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秀霞;汲庆雪;董玉梅;裴敏;冯艳红
目的:讨论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6月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通过回顾分析患者治疗与护理过程,总结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护理经验.结果:(1)治疗结果:按照Harris功能评价标准,50例患者治疗效果如下:优26例、良20例,可2例、差2例.治疗优良率为92%.患者手术时间从47-103min不等,平均65.4±27.4min.患者在手术中,无不良反应;(2)护理满意度结果.使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麻醉护理效果的整体满意率为100%,其中,很满意和满意例数分别为31例和19例.结论:通过良好的护理,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麻醉中可以实现较好护理,更好促进患者治疗.
作者:任冬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CHF患者87例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3例).观察组给予黄芪、丹参两种注射液联合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临床症状、心功能分级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6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测定方面,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也比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配伍丹参注射液能够显著改善CHF痛患的心功能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武国霞;郭秀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内括约肌侧切除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2例慢性肛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采用内括约肌侧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肛裂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切口感染率及疼痛评价情况.结果:两组复发及切口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肛裂切除术相比,内括约肌侧切除术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行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痛介入封堵术患儿52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 18例、室间隔缺损(VSD) 12例.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6例并发症作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经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的有效率为96%.结论:发热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原因众多,临床不容忽视,而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其疗效肯定.
作者:吕大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彩超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的价值.方法:通过彩超对3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颈动脉内中膜的测量及25例肾功能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ALOKE SSA-4000彩色超声诊断仪观察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并计算斑块积分(Crouse)积分.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5).结论:彩超检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童陶然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运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实践效果.方法:随机将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则按常规的护理工作模式进行护理.结果:实验组病人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及病人满意度,促进了护理学科发展,能够缩短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还能增加医护人员的团队精神和科研水平.
作者:牛丽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3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术毕前为患儿安装一次性使用自控镇痛泵,采用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PCEA配方:吗啡3~4μg/kg ·h加生理盐水100ml,持续注入量2ml/h,单次剂量0.5ml,锁定时间15min.结果:所有患儿均完成48h的术后镇痛,镇痛优良率为100%,所有患儿生命体征均平稳,有部分病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在小儿PCEA中应用吗啡3~4ug/kg·h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作者:张茂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派丽奥软膏辅助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治疗的牙周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牙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牙周袋内注入派丽奥软膏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后第4周、第8周时临床指标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及附着水平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3%,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派丽奥作为牙周炎治疗的辅助用药,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康岐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本研究围绕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探讨了归因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调查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分级下各级学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倾向.结果发现,各级学生的归因有所不同,而且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学习动机,进而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
作者:李慧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运用针灸疗法辅助治疗各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192例骨伤疾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骨伤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骨伤科治疗的基础上运用针灸疗法进行辅助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来分析针灸疗法对于骨伤临床的辅助治疗作用.结果:治疗组痊愈42例,显效31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痊愈37例,显效28例,有效14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2.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骨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针灸疗法辅助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病人的痛苦.
作者:刘颗星;张耀强;徐火荣;邓颂波;曾日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现场急救护理观察组61例;未进行现场急救护理直接送到医院救治对照组59例,对院前急救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观察,发现120例患者中进行现场急救的61例患者中死亡3例,未进行现场急救的59例患者中死亡12例,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情稳定率86.9%,对照组病情稳定率6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脑疝1例,应激性溃疡2例,感染5例)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脑疝4例,应激性溃疡8例,感染10例).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通过院前及时、迅速、有效的急救和护理,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提高病情稳定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蒋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尿毒症皮肤瘙痒应用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8例尿毒症合并皮肤瘙痒的患者行血液灌流及血液透析联合治疗,并以同期单纯血液透析治疗的30例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瘙痒缓解程度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12周后PTH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t =2.76,P<0.05);观察组瘙痒缓解率为92.9%(26/28),明显高于对照组70.0% (21/30) (X2 =4.92,P<0.05).结论: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联合治疗对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有明显疗效,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张均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90例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5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评价干预前后血压控制率变化.结果:干预后血压控制率比干预前上升提高46.6%.结论:社区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健康行为,提高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对控制血压相对稳定,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龚晓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针灸配合按摩手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我科治疗的偏头痛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外加头部按摩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结论:针灸配合按摩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并且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勇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普外科在围手术期对抗菌药物的预防性用药的合理性及疗效.方法:收集普外科200例手术患者的诊疗资料,观察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情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结果:200例手术患者均在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其中单用一种抗菌药物30例,联合两种抗菌药物105例,联合三种65例;用量用法不合理21例,用抗菌药的时机不恰当17例,选药不恰当12例,治疗时间过长50例,合理用药100例;合理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后,发生术后感染1例(感染率1%),用药不当的10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15例(感染率1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能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江玉霞;李晓华;江潇菊;宁新丽;杨萍;齐国海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动力髓螺钉(DHS)内固定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探讨临床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佳方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58例,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行动力髓钉内固定术.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负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的情况皆较对照组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有效,术后并发症相对少,负重行走时间长,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曹和平;卢纯青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总结甲状腺良性结节与微小癌的螺旋CT特征性表现,以提高CT影像学检查对甲状腺结节病灶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54例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定义为大径≤10mm的病灶)的螺旋CT成像特点.结果:甲状腺良性结节与微小癌两种病变的钙化大小、位置表现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结节增强后CT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对诊断甲状腺良性结节与微小癌有一定价值,对恶性结节可能具有筛选意义,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和帮助鉴别诊断.
作者:周国东;殷建平;杭平华;曹立功;魏强;孙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根据创伤的严重性及需要决定抢救的先后顺序,正确评估患者伤情及危重程度,结合轻重缓急的原则,制定并实施抢救方案和护理措施.
作者:郝亚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我院自制的膝骨关节炎汤及处洗活血消肿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伤科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实验组采用本院自制的口服膝骨关节炎汤联合活血消肿方外洗,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内注射治疗,观察治疗4周后的膝关节活动度、关节僵硬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经4周规范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6.42%高于对照组89.29%.结论:膝骨关节炎汤以及活血消肿方治疗膝骨关节炎副作用少、症状改善显著,具有提高患者免疫力及抗病能力的作用,患者及家属满意.
作者:王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进一步研究综合护理对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作用以及护理效果,从而更好的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选择佳的护理方案.方法:将16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知情同意”的原则,成分2组:比较适合进行保守治疗.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在就诊之前的RMQ问卷评分上没有差异.在治疗结束时,对照组的RMQ评分要明显的低于干预组的评分.干预组患者的1年内复发率、治疗时间、医疗费用,与一年之后的RMQ问卷评分跟对照组的评分相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结论:综合护理可以有效的加速病人的恢复程度,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复发率和治疗费用,延缓发病的次数.
作者:肖绿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