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验室检查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治中的作用

唐丽;刘素琴

关键词:实验室检查, 真菌性角膜炎, 治疗, 皮质类固醇激素, 致盲性眼病, 真菌角膜炎, 眼球摘除术, 真菌感染, 免疫低下, 菌群失调, 局部, 患者, 致病性, 眼内炎, 曲霉菌, 镰刀菌, 抗真菌, 抗生素, 氟康唑, 诊治
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随着全身、局部应用大量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导致局部免疫低下及菌群失调所致的条件致病真菌角膜炎逐渐增多,其治疗仍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据报道真菌感染中,实验室检查以曲霉菌及镰刀菌多见[1],治疗上多首选氟康唑治疗[2],但其用于新月弯胞菌性角膜炎(条件致病性真菌)疗效不佳,在我院1997~2002年收治的39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1例新月弯胞菌患者经临床抗真菌治疗后发展为眼内炎,终行眼球摘除术.国内外对弯胞菌性检出亦鲜有报道,更加体现了实验室检查在该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
贵州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危险时间的分析

    临床上发现脑卒中与时间有密切关系.本文回顾性分析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时间与日、周、年的发病节律性,以期在临床上达到干预的目的.

    作者:田锦勇;桂芗湘;王菊;金睿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脾外伤168例治疗体会

    1992年8月至2002年12月,我院共诊治外伤性脾破裂168例,报告如下.

    作者:冷正茂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胆囊切除术患者经胆囊管内镜行胆总管探查12例分析

    自2002年6月至2003年7月对12例胆囊切除术患者行术中经胆囊管用纤维胆道镜(简称纤胆镜)行胆总管探查及取石术,获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任早亮;蔡善平;张尉;刘小雨;张丙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经右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冠心病53例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是目前诊断、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常规入路为股动脉途径.自1989年Campeau[1]首次在临床开展以桡动脉为入路进行CAG以来,目前经桡动脉介入诊疗(TRl)已逐渐被临床接受.本文总结我院近2年开展经右桡动脉途径进行CAG、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安置术53例的体会.

    作者:吴强;杨天和;郑亚西;刘晓桥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及67例诊治分析

    多发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脱髓鞘性疾病,呈世界性分布,估计目前全球约有100万年轻的MS患者,MS作为神经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数十年来历久不衰.我国MS发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本文报道了67例MS的临床特点及重要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及提高正确诊断率.

    作者:田维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老年脑卒中后体象障碍58例临床分析

    近十年来,随着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996~2002年,对我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后体象障碍58例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毅;马劲芬;项筱敏;张良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15例疗效观察

    上消化道出血在新生儿早期以应激性溃疡引起的常见,大多是胃溃疡,多与分娩中的应激状态如窒息、重度感染有关.我院于1999年3月至2002年4月共收治出血量大或持续出血不止的应激性溃疡29例,其中15例应用云南白药保险子、甲氰咪呱交替胃内注入止血或加用甲氰咪呱静滴,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金梅;柏凯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胎盘bcl-2、Fasl的表达与母血、羊水中EGFET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分娩状态下胎盘滋养层细胞bcl-2、Fasl的蛋白表达变化及其与母血、羊水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内皮素(ET)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53例足月妊娠产妇胎盘滋养层细胞bcl-2、Fasl的蛋白表达,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产妇母血、羊水中EGF、ET的含量.其中临产组28例;未临产组25例.结果 (1)临产组胎盘滋养层细胞bcl-2、Fasl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未临产组,两组平均灰度及阳性细胞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两组母血、羊水中EGF、ET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且临产组高于未临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母血、羊水中EGF、ET的变化与bcl-2的蛋白表达呈负相关,而与Fasl的表达不相关.EGF、ET浓度与bcl-2的平均灰度及阳性细胞率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胎盘凋亡基因bcl-2、Fasl介导的滋养层细胞凋亡在启动分娩发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cl-2的作用可能受EGF、ET等细胞因子的调控.

    作者:王豫黔;张有成;王少军;陈明;胡琼;冉开琼;付有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实验室检查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治中的作用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随着全身、局部应用大量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导致局部免疫低下及菌群失调所致的条件致病真菌角膜炎逐渐增多,其治疗仍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据报道真菌感染中,实验室检查以曲霉菌及镰刀菌多见[1],治疗上多首选氟康唑治疗[2],但其用于新月弯胞菌性角膜炎(条件致病性真菌)疗效不佳,在我院1997~2002年收治的39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1例新月弯胞菌患者经临床抗真菌治疗后发展为眼内炎,终行眼球摘除术.国内外对弯胞菌性检出亦鲜有报道,更加体现了实验室检查在该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唐丽;刘素琴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特异性AT1受体阻滞剂卢沙坦对清醒大鼠AⅡ和NE介导的高血压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作用

    目的探讨阻断AT1受体对AⅡ和去甲肾上腺素(NE)介导的高血压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 方法成年Wistar大鼠36只,麻醉,颈动脉、颈静脉分别插入抗凝管并固定,清醒活动后按实验设计随机分6组(n=6)给予相应处理,处理前后均测定颈动脉平均压及血浆MDA、AⅡ及SOD水平.结果 1组给药前后各测定指标无明显变化,2、3组给药30分钟后血压上升显著且稳定持续至给药完毕,给药后血浆MDA明显升高,SOD明显下降,4、5两组给药后动脉血压均明显低于2、3组.但4组的降低幅度大于5组,且该组给药前后MDA及SOD水平并无显著改变,而5组给药前后的MDA仍然较高,SOD下降亦较明显,其上升或下降幅度均不及2组.6组虽未介入卢沙坦,但其给药后血压上升的幅度却明显低于2、3组,而该组MDA含量并无明显改变.结论特异性AT1受体阻滞剂卢沙坦对AⅡ介导的高血压及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明显对抗作用,而对NE介导的高血压虽有降低效应,但对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并无对抗作用,提示AⅡ介导的高血压可能有其它因素参与,大剂量SOD输注不仅消除了AⅡ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同时也明显减弱了其升压作用,提示AⅡ的升压作用可能与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且可能由AT1受体所介导.

    作者:吴伦宽;方颖;吕桂萍;王定胜;藏意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我院高护素质教育应重视和强化的几个问题

    贵医护理系成立3周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的指引下,在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目前我系已毕业高护生214名,这批学生在政治、业务、人文、身体素质诸方面,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笔者从反思的角度提出应重视和强化的几个问题,供护理界同仁借鉴.

    作者:何利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医用硫酸钙作为人工骨替代的实验研究

    在矫形外科的治疗中常遇到由于肿瘤或囊肿切除、创伤、感染、先天性发育不良、手术、骨折不愈合等形成的骨缺损.这些缺损的存在导致病变处生物力学环境改变,功能废用或引起感染,常需要骨移植治疗.

    作者:聂洪崚;陈艺新;尹培荣;陈雄德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CT诊断28例输尿管小结石

    输尿管结石是引发腹绞痛的原因之一,也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可引起尿路梗阻、肾积水及尿路感染,从而损害肾功能,所以及时明确诊断和准确定位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因其体积较小,X线平片、B超检查漏诊率较高,笔者通过CT目标扫描,分析28例输尿管结石病人的CT表现,结合文献探讨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粟周海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婴儿肛周尖锐湿疣1例报告

    尖锐湿疣又名生殖器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所致的皮肤粘膜良性赘生物,好发于外阴、肛周等部位,多见于成年人,罕见于婴儿.但随着成人尖锐湿疣发病的逐渐增多,婴幼儿感染HPV病例亦见增多,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者:郑罡;何勤;陈永平;陆洪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鼻内窥镜下微波手术治疗5例鼻腔鼻咽部良性肿瘤

    鼻腔、鼻咽部良性肿瘤是耳鼻咽喉科较少见肿瘤,约占全部头颈肿瘤的0.05%~0.5%,好发于青年男性,病因不清,因解剖部位深在、狭小,传统的鼻侧切开及软硬腭联合进路,常因视野狭小、出血凶猛而易出现肿瘤残留及并发症.

    作者:樊亚琴;董明福;胡红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对比研究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CPB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1组术中应用乌司他丁30万KIU;试验2组应用乌司他丁60万KIU;对照组除不应用乌司他丁外其它治疗与两试验组相同.动态监测所有患者的凝血因子XI促凝活性(FXI:C)、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和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记录3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结果 3组患者术前上述参数组间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CPB结束和术后6h,试验2组FXI:C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3组AT-Ⅲ:A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CPB结束至术后24h,试验1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试验2组(P<0.05),且从术后6h至术后72h两试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试验组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且两试验组之间比较P<0.05.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能较好地保护凝血因子活性,抑制继发性纤溶亢进,从而减少心脏手术后患者的出血量和住院期间的输血量.

    作者:舒义竹;向道康;周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连续硬膜外阻滞在无痛分娩中的临床应用(附31例报告)

    分娩虽是生理现象,但分娩对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相当数量的初产妇,害怕和恐惧分娩.对经阴道分娩缺乏信心,从而提高了剖宫产率,对于如何降低产痛已成为产科医生及孕妇所关注的问题.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早在80年代已普遍开展产科镇痛.我科从2003年4月开始,对31例足月妊娠的孕妇实施了连续硬膜外阻滞无痛分娩,效果良好,现分析如下.

    作者:胡琼;陈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脉通胶囊中原儿茶醛的含量

    目的建立血脉通胶囊中原儿茶醛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Hypersil ODS2-C18(250mm×5.0mm,5μm)色谱柱,以甲醇-1.0%醋酸溶液(10∶9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80nm,柱温室温,进样量10μl,以峰面积外标法测定.结果浓度在0.47~9.4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97.5%,RSD=0.78%.结论该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于血脉通胶囊中原儿茶醛的含量测定.

    作者:刘智;王丽;黄勇;兰作平;杨先富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贵阳地区1144例自然流产的遗传学分析

    造成反复流产(指自然流产2次以上,流产时间在妊娠2月左右)的原因与染色体病,内分泌疾病及理化因素等有关,本室自1981~2002年对前来作遗传咨询的流产患者及其配偶进行了染色体检查,异常检出率12.5%,男性染色体异常率(21.1%)高于女性(5.6%).

    作者:杨雪;文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两种不同基饵0.005%溴敌隆毒饵现场灭鼠效果观察

    为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防止鼠传疾病的发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有效地控制鼠密度,目前化学药物灭鼠还是有效的方法.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因具有毒力强、适口性好等优点,因此连续5年我市灭鼠均选用 0.005%溴敌隆机制颗粒毒饵.近年来调查结果显示颗粒毒饵适口性下降,灭效较差.为提高灭鼠率我们于2002年对遵义市两城区进行春季灭鼠,用2种不同基饵的溴敌隆毒饵对适口性及灭效性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姚绍能;赵崇孝;罗任春;李林英;谭红辉;徐毅;刘相伟;杨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贵州医药杂志

贵州医药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