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麝香注射液治疗46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诚;卓志平;罗代益;王凡

关键词:麝香注射液, 治疗, 颅脑损伤病人, 昏迷病人, 临床, 疗效总结, 方法, 促醒
摘要:临床上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昏迷促醒方法较多,我科自2001年以来使用麝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现对其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贵州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7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类原因迄今不明的、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进一步可发展至肝纤维化与肝硬化,主要累及中年或老年妇女[1,2].现就本院自1981年诊为PBC的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高原;王海波;方兴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89例综合治疗效果观察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一种非常顽固,难治的痛症,主要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病人.我院疼痛门诊自1999年9月至2003年2月,共诊治PHN病人89例,采用定位神经节段阻滞疗法为主体的综合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王竹梅;胡丽华;岑汉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肺结核合并肺曲菌病误诊15例分析

    肺曲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较易误诊误治,加之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细胞毒性药物的广泛应用[1],该病发病有增多趋势,收集本院1997年12月至2003年12月确诊的肺曲菌病15例,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查小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与心功能关系的探讨

    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频繁发作不仅可以演变成持续性心房颤动,影响心功能,而且导致血栓栓塞的危险性较大.近Dilaveris提出的P波离散度(P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中测定的P波长时间(Pmax)与短时间(Pmin)的差值[1].当Pd≥40ms时能反映心房内不同部位的非均质性电活动,是预测心房颤动的一个体表心电图新指标[2,3].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的患者常同时伴有心功能不全,阵发性心房颤动可能是即将发生心功能不全的先兆,也可能是心功能不全的早期表现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PAF患者Pd和心功能的变化,研究Pd与心功能的关系.

    作者:李伟;吴立荣;王定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贵州省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流行株的耐药性变迁及意义

    贵州省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地区,伤寒、副伤寒一直是我省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1997年以来,甲型副伤寒(下称甲副)病例数逐年上升,到2000年,伤寒、甲副的爆发疫情中甲副占了近50%.有资料表明,随着某种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伤寒菌耐药率不断上升,多重耐药现象日趋严重,给治疗和控制伤寒造成极大困难.因此,研究伤寒流行菌株的耐药状况及其变迁,对寻找新的敏感药物、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控制伤寒流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对贵州省1981~2001年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伤寒、甲副流行菌株进行耐药谱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游旅;张玉琼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金双歧治疗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腹膜炎102例疗效观察

    自发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失代偿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发生率超过15%,起病凶险.以往该病的病死率高达48%~95%[1]. 近年来,我们应用微生态调节剂金双歧口服,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取得非常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何鲜平;宋世雄;赵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人外周血单个核上LFA-1和Mac-1的表达及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活性和细胞毒效应的关系初探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个核(PBMC)上LFA-1和Mac-1的表达及其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活性(ADCC)和细胞毒效应的关系.方法用微量比色法检测PBMC的ADCC指数和细胞毒指数的同时,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桥联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了PBMC表面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MAs)LFA-1和Mac-1表达.结果 30例正常人CD11、CD11b和CD18阳性PBMC百分率分别为:50.76±8.70、20.0±3.43和38.56±5.34,经检验,ADCC指数CD11a、CD11b和CD18阳性细胞率明显相关(P分别<0.001、0.01和0.05).细胞毒指数也与之明显相关(P<0.05).结论 CD11a、CD11b和CD18不仅可能参与细胞毒发生的过程,介导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在ADCC中,除特异性抗体的桥联作用外,可能有粘附分子的参与.

    作者:于敏;张华;刘若英;田效松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起源变异诊断及变异血管狭窄时的介入治疗(附6例报告)

    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冠状动脉变异尤其是起源变异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价造成困难或失误,亦增加了介入治疗冠心病时的难度.因此,在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时,对这类变异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处理策略.本文报道6例冠状动脉造影起源变异,并且对其中2例变异血管狭窄作了支架植入术.

    作者:郑亚西;杨天和;吴强;刘晓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高分辨率CT在腔隙性脑梗塞中的应用

    由于CT对腔隙所具有的敏感性,使腔隙性脑梗塞(腔梗)由以往的病理诊断发展成为CT诊断,并使多样化临床类型的腔梗得到了证实,但常规CT对腔梗诊断存在许多不足,即腔梗灶较小,尤其发生在5mm以下的微小腔梗[1],常规CT扫描由于层厚以及容积效应的关系不易显示,或模糊不清,易造成漏诊,而且常与像素颗粒难以区别,利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作者:李晓文;聂旭东;陈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冰蜜膏外敷在四肢皮肤缺损行全层皮片修复128例中的应用

    1997年3月至2002年5月,我们采用全层皮片修复四肢皮肤缺损118例,修复皮肤缺损伴骨外露10例,共计138个创面,所植皮片全部成活,外观满意,达到预期效果.

    作者:饶军英;林贵平;龚前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血清抗Hp IgG IgM和IL-8含量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冠心病;酒糟鼻的关系.方法以金标免疫斑点法(金标法)检测血清抗Hp抗体,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结果 Hp感染阳性慢性胃炎组86.3%,胃溃疡组87.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90.7%,冠心病组85.9%,酒糟鼻组91.3%;Hp感染阴性组血清IL-8浓度为0.52±0.04ng/ml,慢性胃炎抗Hp IgG(+)组为0.74± 0.23ng/ml、IgG(+)IgM(+)组0.86±0.15ng/ml、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抗Hp IgG(+)组1.11±0.32ng/ml、 IgG(+)IgM(+)组1.22±0.28ng/ml、冠心病抗Hp IgG(+)组0.85±0.22ng/ml、IgG(+)IgM(+)组1.12+0.22ng/ml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Hp感染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同时与一些胃肠道外疾病密切相关,Hp感染与血清IL-8水平呈正相关,在基层医院可广泛开展金标法检测血清Hp抗体,明确Hp感染,若同时检测血清IL-8浓度,可协同诊断Hp感染并判断Hp根治情况.

    作者:戴自强;江映红;孙岚;杨敏贞;夏贤慧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51例伤寒临床表现分析

    近年来伤寒临床表现不典型病例增多[1],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就1995年1月至2003年10月来我科住院收治确诊的151例伤寒病例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报导.

    作者:胡亚平;徐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诊PTCA加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8例疗效观察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提高了冠心病择期介入治疗的手术安全性,改善了患者远期预后,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将空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近期急诊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初步总结如下.

    作者:林新;王俊华;刘朝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泌尿道感染致双下肢抽搐28例临床分析

    双下肢抽搐是指间歇发生的双下肢单侧或双侧强直性收缩[1],其发生机理极其复杂,据目前脑组织的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已知抽搐主要是由大脑运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所致,该异常放电主要是神经元膜电位的不稳定引起,可由代谢、营养、皮质病变等激发,并与遗传、免疫、精神因素及微量元素等有关,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泌感为其诱因之一,现报告如下.

    作者:史青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大蒜素对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大蒜素对人早幼白血病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大蒜素作用HL-60细胞后,MTT法测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情况,TRAP-PCR-ELISA法研究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大蒜素能明显地抑制HL-60细胞的生长,且呈时间、浓度依赖性.不同浓度的大蒜素能下调HL-6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且同样呈时间、浓度依赖性.结论大蒜素可抑制HL-6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其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王旭光;陈根殷;方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老年人阑尾切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2例治疗体会

    老年人由于身体抵抗力差以及合并有多种器官功能疾病,因此即使很小的阑尾切除手术后也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老年人阑尾切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于术后早期,与一般的炎性肠梗阻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其本身的特点和在治疗上的特殊性.我院2002年1月至2003年7月共收治老年人阑尾切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2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忠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液灌流抢救毒物及药物中毒25例分析

    血液灌流可有效治疗地戈辛、有机磷农药、灭鼠药等药物中毒[1],本文总结我院1996~2003年8月间收治的25例毒物及药物中毒患者,采用血液灌流配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以进一步探讨对毒物及药物中毒的疗效及对出凝血机制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斗全;刘加林;黄霞;程世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新型跟骨接骨板内固定13例治疗体会

    跟骨骨折约占足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大约2/3出现在关节内,双侧约15%,是足部外科的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其损伤机制多为坠落伤或高能量损伤.2001~2002年,两院共收治13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例,采用新型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术,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熊顺兴;周焯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麝香注射液治疗46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上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昏迷促醒方法较多,我科自2001年以来使用麝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现对其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王诚;卓志平;罗代益;王凡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盐酸氯普鲁卡因注射液静脉复合全身麻醉40例临床观察

    为观察盐酸氯普鲁卡因注射液静脉复合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我们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盐酸氯普鲁卡因组20例),B组(盐酸普鲁卡因组20例).观察到两组麻醉效果相似,术中及术后均无不良反应.而盐酸氯普鲁卡因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盐酸普鲁卡因组,故认为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静脉复合全身麻醉,麻醉平稳,苏醒快.

    作者:陈昕;李中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贵州医药杂志

贵州医药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