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程护理在脊柱侧弯行人工假体钛肋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经惠薪;傅巧美;陈文月

关键词:全程护理, 人工假体钛肋, 脊柱侧弯, 护理
摘要:人工假体钛肋(VEPTR)是一种可移植设备,即垂直可扩张假体钛肋骨,用于特定椎体畸形或缺陷的患者,可加强其脊柱的机械稳定,不影响肺脏正常发育,改善呼吸功能[1].全程护理服务模式是进一步深化整体护理的有效途径,即病人从入院到出院为其提供全程化、全面化、专业化的无缝隙服务,满足病人护理安全需求,减轻家属负担.我院对2010~2011年因脊柱侧弯行VEPTR手术的11例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护士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康复训练量化法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训练中的运用

    目的 观察康复训练量化法运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训练中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为观察组病人制定康复训练量化表并据此指导病人进行量化训练,对照组则按照常规训练法进行训练.所有患者均定期接受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OM)测量.结果 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OM)测量,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采用康复训练量化管理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睿云;高辉;艾芳;刘胜;何春耒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

    老年人谵妄、痴呆和抑郁的护理策略3相关证据3.2谵妄、痴呆和抑郁的护理策略概述 由于谵妄、痴呆和抑郁的许多症状相互交织,老年人可能会同时出现两种或三种状态,因此,对这些状态的干预措施也经常重叠.谵妄、痴呆和抑郁总的护理策略(图1).

    作者:贾守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释放胎盘中脐带血对缩短第三产程的临床观察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分娩时出血量的收集和测量存在一定的困难,估计的出血量偏少,实际产后出血发病率更高[1].产后出血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子宫胎盘附着处血窦不能迅速闭合而导致.正常分娩情况下,第三产程需5~15 min,不应超过30 min.临床观察发现,第三产程时间对产后失血、量与产后出血发生率有显著影响.当第三产程>10 min时,产后出血量明显增加;>20 min时则增加更显著[2].因此,缩短第三产程时间能有效减少产后出血量.有文献报道,随着脐血干细胞的采集,胎盘剥离娩出时间缩短,产时出血量相对较少[3].

    作者:缑玉洁;王长菊;刘艳玲;朱俊玲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乳腺癌骨转移并发高钙血症的护理

    高钙血症是常见的肿瘤外内分泌综合征,肿瘤骨转移伴破骨性骨溶解是导致高钙血症的常见机制[1].乳腺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几率很高.据文献报道[2],乳腺癌的患者90%存在骨转移.晚期乳腺癌尤以骨转移为常见[3].血清钙的正常值为2.03~2.54 mmol/L,当血清钙浓度高于2.75 mmol/L即为高钙血症.当血钙高于3.75 mmol/L时称为高钙危象,严重威胁生命.

    作者:尤渺宁;黄立红;商靖;赵文惠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间物品定位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使手术间物品定位放置,规范统一,管理科学合理化.方法 成立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制定手术间管理制度,设计术后物品归位图及流程图,制定术后归位评分标准,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结果 物品定位率达98%,巡回护士在位率达98%,物品不到位影响手术进展次数降为零,手术医生对护士物品准备满意度达到92%,各级护理人员对物品定位知晓率达100%.结论 通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规范了手术间物品定位,手术间管理更加合理科学,提高了手术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

    作者:蒋列琴;徐小群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意外综合征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中心静脉置管是危重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肿瘤术后患者,既满足了患者病情的需要,也减轻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轻护理工作量.对于导管的放置及留置期间的护理,临床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拔除导管过程中并发症报道的文献不多.中心静脉拔管后发生并发症的临床过程称为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意外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晕厥、低氧血症、感觉迟钝、左侧偏瘫,甚至呼吸心跳停止、休克昏迷等,其死亡率达57%[1],故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我科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共行颈内和锁骨下静脉穿刺1 568例,发生拔管意外综合征3例,报告如下.

    作者:唐琦;石春凤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静脉留置针封管技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静脉留置针因具有减少重复静脉穿刺,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诸多优点,近几年来成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封管技术是其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保持输液通畅的关键.国内对留置针所用的封管液、浓度、剂量的选择、封管的方法、速度、频次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认为应在确保患者安全、舒适的前提下,视其年龄、基础疾病、生理条件及两次输液间隔时间等选用合适的封管液及封管方法,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确保置管时间,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对留置针封管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静;刘新凤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非插入式结肠水疗对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非插入式结肠水疗对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30例,除常规康复护理外,结合非插入式结肠水疗机进行治疗,每次治疗20~30 min,每2天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前、治疗后3d内和治疗后30 d对患者的每次排便费力程度、便次、排便间隔和粪便性状等情况进行积分评估,并在治疗后3d内和治疗后30 d进行随访,同时评估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每次排便费力程度、便次、排便间隔和粪便性状等评分在治疗后3d内和治疗后30 d均明显好转(P<0.05),患者的便秘情况明显改善;治疗后3d内疗效评估结果:6.7%的患者完全治愈,显效53%,有效36%,3.3%的患者无效.治疗后30 d的随访疗效结果显示,3.3%的患者完全治愈,30%的患者显著有效,43.3%的患者有效,10%的患者治疗无效.结论 非插入式结肠水疗能有效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绣球;卢少萍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腹腔镜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的护理体会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睾丸非精原性细胞瘤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广泛的认可[1].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日益成熟,腹腔镜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 laparoscopic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dissection,LRPLND)的报告逐渐增多[2-3],但相关的护理报告较少.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我们采用LRPLND治疗Ⅱ期非精原细胞瘤患者7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亚;康福霞;田春娟;胡萍;徐惠惠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肛门减压管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肛门减压管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我科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162例患者随机纳入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切除肿瘤后直接行盆内吻合.实验组患者盆内吻合完毕后,经肛门置入一根减压管,并外接一次性引流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肛门排气时间、肛周皮肤受损病例及大便污染床单位次数.结果 对照组患者发生吻合口瘘2例,实验组患者未发生吻合口瘘.实验组及对照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3.21±12.23)h和(28.41±7.23)h;肛周受损患者分别为9例及24例;出现大便污染床单位次数分别为10例和38例,差异有显著意义(t=3.41,P=0.003;x2 =6.857,P=0.009;x2=17.818,P=0.000).结论肛门减压管应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方法简单,可行度高.不仅可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同时能减少大便对肛周皮肤的损害,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作者:杨婕;李卡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医护英语情境性教学内容及方法的理论与实践

    多年来,困扰大学生学好医护英语的关键,一是医护英语听说困难,二是医护英语词汇难记.其原因在于,目前的医护英语教学内容缺乏医学护理知识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即所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教师难以引导学生利用英语就他们所学的医护知识展开听说训练;由于医护英语的教学内容与医护知识的严重脱节,使学生对医护英语词汇的学习和掌握缺乏系统性.为此,本课题组考虑到医护英语教学内容与医护知识的一致性,在选择和编写教学内容时,紧紧围绕着医院的临床实际,即根据医生和护士在医院工作的具体情境展开教学.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医护英语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系统而科学地掌握医护英语词汇,使教学生动活跃.介绍如下.

    作者:雷慧;马桂云;杨玉香;杨坤宝;秦博文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注射器负压吸引处理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探讨

    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和电刀的普及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1].据报道[2],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和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有关.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常常会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3].为预防和处理脂肪液化,降低切口感染率,2009年始,我们采用注射器低负压持续吸引处理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报告如下.

    作者:叶林娇;钟春阳;谢玉兰;肖美萍;叶璐娟;温芳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器械收纳袋的设计及在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腔镜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手术方法,是未来外科手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院在腹腔镜胆囊切除、阑尾切除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并已涉及到多学科领域,如普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脑外科等均已广泛开展腔镜技术.随着腔镜手术越来越复杂,器械种类越来越繁多,且此类器械操作手柄长、又比较精细贵重,有的器械又有导线与主机相连,因此,手术中如何管理手术器械对手术室护士来说是一项新的课题.针对其特点,我们特别设计了器械收纳袋,用于术中保存使用频率高而暂时不用的器械.经2 000多例手术的临床应用,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潘爱芬;李毓敏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脚踏式双开垃圾桶的制作与应用

    生活中常用的垃圾桶多为踩踏侧开盖式的,开放口多对着脚踏者,在使用过程中,脚踏者必须将桶盖完全打开,才能将废弃物准确地丢落入桶内,而且脚踏开盖、丢弃废弃物必须协调一致,否则,会使废弃物不能丢进桶内而留置于桶盖或踏脚上.耳鼻咽喉、口腔科病人在诊治过程中,经常出现医生脚踏打开垃圾桶盖为病人提供方便时,由于两者配合不协调,而被病人吐沫在脚上的尴尬情景,给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带来极大不便.为此,笔者将普通踩踏侧开盖式垃圾桶改进为脚踏式双开垃圾桶,这样可使用对侧双方位丢弃物或吐沫,即使掀盖没有完全张开,也不至于被污物弃脚上,垃圾桶内的腐臭气味会随桶盖的关闭垂直向上扩散,不会对冲使用者,减少了疾病传播的机会.

    作者:王雪影;何玉桂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小儿原发性Fanconi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Fanconi综合征是由于多发性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致使应全部再吸收的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和选择性再吸收的电解质不能有效地再吸收,造成营养物质的丢失和电解质调节障碍.Fanconi 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肾近曲小管功能多发性障碍,致使在正常人应被近曲小管重吸收的葡萄糖、氨基酸、磷酸盐、重碳酸盐(钾、钠、钙)等物质,都从尿中大量排出[1].

    作者:李杏;宋恩莲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住院精神病人在半开放管理中出走原因分析与安全防范

    我院自2001年1月建成开放性环境,实行半开放管理,至2011年4月,共有6例病人成功出走.通过分析和改进管理方法及措施,多次及时、有效制止了病人出走,在预防精神病人从开放性环境中出走取得成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丽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老年卒中患者不同鼻饲方式及间隔时间的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卒中患者佳鼻饲泵注方式与间隔时间.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6月入住我院且需鼻饲肠内营养的患者,单号入院者为实验组,间歇泵入;双号入院者为对照组,持续泵入.比较不同鼻饲方式对老年卒中患者在胃潴留、呕吐、腹泻、便秘等胃肠道方面的影响.结果 间歇泵入组在胃潴留、呕吐方面优于持续泵入组(P<0.05),在腹泻、便秘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肠内营养间歇泵入4h、休息2h法是老年卒中者的佳鼻饲方式,由此可以减少胃潴留和呕吐的发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方萍;岳明;霍佳佳;徐维霞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香港肾科护理工作见闻与启示

    2009年,笔者参加了由香港医院管理局与广东省卫生厅联合举办的广东省肾科在港培训专科护理文凭课程的学习.通过在威尔斯亲王医院肾科44周的临床护理实践和专科课程学习,对香港肾科的专科特色、肾科专科护士及护士诊所、肾科护理治疗有一些了解.现将护理工作见闻介绍如下.

    作者:冯桂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大鼠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保留灌肠治疗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 根据放射性直肠损伤运用保留灌肠护理研究的需要,探讨并建立符合放射性直肠损伤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SD大鼠为实验动物,根据预实验结果,选择21 Gy、22 Gy、23 Gy、25 Gy、30 Gy作直线加速器单次直肠局部照射,比较大鼠摄食饮水量、体重、排便、精神及自主活动情况,光镜下观察直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应用剂量22 Gy源皮距90 cm、单次盆腔局部照射所致的大鼠直肠炎症状与临床病人的病情接近.结论 本模型适合放射性直肠损伤保留灌肠药物治疗、护理研究等的需要.

    作者:张兰凤;张曦霞;邱云芳;金建华;朱顺新;吴建亭;张建兵;叶赟;刘春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尿激酶封管在糖尿病肾病长期留置导管中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 综合观察及评价规律尿激酶封管法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中的使用效果.方法 将24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封管组、肝素封管组以及尿激酶肝素混合封管组,6个月后观察比较3组临床各项指标:透析血流量、导管通畅度、因栓塞更换导管次数以及三组单次抽吸导管不畅例次、动静脉反接发生例次及相关护理干预情况.结果 尿激酶封管组的导管通畅度、透析血流量与肝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尿激酶封管组的导管通畅度、透析血流量与肝素尿激酶混合封管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使用尿激酶封管后,留置导管因栓塞而需更换的次数明显减少.尿激酶组因上机前发生单次抽吸导管不畅或动静脉反接事件时需护理干预例次较肝素组明显减少,较混合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糖尿病肾病透析置管患者可规律性使用尿激酶封管.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透析置管的通畅度,减少了上机前发生抽吸导管不畅事件的例次以及透析过程中血流量不畅时需护理干预的例次,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导管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减免了部分长期留置导管封管的费用.

    作者:陈静芳;谈丽丽;杨晓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护士进修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