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因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产生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导致患儿呼吸障碍,是导致患儿急性呼吸衰竭发生的重要原因,此类患儿的病死率高。有效的救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本文选择我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佳;刘玲;陈姝姝;陈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循环DNA又称游离DNA( c‐DNA),是指存在于血液、滑膜液等体液中的细胞外DN A。健康者c‐DNA来源于有核细胞,其含量极微,肿瘤患者循环血中DN A水平不仅远远高于正常人,而且还具有肿瘤特征性的DN A 改变,并且和肿瘤组织中表达的同一基因相一致[1]。1977年S .A .L eo n等[2]首先发现肿瘤患者血浆DN A 含量明显增多,提出了监测外周血c‐DN A水平在观察疗效、预测复发方面的作用。基于c‐DN A检测微创性、取材简易方便及适合动态研究等优点,检测c‐DN A特异性基因对于各种恶性肿瘤早期诊断、进展、监控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此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靶分子的检测方法。
作者:袁静(综述);刘丽荣(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针对肛肠疾病,目前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肛门水肿、疼痛是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中药的独特疗效在治疗肛肠手术术后并发症,尤其在消炎、止痛、减少渗出、促进创面愈合等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1]。
作者:王勇;聂静涛;韦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丙泊酚对自发性高血压鼠(SHR)大脑皮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7周龄的SHR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组(P组,n=6),对照组(C组,n=6)。分别于腹腔注射丙泊酚75 mg · kg -1及等容量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1次/d连续7d,第7d待丙泊酚组大鼠清醒后1h与对照组大鼠断头处死,并取左右大脑皮层组织,-80℃冰箱保存待检。用流式细胞术(FCA )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Caspase‐3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P组晚期细胞凋亡率和细胞死亡率显著降低[(32±6) VS (50±8),P<0.01;(4.7±1.8) VS (9.3±1.5),P<0.01)];细胞存活率增加[(47±4) VS (36±8),P<0.05)];Caspase‐3含量[(34.4±2.1) VS (38.1±1.4) pmol/L ,P<0.05)]降低。结论丙泊酚降低SHR大脑皮质Caspase‐3含量,减少晚期细胞凋亡率和死亡率,对SHR大鼠皮质细胞具保护作用。
作者:李雯;胡燕梅;曾庆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甲状腺结节中良性结节占绝大多数,恶性结节约占5%[1]。目前超声检查是甲状腺结节准确和敏感的影像学手段[2],但是常规超声在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上有一定局限性,诊断率不高。本研究以常规超声为基础结合超声弹性成像(UE),从形态、血流和硬度三方面综合分析甲状腺结节的特征。
作者:范宇;范光明;陈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联合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5例结直肠癌患者分成两组化疗组(35例)和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联合化疗组(30例),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结果化疗组和靶向药物联合化疗组患者的CD3、CD4值,化疗组CD4/8的比值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的 CD8、N K 细胞、CD19值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淋巴细胞亚群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向药物联合化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63%,化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23%。结论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联合化疗在增加疗效的同时并未加重抑制结直肠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张健;陈晔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胸外伤后发生迟发性血胸系指外伤后48 h后发现的胸腔积血。因其发生隐匿,容易被忽视,发现时已有严重后果,出现凝固性血胸、胸腔感染、休克等严重并发症。为探讨迟发性血胸的诊治情况,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76例胸部损伤的患者,其中发生迟发性血胸206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震宇;张磊斌;常亮;陈建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白内障是眼科的高发疾病,视力损害与致盲的主要因素就是白内障[1]。对白内障患者治疗优先的方法就是手术治疗,进行手术治疗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使患者的视力提高、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2]。
作者:杨良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新生儿红臀是新生儿臀部皮肤受到刺激伴随的一类肛周或者会阴部皮肤发红抑或皮肤糜烂的症状,该症状频发于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及尿布皮炎患儿。观察我院应用聚维酮碘联合 TDP神灯治疗的新生儿红臀60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亚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随着多排螺旋 CT 的普及,CT 血管成像(CTA)[1]已被广泛应用于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中,但由于其采用螺旋薄层采集,扫描范围大,而导致患者接受辐射剂量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本文采用低管电压CTA 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进行检查,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其对于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的价值。
作者:朱向会;陈唐兵;张义平;阮守宇;李群武;曾琼;阮馨筑;赵小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ACVD)引发心脑综合症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其特点。方法对23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学资料进行回顾统计分析。结果230例患者发现161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情况。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显著的高于急性脑出血和急性脑梗死患者(P<0.05)。意识障碍患者的心电异常率显著的高于意识清醒患者(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疾病引发心脑综合症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较高,并且与患者的病情、预后具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鄂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为了解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疾病经济费用的现状,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和疾病防治策略提供基线数据,笔者对遵义地区COPD患者的疾病经济费用进行了分析。
作者:王连红;罗倩;张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支气管胸膜瘘(BPF)是肺叶切除术后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1]。我科于1992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各种肺叶切除术后发生BPF 1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庆斌;陈志昌;梅宏;罗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作者:朱姝;黄作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AEG‐1)、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C‐myc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AEG‐1、β‐catenin、C‐myc蛋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作为研究组,8例正常肝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各组研究对象中AEG‐1、β‐catenin及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肝癌组织中AEG‐1、β‐catenin和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癌组织中AEG‐1蛋白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0),β‐catenin蛋白和C‐myc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88),AEG‐1蛋白和C‐myc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32),P<0.05。结论 AEG‐1、β‐catenin和C‐myc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提示AEG‐1可能通过Wnt信号传导途径调控下游的β‐catenin和C‐myc蛋白,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从而参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程云娟;罗新华;程明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传统理论认为冠心病是脂质沉淀造成阻塞而引起的,但一半的心血管事件发生于血脂水平正常的患者,因此寻找可用于预测心血管危险的标志物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进行 A PN 与BNP的检测,以探讨其水平在 ACS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李翼;芦源;马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微创修补术治疗上消化道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开腹修补术治疗,观察者采用腹腔镜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的腹腔镜引流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修补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术野暴露清晰,便于探查合并的疾病,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
作者:蔡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妊娠糖尿病(GDM )[1]是指妊娠期间首次出现或发现的糖尿病或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是糖尿病分类中的一种独立类型。GDM 是高危妊娠,对母儿危害很大[2]。本研究通过比较135例不同糖耐量状态下的单胎孕妇的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功能,进一步探讨GDM 的发病机制。
作者:朱明慧;向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我科2014年8月收治心脏黏液肉瘤1例,经手术治疗后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薛武超;刘达兴;夏宇;梁贵友;张建;王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前结核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近1/3的人口已经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每年新增结核病患者约900万,每年死亡人数约300万,而我国结核病患病人数占全球的14.3%,位居全球第二位,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由于抗结核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导致了耐多药肺结核(MDR‐TB)、广泛耐药性肺结核(XDR‐TB)的出现和传播,全球每年新发耐多药结核病病例约500000起,其中,中国112000例,仅次于印度,并有58个国家报告发现关于广泛耐药性肺结核的病例[1],除此之外,结核分枝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双重感染、全球范围的移民和流动人口增加等现况使结核病的传播更为广泛,结核病的控制和治疗面临严峻的挑战。
作者:孙荣(综述);陈峥宏(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