从延髓背面侧机械损毁双侧mNRF,家兔(n=22)自主呼吸仍存在,但呼吸频率显著变慢,TI和TE延长,但以TE的延长极为显著.对上述各损毁点做组织学检查,其均在mNRF内.结果提示:mNRF与呼吸节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它可能是呼吸节律发生器的重要组成部份.
作者:何敏;魏书均;韩毅;朱智勇;徐世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对近年来烧伤后红细胞免疫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汪虹;缪玉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对云南产滇丹参、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注射液在血小板聚集、心血管药效学方面与丹参注射液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Born氏比浊法观察4种丹参体内、体外对抗ADP,PAF,AA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作用.采用离体豚鼠心脏灌流法和结扎大鼠冠状动脉造成的心肌梗塞法,以冠脉流量、心电图、心肌酶、心肌梗塞范围、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心肌细胞凋亡为指标观察4种丹参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结果:4种丹参体内、体外显著抑制ADP,PAF,AA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P<0.01),滇丹参和甘西鼠尾的抑制作用较丹参显著(P<0.05,0.01).4种丹参可显著对抗垂体后叶素致冠脉流量的减少和心肌收缩力的减弱,增加正常离体豚鼠冠脉流量(P<0.05,0.01).4种丹参可显著缩小心肌梗塞范围,降低心肌酶活性和心电图S-T段的抬高程度(P<0.05,0.01).电镜观察,治疗组显著减轻缺血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原位末端标记表明,治疗组的凋亡细胞较对照组少.流式细胞术测得治疗组的心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3%,4.95%,7.53%,7.27%,而对照组为11.7%(P<0.01).结论:滇产三种丹参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与抗血小板聚集、减轻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抗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闫彩珍;李惠兰;张荣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