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异丙酚诱导全麻插管期间对老年人应激反应的影响

王钊;谢冕;刘兴奎;陈慧;靳琼瑶;余志豪

关键词:异丙酚, 全麻插管期, 老年人, 应激反应, 高龄病人, 镇痛不全, 手术期间, 全身麻醉, 麻醉管理, 部位麻醉, 危险性, 安全
摘要:局麻或部位麻醉虽较全麻简便,对高龄病人危险性也较全麻小,但镇痛不全及手术时应激反应过剧同样可给高龄病人带来意外.全身麻醉只要掌握得当,手术期间的麻醉管理可更安全、有效和平稳.
贵州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胃动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

    目的采用牛磺脱氧胆酸钠诱发香猪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eeatitis,SAP)模型,观察胃动素在香猪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方法用8只贵州小香猪,雌雄不拘,各受试动物术前禁食12h,禁水6h后,无菌手术行门静脉、左颈外静脉插管,经胰管逆行加压(80cmH2O)推注5%牛磺脱氧胆酸钠(0.5ml/kg体重)复制SAP模型.分别于制模前,制模后1h、6h、12h、24h、48h、72h、96h同时采门静脉血和中心静脉血,分离血浆,检测血浆中内毒素和胃动素浓度.结果SAP诱发后1h,门静脉、中心静脉血浆内毒素浓度即开始同步升高至48h达峰值,之后下降,但至96h时仍处于较高水平,与制模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且门静脉内毒素浓度在各时间点(除制模前、制模后1h外)均高于中心静脉血浆内毒素浓度(P<0.01).SAP诱发后1h,门静脉、中心静脉血浆胃动素浓度随着时间进行性下降,至96h时分别降至低,且中心静脉血浆胃动素浓度在制模后12h和24h两个时间点显著低于门静脉血浆胃动素浓度(P<0.01).结论门静脉、中心静脉血浆中内毒素浓度分别与门静脉(门)、中心静脉(中)血浆中胃动素浓度呈明显的负相关(门:r=-0.920,P<0.01;中:r=-0.893,P<0.01),提示胃动素的减少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有关.

    作者:高占峰;李永渝;李丽娟;魏玉;陈晓燕;刘佳云;张德玉;兑丹华;蒋晓忠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卵黄IT抗毒素亲和层析纯化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

    大肠杆菌不耐热毒素(Escherichia coli heat-labileenteratoxintoxin,LT)是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感染人畜引起急性腹泻的主要毒素之一,关于它的提纯方法有不少报[1-3],一般采用沉淀、超滤、浓缩、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及超速离心等多种技术联合使用.

    作者:袁军;凌天翼;唐俊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其纤溶活性改变的关系

    近年来,对于胰岛素抵抗(IR)、纤溶活性异常及其二者内在联系与高血压病(EH)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作者:孙碧云;汪晓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表现

    缺血性结肠炎是因肠壁血流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非阻塞性肠梗塞)或因支配肠壁的血管发生阻塞(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壁缺血而引起的疾病,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年龄常在50岁以上,近期上海市华东医院统计一组缺血性结肠炎的病例,平均年龄60.5岁.

    作者:文学铨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心脏起搏电极起搏阻抗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不同心脏起搏电极植入后起搏阻抗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3例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49条电极,其中分形涂复电极25条,激素释放电极24条,用配套体外程控仪测定术后1、10、22、30、180及180天的起搏阻抗和电压阈值.结果发现分形涂复电极的起搏阻抗逐渐降低伴随相应的电压阈值逐渐升高,阻抗低谷及电压峰阈值约在术后10天左右出现,分别为426±69Ω和0.95±0.21v,然后又逐渐恢复,术后30天以后达到其术后1天的水平并保持至术后180天.激素释放电极的起搏阻抗及电压阈值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整个随访期无明显波动.结论起搏阻抗和电压阈值均能很好反映起搏电极的电性能以及起搏器安置术后电极/组织界面处的情况.将二者结合可更好地指导临床择期进行安全的低能量输出程控.

    作者:张萍;谢贵华;崔长琮;张全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外伤性脾破裂20例非手术治疗体会

    脾外伤外科治疗的现代观要求大限度的保留脾脏功能,以期避免或减少因无脾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后果[1].

    作者:顾涤恒;吴伟兵;蒋有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Ⅱ与早期自然流产临床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早期自然流产妇女血清中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Ⅰ和Ⅱ的水平.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孕3月内20例正常妊娠、20例第一次自然流产(spon-taneous abortion,15)和15例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BSA)妇女血清中的sTNFRⅠ与sTNFRⅡ.结果SA与对照组比较,sTNFRⅠ显著增高(P<0.05);sTNFRⅠ与sTNFRⅡ在RSA中的水平较SA均有显著增高(P<0.01).结论sTNFR可能与自然流产的发生发展有关.其水平(尤其是sTN-FRⅠ)的升高就妊娠而言可能具有自我保护和自我稳定的生理意义.

    作者:孙阳;赵轩;杨敏;刘碧芬;敖竹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顽固干咳40例疗效观察

    我科自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应用2%利多卡因超声雾化吸入治疗40例慢性顽固干咳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晓明;杨再盘;苏东;董学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小儿伤寒伴表皮葡萄球菌血症32例临床特点

    自1998年以来,我科从确诊伤寒患儿的血液中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32例,总结如下.

    作者:包忠实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1998~2000年贵阳地区成份输血概况的调查分析

    成份输血是临床输血发展的方向.为了更科学合理地管理和使用好宝贵的血液,我中心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督促临床开展成份输血,取得一定成绩.现笔者对贵阳地区1998~2000年临床开展成分输血的情况进行初步调查,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张玉敏;倪洪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心瓣膜替换术的心肌保护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替换术患者围术期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32例风湿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心瓣膜替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治疗组患者手术前、后3天每天静脉滴注参芪扶正注射液500ml,手术时预充液中一次性加入500ml;对照组除不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外,其它条件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组患者术毕和术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从转流毕到术后1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术毕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于手术前1天心脏彩超显示二者的心脏指数(CI)、左心射血分数(EF)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7天,治疗组CI、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心肌超微结构显示:治疗组患者心内操作完毕后心肌细胞水肿轻,肌纤维完整,而对照组则相反.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对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替换术患者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作者:杨世虞;李正伦;向道康;阎兴治;张大国;张文斌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性激素测定的临床观察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常出现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作者:于黔;蒋文勇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极低出生体重儿48例临床资料分析及随访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由于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其死亡率较高,国内20所医院报道平均死亡率为28.8%,存活者部分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2],降低VLBWI病死率是新生儿科加强监护病房(NICU)的重要工作[2];本文就我科收治48例的VLBWI常见并发症及预后随访情况进行报道如下.

    作者:曹云涛;张贵萍;张沁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异丙酚诱导全麻插管期间对老年人应激反应的影响

    局麻或部位麻醉虽较全麻简便,对高龄病人危险性也较全麻小,但镇痛不全及手术时应激反应过剧同样可给高龄病人带来意外.全身麻醉只要掌握得当,手术期间的麻醉管理可更安全、有效和平稳.

    作者:王钊;谢冕;刘兴奎;陈慧;靳琼瑶;余志豪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或CSⅡ)是一个连续注射胰岛素的装置.它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老人、妇女、儿童皆可佩带,是一种对许多糖尿病人安全有效的选择.

    作者:黎傲霜;晏永慧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髂腹股沟岛状皮瓣修复会阴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护理

    会阴部局部易被尿、粪便污染,对修复后的外形和功能要求较高.1990年以来我科采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会阴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皮瓣均一期成活,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万玲;帅霞;王霞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抑癌因子腹腔注射对小鼠实体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抑癌因子腹腔注射对小鼠实体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小鼠右腋皮下分别接种肝癌和S180肉瘤细胞,24小时后,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抑癌因子,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连续七天,第八天处死小鼠,剥离出瘤块称重.结果肝癌和S180小鼠肿瘤平均重量为0.65g和0.64g,相应的对照组小鼠肿瘤的平均重量为1.41g和1.34g,P值均小于0.01,抑瘤率分别为53.9%和52.2%.结论抑癌因子腹腔注射对肝癌和S180小鼠实体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癌机理可能是通过启动细胞凋亡信号传递途径,诱导和加速癌细胞的凋亡.

    作者:郑娅萍;王仁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钳穿法皮埋剂取出术

    皮下埋植避孕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避孕方法,现已推广使用.由于皮埋剂期限已到或因月经紊乱而需要取出皮埋剂的人群逐渐增多,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用输精管分离钳及固定钳取出皮埋剂(简称钳穿法),方法简便,安全,不论对Ⅰ型或Ⅱ型皮埋剂都能顺利取出.

    作者:辛茂荣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阻塞性黄疸患者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其与肝损害的关系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在阻塞性黄疸患者肝组织中表达及其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阻塞性黄疸(OJ)患者和30例对照肝脏组织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0S)的表达,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对肝脏组织坏死面积进行检测.结果(1)iNOS在86%的OJ肝脏的组织中阳性表达,在对照组肝脏组织中不表达.(2)肝脏组织坏死面积和iNOS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iNOS表达与阻塞性黄疸患者肝损害有关,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剑;李茂德;何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20例疗效分析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并不少见,随着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广泛开展,其手术效果也得到充分肯定,已不是葡萄膜炎患者植入人工晶体的禁忌症,但是,由于葡萄膜炎患者往往伴随一些葡萄膜炎遗留的并发症,术后炎性反应明显高于老年性白内障,而手术效果也受葡萄膜炎患者眼部其他合并症的影响,在手术时颇为棘手,处理不当会引起诸多并发症.

    作者:孙仪亚;周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贵州医药杂志

贵州医药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