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β-七叶皂甙钠对颌面部肿胀的预防和治疗

马洪;赵洪伟;桑修文

关键词:七叶皂甙钠, 口腔颌面部, 预防和治疗, 软组织肿胀, 应用, 术后, 康复, 创伤, 病人, 报告
摘要:创伤与术后软组织肿胀会给病人康复造成诸多不利,甚至严重的不良后果.我们于1998年2月至11月应用β-七叶皂甙钠预防和治疗口腔颌面部肿胀47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贵州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鼻窦内窥镜手术的术后处理

    功能性鼻窦内窥镜外科技术(FESS)已在我国大、中型城市广泛开展,但对术后处理各有报道,多注重手术本身,忽视术后处理,而达不到手术治疗疾病的目的.对我科1995~1999年间收治并获得随访的经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副鼻窦炎、鼻息肉54例(97侧)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讨FESS术后综合性治疗的方法及重要性.

    作者:杨秀海;林尚泽;陈乾美;龚正鹏;吴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颅脑手术后颅内压监护40例报告

    我科自1997年起对开颅手术后的病人选择性进行硬膜外颅内压(ICP)监护,临床效果满意,现就资料完整的40例报告如下.

    作者:朱康生;李陈;黄旅黔;席安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长期服用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影响

    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是高血压所有心血管合并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文献报道钙拮抗剂和转换酶抑制剂对LVH的短期逆转作用.为了观察药物对该作用的远期疗效,本文随机选择长效钙拮抗剂氨氯地平对3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前瞻性的长期观察(24~28个月).并同时与服用其他降压药物(依拉普利、赖诺普利)的4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对照组进行观察.

    作者:聂祥碧;万嘉豫;蒋晓梅;张盛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金属烤瓷冠修复上前牙的美学初探

    前牙的任何欠缺和畸形都会给自身带来心理压力,降低整体美感,因此应对其进行良好的修复.作者通过对上前牙金属烤瓷冠修复的回顾性研究,旨在探讨如何运用口腔医学美学的规律指导上前牙的美容修复.

    作者:吴建华;徐卫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大肠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FGF)与大肠癌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大肠癌VEGF的表达,分析VECF与大肠癌浸润及转移的关系.结果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表达阳性率为62.5%(20/32),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26.0%(12/46),P<0.01);有肝转移者VEGF表达阳性率为73.3%(11/15),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33.3%(21/63),P<0.01.另外,VEGF还与大肠癌浸润深度有关P<0.001).结论VEGF与大肠癌浸润、转移有明显正相关关系;VEGF可作为预测大肠癌病期发展及转移的指标之一.

    作者:宋军;徐为;路逵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90例新生儿窒息合并脑损伤的CT分度与临床分析

    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的症征,窒息后脑损伤有缺氧缺血脑病(HIE)和颅内出血(ICH)两种,是新生儿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本文将90例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CT分度与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冒青;束小梅;江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射频治疗鼻中隔血管瘤

    1997年2月至1999年12月我科使用广州医疗器械厂生产的华南牌SHP-Ⅰ射频治疗仪治疗鼻中隔血管瘤患者17例,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喻国东;林尚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遵义地区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摄入过剩,食物成分过精,体力劳动强度减轻,糖尿病(DM)患病率不断升高,对人民,尤其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巨大威胁.我们在1997年9月至1998年10月对遵义地区城乡2 274名40岁以上中老年人进行了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显文;杨琼芬;付贞;黄梅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37例脑瘫儿童的临床分析

    脑瘫是一组在小儿早期即发病的非进行性症侯群,表现为非阵发性的中枢性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痉挛、姿势控制异常和不随意运动等,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等,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1.5‰~5‰活婴[1],我国发病率约1.8‰~4‰.我院从1994~2000年共收治收养脑瘫儿童37例.现将诊断和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赵瑞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不同阶段的处理

    产科出血在我省孕产妇死亡中仍属首位.产科领域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常见原因为胎盘早期剥离,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羊水栓塞,死胎或过期流产等[1].我院收治17例DIC患者,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疗效.现列举3例如下:

    作者:吴钰;金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亲和层析微柱法检测HBAIC作糖尿病诊断监护指标研究

    糖尿病是人体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体内多种蛋白质可与葡萄糖进行非酶促糖化反应生成糖化蛋白,导致蛋白质变性及功能的改变.近年来,此项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1,2],认为HBAIC含量检测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和控制血糖水平的监护指标.对提高糖尿病诊断水平和早期防止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正英;安性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消化道肿瘤,尤其是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胃癌、食管癌、大肠癌和良性对照组织标本中PCNA的含量进行半定量检测,观察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结果(1)在良性对照中,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 LI)为(27.80±12.20),明显低于各种肿瘤组,P<0.01.(2)在胃癌组、食管癌组和大肠癌组中,PCNA LI分别为(52.73±12.25)、(51.54±10.24)和(57.19±7.78),相互之间经统计学处理,P>0.05.(3)PCNA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和大体分型无关,同时也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及其分化程度无关(P>0.05).(4)PCNA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结论PCNA的检测可作为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预测淋巴结转移的趋势、指导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的有益指标.

    作者:胡庆军;周力;车筑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及显微外科治疗(附21例报告)

    我院自1988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由基层医院转来的在手术中误伤周围神经21例,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常造成严重后果和医疗纠纷.现将神经损伤及显微外科治疗情况作一介绍,并提出一些可行性预防措施供同道借鉴.

    作者:张祖根;田晓滨;李波;邱冰;韩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儿恶性组织细胞病临床与病理分析

    恶性组织细胞病(以下简称恶组)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具特征性,早期极易误诊.现将我科近年来经尸检证实的6例及临床诊断的2例恶组患儿报告如下.

    作者:王予川;傅晓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输尿管镜腔内碎石治疗输尿管石街43例报告

    随着ESWL及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不断开展,95%以上的尿石症患者可免于开放性手术[1].对于ESWL肌形成的石街治疗,可配合腔内泌尿外科技术进行处理.我科自1992年以来,应用WOLF输尿管镜超声碎石及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石街4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冯进;闫勇;罗旭;赵兴奇;沈寅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心病患者体内SOD、MDA、血栓素及微量元素的变化

    我院1986~1997年收治32例肺心病急性期及缓解期病人,观察其体内脂值过氧化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2(PGF12)及头发中微量元素(CuZn)等的变化,报导如下.

    作者:丁黎萍;黄美;蒋文勇;宋俊芳;余黔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肾衰Ⅰ号汤对腺嘌呤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的深入发展,使中医药在保护慢性肾衰患者的残余肾功能,提高慢性肾衰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上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选用肾衰Ⅰ号汤防治腺嘌呤所致CRF大鼠,系经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国家肾病中西医治疗中心应用多年的效验方.它针对慢性肾衰以脾肾气(阳)虚为本,湿浊瘀毒为标的基本病机,以益气助阳,滋肾健脾治其本,活血化瘀,解毒利湿治其标,由黄芪、枸杞、太子参,大黄,丹参,木香等多味药组成.

    作者:李均;管竞环;余秉治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48例心房粘液瘤的诊治体会

    1990~1997年,我院共手术治疗心房粘液瘤48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舒义竹;李正伦;杨世虞;令狐洪;兰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婴幼儿支气管肺炎1000例临床X线分析

    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又名小叶性肺炎,多见于婴幼儿,X线表现具有多样性.本文通过对1 000例婴幼儿支气管肺炎临床和X线表现的分析探讨,以提高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正确诊断率.

    作者:周闽航;刘栋志;欧国强;荣嵘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同母异父姐妹同患白血病二例

    患者女性,68岁,汉族,山西长治人,因低热、乏力1+周于1999年7月20日入院.体查:慢性病容,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正常,肝脾肋下未扪及.血常规:Hb140g/L,WBC67.1×109/L,N:0 068,L:0.765,M:0.134,E:0.002,B:0.0031,PLT 74.5×109/L,骨髓像:增生极度活跃,粒、红、巨核细胞三系增生明显受抑,分别占0.11、0.06,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散在、偶见小簇.淋巴细胞异常增生,分类占0.83,原始淋巴细胞0.72,幼稚淋巴细胞0.10.

    作者:别志强;李卓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贵州医药杂志

贵州医药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