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参注射液和尼莫地平联合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

李元芳;杨峰

关键词:复方丹参注射液, 尼莫地平, 联合治疗, 急性高血压脑出血, 急性脑出血, 常规治疗, 临床对照观察, 非手术治疗, 急性期, 多发病, 常见病, 病残率, 口服, 静滴, 基础, 患者, 报告
摘要:急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急性期积极有效治疗对降低病残率至关重要.2001年以来我们对25例非手术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及尼莫地平口服,并与常规治疗20例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报告如下.
贵州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面康霜中红霉素和西咪替丁含量的测定及临床应用

    面康霜是我院研制的用于治疗痤疮、脂溢性皮炎的外用乳膏,经临床多年使用,疗效良好.笔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1,2]对其进行了制剂质量标准的实验,并对多年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旭美;黄怡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改良的TRAP法对40例膀胱癌组织、20例膀胱癌癌旁2cm膀胱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用Tecan酶免分析仪连续测定其450~630nm的OD值.结果40例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为0.567士0.251.正常膀胱组织无端粒酶活性存在.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高于癌旁组织OD值(P<0.01).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Ⅲ级>Ⅱ级>Ⅰ级(P<0.05),OD值在膀胱癌中随分级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浸润性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浅表性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P<0.01).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P<0.05).复发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原发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P<0.05).结论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及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与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是否复发无关.但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与膀胱癌的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复发有关.膀胱癌各病理参数中端粒酶阳性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用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作为比较可能更能显示其真正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道兵;罗旭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宫腔镜诊断育龄期异常子宫出血276例分析

    随着宫腔镜技术的普及,宫腔镜检查已成为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重要手段.现通过对我院宫腔镜检查276例育龄期异常子宫出血的病例分析,以探讨宫腔镜在不同类型子宫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郓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PTEN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PTEN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51例膀胱癌石蜡包埋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PTEN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51例膀胱癌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率为80.39%(41/51),PTEN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与正常膀胱组织之间阳性率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膀胱癌组织中PTEN蛋白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淋巴结转移以及复发无关(P>0.05).结论PTEN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与正常膀胱组织之间的阳性率表达差异无显著性;膀胱癌组织中PTEN蛋白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淋巴结转移以及复发无关.提示PTEN蛋白可能未参与膀胱癌的发生

    作者:罗光恒;罗旭;赵泽驹;吴丽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价值的探讨

    结核性胸膜炎胸水抗酸杆菌涂片及培养检出率低,因此要提高结核性胸膜炎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就必须探索敏感性、特异性高的方法.联合检测成为人们研究的新领域.我们选择胸水抗结核抗体(PPDIgG)和腺苷脱氨酶(ADA)检测两种方法联合用于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观察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王瑞松;张廷梅;李加佳;鲁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冠心病与血清胆红素及血脂关系的探讨

    冠心病(CAD)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病因与吸烟、肥胖、高血压和高血糖有关.大量研究表明脂蛋白和血脂是CAD的重要危险因子,然而却有30%~40%的患者并无脂类异常变化.1994年,Schwertner等[1]第一次观察到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呈负相关,提出低浓度血清胆红素可能是CAD新的独立危险因子.血清胆红素与血脂也有关,但有关的研究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对CAD患者和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清胆红素与血脂水平进行了对照研究,以探讨血清胆红素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树辉;李贵芳;周园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在菌阴肺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菌阴肺结核是结核病中常见的类型,约占肺结核病例的50%~70%.菌阴肺结核的诊断主要是结合病史、体征、治疗经过及PPD试验、X线胸片等结果综合作出的.在治疗过程中,要求作痰分枝杆菌培养,并定期复查胸片,必要时行纤支镜刷检或灌洗、活检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作者:张勇;田彬;沈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腰椎硬膜外注药术与骶管注药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刺激和压迫腰部神经根或马尾神经造成腰腿疼痛、麻木的一种常见病.研究表明,23%的腰腿痛患者与腰椎间盘突出有关[1].临床上约80%LDH可经非手术治疗得到缓解或治愈.常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有硬膜外腔注药、推拿和牵引等,其中硬膜外腔注药因疗效良好得到广泛的运用.硬膜外腔注药有两种途径:经骶管和腰椎间隙注入.为比较两种途径的疗效,我们进行了临床随机对照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郭礼跃;李瑶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220例患者应用血塞通注射液安全性调查分析

    血塞通注射液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提取有效成分三七总皂甙制成的灭菌水溶液,具有扩张脑血管、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和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颇受关注.笔者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2月住院患者使用血塞通注射液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杨婷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4Fr导管在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评价

    目的评价应用4Fr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将96例行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4Fr导管组(4F组,n=44)和5Fr导管组(5F组,n=52),分别记录、比较两组间造影图像质量评分、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及透视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4F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5F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使用4Fr Radial TIG共用型导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并发症少,患者舒适性较高,图像质量良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强;杨天和;张陈匀;刘晓桥;韦方;刘志琴;李世英;王咏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两种不同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比较研究

    目的对分别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的形态学和增殖动力学进行初步研究,以逐步完善MSCs体外培养体系.方法取1月龄SD大白鼠胫骨和股骨骨髓,分别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进行MSCs的形态学观察和记录,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度,绘制各自培养体系的传一代细胞生长曲线并比较.结果培养获得的MSCs呈梭形或多角形,表面有不规则突起.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获得的细胞纯度高,生长速率较贴壁筛选法获得的细胞快,增殖显著.另外,用小牛血清培养的MSCs生长曲线与文献报道的用胎牛血清培养的MSCs生长曲线一致.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可认为是目前体外培养MSCs的理想方法.用于体外培养MSCs的血清可能有更多选择.

    作者:贾莹;陈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五例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因其临床症状及胃镜表现不典型,易漏诊及误诊.我院于1995年1月至2005年5月间共收治胰源性门脉高压症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志恒;谭松;杨景林;陈薇;杨卫文;黎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334例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分类及药敏结果分析

    近年来,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加上抗生素的不规则应用,支原体对部分药物已出现耐药性.为了更清楚地了解遵义地区支原体临床株对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我们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对本地区334例支原体阳性标本进行了检测和药敏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刁英;杨智敏;谭晓珊;胡雪梅;叶贵丹;陈家仙;王丽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及经皮导管人造房间隔通道治疗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弄清的罕见疾病,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100万[1].由于PPH早期症状轻且不特异,实验室检查发现也不明显,故诊断往往延误[2].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并通过实验室检查作出明确诊断时,未经治疗的儿童患者平均存活时间少于1年,成人患者为2~3年,心功能Ⅳ级患者为6个月[3],而接受积极、正确治疗者存活时间可逾10年[2].

    作者:蔡运昌;杨天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永久起搏器置入术作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需在人体组织中置入组织相容性的异物,一旦出现并发症,处理就非常棘手.现将我院因缓慢性心律失常置入永久起搏器的18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的临床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刘西平;郝星;石蓓;许官学;秦瑶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定量超声骨密度含量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人定量超声骨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测定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超声传导速度(SOS),按性别、年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进行分组,采用Student-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同时与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等作多因素分析.结果(1)男性SOS值及其标准差均显著高于女性(P<0.01),男、女组SOS值随UAER的增加而降低,正常白蛋白尿组(NA)与大量白蛋白尿组(MA)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男性病人SOS改变仅与UAER(对数值)呈负相关(P<0.05),女性病人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3)女性糖尿病病人骨质疏松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5).结论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定量超声骨量下降较男性明显;年龄与UAER分别是糖尿病女性和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的相关因素.

    作者:吴丹荣;张韬威;张巧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含MGMT及增强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克隆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测序鉴定正确后构建含增强荧光蛋白(EGFP)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利用RT-PCR从人正常肝细胞中克隆MGMT并与克隆载体pGEM-T载体相连接.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克隆成功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切下MG-MT片段,同时酶切载体pIRES2-EGFP.凝胶纯化回收后重组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所克隆的编码序列与GeneBank公布MGMT cDNA序列一致.真核表达载体的PCR及酶切鉴定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结论成功克隆了耐药基因MGMT并构建了含EGFP编码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MGMT-EGFP,为MGMT的进一步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李栋博;王季石;孙海燕;方琴;李伟达;徐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并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结核15例报告

    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强调预防和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但下腰椎结核传统的治疗常因后凸畸形加重而出现神经根损伤.我们自2000年5月至2003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并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结核患者1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周焯家;张美心;赵筑川;李波;彭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二例报告

    2003年11月至2004年9月,我们对2例TNM分期PT1c~PT2.的前列腺癌患者施行了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元林;杨秀书;孙兆林;刘军;张旭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层粘连蛋白、纤维粘连蛋白在体外传代的毛乳头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通过测定体外传代培养的毛乳头细胞中的层粘连蛋白(LM)、纤维粘连蛋白(FN)表达的变化,探讨LM、FN在体外毛乳头细胞的聚集、粘附、生长中是否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取正常人头皮以两步酶分离法获得毛乳头进行培养,分别对1、3、6、9代毛乳头细胞做LM和FN免疫组化S-P染色,检测其表达情况.结果培养的毛乳头细胞的胞浆中LM和FN在第1、3、6、9代免疫组化染色均为强阳性;毛乳头细胞培养到第9代,其细胞形态已发生变异,失去典型的梭形形态,已没有凝聚性生长的特性,并且细胞生长非常缓慢,已不适宜再传代.结论传代毛乳头细胞的LM、FN表达持续强阳性,提示传代培养的毛乳头细胞具有持续分泌LM、FN的能力,但LM、FN在体外传代培养的毛乳头细胞的聚集、粘附、生长中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潘佩英;程波;姜晓勇;何勤;廖跃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贵州医药杂志

贵州医药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