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仕栋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黏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为典型的Ⅳ型变态反应[1].皮损呈广泛性、多形性,易反复发作,可导致局部皮损慢性化,苔藓样变.笔者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应用消银颗粒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取得的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伟光;丁和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SSSS)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引起的一种全身皮肤出现泛发性红斑、松弛大疱及表皮剥脱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早期系统、足量使用敏感抗生素的治疗以及外用药物的使用对本病的转归极为重要.2013年10月20日-10月26日我科应用洁悠神辅助治疗1例泛发型SSSS幼儿,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文仓;苏顺琴;石定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 53岁,因右手外伤后反复溃疡伴结节半年于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于半年前右手背外伤后逐渐出现局部溃疡,当地诊断为外伤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无明显效果,皮损面积逐渐增大呈浸润性生长,同时右手臂从手背皮损处至右腋下逐渐出现多处同形溃疡以及结节,伴右手轻微肿痛.患者自患病以来无明显畏寒发热等症状,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史及系统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李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穿通性毛囊炎是一类真皮内成分经表皮排出的穿通性疾病,本病多由于作用于毛囊的原发性刺激所引起,产生毛囊漏斗异常角化,毛干滞留在毛囊内,卷曲的毛发产生机械性刺激,引起毛囊壁破裂.70年代初常见报道,但之后几乎再未见报道[1].现将我科收集到1例报道如下.
作者:成琼辉;张道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姚安县HIV/AIDS病例死亡情况的回顾性分析,了解与AIDS相关死亡病例和非AIDS死亡病例的分布情况,以改进防治措施,降低AIDS病例的死亡率.方法 对姚安县2004年-2012年艾滋病疫情数据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累计确认HIV/AIDS病例161例,男性占53.4%,女性占46.6%;死亡23例,死亡率14.3%,其中男性占60.9%(14例),女性占39.1%(9例);HIV感染者在不同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感染途径等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死亡病例中,确诊后1年内死亡的占34.8%,超过5年以上死亡的占34.8%;累计确认HIV/AIDS病例中订正为AIDS的病例38例,死亡率为13.2%(5例);参加抗病毒治疗的占总感染人数的42.9%(69例),死亡率14.5%(10例);主要的死亡原因为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的占43.5%(10人),吸毒过量死亡占26.1%(6人),死于心脏病占8.7%(2人),其他死亡占21.7%(车祸、自杀、妊娠、醉酒、外伤各死亡1人);说明AIDS本身并不是HIV感染者的唯一死因[1];年死亡率由2004年的25.0升高到2012年的33.3%;参加抗病毒治疗死亡10人,占死亡构成比43.5%,未参加抗病毒治疗13人,占死亡构成比56.5%,死因为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的10例病人中,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死亡4例,占40%,接受抗病毒治疗的6例,占60%.结论 说明姚安县早期发现的HIV/AIDS病例大部分已经进入发病期,抗病毒治疗病人的服药治疗较晚,病人的服药依从性较差,为提高HIV/AIDS病例的生存年限及存活率,做好早期诊断、加强感染者的流调、随访和及时治疗、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教育是关键.
作者:李筱娴;白光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红蓝光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86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 例,每周光疗2次,红光与蓝光交替进行,同时给予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2次/d;对照组43例,仅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2次/d.两组均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并随访2月,观察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92.50%和10.71%,对照组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73.17%和39.13%,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红蓝光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作者:王相华;赵林栋;张金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 病例资料贺某某,男,出生于1971年7月12日,傣族,农民,已婚,文盲,耿马孟定镇人,2009年7月9日诊断为麻风病,同时皮防科医生怀疑他有艾滋病.建议他到医院抽血做HIV化验(因2001年以前的皮防科医生兼搞性病和艾滋病),经化验后确诊为HIV阳性.体检:,身高:168cm,体重60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温36℃,脉搏:70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30/1104mmHg神志清晰,面容与表情安静,体位自主,步态稳定,查体合作,实验室查抗酸杆菌阳性,LL型麻风,2009年7月9日开始抗麻风联合化疗.2012年12月31日死亡.死前1个月体重为43Kg.
作者:张柱明;杜银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白癜风属于临床常见色素脱失性疾病,对人体的美观及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普遍认为发挥主要作用的是人体自身的免疫因素,而有研究也发现该病患者中皮损部分含有CD8+、CD4+、T淋巴细胞等异常表达,这些可能参与到了白癜风的发病机理中,而这也为采用免疫调节剂来治疗该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1].为了探究白癜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我院针对55例白癜风患者进行了研究,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尹玉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薇诺娜医学护肤品清痘系列联合倒膜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2年10月门诊就诊的按痤疮pilsbury分类属轻中度痤疮患者,应用薇诺娜医学护肤品清痘系列联合倒膜治疗80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83.8%,治疗时及治疗后无不良反应.结论 薇诺娜清痘系列联合倒膜治疗痤疮疗效高、安全、无痛苦、患者依从性高.
作者:左川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鄂南赤壁地区儿童头癣近12年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的儿童头癣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296例儿童头癣,男140例,女156例;年龄3月~14岁;主要病原菌为紫色毛癣菌129株(43.58%)、犬小孢子菌122株(41.22%)、须癣毛癣菌19株(6.42%).结论 鄂南赤壁地区儿童头癣的病原菌主要为紫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紫色毛癣菌的构成随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
作者:周敬;雷玲;谢平忠;石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边境缅甸女性性工作者新型毒品使用及与HIV相关高危性行为基本情况,为下一阶段中缅跨境综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3月,由缅甸外展人员在边境缅甸某城市调查所有110名缅籍女性性工作者,其中承认使用ATS为调查对象,共调查22人.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上月ATS使用情况与高危性行为等,同时尿检ATS.SPSS117.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人中1周使用ATS超过4次占45.5%,上月ATS药效期内接客人数(11.7±4.5)人( 23.4%);31.8%药效期内与固定性伴、28.6%与嫖客发生性关系时不使用安全套.结论 边境地区缅甸女性性工作者ATS滥用情况普遍,ATS使用后存在与固定性伴和嫖客不使用安全套的高危行为,应重视跨境合作,应对边境女性性工作者ATS使用后无保护高危性行为进行干预.
作者:朵林;刘济;罗志;李彩风;姜荻;常杏林;李双花;张煜;杨佳;张苗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慢性湿疹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皮肤病,尚缺乏特效药物治疗.2011年3月以来,笔者对本中心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慢性湿疹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缪仕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皮肤病是形态学为基础的临床学科,皮肤科医生对皮肤病的诊断是建立在对患者的病史和体征(各种原发皮损和继发皮损)的认识基础上.对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不清楚的皮损,要通过刮取鳞屑做真菌直接镜检或手术取病变组织(活检)做皮肤的病理学检查,在门诊诊疗的过程中,医生需询问和记录病历、开处方、其它诊疗方案(活检、美容治疗等),特殊患者由医生根据需要对皮损拍照,由患者拿到处方签取药或接受相应治疗,将病例自己保管下次复诊时带来.
作者:冉玉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近年云南省麻风流行特征,探索有效的麻风防治措施,为麻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7-2012年全省新发现麻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新发现麻风1 939例,儿童病例55例,儿童病例占2.84%,男女之比为2.25:1,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发现率分别为0.76/10万、0.88/10万、0.87/10万、0.61/10万、0.62/10万、0.50/10万,平均发现率0.70/10万;平均延迟期为2.4年;平均Ⅱ级畸残率21.45%;发现方式以门诊发现和报病为主,占63.1%.结论 云南省麻风流行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防治任务依然艰巨,麻风在云南省仍然是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为达到消除麻风危害的目标,仍需要持续多年的不懈努力.
作者:李庆生;熊立;张柱明;周玉祥;何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病因复杂,治疗较为困难.笔者于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使用孟鲁司特联合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18~ 63)岁,平均32.1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2.2年;对照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16 ~ 65)岁,平均31.8岁, 病程3个月~ 7年, 平均2.1年.
作者:袁永贵;凌丽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筛选适合基层医院开展的治疗瘢痕疙瘩较优方法.方法 将245例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得宝松加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和冷冻治疗.结果 123例局部封闭组有效率(治愈+显效)81.3%;122例冷冻组有效率47.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得宝松加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瘢痕疙瘩优于冷冻疗法.
作者:杨宝甲;王淑香;叶婷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3岁,孕25周,双手掌、足底红斑2月,肛周斑块1月于2012年11月22日到我院就诊.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双手掌、足底出现散在分布红斑,无自觉症状,未在意,后皮疹渐增多,近1个月来肛周出现多个赘生物,自觉潮湿,有渗液,增大明显,部分融合成斑块.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即到我科就诊.在病程中患者无发热、肌肉、骨骼、头痛等病史,精神、饮食、睡眠尚可.患者发病前否认肛周、外阴破溃史、不洁性交史及输血史.患者丈夫未有不适.
作者:苏顺琴;李文仓;石定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指当实验人员操作具有感染性的微生物,为防止实验人员感染及感染因素外泄而导致环境危害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护和管理措施,目的是保护实验室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1].近年来,随着禽流感、疯牛病、艾滋病、SARS、甲流等疾病的出现和蔓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加坡、我国台湾以及北京的实验室相继发生的病毒泄漏造成工作人员感染的事件,使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隐患变成了现实损害[2].
作者:景海霞;王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HIV抗体不确定者的WB带型,监测和了解我区HIV不确定人群WB带型的变化特征,预示HIV感染的意义.方法 对本辖区内2007年1月-2012年12月报告的HIV抗体不确定WB带型进行统计分析,观察HIV抗体的发展和变化.结果 37例HIV抗体不确定者的WB带型中(共计58条次),出现p24带型29例,占总病例的78.37%(29/37),占总条带数的55.77%(29/52);其次是带型gp160和op66,分别出现11条次和5条次,各占总条带数21.15%(11/52)和9.62%(5/52).各带型之间R×C表计数资料假设检验,p24带型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9,P<0.01).3个月后追踪检测共计15例,HIV抗体由不确定转变为阳性4例,阳转率为26.67%(4/15).结论 在进行抗HIV筛查后,再进行HIV-1抗原的检测,尤其是在我区献血员的筛查中,对缩短HIV感染检测的窗口期,对控制HIV经血传播意义十分重大;env类不确定预示HIV感染的意义较大,特别是gp160+p24.
作者:朱荣华;向信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hydroa vacciniforme-like 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 )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少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儿童多见.皮损部位以颜面和四肢皮肤曝光部位为主[1],也可累及躯干和臀部等非曝光部位,目前暂定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2].皮损呈多型性,可表现为水肿性红斑、水疱、溃疡和残毁性疤痕.可伴有发热、淋巴结病和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发病与EB病毒感染有关.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轻夏季重.本病预后差,2年生存率为36%[1].我科住院部于2012年2月14日收治1例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经过精心治疗护理,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做一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付甜甜;徐玉梅;周晓鸿;张佩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