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结核病诊断前后确诊HIV感染的临床研究

刘水青;刘银梅;杨卫民;王毅;关磊晶

关键词:成人, 结核病诊断, 感染病人, 艾滋病病毒, 免疫功能, 临床表现, 合并结核, 辅助检查, 风险, 前瞻性, 不典型, 病死率, 组分, 资料
摘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病人发生结核的风险是常人的30倍,虽然结核可发生于HIV感染的各个阶段,但HIV感染越晚期,免疫功能越低下,结核发生的风险越大,表现越不典型,病情越严重,病死率越高.本文就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12例艾滋病(AIDS)病人合并结核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经过与转归资料进行前瞻性分组分析,总结如下.
贵州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乌司他丁对大鼠SAP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肺损伤的发病因素及乌司他丁对大鼠SAP合并肺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SAP组、乌司他丁治疗组(U),每组再分为术后6小时和12小时亚组.检测血AMY、TNF-α、MDA和肺MPO浓度并对胰、肺组织进行病理评分,比较U组给药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1)U组血AMY、TNF-α、MDA和肺MPO浓度及胰、肺病理评分与同时点SAP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2)SAP组TNF-α在12小时比6小时明显下降(P<0.05);(3)血AMY、TNF-α、MDA和肺MPO浓度与胰、肺病理评分呈正相关(r=0.343~0.781,P<0.01).结论 (1)TNF-α、MDA和肺组织MPO是引起SAP合并肺损伤的重要因素,乌司他丁能减轻SAP合并肺损伤;(2)通过检测血AMY、TNF-α、MDA和肺MPO浓度可以间接地反映胰、肺损伤的程度.

    作者:汤可立;苗雄鹰;石承先;程建华;罗湘蓉;高宇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小切口逆行胆囊切除术不同方法的合理应用

    作为目前普外科常开展的胆囊切除术,如何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中医源性胆道及血管损伤,一直是肝胆外科医师十分重视的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6年6月间作者非选择性亲自施行的318例小切口逆行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并就手术中的处理方法及路径进行探讨.

    作者:李春来;毛颖;黄志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独山县1987~2004年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

    狂犬病的病原是狂犬病毒,人主要通过犬伤感染,一旦发病,病死率近乎100%,对人类生命安全威胁极大.为了解本县狂犬病发病和流行特点,探讨有效防制措施,现将独山县1987~2004年疫情报告的92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伍红亚;岑祥松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三维DSA与常规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比较

    目的 评价三维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并与常规DSA进行比较.方法 对35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而CT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时进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并三维重建.分别阅片并记录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周围动脉分支等的关系,遇有不同的意见通过讨论后决定是否确诊.同时调查神经外科医师及患者对两种影像手段的认可度.结果 三维DSA和常规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显示瘤颈以及动脉瘤的空间结构上明显优于常规DSA,而常规DSA密度分辨率较高,并可以动态显示血管的血流情况;医生和患者对三维DSA的接受度普遍较高.结论 有充足的证据表明,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解剖细节显示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方面明显优于常规DSA.

    作者:向贤宏;周石;于广计;杨桂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急性心脏压塞的及时诊治

    急性心脏压塞是严重危及生命的临床常见急症,尤其是随着心脏介入性治疗术的广泛开展,急性心脏压塞的发生率有增多趋势,资料[1]表明急性心脏压塞几乎占心脏介入性治疗术中死亡原因的一半.因此,在心脏介入性治疗术中预防、及时诊断并正确处理急性心脏压塞,保障病人生命安全和降低心脏介入性治疗的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科2002年以来的3例急性心脏压塞病人的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袁正强;李芝峰;曾力群;徐敏;李杰;刘霞洪;刘丹;聂鹏;何炯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红霉素耐药基因的检测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重要的致病菌之一,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医院内感染和社区感染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检出率逐年增高.医院感染是医学界全球性的严重问题,是导致患者久治不愈和医院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应加强MRSA的监测、分析和预防[1].为进一步了解其多重耐药MRSA中红霉素耐药基因的分布特点和存在状况,我们收集了我院2005年2月至2005年10月临床分离的20株MRSA菌,对其进行了耐药性检测,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红霉素耐药基因(ermA/B/C)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万珊;莫非;谭桂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48例剖宫产术中重度产后出血临床分析

    剖宫产是处理难产、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剖宫产率不断上升,产后出血是其常见的并发症,重度产后出血严重危及产妇的生命.本文回顾性分析148例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临床资料,以探讨减少剖宫产术中发生重度产后出血的方法.

    作者:李敏;赖婷;叶芳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成人结核病诊断前后确诊HIV感染的临床研究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病人发生结核的风险是常人的30倍,虽然结核可发生于HIV感染的各个阶段,但HIV感染越晚期,免疫功能越低下,结核发生的风险越大,表现越不典型,病情越严重,病死率越高.本文就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12例艾滋病(AIDS)病人合并结核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经过与转归资料进行前瞻性分组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刘水青;刘银梅;杨卫民;王毅;关磊晶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56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已属常见病、多发病,成为人类第五位死亡原因[1].感染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糖尿病感染的发生率有增多趋势.而肺部感染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老年糖尿病较易发生严重的肺部感染,且患病率高,病情危重,临床表现特殊,易漏诊、误诊.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诊疗水平,现将我们处理的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56例临床资料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贤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薄角膜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自1983年Toskel[1]用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以来,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a keratomileusis,LASIK)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两者均有一定的缺陷,对薄角膜的高度近视,两者均不适用.为此,我们于2004年起,对薄角膜的高度近视采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田祥;刘媛;欧阳开云;欧开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小儿闭合性肾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肾损伤是小儿较常见的脏器外伤,在小儿腹部外伤中约占8%~10%[1],是小儿泌尿系统中常见损伤,多为闭合性损伤.现将我科2001年8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38例肾损伤住院病人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唐应明;张应权;何国庆;安妮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根管长度测量仪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及评价

    根管治疗是口腔内科治疗牙髓炎、根尖周炎完善的方法.在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中,根管长度测量的准确性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本科室自2004年引进日本产RootZX电子根管长度测量仪并应用临床以来,共治疗患牙260颗,证实了根管长度测量仪的准确性和简便性.

    作者:岳朝晖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双光径免疫浊度分析仪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

    双光径免疫浊度分析仪IMMARE具有两套光路系统的优势,它将速率散射浊度在精密度和准确度方面的长处与速率透射浊度法的近红外波长检测和颗粒包被技术相结合,使得该仪器的检测精度大大提高;同时此法还具有快速、简便等优点,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数据.

    作者:唐筑灵;张瑞霞;孙贵光;苟国雄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NF-κBp65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8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正常血糖缺血再灌注组(nIR)和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dIR),观察时间点为再灌注0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每个时间点各5只.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发形成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线拴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NF-κBp65的表达.结果 dIR组和nIR组NF-κBp65主要表达于缺血周边区,dIR组再灌注0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NF-κBp65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4.7±4.2、53.4±8.0、72.4±7.2、60.7±5.0,与nIR组同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NF-κBp65表达增加和表达时间提前可能是糖尿病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作者:范瑞明;余昌胤;杨丽;詹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Array多焦点人工晶体的临床应用疗效观察

    Array多焦点人工晶体是美国Allergan公司研制的新型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MIOI),它与临床广泛使用的单焦点人工晶体(SIOL)的区别是具有一定拟调节力,患者术后不仅获得很好的视远能力,也同时获得良好的视中视近能力,尤其符合年轻白内障患者的要求.Array多焦点人工晶体1997年获得美国FDA批准,1999年通过中国SDA审核.我院于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使用该型人工晶体治疗白内障83例92眼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红;龚力力;杨磊;马云霞;邱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术中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处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是腰腿痛的主要原因,随着手术的普及和接受手术患者的增加,并发症的发生也相应增加.目前,国内外对该手术并发症的报道较多[1,2].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并发症的原因,我们对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2 3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所发生的86例并发症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蔡玉强;曹广如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95例甲型副伤寒临床治疗观察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贵阳市伤寒病例数明显减少,而甲型副伤寒病例数却相对明显增多.现就我科2002~2003年期间收治的确诊为甲型副伤寒,住院天数在10天以上病例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罗燕;孙善碧;宋晓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关系的临床观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内脏的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及成熟障碍;存在血小板抗体等.临床分为急性或慢性ITP.幽门螺杆菌(Hp)现已被证实与慢性ITP、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瘤、类风湿性关节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免疫性疾病相关.我们对部分慢性ITP病人进行了Hp清除治疗,以进一步观察慢性ITP和Hp间的关系.

    作者:陈登科;李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显性脊柱裂仔鼠腓肠肌运动终板的观察

    目的 观察显性脊柱裂仔鼠(0d0h)腓肠肌运动终板的变化.方法 将孕8天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平行组.实验组灌服全反式维甲酸,对照组灌服大豆油,平行组不予灌服,均正常分娩.各组仔鼠腓肠肌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1],观察腓肠肌运动终板形态并测定运动终板带平均灰度值.结果 (1)实验组运动终板带有间断和缺失现象;(2)实验组运动终板带染色变浅变淡且运动终板带平均灰度值高于平行组、对照组(P<0.01).结论 显性脊柱裂仔鼠腓肠肌运动终板有发育不全现象.

    作者:陈辉;胡月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天麻提取物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肝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天麻提取物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70%乙醇加热回流法制备天麻提取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天麻素含量,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绘制天麻素含量-吸光度曲线;小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以天麻提取物和生理盐水灌胃15天,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肌酐(Cr)水平.结果 本实验所获天麻提取物中天麻素含量为1.6 mg/ml,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显示,天麻素含量在100~300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A224nm)呈线性关系(天麻素含量Cμg/ml=-668.317+286.000×A224nm,t=5.690,P<0.05);天麻实验组吞噬率与吞噬指数均显著增高(P均<0.001);两组血清ALT和Cr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 采用70%乙醇加热回流法制备天麻提取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天麻素含量,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且该提取物对小鼠肝肾功能无毒副作用,同时能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作者:蒋红梅;李若淳;何燕;费樱;万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贵州医药杂志

贵州医药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