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与骨量减少密切相关,还会增加骨折风险;2型糖尿病会使患者某些部位的骨折风险增加.“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业界对其与骨折的关系的观点都有了转变.”天津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马中书在滨海新区骨质疏松专题研讨会上指出,近的观点表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都有骨折发生率增高的风险,预防跌倒非常重要.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在众多人看来,糖尿病是个“富贵病”,只有胖人才会得,其实不然.在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有部分体重正常或偏瘦的年轻孕妇也会“中招”.25岁的小杨身高1.55米,体重只有80来斤,削肩细腰、小巧玲珑,她想都没想过自己血糖可能会有问题,但在怀孕期间,她被确诊为妊娠糖尿病.做糖耐量试验时,她的空腹血糖在正常范围,但是喝糖水1小时和2小时后的糖耐量均超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问:我在体检时发现血糖偏高,被诊断为糖耐量减低,请问什么是糖耐量减低?糖耐量减低是糖尿病吗?应该怎么治疗?王执礼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答:糖耐量减低以往称无症状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又称葡萄糖耐量减低.当受检者的血糖高于正常但还不能被诊断为糖尿病时,需进行葡萄糖耐量检查(OGTT).正常人服用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先升高,但经过一定时间后,人体即将葡萄糖合成糖原加以贮存,血糖即恢复到空腹水平.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充分,方药多效,但治疗为何退于二线?个人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中药剂型单一,服用不便,初期患者尚可接受,若延日久,病情反复不一,难以控制,就改服西药;二是本病一旦失治,成为终身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取用中药更难接受,故当前临床中多以西药为主,尽管长期服用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完全有力量做好防治,降低发病率.从其发病的机因来看,中医在防治中要改变定位,在“防”字上下功夫,找出突破口和切入点,做出成绩,带动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作者:徐经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体内的一种激素——胰岛素的绝对缺乏或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本身质量及其他原因造成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以糖代谢为主的碳水化合物类、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混乱的一种综合病症.治疗糖尿病有什么样的忌讳呢?一忌:一曝十寒,跌宕起伏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2015年欧洲肥胖大会(EC02015)”上,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一份欧洲肥胖报告指出,欧洲国家将在2030年面临严重的肥胖危机,超过一半的欧洲居民体重过重.WHO与欧洲联盟执行委员会一项新研究计划显示,欧洲国家将在未来15年内面临肥.胖危机.根据WHO公布的报告,到2030年时,89%的爱尔兰男性、77%的希腊男性,身体体重指数(BMI)超过25千克/米2,达到肥胖程度.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是不是搞错了啊?平时我很少吃甜食,身体也没有什么不适,怎么会有糖尿病呢?”义诊现场,李先生听到自己的血糖检测结果后,表示不可思议.对此内分泌医生解释,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值超过7.0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内血糖值超过11.1毫摩尔/升.由于尚未出现并发症,身体没有不适,因此许多糖尿病患者并未意识到自己患病.这时候如果提早治疗的话,效果会更好.早发现、早治疗,这就是我们进行筛查的意义所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ASCVD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终约70%的糖尿病患者被ASCVD并发症夺去生命.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专家肖新华教授在近日举行的积极启动他汀治疗遏制糖尿病ASCVD并发症活动中强调,当人们谈到糖尿病并发症的时候,一般会想起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可是事实上很多患者本人和家属都没有意识到,在糖尿病并发症中,为严重的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的是ASCVD并发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近几年,市面上无糖的口服颗粒冲剂越来越多,而且同种剂型相比较,无糖的比有糖的价格还要高一些.对此,专家表示,无糖颗粒冲剂主要为糖尿病患者等不适宜摄入过多糖分的患者设计,生产工艺更加复杂.因为没有糖分和其他辅料,所以药用成分更纯粹.糖友好选择无糖冲剂 我们服用的冲剂多数是甜的,或者说苦中带甜.那是因为中药提取物口感太苦,如果直接制成冲剂,患者(特别是儿童)的服药依从性就会降低.患者不愿意服药,病就不容易治好.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胃肠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很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日常饮食造成诸多不便,对降糖药物的吸收也造成影响.这些并发症通常由血糖变化导致的胃肠异常运动引起的,了解并发胃肠疾病的原因,有助于糖友们更好地控糖.1.代谢紊乱当血糖水平≥15毫摩尔/升时,会抑制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糖尿病导致MMC周期延长或引起MMC紊乱,导致胃肠运动障碍,出现胃轻瘫、便秘、腹胀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在胰岛β细胞损伤时,胰腺外分泌功能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引起脂肪吸收不良,可导致腹泻.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有一天,我正准备给一位病友检测餐后两小时的手指血糖,他却拉开床头柜的抽屉,拿出两台血糖仪对我说:“这是我爱人刚从家里拿过来的两个血糖仪,与你们医院的血糖仪一起给我测测看,我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只是举手之劳,所以我欣然答应.于是,扎好手指后,我分别用三台血糖仪进行了测量,很快的,三个值出来了:12.6毫摩尔/升、11.2毫摩尔/升、9.1毫摩尔/升.这下,这位病友的脸色可不好看了,夹杂着无比的疑惑和震惊,大声地问我:“怎么一滴血三个血糖仪能测出三个完全不同的值,到底哪一个是准的呢?”其实,这个疑惑不只是这位病友遇到了,很多其他的“老糖友”也曾经在其抗糖路上面临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近几日,去浙江医院中美糖尿病中心看糖尿病的患者特别多.原来,美国糖尿病领域专家Davison教授在坐诊.他是美国糖尿病协会董事会成员和德州分中心的主席,也是美国临床内分泌专家协会的创办人.30年前,他曾来过中国,那时中国还没有这么多糖尿病患者.而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人数多的国家.这几天,与中国的糖友交流下来,他感触颇多.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嘿,怎么又饿了?”老高这段时间总觉得自己身体不对劲,明明早饭吃得挺饱,可是上午还不到10点,就觉得又饿了.有时还会出现心慌、手抖、出虚汗等低血糖症状.老高去医院检查,被医生的话吓了一跳.“糖尿病前期?都说糖尿病患者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和变瘦,我没有啊!而且身体还发胖了呢,怎么就……”“‘三多一少’只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和较晚期的表现.”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潘长玉教授告诉记者,“而在糖尿病的早期,患者的症状可能是反应性低血糖,就像老高这样.”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唐女士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60岁,平时比较注重生活方式,烟酒不沾,饮食荤素搭配,吃到七八分饱.但唐女士有糖尿病家族史,体型偏胖,体重指数已达到了25千克/米2,在退休后第二年被诊断出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达到8.2%,医生建议她合理控制饮食,适当锻炼.考虑到唐女士的体型,医生建议她服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糖尿病拖成尿毒症 血液透析没有通路今年64岁的谢先生是神农架林区松柏镇人,患2型糖尿病10多年.“5年前,我开始全身浮肿,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到太和医院一检查,是肾功能出了问题.”谢先生告诉记者,检查结果显示,他是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以及心功能3级.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高血脂能被你“吃掉”高脂血症的人饮食应有节制,在合理营养的基础上,限制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类食物.主食搭配部分粗粮,副食以鱼类、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为主.1.海带、紫菜、木耳、香菇、大蒜、洋葱等食物有利于降低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常吃.2.牛奶喝低脂的,不加糖.3.蛋类原则上每日不超过1个,烹调时避免油炒、油煎.4.忌食肥肉、动物内脏、鸡皮、鸭皮、虾皮、鱼子、脑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少食精制食品、甜食、奶油、巧克力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不少人都曾有过便秘的经历,常表现为排便次数为一周内少于2~3次,且大便费力,粪质地坚硬干燥,排便困难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出现便秘的情况更是尤为常见,其中以老年糖友为甚.据统计,约2/3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便秘史,糖尿病性便秘是糖尿病常见的一个并发症.便秘不仅可引起患者腹胀不适、食欲不振甚至引起烦躁、焦虑等,大大影响了生活质量,而且便秘时用力太大,往往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而导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骤然升高.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40多岁男子老冯患有糖尿病多年,前段时间,他迷信上了一个治疗糖尿病的偏方,听说挖野生西洋参熬制喝下后,可以治疗糖尿病.老冯在自己家后山,挖了“野参”,回家熬制喝下后,差点没了命.老冯患有糖尿病3年,因家中经济条件不太好,老冯也没接受过正规的糖尿病治疗.前段时间,他听一个亲戚说,食用野生西洋参,可以治疗糖尿病,他就背着篮子,到自己家后面的山上挖野参.“我没见过野参长什么样,亲戚给我描述了大概的样子,我就去挖了.”不多久,冯先生挖到了几个根茎植物,以为是野参,就拿回家熬制.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老城区73岁的张奶奶已被糖尿病困扰了数十年.“糖尿病就意味着血糖高了,多服降糖药会有效果.”带着这样的想法,张奶奶一日三顿服食降糖药,有时还自作主张加大药量.近,她到医院检查发现,虽然血糖得到了控制,但血压有所升高,心脑血管疾病发作.而诱发该病症的一大因素就是频繁服食降糖药.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一项大型观察性研究发现,抗生泰治疗史或导致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该研究强调应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处方,因为抗生素的使用可改变肠道菌群和增加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种代谢疾病风险..主要研究者、以色列Tel Aviv Sourasky医学中心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BenBoursi博士表示,“抗生素处方过量是全球性的问题,导致细菌耐药性越来越高.我们的研究发现很重要,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糖尿病的发生机制,还提醒大家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因为风险大于益处.”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