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波;杨银桂
1999年1月,我科收治1例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救治25d清醒,国内未见报道,现报告如下:某患者:女性,24岁。因车祸致“单纯左股骨闭合骨折”2h入院,即行牵引固定处理。伤后6h突发呼吸困难、紫绀,意识状态很快由清醒至嗜睡转昏迷。查:R45次/min、T38.8℃、P132次/min、BP15.9/9.9kPa,双肺闻及广泛湿罗音,四肢痉挛,无休克征。
作者:郑本平;施云生;杨杰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羊水性状,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我院1998年1至12月采用沈阳市光学仪器厂生产的YSJ-Ⅰ型羊水镜检查,监测有无羊水粪染,并与B超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羊水镜诊断率高达90%,同时可了解胎先露及胎膜早破情况。结论:对临产时医护人员的监护及处理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戴芙蓉;邵玉兰;刘光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短伴下腹疼痛4年于1998年7月16日入院。查体: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糜烂,子宫前位、增大如孕2+月。宫体左后方有10cm×10cm×8cm的囊性包块,不活动,右侧正常。诊断:①子宫腺肌瘤;②左侧卵巢囊肿;③原发不孕。入院后常规行术前检查,B超提示子宫腺肌瘤、双侧卵巢囊肿、右肾缺如。
作者:和亚兰;祁志高;段淑英;李云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在肺部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近年有关细菌生物被膜与难治性肺部感染的研究资料并加以归纳综合。结果:细菌生物被膜与难治性肺部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治疗研究对肺部感染的防治有可观的前景。
作者:张乃芬;张继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是一重要手段。我院于1994年7月至1999年12月期间,为52例胸段食道癌手术者行经胸部主动脉弓上吻合术,效果佳,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作者:张长弓;蔡昕怡;李高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了探讨母婴同室对新生儿常见病发病情况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实行母婴同室前后2年半内分娩的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对照分析。结果:发现母婴同室前后新生儿脓泡病、腹泻及肺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黄疸、鹅口疮的发病率两组间无差异性(P>0.05)。结论:母婴同室、母乳喂养能降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有益于新生儿健康。
作者:秦山红;田辉;任玉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某患儿:女,2月。因生后发现右眼角膜一灰白色条状物就诊。患儿父母为近亲婚配,患儿出生时为足月顺产。查:患儿右额顶部毛发稀少,头顶部中央见多个卵圆形疤痕样萎缩性斑疹,中央见色素沉着,触之如“囊样”感,斑疹部无毛发生长。右眼上睑内1/3处见“△’眼睑缺损,缺损部位睫毛稀疏。右眼球未见其它异常。全身躯干及四肢未见其它皮肤异常。
作者:洪卫;李敏;王敏华;丁传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资料来源于1999年12月对云南省普洱县的野外蚤螨生态调查。在磨黑镇调查过程中捕获一只成年雄性大足鼠Rattus nitidus,从其体表检获大量的体表寄生虫(体表寄生性节肢动物),其寄生量远远超过常规寄生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钱体军;郭宪国;董文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心脑的损害。方法:对确诊为过敏性紫癜的92例患儿心肌酶、心电图、脑电图进行动态观察。结果:9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心肌酶异常21例,占22.8%;心电图异常37例,占40.2%;多发生在发病10d后;脑电图异常48例,占52.2%,混合型紫瘢脑电图异常率高,异常程度重。结论:小儿过敏性紫癜心电图异常者恢复较快。脑电图恢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伴有肾脏损害的混合型紫癜,脑电图改变较重,恢复较慢。临床上应将心肌酶、心电图及脑电图的检测作为观察过敏性紫癜心脑损害的有无及损害程度的常规检查,便于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对患儿的康复十分重要。
作者:李燕华;柯岫恩;马蕾;何菊英;侯钢;张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随着现代监测技术的发展,有创动脉压监测不仅用于体外循环(CBB)心内直视手术,还广泛应用于控制性降压麻醉、大血管和颅内手术以及高血压、休克危重病人的监测中。然而由于电子传感器测压装置价格昂贵、装置复杂,推广受限。而弹簧血压计测压装置制作简单、经济、使用方便,可替代传感器测压装置的主要功能,笔者在临床上应用该装置监测血压90例,效果较好,体会如下:
作者:李九妹;汤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肾囊肿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在B超引导下行肾囊肿穿刺后留置导管充分引流,分3次注射无水酒精至肾囊肿内。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治愈25例,有效率100%。结论:B超引导下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肾囊肿无严重并发症,疗效确切。
作者:肖玉坤;李志鹏;郑宝寿;郭晓;马强;周跃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软化宫颈的效果。方法:对30例钳到术者于术前用药软化宫颈并与3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数据用卡方及t检验判定其显著性。结果:用药组宫颈软化率为100%,对照组软化率为3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中出血量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序贯给药软化宫颈效果较好,副作用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普翠芬;张文瑾;曾凡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正常人群外耳道蠕形螨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马氏检螨法对613名大学生进行外耳道蠕形螨检查。结果:71人为螨检阳性,感染率为11.58%,螨检阳性者中67.6%(48/71)自诉外耳道经常瘙痒。结论:提示外耳道瘙痒与蠕形螨感染有密切关系。
作者:黄秀琼;丁跃明;郭清华;吴建新;徐国萍;钮荣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无论在普放、CT还是MRI,胶片都是病人病情诊断的重要资料,有时为确保资料的完整,需对病人在其它医院所做检查的胶片进行复制、收集、归档以便对比,我科所用胶片复制机在灯管烧毁后,经更换新灯管工作状态仍不佳,所复制出的胶片颜色发灰,层次不清,不能满足诊断要求,故在工作实践中探索了一套不用复制机巧制复制片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作者:彭明群;蒋亚光;温勇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BA酶法测定19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61例健康人的TBA含量,并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胆红质(TB)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的TBA明显升高,其中以急性黄疸型肝炎和重型肝炎明显,与健康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黄疸型肝炎的TBA比ALT、TB较早恢复正常。结论:病毒性肝炎的TBA明显升高,它可反映肝实质细胞的损伤程度。
作者:陈继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分离外周血细胞的方法及该方法在免疫偶合物制备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Ficoll/Hypaque分离液经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红细胞及混有红细胞的粒细胞;用0.83%氯化铵溶解混杂的红细胞得到粒细胞;利用单核细胞粘附玻璃的特性除去淋巴细胞中的单核细胞;用ALT-E玫瑰花试验分离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将分到的各血细胞与单克隆抗体及免疫偶合物反应,活细胞免疫荧光法测定。结果:分到的各种血细胞2h活性达96%以上,细胞得量较高。所测定的单抗特异性高,活性保持良好。结论:该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方便的方法,可用于免疫偶合物的制备研究中。
作者:白丽;王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脑电图(EEG)能敏感地反映脑功能状态,在某些精神活性物质用药过程中EEG变化较大,观察这种变化在人体难以实现,只能借助于动物实验。以往的动物EEG描记方法是在开颅术后直接记录脑皮层电图(ECOG),这种方法只能用于急性实验。本实验探索一种无创性可重复进行的活体动物头皮脑电描记术。选用习性温和,头皮表面积较大的家兔进行脑电描记,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萍;田昆仑;苏娟;董从丽;冯海光;周云桂;吴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某患者,女,44岁。发现左侧颈部包块4年,伴疼痛及左上肢麻木2月于2000年1月10日人院。体检:左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方可触及一直径约6cm的包块,边界不清,有触痛。B超、彩超均提示左侧颈部实质性包块。手术见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以下血管鞘后侧,直径7cm,似有不完整包膜,基底有粘连,质硬。临床诊断:淋巴肉瘤?病理检查:送检灰红、灰白不整形碎组织一堆,5cm×4cm×1cm,切面为灰白色胶冻样,散在出血灶,质软。镜下观察:呈结节状或分叶状结构,结节由瘤细胞及粘液样基质组成,瘤细胞呈多边形、梭形,胞浆嗜酸性,排列呈柱状或条索状,核小深染,核分裂相少见,具有软骨母细胞特征,瘤细胞间为嗜碱性的粘液性基质。病理诊断:左颈部软组织粘液样型软骨肉瘤。
作者:潘云;陈海滨;杨丽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某患者:男,63岁。因咳嗽、咳痰伴咯血2月于1999年10月30日入院。查体:全身皮肤粘膜无瘀斑、瘀点。右侧腹股沟区可触及两枚0.5cm×1cm之肿大淋巴结,质中等,表面光滑,无压痛或粘连。胸骨无压痛,双下肺可闻细湿罗音,心脏无特殊。腹膨隆,肝脾触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阴性。B超:脾脏中度肿大。全血常规:WBC146.7×109/L,RBC5.67×1012/L,HGB162g/L,PLT92×109/L;分类:No.04,10.48,幼稚细胞0.48。
作者:周红坚;李兴东;蔡远玲;周雪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眼球钝挫伤致葡萄膜炎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24眼眼球钝挫伤所致葡萄膜炎患者进行分析(平均年龄22.5岁,男性21例占95.45%,女性1例占4.55%),单眼20例占83.3%,双眼2例占16.6%。视力0.8~0.5者10眼,0.3~0.1者11眼,小于0.1者3眼。全部患者诊断明确后用皮质类固醇、消炎痛及散瞳等治疗。结果:22例24眼(100%)症状消失,13眼(54.17%)体征消失,棵眼视力大于等于1.0者4眼(16.67%),0.5~0.9者14眼(58.33%),0.1~0.3者7眼(29.17%),小于0.1者1眼(4.17%)。结论:眼球钝挫伤致葡萄膜炎主要是由于伤后前列腺素增加和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生物活性介质及一些炎性因子被启动、激活、释放所致。伤后须注意早期眼部体征,及时诊断、合理使用皮质类固醇、消炎痛及散瞳治疗。
作者:袁春秀;陶涛;马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