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的预防及护理

李玉芬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护理
摘要:肺动脉高压危象是指肺动脉压力急剧增高,达到或超过主动脉水平,导致严重的低血压及低氧血症.它是心脏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常见于两周内肺循环阻力尚未下降的新生儿及术前左右分流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者,多发生于术后3 d内,术后任何微小刺激(如缺氧、酸中毒、气管吸引等),均可诱发急性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我院2002年8月~2007年4月,198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的早期干预,减少了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护士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治疗及护理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基底动脉终末段闭塞,死亡率致残率极高的缺血性血管病.现就我院6例的治疗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吴侠;吴坤艳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目的 为了深入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真实心理体验,从而提供更多的帮助.方法 质性描述.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13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资料,并用现象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阅读、分析、反思、分类和提炼主题,得出4个主题:(1)拒绝和接受;(2)焦虑;(3)价值感丧失;(4)真诚关爱的体验.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需要广泛而持续的心理支持,呼吁社会及政府能提供更多的帮助.

    作者:韩蔚;叶丽花;邹毓媚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降低骨科急诊石膏固定折断率的应用研究

    目的 降低骨科急诊石膏固定折断率.方法 将3 000例急性骨伤石膏固定的病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与健康教育,研究组在上述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分别设置浸泡石膏的水温、水量以及石膏固定后关节处垫枕,观察每组石膏固定折断率.结果 研究组石膏固定折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设置浸泡石膏水温、水量以及石膏固定后关节处垫枕,可明显降低骨科急诊石膏固定折断率,减轻病人经济负担,节省医疗资源.

    作者:李冬梅;王琳;张静玉;常淑娟;高宇清;杜雪梅;安娜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在护理教学中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尝试

    在护理教学中运用发展性教学是全面贯彻高等护理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的又一新途径,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要渠道.建立主体发展教学模式,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成积极的主动参与式和探究式学习,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一员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及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1].

    作者:徐菊玲;袁义厘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头部消毒支撑架在烧伤病人手术中的应用

    头皮是烧伤植皮常用的取皮区,但头部发际区消毒需二人配合,托头的助手要坚持较长时间,费力并且难以做到无菌操作.

    作者:刘丽华;吴涛;廖晓茹;黄芬;吴湛青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保护性毛刷在肺部重症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通过保护性毛刷对肺炎患者进行下呼吸道病灶标本采样,以明确病原的方法,是诊断下呼吸道病原的金标准[1].我院对42例临床诊断为重症肺炎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用日本奥林巴斯BC-202D-2010保护性毛刷对下呼吸道分泌物采样,同时结合细菌定量培养,对下呼吸道病原菌作出正确判断,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保护性毛刷在肺部重症感染治疗应用中的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金小红;张峰;郭伟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内窥镜下桥脑小脑角三叉神经手术的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桥脑小脑角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及神经梳理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病人的影响.方法 对1999~2005年34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1999~2003年的17例为对照组;2004~2005年的17例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治疗护理外,还制定了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病人进行个性化护理.结果 两组病人在住院时间和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差异都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系统的护理干预,对防治病人术后并发症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徐群;谭茜;谢朝红;谭丹雪;何霞;高扬清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胸锁乳突肌锁骨瓣修复气管壁缺损的护理

    气管狭窄及离断伤的修复是一个棘手的难题,目前常用的修复方法有断端吻合、肌骨膜瓣修复等,在治疗上虽然方法很多,但常由于手术后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反复形成、新建气管壁塌陷等原因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1].1993年11月~2004年5月我科对9例气管离断或狭窄患者采用胸锁乳突肌锁骨瓣进行一期气管重建术,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周晓英;张虹婷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 随机将实施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120例分为两组,腹腔镜组(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和开腹组(opencholecystectomy,OC),每组60例;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方法、疗效及护理.结果 LC组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输液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OC组(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止痛剂使用及术后并发症率低于OC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老年胆囊切除术患者行LC优于OC.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正确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及提高疗效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唐翠明;练敏;黄永红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两种血压监测在急诊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

    近年来,有创血压(ABP)和无创血压(NBP)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测压方法.有创血压比较准确可靠,而且监测为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不受加压、减压、袖带宽度及松紧度的影响,准确直观,随时可取值,较无创血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的低血压状态,有利于医务人员及时发现血压的瞬间变化,提高了对危重病患者的监护救治水平.我院心内科在2005年1月开始将有创血压这一技术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的患者,发现有创血压的应用,不仅能降低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而且也降低了患者的痛苦,现将开展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海荣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临床路径在单病种限价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临床路径在单病种限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同期住院的正常分娩、异位妊娠行腹腔镜手术及法洛氏四联症手术共计90例患者为临床路径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对照组由未实施临床路径前,与临床路径组相同条件、相同数量的患者组成,对照组按常规医疗护理模式工作.结果 同一病种患者在实施临床路径后,平均住院日比未实施前住院日数缩短(P<0.05),平均住院费用比未实施临床路径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通过应用临床路径对单病种限价进行管理,能有效地降低住院费、缩短病人住院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医疗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龙秀红;胡艳宁;岑洁霞;李勉;任洁娜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近年来,俯卧位通气成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有效辅助措施之一,它通过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变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利于分泌物引流,改善肺依赖区的通气血流灌注,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变胸壁的顺应性来改善氧合,治疗难治性低氧血症.本文就目前普遍接受的俯卧位通气改善ARDS患者氧合的机制、通气的优越性和安全性及临床上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与监护中的有关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苏纯音;任国琴;俞萍;涂小妹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品质圈在降低老年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中的应用

    目的 改进护理工作方法,降低老年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方法 成立品质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内容,定期举行会议和活动,探讨并落实有效的降低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方法.结果 实施1年后,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由25%降至13%,病人/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85%上升至96%.结论 品质圈活动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降低了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作者:封菊香;毛毅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护理

    目的 探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要点.方法 术前做好对病人的心理疏导、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充分的术前准备,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持续心电监护、维持循环稳定、严防感染以及合理的出院指导,以保证患者术后尽快康复.结果 35例患者术后及3个月复查示,瓣周漏治愈27例;术后仍有轻至中度漏2例;死亡6例.结论 对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瓣周漏的病人手术前后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护理能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确保再次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使病人尽快康复.

    作者:张蓉;李莉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双腔气囊导尿管套管芯的制作与应用

    我们根据管套针的原理,将双腔气囊导尿管内加一套管芯,在临床上用于因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等气囊导尿管不能导入者,收效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高氧液佐治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病毒性脑炎系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一般为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发热可高达40℃以上,重型病例可有抽搐、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2004年1~12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40例病毒性脑炎,其中22例佐治高氧液治疗、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海荣;李秀芳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挤压法治疗断指再植术后早期静脉危象的观察与护理

    近年来,随着加工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手外伤断指数日趋增多.如何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成为广大手外科医护人员所面临的课题.断指再植术后常见静脉危象直接影响断指的成活率,传统的处理方法是手术探查再通静脉;其次是通过指端侧方切口放血疗法,我科近年来多采用挤压法治疗术后早期的静脉危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郑薇;赖红梅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两种不同方法收集输液头皮针的效果观察

    锐器伤后可导致血源性病原体的感染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锐器伤所引发的职业安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日益关注[1].锐器收集盒的使用是临床减少锐器伤发生率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锐器收集盒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2].我们在临床使用中发现,锐器收集盒在分离输液器头皮针时所耗费的时间较多,分离卡槽往往不能一次顺利分离,增加了针刺伤的危险.为此,我们改用剪刀分离头皮针,收到了满意效果,并就此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远莲;江智霞;张咏梅;钟跃勤;颜丽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胸腔闭式引流中的应用及护理

    新生儿由于胎粪吸入,肺部感染,使用人工呼吸机等原因,可能导致肺泡壁破裂而产生气漏.肺气漏包括气胸、局部性肺气肿、纵隔气肿、心包积气等,主要表现为气胸,传统采用空针抽气或胸腔引流排气减压,但空针抽气需反复穿刺,胸管引流需行手术切口,损伤大,易感染.我科2006年1月~2007年3月,采用静脉留置针(套管针)自制胸腔闭式引流装置为新生儿气胸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沈汉英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产妇硬脊膜外麻醉术后的体位研究

    目的 探讨产妇硬脊膜外麻醉术后回房的舒适体位.方法 将行硬脊膜外麻醉术的产妇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产妇术后回房取睡枕卧位,不限制翻身活动;对照组采用教课书上的传统护理方法,去枕平卧6~8 h后取自由卧位.结果 实验组产妇术后6 h子宫底的下降、阴道出血、产妇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肠蠕动恢复时间及有效母乳喂养建立时间与对照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产妇硬脊膜外麻醉术后回房,只要术中无麻醉并发症发生,取舒适自由卧位,可促进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提高舒适度,利于肠功能恢复及有效母乳喂养的建立.

    作者:韩春红;吴秀芳;唐桂萍;周春霞;顾晓菊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护士进修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