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护理

范光明;曾新群;沈金丹;文伟;王玲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护理
摘要:颅内动脉瘤是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约占正常人群的3%~6%[1],在首次破裂后,可引起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等并发症,因此,需要早期诊断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疗.近年来,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技术发展迅猛,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护士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肝癌切除术后并发大出血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到目前为止,手术切除是公认的疗效好的治疗手段[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肝癌切除术后病死率在下降,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其中术后大出血是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易导致肝功能衰竭、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后果[2].因此,做好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十分重要.笔者总结了近七年我科发生的肝癌切除术后48例并发大出血患者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卢彩霞;郑芹;叶志霞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自发性食管破裂的观察与护理

    自发性食管破裂又称Boerhaave综合征,指非外伤引起的食管壁全层裂开,是临床误诊率高[1]且严重危及生命的外科急诊.本病多发生于饮食量大、长期嗜酒的男性.临床表现常有胸痛、剑突下痛、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甚至休克.我科2005~2008年共收治4例自发性食管破裂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万园园;刘新凤;王亚丽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护士层级管理与连续排班的实践与思考

    目的 结合各临床科室实际情况,根据护理现有人力,观察四个标杆科室护士层级管理和APN(早、中、晚)连续排班应用情况.方法 针对四个科室护理人员结构进行分层,按职称、工作年限及个人能力,设护理组长(替值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制订各自岗位职责和工作指引,通过护理部和质量控制小组检查及满意度调查,将结果进行分析、反馈.结果 层级管理连续性排班与传统排班比较,医疗对护理的满意度、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病区护理质量满意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护士满意度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层级管理与APN连续排班优化了护理管理效果,进一步落实护理三级查房,激发了各级护理人员的潜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整体护理水平.但在护士夜班时间方面需进一步优化、合理.

    作者:张友惠;陈雪茹;涂晋梅;项安风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便携式化疗输液泵的护理

    静脉持续输注是消化道肿瘤化学治疗的常用给药方法,临床已证明其在提高疗效、减低药物毒副反应方面的优势[1].笔者总结2005年以来我科使用便携式化疗输液泵进行持续静脉输注化疗的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作者:国仁秀;陆宇晗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体位干预联合抚触对新生儿胃食管返流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体位干预和抚触对新生儿胃食管返流的影响及其护理.方法 将2005年1月~2008年12月胃食管返流的新生儿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2005年1月~2006年12月)、干预组30例(2007年1月~2008年12月).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体位干预和抚触,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一般护理,观察两组新生儿呕吐次数、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 治疗7 d后两组新生儿在呕吐次数、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及体重增长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位护理和抚触干预新生儿胃食管返流效果显著,是治疗新生儿胃食管返流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燕萍;王素萍;朱燕君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颈椎牵引带支撑架的制作与应用

    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措施是颈椎牵引,它可以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和增大椎间隙,以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而产生的水肿,增加舒适程度.患者进行颈椎牵引时可采取坐位或卧位,用颈椎牵引带兜住下颌,通过滑轮及牵引架加牵引砣进行牵引.

    作者:李宗婷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的护理体会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HL)已经成为急性胰腺炎(AP)的重要病因之一.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是指重症胰腺炎患者血甘油三酯(TG)≥11.3 mmol/L或TG值虽为5.65~11.3 mmol/L,但血清呈乳状重度脂血,排除其他病因并在此之前未使用脂肪乳剂者.HAP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达50%左右[1].

    作者:徐世英;陈冰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机械通气气管套囊控制指标对家兔气管黏膜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气管套囊指标对急性肺损伤兔气管黏膜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兔90只,按气囊压力不同分为A(气囊压力30 cmH2O,气囊充气时间1 h、2 h、4 h、8 h)、B(气囊压力20 cmH2O,气囊充气时间1 h、2 h、4 h、8 h)、C(气囊压力20 cmH2O,每隔2 h、4 h、8 h气囊放气10、20、30 min)、D(对照组)4组,分别对气管黏膜进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气囊压力20 cmH2O维持<8 h,上皮少量纤毛缺失,柱状上皮细胞轻度肿胀,每隔4 h放气20 min,上皮细胞层次较清晰,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结论 气囊压力在20 cmH2O对气管黏膜的损伤轻;气囊充气4 h后放气时间≥20 min再充气,可减轻气管黏膜损伤.

    作者:陈贵华;靳克英;周向东;王导新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Chiari畸形的围手术期护理

    Chiari畸形是以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先天性疾患,常合并脊髓空洞症及枕颈骨性畸形[1].我科2007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8例Chiari畸形的病人,均通过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柳华;陈海燕;杨丽平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应用普通肛管与吸痰管对老年腹泻病人保留灌肠的对比研究

    因菌群失调导致腹泻是老年住院病人常见的症状,保留灌肠是有效且常用的治疗方法.老年患者因生理反应,肛门括约肌比中年以下患者的松弛,而且肛门又是受刺激较敏感部位,传统灌肠方法[1](使用硅胶肛管灌肠)不宜保留液体,经常出现边灌边流,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

    作者:蔡雪青;王洁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加化疗药的新方法

    现阶段使用的抗癌药物(化疗药)多为细胞毒性药物,对肿瘤组织杀死的同时对正常组织也有抑制作用,护士在接触抗癌药物时,如不注意防护,对正常人体易产生伤害,如配置药液过程中输液瓶压力过大,在更换过程中药液易外渗,滴在手上、床上,会造成对护士、病人的伤害和环境的污染.为此,我们摸索出一种非常简单而又能有效地减少配置化疗药物时药剂弥散、外渗、滴漏的方法.

    作者:徐晓娣;黄态斐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胃镜定位下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手术配合

    胃间质瘤是胃黏膜下肿瘤,大多数胃黏膜下肿瘤是平滑肌瘤或良性间质瘤,但仍需广泛切除,仅凭活检难以与平滑肌肉瘤、恶性间质瘤鉴别[1].内镜或手术切除是治疗良性肿瘤的主要方法[2].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成熟及超声刀和热能刀的使用,2007~2008年我院采用胃镜定位下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的手术方法,对5例胃间质瘤患者施行了手术,均获得成功,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周美萍;阿衣古力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优韧宁粘贴型无菌敷料用于固定小儿头皮BD留置针

    近年来,我科采用法国优格医疗用品公司生产的规格5.3 cm×7.0 cm的优韧宁创口敷料贴固定小儿头皮BD留置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优韧宁创口敷料是采用柔软、可伸缩的无纺布制成的,其中央是无胶的护垫,在更换时伤口与敷料不粘连,敷料上的粘胶没有刺激性,适用于敏感皮肤.

    作者:杨雁峰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湿性愈合原理在三级急性放射性皮炎中的应用

    放射治疗仍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资料统计,大约有70%的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1].急性放射性皮炎和黏膜炎是放射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副反应[2],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皮肤和黏膜炎发生率为91.4%[3],因损伤严重而影响治疗的发生率为38.1%.

    作者:张惠芹;郑美春;温咏珊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脉冲式加压注射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导管不同注射法注射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将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介入法插入多侧孔溶栓导管的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经导管脉冲注射法(实验组)和经导管微量注射泵恒速注射法(对照组)注射尿激酶,每组43例.结果 实验组显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经导管脉冲式注射法注射溶栓药物尿激酶见效快、安全、可靠,是治疗深静脉血栓高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邹治真;陈长英;韩新巍;刘佳;冯艳红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2 ml注射器在小儿胃肠减压中的巧用

    临床工作中,小儿肠套叠、肠梗阻等肠道疾病多见,术后需行胃肠减压.由于小儿胃管末端孔径较小,普通的胃肠减压器无法与此相连.较小患儿行胃肠减压时,末端连接20ml或50 ml注射器间断抽吸,产生负压,从而达到胃肠减压的目的.

    作者:王艳菊;陈嘉;金英爱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肠内压监测指导空肠营养对危重患者的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监测鼻肠管置管处肠内压来指导调节营养液输注速度,预防空肠营养患者胃肠道不适症状的发生.方法 将96例空肠营养危重患者随机分为测压组与非测压组,测压组根据肠内压调节营养液输注速度,非测压组按常规输注法输注营养液,比较两组患者胃肠道不适症状的发生率.结果 测压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测压组.结论 肠内压监测指导空肠营养的实施,可以减少胃肠道不适症状的发生,对危重患者早期达到全量营养支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顾朝丽;徐志华;唐志和;李峰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膀胱测压对腹腔间隙综合征监测的护理效果评价和临床指导意义

    目的 探讨膀胱测压法对腹腔间隙综合征监测的护理效果评价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膀胱测压法监测病人,对照组只观察病情不监测,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果 实验组从明确诊断到转入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发现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满意度和医师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应用膀胱测压法对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进行监测,可提高护士业务水平,提高病人和医师满意度.

    作者:王凤英;杨振林;王志莲;王霞;刘继君;董建丽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应用PBL模式进行科间护理查房的效果评价

    目的 提高科间护理查房质量和护士综合素质.方法 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进行护理查房,并与传统查房模式相比较.结果 PBL模式查房在培养护士学习能力、临床思维判断能力、组织、管理、协调等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查房模式,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PBL查房模式是一种较好的、值得临床推广的查房方法.

    作者:田茂容;黄芸;徐永素;陈维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约占正常人群的3%~6%[1],在首次破裂后,可引起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等并发症,因此,需要早期诊断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疗.近年来,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技术发展迅猛,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作者:范光明;曾新群;沈金丹;文伟;王玲 刊期: 2009年第17期

护士进修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