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转录活性的分析

李杭;陈颖娟;薛英波

关键词: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 细胞核仁积分面积/细胞核积分面积, 细胞核仁积分光密度/细胞核积分光密度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rDNA)转录活性的变化对肿瘤诊断及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CLAS-1000型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及相关的细胞培养、银染等技术,分析了20例健康人和177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结果以细胞核仁积分面积/细胞核积分面积(I.S%)、细胞核仁积分光密度/细胞核积分光密度(L.O.D%)来表示.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rDNA转录活性明显降低,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外周血rDNA转录活性分析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能否作为评估肿瘤患者预后的监测指标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贵州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单枚克氏针治疗严重儿童肱骨近端骨折

    儿童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其发生率为3%~3.4%[1-2].治疗上首选手法复位或牵引整复等非手术方法;对手法复位失败、严重错位或有并发症者,再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方法目前尚有争论.本文对1990年1月至2000年1月间采用单枚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严重儿童肱骨近端骨折81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

    作者:付友恒;向琳;李明;张德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骨肌源性恶性肿瘤二例报告

    骨的原发性肌源性恶性肿瘤很少见,现报道平滑肌肉瘤(LMS)和横纹肌肉瘤(RMS)各一例.1 病例资料例1:女性,21岁.右膝疼痛6个月,加重并膝关节功能障碍1个月就诊入院.外科检查:右大腿远端局部肿胀,表面皮肤微红,无静脉怒张及溃疡.内髁压痛明显,膝关节伸屈受限呈屈曲位.X线检查:右股骨外缘见3cm×4cm×4cm大小溶骨性骨质破坏区,坏死区内有新骨形成,周围有硬化斑块,骨皮质不连续,骨膜反应不明显,周围软组织无肿胀,关节间隙无异常,考虑骨肉瘤.

    作者:王玲;郭瑞珍;李维才;敖俊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急性淋菌性前列腺炎36例诊治报告

    急性淋菌性前列腺炎发病率较低,易漏诊漏治.我们在门诊治疗的268例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中发现有36例合并急性淋菌性前列腺炎,分别予以菌必治加氧氟沙星联合治疗和阿奇霉素单剂治疗,疗效可靠,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6例均为男性,年龄20~56岁,平均35岁,病程5~16天.均已确诊为淋菌性尿道炎.经抗淋治疗3~5天、尿道分泌物涂片转阴后,患者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尿道烧灼感、异物感,晨起尿道口有分泌物,会阴部不适,阴茎痛及骶部酸痛等症状.

    作者:万继峰;何庆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慢性氟中毒大鼠软骨酶活性的实验观察

    近年来,对氟中毒大鼠软骨酶活性状态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文献报道,在短期内形成氟中毒的大鼠,其软骨酶活性呈明显活跃状态[1];而对慢性氟中毒状态下大鼠软骨酶活性的观察,更具研究价值.本实验通过饮用高氟水致大鼠呈慢性氟中毒状态,观察其软骨酶活性变化.

    作者:林开颜;唐菊菊;鲍崇忠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拇指旋转撕脱性完全离断再植成活二例报告

    拇指旋转撕脱性完全离断是手外伤中严重的损伤,由于断端皮肤组织缺损,肌腱、神经、血管抽出,因而再植成活并恢复其功能成为手外科难题之一.我院于1999年11月至2000年1月收治了2例拇指旋转撕脱性完全离断病人,均一次再植成活,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1病史摘要例1:男性,23岁,因左手拇指从第一掌骨头下被卷扬机钢绳绞断2小时入院.检查:左拇指自第一掌骨头下处完全离断,断面周围皮肤组织挫伤缺损严重,拇长屈肌腱从近端抽出18cm,拇长伸肌腱从近端抽出15cm,桡侧指神经近端抽出5cm,尺侧指神经近端抽出6cm,双侧拇指动脉抽出1.5cm.

    作者:陈杰;王枝红;王德胜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小儿误服鼠药急性中毒20例分析

    本文对我院1996~1999年收治的20例小儿鼠药急性中毒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儿童鼠药中毒的原因,总结临床特点,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自1996~1999年共收治鼠药急性中毒小儿20例,门诊5例,住院15例.其中男16例,女4例;1~3岁12例,4~5岁6例,6~7岁2例.城市儿童4例,占20%;农村儿童16例,占80%.鼠药来源:家中17例,室外3例.

    作者:董金丽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上尿路梗阻并发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处理方法(附65例报告)

    上尿路梗阻可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理和治疗,将造成肾功能永久性损害.我科自1995年3月至1999年10月共收治上尿路梗阻并发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例65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5例中男性50例,女性15例;年龄大65岁,小21岁.其中双肾结石38例,双侧输尿管结石7例,双肾结石合并一侧输尿管结石11例,孤立肾输尿管结石3例,一侧肾结石并双侧输尿管结石4例,恶性肿瘤压迫输尿管引起梗阻2例.入院时尿少14例,尿闭3例,31例有不同程度的贫血,高血钾5例,20例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

    作者:张天签;田其豹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细胞壁缺陷对伤寒沙门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观察

    目的了解细胞壁缺陷对伤寒沙门菌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伤寒沙门菌及其细胞壁缺陷突变株的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结果伤寒沙门菌具有明显的MDH活性,其反应A值于20分钟时达高峰;细胞壁缺陷株的MDH活性明显降低,其反应A值于60分钟时达到高峰,且峰值小于细菌型所得峰值.结论伤寒沙门菌具有较高的MDH活性,细胞壁缺陷可使其MDH的活性显著降低.

    作者:江滟;王和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大鼠缺血再灌注肾组织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缺血再灌注肾组织一氧化氮合成酶(NOS)mRNA表达的特点,分析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组织细胞原位杂交及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实验条件下各型NOS(eNOS、nNOS及iNOS)mRNA表达的定位及含量进行检测,并对肾组织NOS总活性及血肌酐(Cr)值进行生化测定.结果(1)正常情况下,eNOS、nNOS及iNOS在正常肾组织中均有表达,cNOS/iNOS比值为2.29;eNOS和nNOS主要分布于肾小球及血管内皮;iNOS仅分布于皮质远、近曲小管上皮.(2)缺血时,肾组织NOS总活性显著下降.三种NOSmRNA在皮、髓质及小球中的表达均下调,以eNOS明显,cNOS/iNOS比值降为2.01.(3)再灌注后,三种NOS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以iNOSmRNA明显,cNOS/iNOS比值降为1.77;eNOS及nNOS上调部位仅限于肾皮、髓质血管,而小球及小管中则表现为下调,尤以nNOSmRNA在小球中的下调明显.结论(1)缺血再灌注后,皮质肾小管上皮中iNOSmRNA的高表达是导致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分子机制.(2)cNOS/iN-OS比值与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肾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该比值的恒定对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的调节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国标;沈寅初;陈代雄;冯进;阎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雌激素加钙剂与钙剂对比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测定分析

    目的对使用雌激素加钙剂与钙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的骨密度进行测定分析.方法将绝经后患骨质疏松症的妇女分成两组,一组75例,每天口服结合型雌激素(贝美力)0.3mg加含钙元素lg的钙剂,连服6个月;另一组37例,每天口服含钙元素1g的钙剂,连服6个月.用以色列MYRIAD-SOUNDSCAN-2000型骨量超声测定仪检测胫骨中段骨密度.结果口服雌激素加钙剂组骨密度总有效率100%,口服钙剂组骨密度总有效率70.3%.结论使用雌激素加钙剂与钙剂均可以达到增加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目的.使用雌激素加钙剂较单补钙剂疗效更好.

    作者:张宏红;吴春维;何秀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的运用和体会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是通过操作者左手操纵操作部右手握持镜身而完成结肠镜检查的操作过程.目前已有少数学者采用,但国内多数医院仍采用双人插镜法,由助手配合进退肠镜.我们对623例有下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者成功应用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秀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转录活性的分析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rDNA)转录活性的变化对肿瘤诊断及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CLAS-1000型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及相关的细胞培养、银染等技术,分析了20例健康人和177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结果以细胞核仁积分面积/细胞核积分面积(I.S%)、细胞核仁积分光密度/细胞核积分光密度(L.O.D%)来表示.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rDNA转录活性明显降低,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外周血rDNA转录活性分析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能否作为评估肿瘤患者预后的监测指标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李杭;陈颖娟;薛英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微创穿刺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35例分析

    CT在国内临床应用已十分普及,颅内血肿的诊断及精确定位都已解决,血肿的治疗成为攻坚对象.1999年2月至2000年12月我们选择性地应用微创穿刺技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35例,占同期手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的54%,临床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耿世经;蒋其俊;文远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脑胶质瘤生长调控基因的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肿瘤之一,其较高的复发率使得患者常常需要多次手术,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基因治疗成为一个突破方向和研究热点.有关基因如何突变、抗癌基因如何杀伤肿瘤细胞及肿瘤细胞抗损伤机制,目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刘沣;刘健;刘窗溪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子宫肌瘤病人术后的护理体会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35~45岁的妇女.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体内雌性激素水平过高或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我科1999年共收治32例病人,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子宫肌瘤32例,住院病人大年龄为52岁,小年龄28岁,职业有工人、干部、居民、农民.发病部位以子宫体部多见,其次为宫颈.均手术治疗,其中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17例,子宫及一侧附件切除术8例,子宫次全切及双附件切除术7例.

    作者:孙金惠;林玉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原发性输卵管绒毛膜上皮癌一例

    患者31岁,无妊娠生产史.因停经56天、阴道少许流血及下腹隐痛9天,并进食呕吐、逐渐消瘦乏力而入院.心肺(-),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前位子宫,饱满,质软,轻度压痛;子宫右上方扪及一鸡蛋大小包块,质中,与子宫相连,左附件(-).B超提示:双子宫,右子宫早孕;盆腔积液.子宫内膜诊断性刮宫结果:子宫内膜高度分泌反应,间质成蜕膜样改变.尿检:HCG(+).

    作者:罗亚丽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灰质异位症合并脑裂畸形一例

    灰质异位症(GMH)系由神经元在异常部位聚集,为神经元放射状移行中止所致,较为罕见.现将我们收治的灰质异位症合并脑裂畸形一例报告如下.患者女性,4岁,出生后发育迟缓,至今不能站立.查体:右上肢活动不灵;双下肢不能行走,肌力Ⅲ~Ⅳ级,肌张力明显降低.智力低下,无语言表达能力.临床诊断为脑瘫.CT平扫见透明隔缺如,呈单脑室表现,相当于胼胝体膝部区域有两个巨大的灰质团压迫突入两侧侧脑室体部,双侧不对称,以右侧压迫为显著,呈波浪状,两侧侧脑室体部变形并扩张.右侧侧脑室体部外侧壁呈一峰状突起,与一裂隙相连,裂隙两侧为内折的皮质.

    作者:郝秀芹;司传越;张国先;夏爱华;张宏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关节内松质骨骨折加压内固定治疗

    关节内松质骨骨折行加压固定,不仅有利于骨折愈合,而且有助于维持骨折的稳定性.我科于1986年6月至2000年8月分别采用AO型松质骨加压螺钉和双端螺纹松质骨加压螺钉治疗关节内松骨骨折共52例,取得较满意结果.本文对两种螺钉的特点、优缺点和在使用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1临床资料52例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25~64岁,平均35岁.用AO螺钉治疗38例(44处骨折),骨折部位16个,包括上下肢关节.44处骨折中,新鲜骨折41处,陈旧骨折3处.术中加用其它内固定有钢板13例,普通螺钉6例,骨栓3例.术后使用石膏外固定25例,牵引3例,无外固定9例.

    作者:支忠林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脊髓空洞症

    我科于1995年12月至1998年12月应用核磁共振(MRI)诊断脊髓空洞症(SM)27例,采用显微手术进行治疗,经长期随访和影像学复查证实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18~47岁,平均32.08岁;病史3个月~12年.1.2临床表现单或双侧节段性感觉障碍11例,不全四肢瘫痪8例,肌肉萎缩6例,锥体束征5例,共济失调7例,不全上肢或下肢瘫痪9例.

    作者:陈益民;刘健;刘窗溪;万登济;任儒学;孙业忠;李玉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足月妊娠引产不同方法的效果比较

    近年来我科应用米索前列醇、缩宫素及蓖麻油餐用于足月妊娠引产.上述三种不同引产方法的引产效果及安全性如何,我们对其进行了临床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选择1998年1月至1999年8月于我院住院待产、有引产指征无引产禁忌证的单胎头位初产妇102例,年龄20~39岁,孕周37~42周.随机分成三组,三组孕妇在年龄、孕周、孕次、引产指征、宫颈成熟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第一组为米索前列醇组,第二组为缩宫素加安定组,第三组为蓖麻油餐组.

    作者:王红霞;聂江云;李莎;徐新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贵州医药杂志

贵州医药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